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都督-第5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906章 朝鲜王的算计
朴金辉真的是一个明白人,李倧对自己选择的这个议政院的领议政,一直是充满了信心。
焦躁的心情慢慢的平复下来,李倧还是要拿些决断的:“现在毛文龙首鼠两端,他做的小动作我们也必须要容忍,但我们更需要他,不但中原的粮食物资需要他的贷款购买。更主要的是,就在我们内乱的时候,万一建奴趁虚而入,我们朝鲜将有灭国的危险,这不得不是我考虑的,这件事情该怎么?议政院应该有一个策略出来。”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棘手,这事情必须要做,因为这的确是当务之急,内部争斗,不过是父子叔父之间的权力之争,不管谁胜谁负,这个王国还是掌握在李姓手中,而一旦建奴进入,整个朝鲜就是后金的领地,这个国家就灭了,这是本质性的问题。
朴金辉也站起来,背着手走仔细的思考了一下,最终不得不郑重的提议:“毛文龙虽然首鼠两端,但毕竟他有他的难处,尤其从种种表现上来看,最终他还是偏向于我们,这一点就是当初我们收留他在皮岛的善因善果。其实在建奴的问题上,我们是有着共同的出发点的,如果朝鲜被建奴占领,对毛文龙,对大明,都是绝对不利的。而咱们的铁山以北,根本就没有能力顾及,在那里,不是大明来,就是建奴来,就等于是一处几不管的地方,而毛文龙为了守卫自己的皮岛根基,作为战场的缓冲,也一定心急无比。既然有如此关联,我们不妨给毛文龙一个大大的人情,那就是将铁山以北所有的地区,都划归到他的协防之下,是协防。”
朴金辉着重的说了这一点。
先前他说的那个办法,等于是将铁山以北的朝鲜土地,出卖给了大明朝廷,或者直接说,出卖给了毛文龙,这是丧权辱国的做法,即便是西人党之内,也一定会遭到巨大的反对。
但是要用协防的说法,那就另当别论,那完全可以理解为,朝鲜雇来一个帮工打手。
这就是政治,政治这个东西就是两面说,卖国求荣可以粉饰成救国,救国的人也当然可以说成是反叛,不过就是谁当政而已。历史这个东西其实是说不清楚的,忠臣和奸臣,更是说不清楚,王莽礼贤下士时,谁又知道他会篡夺大汉的江山呢?周召共和,伊尹霍光,那不过就是见仁见智。
李倧其实在这件事上早有见解,也的确是为当时朝鲜设身处地的局面设想,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话是绝对不能从自己说出的。既然议政院提出了这个想法,李倧也就正好顺坡下驴:“王国每有大事,都要请出天朝上国保护,这也是在法度之内情理之中。”
站住脚步,郑重的说道:“我将以我的名义,向大明朝廷申请让毛文龙进入铁山,协助防御,也正是通过这个办法,可以试探一下天朝上国的意思。”
朴金辉双手一拍,欣慰的拍着马屁:“国王果然睿智,这正是一举两得,如果大明王朝同意您的请求,准许毛文龙入住铁山,就证明大明王朝即将承认我们的正统地位,而一旦他们不同意我们的请求,也就说明他们依旧坚持原先的原则,到时候我们还有别的办法。”
李倧其实很痛苦,用这种变相卖国的方式,来试探大明天朝的意思,不管是在情理上,还是在法理上,自己的心中多少都有一些愧疚。
但转而一想,愧疚这个东西不能当饭吃,纵观整个朝鲜的历史,也算是改朝换代权力之争,每一次的朝廷更替,都是不折不扣的铁血,早已经没有了绅士的宽容和大度,你死我亡,已经成为了常态。朝鲜历史上,整个李氏家族血脉,老死在病床上,已经是老天爷的眷顾,而是在权力之争中的,已经超过了八层。其实这远远超过了宗主国的概率,究竟是谁对谁错,谁又能说得清楚?
