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到这一幕,江铭被这种纯粹的母爱所深深打动了。
 原来一个母亲可以为自己的孩子付出这么多,却在背后默默地忍受着一切。
 周海清虽然没有父亲,但他却有一个爱他至深的母亲,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然而两个月后,周海清却告诉他一件让他不敢相信的事。
 原来,周海清的母亲并非他的亲生母亲,而是他的继母。
 当初周海清的父亲把她娶回来的时候,周海清也十分抗拒这个继母,根本不愿意接受她。
 然而他的继母却一直对他关怀备至,丝毫不怪他的反抗。
 直到有一天下午,他们隔壁家的房子忽然着火了,而且火势一发不可收拾,迅速漫延到其他房子,他们家就是被波及到的房子之一。
 周海清的父亲当时正在房间里午睡,直接被浓烟熏死在里面。
 周海清的继母赶到家时,整间房子已经被烧成了火海。
 还好当时周海清正在另一个房间,那里还没被烧到,他只能隔着窗子大声呼救。
 然而火势太大,外面的人就算听到了他的求救声,也无能为力。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海清的继母不顾众人的阻拦,直接冲进屋里去救他。
 经过九死一生的抢救,周海清的继母终于成功把周海清救了出来,但她半边脸却被大火烧伤了,这才导致她的脸变成如今这副可怕的样子。
 从此以后,周海清和继母两人相依为命。
 所谓患难见真情,经过这一劫的周海清也放下了全部芥蒂,真心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娘亲。
 在听完整件事的经过后,江铭的心情十分复杂。
 他原以为天下所有继母都跟茶氏一样,都是些自私自利的女人。
 但周海清的事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并非所有继母都是这样的人,也有像周海清的继母那样伟大无私的女人。
 只不过他运气不好,让一个阴险毒辣的女人当了他的继母而已。
 这就是第四章的全部内容,一共一万一千字。
 池非特意加入周海清的继母这个角色,其实是为了给“继母”这个身份正名。
 俗话常说:有了继母就会有继父。还有最毒继母心之类的说法。
 毕竟一个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一个是别人生的孩子,当然会优先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
 一些心肠不好的继母,甚至会苛待甚至迫害原配的孩子,这种事并不少见。
 因此在许多人眼中,继母这个身份实在不讨好,经常会被人贴上各种不好的标签。
 但事无绝对,这世上难道就不存在对继子好,甚至将其视若己出的好继母吗?
 答案肯定是有的,只是比较少而已。
 但就算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个,甚至一千个人中只有一个这样的好继母,池非也觉得有责任为她们正名。
 正如现代社会有人因为扶老人被讹,就一口断定所有老人都不应该扶吗?
 这是一个伪命题。
 他很赞成一句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那种会讹人的老人,多半年轻的时候就是个心术不正的人,所以老了才会干出这种事来。
 所以同样道理,一个会苛待甚至迫害原配孩子的继母,只能说明她本身就不是一个好人而已。就算她不当继母,也不会变成好人。
 因此池非才特意写这一章为继母这个身份正名。
 他不想因为自己写的小说,而让那些心地善良的好继母背上莫须有的骂名。
第119章。119 生意上门(修)
 从第四期文学报开始,开书店的书商们发现,那连载在报纸上的其余八本书竟然变得好卖了,开始陆陆续续地有人来店里问有没有那几本书卖。
 书商们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报纸还有这种作用。
 能把一些原本不好卖的书在经过连载后,变得好卖起来。
 不仅是书商,其他商人在看到有这么多人在报纸上打广告后,也开始动心了,纷纷来报社询问广告的事宜。
 尤其是那些同为皂业商会的商家会员们,在知道池非就是报社东家后,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在报纸上打上自己商行的广告。
 自从这些京城大商家从香皂和肥皂产业里赚得盆满钵满后,他们对于始作俑者的池非有种迷之信心。
 都觉得池非这人要不就不弄,否则弄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能赚大钱的。
 商人们都精于计算,只要细想一下就知道这报纸有多赚钱了。
 首先每份报纸并不贵,只要三十文钱。
 但他们推断,纸张、油墨等材料,再加上人工,每份最多也就十文左右,这样一份报纸光纯利就有将近二十文。
 以最保守每期卖出五千份来算,一期的纯利就有一百多两,一个月六期最少也有六百多两纯利。
 这已经比大多数中等规模的店铺赚得还要多了。
 但这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是商业广告的收益。
 一家店铺一期广告随便随便就是几十两,不用多,每个月只要有十个商家打广告就是一二千两的收益,二十个就是三、四千两。
 如果不止二十个广告,而是三十个,四十个甚至五十个呢?这利润想想都吓人。
 最重要的是,这玩意除了低廉的印刷成本外,几乎再无其他支出,简直就是无本生意。
 能想出报纸这种赚钱玩意来,这绝对是天才的构想。
 在知道这文学报就是苏真开的,所有认识他的商人都对其生意头脑赞不绝口。
 想起之前的香皂和肥皂也是他弄出来的,商人们不得不感叹一句后生可畏啊。
 由于这皂业商会的十几个会员全部都在文学报上打广告,而且个个都财大气粗地每人一打就是十期,使得池非一下子又多了四千多两的收益,这钱赚得真是比打劫还快。
 不仅如此,池非刚跟皂业商会的会员们谈成,又有一单让他意想不到的大生意主动找上门来。
 对方不是别人,正是去年曾经想挖他到江南的苏元府长庆坊少东家林长生。
 林长生特意从江南过来,就是要跟池非谈一笔生意,想从他这里进一批文学报到江南销售。
 一到四期全部都要,每期五千份,四期一共两万份。
 这两万份订单只是试试水,如果卖得好的话,以后还会大量进货。
 只是林长生有一点要求,那就是上面的商业广告不能用原来的,要换成他指定的店铺。
 以后江南那边所有商业广告的洽谈业务,由他们长庆坊全权负责。
 至于广告的收益,双方五五分成。
 听完他的合作要求后,池非不得不感概,能成为商人的果然都是人精。
 尤其是这长庆坊少东家,简直是人精中的人精,竟然连这种赚钱的法子都能让他想出来。
 关于替换广告这点,池非可以理解。
 毕竟如今在报纸上面打广告的都是京城本地的商家,在江南那边基本没有分店。
 江南的读者就算想买他们的商品也买不到,所以这广告打了也是白打。
 但如果由长庆坊全权负责江南那边的广告业务,那他们就相当于文学报在江南的总代理。
 以后想在文学报上打广告的江南商家只能找长庆坊去谈,这已经相当于独市生意了。
 长庆坊谈好后,直接把广告内容往池非这边一送就完事了。
 然后等新的江南版文学报印好后,他们再卖出去的话就能以极低的成本赚了将近一半的广告收益。
 能想出这种赚钱法子的人,不是人精是什么?
