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明是自己特意坐马车过来的,而且来到门口的时候还犹豫了好几次要不要敲门。
 如今好不容易上来了,却说自己只是刚好路过。看来单纯老实的小姐也终于学会说谎了。
 就在红影在心里吐槽的时候,池非却没有多想,仍然一脸高兴地问:“中午要不要一起吃个饭?就当是我给你赔礼道歉。”
 “随、随你。”
 “好,那就这样说定了。
 小娥,通知那两个煮饭阿姨,今天全体加菜,叫她们多买些好菜回来,人人有份。
 难得今天这么高兴,不能光我跟阿止吃好的,你们也有份。”
 “是,当家。”张小娥笑呵呵地应道。
 “阿止,你想去我家吃还是想去外面吃?”
 “你、你决定吧。”
 “要不还是去外面吃吧。城东的狮子楼你去过没有?我们中午就到那里吃,你觉得怎么样?”
 “嗯。”宁雅芷仍然不敢看他,只是脸变得更红了。
 池非以为她是因为不好意思才这样,于是并没有在意,像往常一样把她带到客厅去坐。
 跟着他走的时候,宁雅芷从后面偷偷瞄着他的背影,有种仿佛在作梦一般的感觉。
 直到现在,她还有些不敢相信好友阿真竟然就是她最为崇拜的池非先生。
第131章。131 新京报(修)
 从那天起,宁雅芷算是跟池非重归于好了,再度恢复三天两头来报社玩的情景。
 经过这次不算吵架的吵架,池非不再把她当成任性不懂事的小丫头,开始真正把她当朋友一样与她沟通和交流。
 对于她的许多问题,池非会耐心而认真地回答,不再敷衍了事。
 被问及刚开始写小说的初衷是什么时,池非很老实地回答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池非把自己,或者应该说是身体原主苏真的身世告诉了她,以及苏真流落京城后的种种遭遇。
 在听到好友不仅做过乞丐,而且还差点被两个青年流氓活活打死时,宁雅芷惊得一下子睁大了双眼。
 实际上,只有池非知道,那时候的苏真是真的被人打死的,否则自己就不会附身在这具身体上。
 接下来,池非讲述了自己在东升米铺做帐房学徒时的经历。
 并且在其他伙记的影响下,开始接触到话本,并因此产生了想写话本的冲动和想法。
 当写好第一本《梁祝》后,他拿着手稿去几家大书坊问价,最后才选中了聚雅斋。
 对于这个过程,宁雅芷非常感兴趣。在听他讲述的时候,不时地问问题,想了解当时的各种细节。
 池非为了满足她的求知欲,于是说得很详细,连怎么跟金掌柜砍价的过程也说得一清二楚。
 宁雅芷一想到连金掌柜这么精明的人也被好友骗了,而且还一厢情愿地以为《梁祝》真是某个读书人写的,而好友只是一个负责跑腿的小厮时,忍不住开心地笑了起来。
 这实在太有意思了。
 后来,在听到池非被东升米铺的掌柜误会是小偷时,她气得直咬牙,忍不住用力捶了一下桌子骂道:“这刘掌柜简直是混帐,只听别人一面之辞就信以为真,他自己一点脑子都没有的吗?
 还有那刘长东也是,根本就是个搬弄是非的奸妄小人,我要是遇到这种人一定狠狠揍他一顿。太可恶了,这些人。”她越说越气,恨不得马上去找人算帐。
 池非赶紧拉住她,“你不要急嘛,听我继续说下去就知道了。”
 “好吧,你赶紧说。”宁雅芷气呼呼地催促道。
 听到在陈帐房的帮助下,他请来了聚雅斋的金掌柜,终于洗清了好友的清白时,宁雅芷这才气顺了许多。
 接下来,就是池非从东升米铺辞职独自搬了出来,然后开始写《仙侠》的过程。
 由于宁雅芷最喜欢《仙侠》,原本这里是没什么好说的,但她依旧兴致勃勃地问个不停,甚至连他是怎么给主角纪正起名这种小事都要问个一清二楚,完全就是一个狂热书迷的状态。
 说着说着,她又想亲眼看看那些夹杂在每一卷书中的素描画的原图,她太好奇原画是怎么样的。
 池非答应她下次过来的时候就拿给她看,因为那些原图现在都放在家里,现在不方便拿过来。
 宁雅芷满怀期待地连连点头。
 等她要回家的时候,仍然有些意犹未尽。但不回又不行,只能依依不舍地跟池非告别,然后坐上了自家的马车。
 在马车行驶途中,宁雅芷忍不住充满怜惜地对红影说:“红影姐姐,原来阿真以前真的过得很苦,还差点就没命了。
 不过好人有好报,他人这么好,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逢凶化吉的。”
 “从他愿意收留这么多流民孩子来看,这人心肠确实不错。”红影难得地夸奖了一句。
 “对,他真的很好。”宁雅芷小声呢喃道。
 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跳得很快,并且脸上有些火辣辣的。
 她发现,自从知道好友就是池非先生后,她就有种无法直视他的感觉。
 明明是熟悉的好朋友,但直到现在才知道对方竟然是她最为崇拜喜欢的作者,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
 宁雅芷回到镇国公府时,意外地看到她的姐姐宁雅珊正在她房间里等她。
 “姐姐你什么时候来的?”宁雅芷态度轻松地跟她打了声招呼。
 看着妹妹一身男装打扮,简直就像个男孩子一样,宁雅珊不禁皱起了眉头说:“你又穿成这样出去?”
 “因为男装方便嘛,而且爹也亲口答应过能让我穿成这样出去的。”
 “就算爹答应,你也不能经常出去啊。
 你是镇国公的二小姐,多少人在盯着你看。
 万一闹出什么不好听的传闻,不仅会影响到你的闺誉,还会影响到镇国公的名声,难道你连这都不懂吗?”