既然说不清楚,那也就不说也罢,反正按照改朝换代的历史经验来说,当初半夜跟着自己走出来的文武百官,都已经成了自己战车上的傀儡,一旦这次平叛失败,大家只有死路一条。
“既然如此,这件事情就这么决定,以我的名义和议政院的名义,继续向天朝上国上书,请求毛文龙协防铁山以北,只要大明朝廷同意毛文龙协防铁山,就等于变相的说明,天朝上国还是认同我这个国王的,如此一来,在这个压力下,那些左右摇摆的人,就必定要团聚在我的身边。
同时再向毛文龙贷款50万银元,购买粮草军械,如果毛文龙依旧同意,更说明毛文龙是支持我们的,简简单单的一个办法,就能试探出整个大明王朝对我们的态度,这事必须紧急办理,不能有半点耽误。”
朴金辉一面欣然的同意,但也一面痛苦的咬牙:“不管毛文龙做出什么选择,最终他表明支持我们,向我们贷款,但他的条件每一次都非常苛刻,上一次就拿了我们的铁矿和铜矿,也不知道这一次他会再提出什么样狮子大开口条件,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啊。”
毛文龙在整个表现上,的确是有偏向自己这个小朝廷的意愿,就比如说,向李适贩卖军械,但绝对没有贩卖他威力无比的炸药包,如果当初他真的卖了这个东西给李适,现在的局面早已经不是这样了。
同时,他贩卖李适军械,都是真金白银,只要是一时之间的金银短缺,毛文龙就立刻断绝贸易交往。
反过来对自己却是另当别论,只要自己需要,除了炸药包也不卖给自己之外,真的是有求必应。
而最关键的表现就在于,自己现在没有钱,但只要提出要求,毛文龙有股份的建行,就立刻毫不犹豫的向自己发放贷款,虽然利息高了些,虽然抵押的要求严苛了些,但至少表明一件事情,毛文龙对自己有信心。
而更关键的是,现在毛文龙掌握的建设银行,最大的股东就是大明朝廷的天启皇上,这也是有用另一种方式表示出,大明皇帝对自己的变相支持。
解开了这之间的套,李倧立刻变得兴奋起来:“这一次我们贷款不要50万,而是一百万,用这个办法来试探一下毛文龙和天启皇帝的意思。”
朴金辉当然明白这个国王的意思,也的确如此,只要欠了毛文龙和天启皇帝巨额的债务,他们要想让自己还上这笔钱,就必须支持自己,否则所有的钱都打了水漂。
欠债是大爷,到什么时候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天下共主的周王,还不得被债主们逼得债台高筑。
当然,那个年代是绅士的年代,现在这年代,绅士就是一个屁,流氓才活的长久。
第907章 天启的决断
天启皇帝越来越勤政了,这让许多真心为国的大臣们欢欣无比,尤其是他的经筵听讲,更是让大儒们感觉到天启这个皇帝学生是孺子可教,于是不管是担任的所有讲师们的三党任何人,都开始欢欣鼓舞。不管党派如何争斗,能教导出一个中兴明主,都会被留名青史的,这是文臣们的最高追求。
这一次的集英殿的经筵结束,讲师大儒们已经感觉到精疲力尽,因为现在的天启,不但听,而且还问。有时候问的东西非常深奥,让一些大儒帝师们感觉到穷于应付。所以,这次经筵之后,大儒帝师们赶紧纷纷告辞,准备回家养养精神,以便应付下一个被提问的困难。
一个倦怠的皇上让大家操心,但一个勤政的皇上让大家闹心啊。
结果正在大家起身告辞的时候,天启却没动,直接吩咐,继续进行平台召对,让外面等着的大臣都进来,进行国事咨询。
大儒们只能站着,参加这次的召对。
有事情汇报的文武鱼贯而入,行了常礼之后,两面站定,装备皇上垂询。
天启却没有询问国事,只是皱着眉,支着下巴,满脸疑惑的突然问了一个让大家措手不及的故事:“诸位爱卿师傅,重耳杀怀公而自立,当时得到了秦国的支持,结果成就五霸,不知道重耳是对还是错,秦穆公是对是错。”
重耳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后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
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贤能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后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这事情大家都知道,但这个时候天启询问这个问题,大家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解释了。因为所有的人都是人精,大家立刻就明白,天启是用这个故事,来说朝鲜,来解决一直争论不休的对待朝鲜的问题。
李倧政变,被正统的文人官员定性为篡位谋逆,虽然已经成为事实,但大家还是为了维护正统,坚决不答应天启对李倧出册封。
这个时期,在朝堂已经争吵了三个月了,东林是坚定的反对派,因为,东林之所以占据朝堂最大的话语权,就是因为他们他们占据着道德和大义的制高点,他们在维护正统,也就是一个王朝的根基。
实用主义者孤臣党,则是秉承了毛文龙的意思,用实用的精神,坚决的支持承认李倧为朝鲜国王,以稳定朝鲜局势,以联合朝鲜抗金。
其实孤臣党说的也绝对的对,这是从现实出发的。
李倧推翻的那个光海君,的确不是东西。在光海君继位后,对王位威胁者不断展开肃清,杀人无数,也算是倒行逆施。
这其实和大明也没有什么关系,人家一家人杀来杀去的,大家也管不着。
但是,光海君对大明和后金的策略,其实是对大明真的没有半点益处。
光海君对明和后金是拒绝援助明朝,秘密书信后金,在大明极力封死后金的情况下,这个家伙直接开通了朝鲜的贸易渠道,等于变相的支持后金建奴。
而李倧一直是大明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是最反对建奴的,如此,其实李倧上位,还是对大明有利的。
但这个年代要命就要命在,一个正统的坎就绕不过去。
天启挽留了诸位大儒师傅,提出了这个问题,大家当然知道,这又是一个朝局的决策,天启在虚心的请教下,其实已经通过这个提问故事,在向大家表明,他已经有了决断。
皇上有了决断是好事,但决断要是不附和最大利益集团,那就是一个坏事难。乾纲独断,在永乐之后,内阁和文官集团强势崛起之后,就再也不存在了,而在土木堡之变,勋贵集团集体覆灭之后,状况更甚了。也就是说,在内阁开始强势崛起之后,其实就是文臣在利用内阁和和皇帝争夺权利,结果就是,文臣话语权越来越强,皇帝的话语权越来越弱,最后到了这几十年,再出了于谦张居正几个杰出的强臣之后,皇帝几乎就没了话语权。你还乾纲独断?你连放个屁,都得内阁准许。
也正是如此,在太平年间,才出了几代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了大明的皇帝,只要强臣把控,内阁运转正常,大明依旧兴旺发达。从这一点上看,皇权过于强势,对这个老大帝国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内阁掌权,就当然会出现派系,互不服输,于是,政务上也就难免的出现了扯皮和党争现象,为反对而反对,慢慢的成为了各党派的绝对座右铭,就好像后是的台湾一样,最终在这种偏执的理念里,消耗了一国国力,乃至国运。
而在乱世之中,需要团结一致,做事需要雷厉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