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忽然叫住他,然后把五个馒头用油纸包好递给他,“这几个馒头是小娥姐特意留给你的,你可以带去给你父亲。
 你放心,先生也是知道这件事的,不算违规。
 不过你记住,不要把这里的事告诉其他大人,这是先生特意嘱咐过的,别忘了。”
 那孩子红着眼睛说:“我知道了,我会叮嘱我父亲别告诉其他人的。请张二哥代我多谢先生和小娥姐。”
 “我会的,你快去吧,早点回来。”
 “多谢张二哥”那孩子十分激动地带着还热呼呼地馒头走了。
第110章。110 万事俱备(修)
 第二天一早,张小娥就把所有孩子都集中起来,然后开始教他们认字和干活。
 上午学认字,下午学干活。
 孩子们没想到自己还有能学认字和写字的一天,全都兴奋不已,各自拿着一根小树枝跟着小娥姐在院子的沙地上一笔一画地写起来,学得十分认真。
 就连正在养伤的铁蛋也一边伸直上着药的右腿一边在努力学写字。
 只是三十多个小光头坐在一起写字的画画,实在有些扎眼,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和尚庙呢。
 这一教之下,却有意外之喜。这些孩子当中竟然有三个人曾经在私塾里读过书,不仅全都识字,而且有两个已经学到了四书的程度,比只学到千字文的张小娥懂多了。
 如果不是流民的孩子而是本地人的话,估计早在京城找到正经的活干了。
 这一下,张小娥就轻松多了。不需要再班门弄斧,直接让那三个上过私塾的孩子来教大家认字,而她则负责教大家干活。
 原本池非还想着专门请一个煮饭阿姨回来给他们煮食的,但现在看来没这必要了,就让那几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学着做就行了。
 虽然他们当中最大的也不过十一、二岁,放到现代社会也不过就是小学生的年纪。
 但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让他们早点学会干活也好,至少将来懂得一些谋生的手段,不至于再度沦为乞丐。
 ………………………………
 几天后,工匠张师傅派徒弟通知池非,说报纸印刷机已经做好了,叫他过去看看。
 池非大喜之下,立刻跟了过去。
 在张师傅的工坊里,池非很快就看到了那台正在测试的报纸印刷机。
 这机子比普通话本印刷机要大将近一倍,结构也完全相反,看起来颇有气势。
 “苏小哥你快过来看看印得怎么样,看还有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一见到池非,张师傅立刻叫他过来。
 池非来到机子前面看张师傅的徒弟在试验这机子。
 这机子是采用上面放纸,下面堆活字的方式来进行印刷的。
 因为考虑到大报不好印刷,所以池非决定发行小报。
 整张报纸大概宽60厘米,高80厘米,相当于现代的两张A3纸大小。
 阅读的时候,以中间为界,对折成一张A3纸大小。看完一面之后,可以翻过去再看另一面,正反两面都有内容。
 用来测试的纸是最便宜的毛边纸,还特意裁成了池非想要的尺寸。
 这张测试用的纸被固定在上方的压板上,张师傅的徒弟首先在下面排好的活字上刷了一层油墨,然后把压板压向活字,再提起来时,一面报纸已经印好了。
 池非拿起一张之前印好,油墨已经干透的成品看了一下。
 只见字迹清晰,没有多余的污渍,已经跟市面上的盗版书质量差不多了,跟正版书的印刷质量还有一段距离。
 但能做到这个程度,池非已经觉得足够了。
 毕竟报纸只是消耗品,不需要做到跟正版书一样的质量。
 不过看着纸上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字,池非问道:“张师傅,能不能做些间隔出来?例如我这一张纸上需要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之间都有一个边框相隔,这样读者才不会看花眼。
 还有,我需要订制几个特别大的活字,印在开头的位置作为我这张报纸的名字。”
 张师傅想了一下说:“这个不难,只要在排好的活字之间加上横条就可以了。我今晚就可以把横条做出来。不过铸字的话就没这么快,可能要再等两天。”
 “那行,等你全部弄好了,我再过来看效果。我等一下就把要铸的几个字写给你。”
 “好,到时我再叫徒弟通知你。”
 最关键最重要的报纸印刷机做好了,池非顿时松了口气。
 过几天看过印刷效果没问题的话,他准备叫张师傅再做一台,到时两台机子一起开工,这样效率就快了。
 可能是好事成双,等他去到聚雅斋的时候,金掌柜告诉他,已经帮他找到印刷工和挑字工了。
 只是这人虽然找到了,但年纪都比较大,都是从其他印书坊退下来的工人。
 说白了,就是因为年纪大而被淘汰下来的老工人。
 经验是足够丰富的,就是手脚跟年轻人相比,慢了不少。
 能找到这样的人,池非知道金掌柜已经尽力了。
 熟手印刷工和挑字工确实很难找,尤其古代人不像现代人那样习惯跳槽。
 一般人在一个地方做下后,就不会轻易走,除非有其他地方出更高的工钱来挖人,才有可能会跳槽。
 很多像聚雅斋这类的老字号书坊,印坊里的印刷工和挑字工都是老员工的孩子长大后,继承父业一代接一代做下去的。
 慢就慢点吧,先把印刷这部分做起来再说。池非决定收下这几个老师傅。
 他已经想好了,可以从那些流民孩子当中挑几个年轻大一些的,跟这些老师傅做学徒。等他们上手后,手脚不够快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至于那些老工人则可以继续留下来当顾问和质检,这个可以先跟他们说清楚,免得他们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不过他去说,还不如金掌柜去说。相对于他这个素未谋面的新东家,相信那些老师傅应该会更相信金掌柜这个出版业老人的话。
 池非把这个想法跟金掌柜说了以后,金掌柜大加赞赏。当即表示说会跟那些老师傅说清楚,叫他们不用担心教会徒弟后就会被开。
 双方谈好后,池非又来到了厂房工地那边视察。
 经过工匠们这几个月来的建设,前面的报社和后面的厂房已经基本建成,现在就差收尾了。
 工匠们因为有感于池非的大方和会做人,所以工程做得分外牢固和精细。
 许多工匠看到他的时候,都会向他点头问好,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个年轻的东家隔三差五地过来巡视工地。
 走到报社的正前方,看着已经初具规模的两层报社办公楼,池非陡然生出一股豪情来。
 他要看看,自己所办的报纸究竟能不能在这个时代生存并发展起来。
第111章。111 开卖(修)
 “卖报,卖报。文学报,文学报。《仙侠》作者池非先生最新作品连载,一张报纸十一本书。”
 “文学报,文学报。《仙侠》作者池非先生最新作品,一张报纸十一本书,十一本书。”
 “卖报,卖报,文学报。《仙侠》作者池非先生最新作品,一张报纸十一本书,一张报纸十一本书。”
 一个月后的一天早上,京城南大街上忽然响起阵阵孩童的叫卖声。
 被叫卖声所吸引的路人抬头望去,只见几个背着挎包,全部剃成光头的男孩子正拿着几张很大的纸一边走一边沿途叫卖。
 有一个《仙侠》的书迷正好在附近,一听到池非先生的名字,立刻拦住他们问:“小孩,你们刚刚说什么?池非先生出最新作品了?”
