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都督-第5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连夜传旨皮岛,宣毛帅进京。”
 这真是猴洗孩子不等毛干,这都快大半夜了,京城早已经闭门,几年后发生的事情,这么样着急下去,那还不愁死个人?但在座的诸位重臣,对皇帝如此忧国忧民,深表欣慰,但看他如此操切,却也苦笑摇头。年轻人有闯劲儿,这是好事,但总是这么毛手毛脚,却又容易办错了事,看来这位皇帝还需要磨练啊。
 马维忠就赶紧阻止住了皇帝的行风就是雨:“毛帅前面战事紧急,为这事急忙的回来,会影响动摇军心,在我回来的时候,毛帅已经向我简单的诉说了应对之法。”
 “毛帅指出了什么样的办法?快快说。”
 马维忠就一字一句的说出了毛文龙的办法:“修水利,兴工商,通南北,积粮食,迁人口。”
 听到这些话,天启和其他阁臣真的糊涂,因为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这些理念东西。
 黄爌就皱眉请教:“前面的还可理解,但通南北,迁人口,何解?”
 马维忠就侃侃而谈:“通南北,便是开拓海上航道,疏浚南北河流,一旦北方干旱,但南方是水网地带,干旱造成的危害一定很小。学生是江南人,更在江浙历练,知道一些江南农业皮毛。毛帅所预言的,其实已经在北方初露端倪,但北方干旱,却造就了南方的大熟,现在是北方无粮,而南方谷贱伤农。如果真的重灾降临,我们立刻就在南方调集粮食北上救灾。这样一来,正好弥补了南方谷贱伤农,北方无粮可买的窘迫。”
 “此法甚好,当行之。”天启点头,虽然依旧眉头紧锁,但已经没了刚刚的忧愁。
 “兴水利当然是迫在眉睫,这是抵抗旱灾最直接的办法。人先自救才能活。不过当务之急是疏浚黄河,只有黄河航道通达,从海上运输到北方的南方粮食,到黄河口,在那里转运入黄河,直达山陕,节约了运费又能补充山陕,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山陕又充足的粮食储备。大旱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放粮仓进行以工代赈的赈济,而对中上等人家,也可以平价卖给他们粮食。”马维忠后面的话又不由自主的带上了毛文龙的心态思想。那就是尽量不免费送人东西。当然这个时候也没必要较这个真儿。
 天启直接看向了黄爌道:“明天内阁就草拟出一个意见出来,拨出一笔银子来进行黄河水道的修缮。让北面的那一段堵塞的地方疏通起来。让从入海口的粮船能够直达山陕腹地。立克在这两个地区设立义仓,囤积从南面运过来的粮食,多多益善。”
 然后看向了马维忠:“现在南面的粮食大约是多少钱一石?”
 马维忠毫不犹豫的汇报了:“糙米三钱。”
 黄爌立刻接口:“这个办法倒是可行。这是未雨绸缪。在江南粮食低价的时候,进行收购,这样就减缓了谷贱伤农。”
 天启皇帝立刻下令。“命令南方官府,立刻尽最大力度收购。”
 马维忠立刻阻止了皇上的想法:“用官府收购的办法其实是不可取的。”
 “为什么?”
 “官府收购就难免有官员利用手中的职权欺压百姓,更难免会出现以次充好,更要命的是虚报数目。同时用官府的形式向北方输送粮食,期间的损耗简直大得惊人。这无形中就等于三钱一石的粮食,说不定运到北方的时候价格已经通了天了。”
 天启就不得不皱眉沉思。天启皇帝从小并没有生在皇宫,而是跟着他几十年太子的老爹生在京城里,对于民间的疾苦多少有些知道,更知道现在大明官场上的官僚们是多么的贪婪。如果将这件事情交给他们办,难免又生出许多手段来“那以爱卿之意思该怎么办呢?”