 “所以我才穿成这样出去嘛,另外我坐的马车也是特意磨掉了家徽的,这样就没人知道我是谁了。”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一个千金小姐根本就不应该随意出门,这成何体统。”
 “可是在西北的时候我也是整天骑马上街的,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西北是西北,京城是京城,两地规矩是不一样的。
 而且你也快及笄了,怎能还跟小时候一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不要,我可受不了整天被关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我又不是鱼缸里的鱼。”
 宁雅珊气得柳眉直竖,“你说什么孩子话,全京城哪家未出阁的小娘子不是这样的?偏偏只有你这么野。
 还有,我问你,你三天两头地出去干什么?是不是去见什么人?”
 “姐姐你好啰嗦,我不跟你说了。你还是快点回去选你的夫婿吧,不要再管我了。”
 宁雅珊又羞又恼地跺脚,“你这死丫头,敢乱说话,我今天无论如何一定要好好教训你。”说完,她捋起袖子就想去抓她。
 宁雅芷毕竟练过武,手脚灵活得很,见势不妙赶紧撒腿就跑。
 看到这无法无天的丫头竟然还敢跑,宁雅珊气得直咬牙,可是追又追不上,只好远远地瞪着她说:“我等一下就告诉娘去,看她怎么教训你。”
 宁雅芷不甘示弱地说:“姐姐好无赖,追不上人家就乱告状,我再也不跟你好了。”
 “哼,你等着。”宁雅珊气得调头就走。
 看姐姐真要去告状的样子,宁雅芷不禁头痛起来。
 她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娘亲一个人。
 如果在西北的话,还有大哥二哥帮她开脱说话。可是现在他们人都在西北,这下只能她自己一个人去应付了。
 但不管怎么样,她都不会轻易屈服的。宁雅芷不断给自己打气。
 就在宁雅芷忙着跟她娘亲和姐姐周旋的时候,外面却出了一件大事,顿时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事情的起因,缘于新京报的一篇报道,标题大大地写着几个字:礼部右侍郎张廷安,涉勾结盐商盗卖私盐。
 此篇报道一出,这期新京报瞬间成了全京城最抢手的报纸,一天之内就被抢购一空。
第132章。132 旧案
 新京报这篇报道一出,立刻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不仅全京城的读书人和文人士绅对此事无比关注,就连普通人也为之议论纷纷。
 虽然历年来京城内外也有涉及到官员的大案要案发生,但真正知道内情的往往只有朝堂官员以及手眼通天的世家大族。
 还未入仕的普通读书人以及民间百姓只是捕风捉影地知道一些传闻而已,真正了解内情的并不多。
 然而发行量排第二的新京报,却是所有关心官场的读书人以及关心时事的普通人必买的报纸。
 如今它以如此直接明了的方式把这件大案报道出来,顿时在全京城内外掀起了一论讨论热潮。
 这篇报道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案件的经过。
 话说江南一带自古私盐泛滥,屡禁不止,是历朝历代都难以根治的顽症。
 礼部右侍郎张廷安在二十多年前曾在江南嘉安府担任知府一职。
 在任职期间,他曾勾结当地盐商盗卖私盐达数年之久。
 当年参与此事的当地各级官员有上百人之多,而张廷安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官员而已。
 包括张廷安在内,这些官员与当地盐商相互包庇,相互掩护,形成了一条官商勾结的利益链条。
 为了不让事情暴露,这些人会联合起来迫害那些不顺从他们的同僚官员,网织罪名让他们身败名裂,甚至是对其抄家砍头。
 嘉安府镇江县知县马保中因为不想参与这种勾当,曾秘密把一封举报信递往江南总督沈怀山。
 可惜信件被中途截获,马知县随即遭到报复,被当时的嘉安府知府张廷安以贪脏枉法的罪名就地处斩,妻女没入官伎,年仅十七岁的儿子也在流放途中病故。可谓家破人亡,惨绝人寰。
 在清除了马知县这个刺头后,这些参与盗卖私盐的官员以为事情已经解决可以安寝无忧。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马保中写的举报信不是只有一份,而是两份。
 一份是递往江南总督沈怀山,另一份则是以防万一交给了他的学生,秀才杨洪志。
 举报信中不仅详细写清了当地官员盗卖私盐的全过程,还罗列了所有马保中已知的有份参与此事的官员名单。
 在亲眼目睹恩师被冤枉处斩后,悲痛欲绝的杨洪志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为恩师报仇,让涉案的官员得到应有的惩罚。
 为了不打草惊蛇,这二十多年来,杨洪志一直小心翼翼地收集证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么多年的小心周旋,杨洪志终于收集到了各种有力的铁证。
 接下来,他孤身一人上京,在刑部尚书姚大人下朝途中拦下了他的马车,把事情经过向他讲述清楚,并呈上了这么多年来收集到的各种证据。
 姚大人在看过他的证据后,深感此事非同小可,立刻带着他去找都察院左都御史倪大人,让他当面陈述案情。
 刑部尚书姚大人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倪大人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在朝堂之上一起提出了此案,这才让这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的大案浮出水面。
 皇上听闻此事后,大为震怒,立刻要求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司会审,一定要将此案查清楚。而涉案的礼部右侍郎张廷安则暂时关在大理寺当中等候会审。
 新京报表示,届时还会将案件审理过程如实公布。
 这篇报道不仅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在朝堂之上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不少官员提出,新京报作为一家民间报社,有何资格报道这种朝堂之事。
 不仅于礼不合,而且于法不容,应该马上禁止。
 但为之反对的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