 “是的,叔叔。池非先生在我们的报纸上连载了最新的话本,今天是第一期。”
 “报纸?那是什么东西?”
 “就是在一张纸上印了很多话本的纸。您可以看看。”一个孩子把一份报纸递给他。
 那个书迷接过去一看,只见这张所谓的报纸在正上方处印着“文学报”几个大字。
 整张报纸被分成多个大格子,每个格子顶端都印着一个书名,旁边是作者的名字。书名下方,则是该话本的正文。
 每个格子并不大,最多也就印了几千字而已。
 但这张报纸整体很大,正反面都印着东西,粗略一数还真有十一部话本,只是每一本都只有第一章几千字而已。
 他翻回前面,很快就在最显眼处找到了池非先生的最新大作,书名叫《重生》。
 除了这《重生》外,竟然连《梁祝》和《仙侠》都有连载。
 看起来好像还真是池非先生的新作,那个书迷半信半疑地问那几个孩子,“这报纸怎么卖?”
 “三十文钱一份。”
 那个书迷一听这价钱也不贵,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钱给他们。
 终于卖出第一份报纸的几个孩子十分兴奋,在仔细点数过后,小心翼翼地把钱放进挎包里。
 接下来,他们继续开始沿街叫卖。
 “卖报,卖报。文学报,文学报。《仙侠》作者池非先生最新作品连载,一张报纸十一本书。”
 “文学报,文学报。《仙侠》作者池非先生在本报连载了最新作品,大家快过来看啊。”
 不仅是南大街,在京城多处大街上,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景象。
 穿着相同衣服的几个小孩拿着这种名叫报纸的新鲜事物一边走一边大声叫卖,吸引了许多行人的好奇和注意,其中有不少行人还真的淘钱买了。
 到了晚上的时候,出去卖报的孩子陆陆续续地回到了老旧的四合院。
 早就等着他们回来的张小娥在点过人数都齐全后,这才开始开饭。
 为了犒劳他们,张小娥除了平时的白粥和馒头外,还另外给每个孩子分了两个肉包子。
 这下孩子们高兴坏了,他们最喜欢肉包子了。
 一些心急的孩子立刻迫不急待地把肉包子放进嘴里吃起来,但大部分孩子还是准备留着最后才吃。
 用过晚餐后,除了轮到今天值日的四个“值日生”在忙着收拾和打扫外,其他孩子在洗完自己的碗后开始兴奋地说起白天卖报的过程。
 虽然之前在院子里模拟过很多次,但他们还是第一次真正卖报。
 刚开始真的很紧张,但在陆陆续续卖了几份报纸后,就变得没那么紧张,并逐渐适应下来。
 他们问得最多的,就是其他组一共卖出了多少份。
 在听到最高那组竟然卖出了十二份的时候,顿时感到既惊讶又羡慕。
 就在孩子们热烈讨论着的时候,池非从外面走了进来。
 一看到他,孩子们立刻停止了说话,然后迅速站起来向他躬身行礼道:“先生好。”
 “行了,你们坐吧。”池非走到他们前面的椅子上率先坐下来。
 等他坐下后,孩子们这才跟着坐回原来的位置。
 “今天报纸卖得怎么样?”池非开口问道。
 “先生,我们卖了七份。”
 “我们卖了八份。”
 “我们十份。”
 “我们也是十份。”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报着自己的成绩。
 池非抬手让他们安静下来,“好了,现在让我们一组一组来结算。第一组先上来。”
 三个年龄介乎七到八岁的孩子立刻拿着自己的小挎包走上去。
 “你们组一共卖了几份报纸?”池非问当中较大的孩子。
 “回先生,我们卖了八份,这是我们收到的钱。”那孩子恭敬地把挎包交上去。
 池非打开挎包点了一下,一共二百四十文钱,一文不少。
 池非把挎包里的钱倒进带过来的包里,然后点出六文钱分成三份放在桌上说:“我们之前说好,每卖出一份报纸就给你们一文钱。你们卖了八份,提成一共是八文钱。
 可是你们一组三个人,八文钱不够分,所以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