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仅于礼不合,而且于法不容,应该马上禁止。
 但为之反对的官员也有很多,他们提出的理由是事无不可对人言。新京报这篇报道只是把案件的经过直接报道出来而已,并没有任何偏颇之处,为何不能报。
 双方吵成一团,难分难解。
 而皇上的态度却很让人玩味,他表示如今最要紧的是赶快查清案情真相,其他的都可以暂时放到一边。
 就这样,新京报有惊无险地避过了一劫,并且第一次在销量上超越文学报成了最好卖的报纸。
 其他几家同样以时事新闻为卖点的报纸看到新京报平安没事,为了销量也开始跟风报道此案。
 一时间,这件大案成了街头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
 那些有志于科举的读书人更是对此事无比关注,经常聚在一起谈论此案的最新进展。
 假如有人不知道此事的话,甚至还会被人冠以书呆子的名号,因此没有读书人敢不关注此事。
 池非虽然不是想考科举的读书人,但他也是新京报的老读者,一直都有买这份报纸。
 在看完这篇报道后,他觉得这新京城的后台不是一般硬,而是非常硬,这远远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想。
 池非知道古代社会不管是哪朝哪代,盐铁专卖向来都是各个朝廷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也是当权者最看重的收入来源。
 敢大批量盗卖盐铁的大案从来都不是小事,一定有位高权重的人在背后做操手才做得下去。
 那些表面上涉案的官员大多只是小虾小蟹而已,真正的幕后大佬往往另有其人。
 敢报道这样的大案,如果是一般的报社早就被封馆抓人了。
 而新京报不仅没有被禁,反而还得到了许多在任官员的力保,这后台怎么可能不硬。
 其实要推测新京报的后台是哪些人并不难。
 根据谁是最大受益者,谁就最有可能是凶手这个理论来分析的话。只要知道这件大案最大的得益者是谁的话,就能够大概推测出新京报的后台是哪些人了。
 不过他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并没有足够的情报和人脉去分析这些事,这一切于他而言不过是在看热闹而已。
 对于这期新京报在销量上超过文学报一事,他不仅不担心,反而还很高兴。
 他只希望新京报能越办越好,销量一直保持第一,其他报纸也能后来居上,他这文学报能排在第三、第四名就足够了。
 高处不胜寒的滋味不是那么好受的,他只是想做一棵树,隐藏在森林当中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池非觉得,这件案子绝非新京报报道的那么简单。
 官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体制,很多内幕不是体制内的人是根本获取不到的。
 一个秀才就算韬光养晦二十多年,以他的身份和人脉也不足以收集到真正有力的证据。
 这京城内部,很可能正在进行着一场外人根本见不到的大暗斗。
第133章。133 心事(修)
 随着三司会审的进行,案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被抓的官员也越来越多。
 涉案的远不止当年马知县在举报信中所罗列的官员名单。随着调查的深入,扯出了更多的官员,有的甚至还是一些三、四品的前任或当朝大员。
 通过查到的帐本来计算,这么多年来被盗卖的私盐远不止数十万斤,而是数百万斤之巨,这绝对是惊天大案。
 皇上大为震怒,明令三司严查此事,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涉案官员。
 一时间,有数十名京官和上百位外地官员被带走调查。
 而只要是被带走的官员,就没有一个能平安无事回来的,全都被关进了大牢等候处置。
 但凡案情有了新的进展,又或者有哪个官员被抓,新京报都会进行跟踪报道。
 销量更是稳居所有报纸的第一位,几乎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由于此案牵连甚广,影响巨大,京城许多官员和世家都有意地减少和限制家人的外出,以免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
 宁雅芷身为镇国公府的二小姐,自然也不例外,被她娘给直接禁了足,不许她再出门。
 宁雅芷虽然有些任性,但也并非不懂事之人,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并没有反抗,只能无精打采地呆在自己院子里打发时间。
 镇国公夫人姚氏看到小女儿整天无所事事,不是逗猫就是骝马,实在看不过去,干脆把她抓到身边盯着她让她学做女红。
 这下宁雅芷就惨了,她最怕女红,天生就没这耐心和悟性。短短几天功夫,十根手指头就被针给扎了个遍,痛得她都想哭了。
 姚氏虽然有些心疼,但还是决定趁此机会好好磨一下她的性子,于是强按着让她继续学下去。
 宁雅珊也想让妹妹好好学一下如何做一个及格的千金小姐,于是跟娘亲一起像看犯人一样看着她。
 在两名“狱官”的看守下,其中一位还是自己最怕的娘亲大人,宁雅芷不敢反抗,只能苦叽叽地跟手里那根经常扎她的小小绣花针缠斗起来,简直是度日如年。
 这也就算了,她发现最难熬的不是这种无聊透顶的日子,而是不知为什么,她越来越想去见阿真。
 每当一个人的时候,她脑海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起阿真的脸,以及他说话的样子。
 就连那张登在文学报上的道歉声明,她已经看了不下百遍。但每看一遍,都会忍不住想要笑出来。
 尤其是这次两人重归于好后,阿真对她明显温柔了许多,经常会直视她的眼睛很认真耐心地回答她的问题。
 这让她不自觉地想问他更多的问题,有种仿佛在向他撒娇一般的亲昵感。
 她最喜欢听他“阿芷阿芷”地叫她,那是只有亲近的人才会这样叫她的。
 之前只要一出去就能见到他,因此她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如今不能出门了,她这才发现自己变得很想很想见他,想跟他好好说说话,像平时那样问他各种问题。
 还有,他答应给她看的《仙侠》的原图她还没机会看呢。
 这种奇特的感觉似乎是在知道阿真就是池非先生后逐渐产生的。
 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她只是很想见他,这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让她觉得既甜蜜又恐慌。
 这难道就是喜欢上一个人的感觉吗?她真的喜欢上阿真了吗?