 不过对方虽然是人精,但池非也不笨,不会白白替他人做嫁衣裳。
 他提出的条件是:换广告可以,但不搞什么分成,而是直接一口价买断。
 也就是说,他首先定死了江南版文学报每个广告位每期收多少钱,他只收这固定的广告费。
 至于长庆坊跟江南的商家怎么谈,最后卖出多少钱,他这边完全不管,他只要之前说好的价钱就够了。
 这个方法能够有效避免长庆坊在帐本上面作手脚。
 否则别说五五分成,就是三七分成,池非也不知道这帐本究竟是真是假,里面的水实在太深了。
 而且江南离京城太远,他就是想查帐也手长莫及。
 与其这样,还不如定个固定价把广告位直接承包出去省心省力。
 听完这个新方案后,林长生知道池非这人不好唬弄,只好答应下来。
 接下来,双方就具体广告位的价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最后经过一轮讨价还价,双方终于同意,以现有价格的四分之三成交。
 两人都是做事干脆的年轻人,双方签好协议书后,林长生立刻把要替换的广告内容交给了池非。
 池非也马上对一到四期的广告位进行重新修改,然后把做好的样版交给印刷厂那边加急印刷。
 因为突然多了一笔这样的大订单,池非决定再买两台报纸印刷机来扩大生产。
 也就是从那天起,文学报不仅风靡了整个京城,也开始在江南地区逐渐漫延开来,成为一种非常时髦有趣的新鲜事物。
 ……………………
 截止到第四期报纸上市为止,第三期报纸一共卖出了七千六百多份。
 这个数字在第四期报纸上市后的第三天就被打破了,而且数字还在不断攀升当中。
 从这个销售量来看,文学报已经在京城当中成为了最流行的事物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追捧。
 池非算过,整个京城大概一百多万人口,就算识字率只有5%,也足有五、六万人之多。
 而这里是京城,大魏的国都,其中读过私塾认得字的人远比其他地方要多得多,因此这5%的识字率还算是比较保守的数字,池非相信应该远远不止这个数。
 换句话说,文学报的销量还有很大可提升的空间,池非对此很有信心。
 由于突然增加了长庆坊那两万份订单,印刷厂为了赶货,开启了加班模式,几乎每天都要做到很晚才收工。
 还好京城晚上没有宵禁,不然那几个老工人怎么回家还是个问题。
 池非不是一个小气的老板,他给每个加班的印刷工人都开出了适当的加班费。
 这个举动可以说是创了所有作坊的先河,因为这时代的作坊根本没有加班费这一说法。
 好一点的东家例如聚雅斋这种老字号书坊,最多在晚上加班的时候给工人煮点夜宵什么的作为慰劳。差一点的则是干巴巴地说声大伙辛苦了,然后就没有了。
 别扯什么工人权益之类的话,古代社会压根就没有这说法。
 古代汉人社会本质上是农耕社会,发展工业并非主流思想,也不符合当权者的统治理念。
 别说工人权益,在许多权贵眼中,平民百姓的性命就跟草芥一样不值钱,更别说什么人权了。
 但池非毕竟是个有良知的现代人,他可不管别的作坊是怎么做的,他只知道既然加班了就应该给加班费,所以他给得理所当然。
 池非这个做法让那些做了这么多年从未拿过加班费的老工人们十分高兴,纷纷称赞东家真是个大好人,于是做得更加起劲,就算加班也加得心甘情愿。
 当印刷厂旁边的新建员工宿舍房已经干透可以住人后,池非决定把那些流民孩子全部迁到宿舍区来。
 所有男孩子住在东边那排员工宿舍里,每三到四个人一间房,并把那里作为男生宿舍区。
 而女孩子则分到了西边那排员工宿舍里,把那里作为女生宿舍区。
 由于女孩子只有区区六个人,她们可以一人住一间房。
 平日的三餐,则改为在厂区那边的厨房进行煮食。
 负责煮饭的还是原来那两个中年妇女。
 她们除了要煮三餐后,还要在白天照顾六岁以下的孩子,以免孩子太小容易发生意外。
 至于那间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