 马维忠就道:“我们一切以商业的运作方式来做,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周朝瑞皱眉反驳:“商人贪婪唯利是图,将这么重大的事情交给他们,其坏处更甚于官府,不可。”
 周朝瑞是士子出身,在骨子里是瞧不起商贾的,在这一点上,当然要反对了。
 马维忠商贾出身,当然要维护商贾的名誉,但他没有和周朝瑞正面刚,而是按照毛文龙的教导抛出了又一个办法。
 “商贾贪婪,但我们可以加以限制,想当初,洪武爷行盐引之法,我们大可借鉴。”按照毛文龙的套路,马维忠再次祭出复古先皇的大杀器,让周朝瑞闭嘴。
 当年朱元璋为了解决边军军需沿途损耗,行盐引之法,利用商贾贩运粮食去边地,以当时专卖的盐引为凭证给付,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科学的。虽然后来政久弊生,最终等于废池,但利用商人的办法还是可行的。
 “先祖之法虽然好,但弊端多多,我们还需谨慎。”子不言父过,这是中国孝道之首。但这时已经关乎了亿万百姓的生存,别人不敢说,但天启必须说。
 “其实毛帅的皮岛东江镇的军需,一直以来就施行的便是从商贾手中合买的办法。所以,东江镇得到的粮食不过是每石六钱,比京师的米还便宜。而六钱一石的粮食,是实打实的斤两入库,一年也不知道节省下来多少。而商贾也有一倍的利润,商人倍利,就可铤而走险,所以,即便是季风季节,还是大浪滔天,随时有船只倾覆的危险,但依旧有船队源源不断的将粮食和其他东江镇所需运到皮岛,才保证了皮岛物资不缺,此法已经成为成法,我们不过是拿来用罢了,这是两便的事情。”
 天启就豁然开朗:“着啊,毛帅施行此法已经有了经验,我们拿来用便是了,这事情就这么定了。”天启拍板,没人反对,应对未来小冰河期的未雨绸缪计划,开出了第一步。
第961章 安插杨嗣昌
 “未雨绸缪,就是事先规划,等上轿再裹脚就晚了。”顾秉谦也建言:“一旦等到天下大旱再行运输粮食去西北,不但远水不解近渴,而且还会造成南方粮食市场的巨大波动,会引起民心混乱,这个不得不考虑。”
 黄爌深以为然:“尤其是一旦动用大批金银收购粮食,会让国库吃不消的,难免急不可用。”站在内阁首辅的位置,就要从全局出发。现在国库状况虽然略有好转,但依旧是入不敷出。等再拿出一大笔巨款购买粮食,那就可能是捉襟见肘,堵上这个窟窿,却露了那个窟窿。到时候这个额外的窟窿会让大明的房子彻底的崩塌的。
 马维忠就胸有成竹的道:“此弊端也在毛帅算计之中了。”
 一提毛文龙,天启就双眼雪亮。现在毛文龙在他的心中,是无所不能的存在了:“毛帅的办法一定是好办法,快说快说。”
 马维忠就侃侃而谈:“毛帅之意,便是现在就在山陕各地设立义仓,开始慢慢的囤积粮食,做到细水长流。”
 叶向高赞同此法:“同时。我们每年节约出一点点的钱来,慢慢的囤积,慢慢的收购,也就变相缓解了财政的压力。聚少成多,集腋成裘。这个办法相当好。”
 “按照毛帅和汤若望的计算,大灾虽然现在已经显现,但真正的爆发将是在三年后,三年,足以让我们从容应付了。”
 “现在是天启四年,也就是七年或者八年的时候要爆发,我们的确有时间准备。”天启嘀咕着:“也不知道这次大灾将延续到什么时候。”
 周朝瑞就道:“大灾不过三年,只要我们撑过这三年,一切就都会好起来了。”
 结果一直在边上冷眼旁观的汤若望直接反驳:“这是史无前例的大灾难,恐怕十年也过不去啊。”
 外来的和尚此言一出,当时让静心斋里所有的人,都不由得倒吸一阵阵凉气,屋子里的气氛就更加压抑了。
 马维忠也跟着说:“毛帅的估计和汤若望大人相同,头年安塞地区已经一年无雨,延安地区更是两年滴雨未下,看今年地方官报上了的折子说,从年初至今,依旧天无片云,百姓吃水都成了巨大的困难。这不过是开始,可见后面的灾害之惨烈,所以,我们要早做准备,多做准备啊。”