 只要一想到这里,她就不由得心跳加速,脸皮发烫,同时胸口觉得又酸又软。
 宁雅珊是最早发现妹妹出现异常的,她发现这丫头有时会莫明其妙地发呆不知在想什么,脸上甚至会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笑容。
 宁雅珊自己也是过来人,看到妹妹这种反应,再联想她之前经常三天两头出去的情景,心里顿时有了个大胆的猜测,这丫头难道是情窦初开不成?
 一想到妹妹可能喜欢上外面的什么人,宁雅珊不禁紧张起来,马上把她的推测告诉了娘亲姚氏。
 姚氏一听,也大为紧张。
 但她知道小女儿性情倔强,这时候如果用强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她开始有意无意地打探宁雅芷这段时间以来她经常出去干什么,又见了什么人。
 宁雅芷虽然为人直率,但也不是笨蛋,一听娘亲不时向她打探这些事情,心里顿时产生了警惕,开始左顾而言他地胡混过去。
 姚氏一看这死丫头不肯说实话,心里急了,立刻去找丈夫打听小女儿最近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
 镇国公宁志远一听媳妇向他打听这些事,也很快想明白她想做什么。
 他干脆摊开手说:“放心吧,小芷的事我都知道,那小子不是什么坏人。”
 姚氏一听,顿时心为之一凉,立刻质问道:“这么说,最近这段时间小芷真的去跟某个男子见面?”
 “到现在我也不怕告诉你,那小子名叫苏真,是文学报的东家。
 今年十六岁,比小芷大将近两岁左右。
 你放心,他们之间是清清白白的,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因为每次他们见面的时候,都有我的人在旁边看着。”
 “这么重要的事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还把我当成她的亲娘吗?”姚氏气得直发抖。
 宁志远一看媳妇生气了,赶紧搂着她安慰说:“你不要急嘛,我就是知道你一定会生气,所以才不敢告诉你。我是小芷的亲爹,难道还会害她不成?
 你应该还记得上次小芷跟长春侯世子吴康贵起冲突的事吧,其实那次暗中出手帮了小芷的人就是这苏真。”
 “原来是他啊。”听到出手帮了阿芷的人就是他,姚氏的表情终于缓和了不少。
 她知道,如果当时不是这名叫苏真的少年出手相助,小女儿很可能会被人多势众的吴康贵给掳走。
 到时她这样一个黄花闺女就算能救回来,贞节也十有八九要坏掉了,到时就算杀了那人又能怎么办。
 所以姚氏对出手相救的人一直心存感激,老想找到那个人好好报答他。
 当然,这是姚氏个人的想法。在宁志远看来,凭红影的身手,只要肯动刀子的话,想干翻那些人轻而易举。所以他对苏真并不像媳妇那样感激不尽,只是对他颇有好感而已。
 姚氏想了想说:“就算这苏真是小芷的救命恩人,我们好好报答他就是了,你也不应该老让他们单独见面啊。
 小芷毕竟是女孩子,若是被人知道她经常跟外男接触,会对她的闺誉有碍。
 等一下,你不会是打算撮合他们吧?”说到这里,姚氏直接怒视着丈夫。
 宁志远被媳妇一瞪,下意识地别开眼睛干咳起来。
 姚氏与他做了这么多年夫妻,对他的各种习惯了如指掌,一看他这反应,就知道自己猜对了。顿时怒不可竭地抓着他的衣领用力摇起来,“你真打算这样做?!好啊,连老娘你也敢瞒骗,老娘跟你拼了!”
 看到一向好脾气的媳妇瞬间化身母老虎,宁志远大感怀念的同时,赶紧抓着她的拳头说:“你不要激动,先听我说嘛。
 等我说完了,如果你觉得还不满意我随你揍行了吧?”
 “好,你说,老娘就听一下你想说什么鬼话。”姚氏这才强压着怒气放开他的衣领。
 好不容易安慰好媳妇后,宁志远开始解释道:“先说这苏真,自从他帮了小芷以后,我就开始派人暗中调查他的底细。
 我一开始怀疑这可能是个套,或许有人想做一场戏来让苏真接近小芷,然后借机挟恩求报。
 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人,实在是这世上别有用心之人太多,而我们镇国公府又风头太盛,因此不得不防。
 经过一番调查,我发现这苏真颇有意思。你一定想不到,你现在天天用的香皂,就是他做出来的。”
 “什么,香皂是他做出来的?”姚氏很是惊讶。
 “呵呵,还有一件事你一定更加想不到,那就是现在全京城及至大江南北最有名的话本作者池非就是他所用的笔名。
 换句话说,他就是池非本人。”
 “你说什么,他就是池非?!”姚氏惊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这几年来,姚氏最喜欢的一出戏就是《梁祝》。
 在听长女宁雅珊说这出戏改编自一部话本后,她还专门借了《梁祝》的原版话本来看。
 当时她看的时候哭得那叫一个稀哩哗啦,不知道的还以为她丈夫镇国公出了什么事呢。
 如今听说《梁祝》的作者就是救了自己小女儿的恩人,这怎能不让她感到震惊。
 看到媳妇这副无比震惊的表情,宁志远有些得意地说:“想不到吧?我当时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也觉得很意外,这小子确实藏得够深的。
 这些也就罢了,真正让我看上眼的是他的小心和聪明。
 当初他完全可以靠这只有他才能制作生产的香皂和肥皂做成独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