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都督-第8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将军不必悲伤,怎样都是死,我们能为皇上尽忠,我们已经心满意足。”
 抬起头,一个老者正被一个负伤的将士搀扶着,站在毛仲明的面前:“将军可能不知道,满清鞑子占据了遵化,现在遵化城里就是人间地狱,与其死在城里,不如和他们一拼。”然后这个老者就泪流满面的恳求:“下一次,满清达子再驱赶百姓出城,请将军不要手下留情,只要能杀了满清达子,你们就是在为我们报仇。”
 越听这话,毛仲明的心越悲伤。
 但是他实在不知道,在杀害百姓,和完成自己任务之间,他将怎么选择?
 好在满清达子没有继续出城,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甘了心,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用这种办法能够破敌的希望,他们正在寻找,让百姓不能够反抗的办法。
 百姓的生命,彻底的束缚住了毛仲明的手脚。
 就在天快黑的时候,漕运总督,现在已经承担起大军后勤重任的曹广校,坐着一辆四轮轿车,带着前看不到头后看不到尾巴的运输队伍过来了,见到是复辽军围困遵化,当时大喜,找到毛仲明直接拉住他的手口称三弟。
 毛仲明当时谦让:“曹总督位尊年高,怎么可以与小子平辈论交,折煞末将拉,折煞末将啦。”
 结果曹广校拉着毛仲明的手道:“我尊毛帅为恩师,是毛帅门下,你是毛帅义子,当然我们应该是兄弟,老哥哥年长,才称呼你三弟,这已经是托大,若按照入门先后,我还应当尊你一声哥哥呢。”然后端详了一下这个兄弟,却见到他面目疲惫,双眼红肿,于是就小心的询问:“不知道兄弟为何啼哭到这种地步,有什么事情让哥哥替你分担一些。”
 毛仲明就将今天的战斗说了,然后为难的诉苦:“一面是百姓需要保护,一面是你们运输物资的路线需要保护,我真的束手无策,左右为难。”
 其实这不过是毛仲明随便的说说,现在他的痛苦需要找一些人诉说,但是和一个帮派的头子说这些,在他认为,就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结果拉着毛仲明手的曹广校眼珠一转,心中立刻有了主意:“兄弟之难却问对了人,这事其实很简单。”
 正在焦头烂额,不知所措的毛仲明立刻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紧紧的反抓住曹广校的手:“老哥哥,如果你能解决我眼前的困难,我一定会向毛帅,向皇上为你请功。”
 一听说能得到这样的结局,曹广校当时眉开眼笑,如果有毛文龙和毛仲明向皇上提起自己的功劳,那自己升官就根本没问题了,也就不必再担心去那个敬老院拿着一份悠闲的钱粮养老。说句实在话,自己真的不缺钱,缺的是权。
 “你忘记老哥哥是做什么的吗?”
 曹广校这么突然的一问,倒是让毛仲明疑惑起来,这是两军战争,却怎么突然提到这个问题上?
 看着一脸疑惑的毛仲明,曹广校得意的说道:“哥哥我是曹运总督,也兼任着开挖各地运河的差事。”
 “那又怎么样?”
 “哈哈哈,哥哥是挖沟的,这是本行。”
第1222章 壕沟锁城
 灾毛仲明一筹莫展的时候,曹广校突然提起他挖沟的老本行,毛仲明还是没有明白这和自己眼前的困局有什么关系。
 曹广校就得意的道:“你刚刚介绍了上次战斗的经过,不过是满清杂种驱赶百姓做肉盾,然后他们冲到了你的面前,对咱们的火枪兵兄弟进行屠杀吗。但是如果我们围着这个遵化城,挖掘出一道又一道壕沟,将遵化用壕沟封锁起来,满清达子若是再驱赶百姓过来,面对这样的壕沟,他们也只能停在壕沟对面无可奈何。而我们再将壕沟中的土,叠在我们这面,就成了一道不矮的土城墙。到时候咱们的兄弟就可以站在高高的土豪上,居高临下瞄准那些鞑子射击。到时候不能前进的满清鞑子,不但不能发挥他们战马冲击的威力,反倒成了咱们兄弟活靶子,这样岂不好?”