 天启也不再急躁了,只是皱眉:“十年,那得多少钱粮才能应付啊。”
 一提钱,黄爌就开始哭穷,天启接口安排:“赈济百姓,是我皇家的本份,朕就拿内帑做为投入,。”
 魏忠贤就一咧嘴:“万岁,内帑刚刚好一点,这就要再拿出去这么一大笔,这不合适吧。”
 天启皇帝当然直接决断:“我们100家皇商,每年上缴不下200万,那么就用这200万来购买粮食囤积吧。”然后看着一脸肉疼的魏忠贤:“皇宫里储存再多的白银,只能富了我一个人。躺在金山银山之上,最终百姓造反的时候,我既不能拿他用来平息天下的苦难,也不能满足我一个人的富贵。吃不过几个菜,穿不过两件衣,住不过二尺宽,那你说我留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
 这番话说出来的时候,满屋子的重臣们都不由得眼泪盈盈,因为这个皇帝说出的话,的确是太震撼,太揪心。
 天启不管重臣们的想法,继续开导着自己的管家:“原先没这笔银子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依旧过。因为毛帅的原因,让我们每年多了这二三百万的银子收入,这一处一进之间,等于我们也没有损失,却做了造福苍生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计较,的确是说中了大家的心理,本来在原先的时候,没有毛文龙鼓捣出来的皇商,根本就没有这每年接近300万两银子的收入,这一笔早已经被户部盯上了。原先大家向内帑伸手的时候还多少有些顾忌,但自从有了这一笔银子之后,黄爌都认为这是内帑的额外收入,不要白不要。于是就立刻站出来,坚定的说道:“赈灾天下本来是皇宫内院的事情,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这未雨绸缪的计划里,全部由皇家拿出来的钱粮赈济百姓,那么百姓对皇家的拥护和爱戴,将是史无前例。”
 他说这话的时候,真的有一些大言不惭。因为赈济天下百姓,本来是应该国家的事情,这转眼之间就扣在了皇上的脑袋上,真的有点不厚道。
 天启却直接的点头:“户部的支应缺口很大,我的收入有了盈余,做这样的事情也是应该。虽然咱们改革了税务,让国库收入颇丰,但国家花钱的地方的确太多,朕作为这个当家人,也不能一味的站在边上看着。”然后对魏忠贤道:“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然后就安慰这个忠心耿耿的管家:“其实你也不要太心疼,这本来就是一笔额外的收入,花出去也就花出去了,也算是为国为民,更何况从现在来看,银行上我们有股份,天津城的新建上,我们依旧有股份。不要说其户部税收上让我们每年得到三成的收入,就这已经足够我们支应了。”
 然后不管魏忠贤的脸色,无限神往的算计着:“还有三年时间,皇商上最少能挤出800万两银子,也就是1000万石的粮食,运往山陕之地,至少可以应付一时。”
 既然拿出了这么一大笔的银子,魏忠贤当然不能让这个银子白白的流走,于是上前躬身施礼:“万岁,天下官员贪腐,如果在山陕地区设立义仓,绝对不能交给当地的官员,否则给咱们来一个鼠雀消耗,肥了他们的腰包,我们就是好心变了坏事。”
 这是对文官集团的绝对不信任,周朝瑞立刻站出来,驳斥这个老腌宦的说法:“天下君子何其之多,你一味的诋毁士子文人,其心可耻可诛。”
 但不管两个人怎么争论,包括皇上在内都知道,现在大明的官员已经腐烂到了极致,对灾粮下手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毛帅的意思是,在山陕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