 毛仲明愣了好半天,突然间一拍大腿:“老哥哥早点来呀,何苦让我如此憋屈?这个办法一旦成功,我一定请求皇上给你颁一个金匾。”
 曹广校哈哈大笑:“这事儿可就这么定了,皇上的金匾我就等着了,到时候挂在我的堂屋,光宗耀祖,恩泽子孙。”
 不管老官迷在哪无限神往,毛仲明又开始揪心了:“不过我们是用壕沟的办法困住鞑子,但那些百姓最终还在他们手中,可如何办理?”
 曹广校从迷醉中清醒过来,“帮人帮到底,老哥哥我再给你出个办法。这事儿就更简单了,咱们的壕沟不但要困住满清鞑子,还能救下百姓。”
 “老哥哥还有这样的办法?”毛仲明就不信的看着得意洋洋的曹广校。
 亲昵的拍拍毛仲明的肩膀:“我的好兄弟,你就请好吧,看老哥哥给你施展法术。”
 不去管他卖关子,毛仲明心急的催促:“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们必须赶紧开工,否则明天,满清达子故技从演,也不知道又有多少百姓无辜死难,多少将士血洒疆场。”
 曹广校就胸有成竹的道:“老哥哥我不但挖沟在行,手下最不缺的就是人手,江南江北百万徒子徒孙,时间紧迫不能召集,但是10万8万还没有问题,不过是老哥哥我一声令下罢了。”然后亲昵的拍了拍毛仲明他的肩膀:“现在你和你的兄弟就养精蓄锐,好好的睡觉,明天,我将让你大开眼界。”然后开玩笑的道:“不过明天戴上口罩。”
 “为什么?也没有疫情,我做什么要戴口罩”毛仲明实在是不明白这个越来越亲热的官迷哥哥,怎么突然有这个要求。
 “因为我怕你惊掉了下巴。”
 毛仲明当然不能睡下,他一定要看看,这个官迷哥哥是怎样解决自己的难处的。
 曹广校对了那前看不到头后看不到尾的门徒们大声的喊道:“现在我命令你们,放下手中的物资,放弃今夜的休息,就围着这个遵化城,按照我的指令开挖壕沟。但是我可说好了,明天的运输任务绝对不能耽误,今天的工作是额外的加餐,没有工钱,谁愿意干就干,不干就继续给我睡觉。”
 老帮主发话,那谁敢有一点耽误,说句实在话,这些帮众们还巴不得能为自己的老帮主做一些事情,让他官运亨通,让自己的这个漕帮名正言顺成为天下第一大帮派,到时候走到其他任何一个小帮派面前,都可以横着膀子大吼一声,我,大名一品大人,曹运总督,河道治理总督门下。那是倍儿有面子。
 专业加上人多势众,转眼间接近十万漕帮门徒,立刻恢复了他们本行,做了挖掘工。
 想一想10万之众,那是什么概念?站在城头上的满清八旗固山,望着城外那一眼望不到边的人海,真的只能用人海来形容,打着火把,锹镐飞舞的场面,不要说主动出击,就只能站在城头上瑟瑟发抖,请求这帮人不要一个发狠,给自己来一个人海战术,转眼就淹没了这个遵化城。
 等东面的朝阳再次升起的时候,那些虽然疲惫不堪的潮帮门徒,完成了他们的工作,带着亢奋的心情,赶上马车,挑起沉重的担子,推起独轮车,浩浩荡荡的绕过了遵化城,一点不耽搁的,继续向北运输物资。
 而曹广校神情健旺的将自己的杰作指给毛仲明看:“三弟,你看这个工程如何?”
 毛仲明就用手托着自己的下巴,真的被彻底的震惊了。
 现在的遵化城,已经被例如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的壕沟彻底的包围了,遵化城,就像在一个巨大的蜘蛛网之间,一个无能为力陷入绝望的苍蝇。
 之所以用蜘蛛网来形容,是因为最贴切。在一圈又一圈的壕沟中间,有着向外辐射的一条又一条垄梗,密密麻麻的,通向了外面。
 “老哥哥,这是什么意思?”
 曹广校道:“道理很简单,横沟阻敌,纵垄让百姓逃生。但纵垄不过一人宽,百姓可以通过,但骑兵想要在上面纵马,绝对都掉沟里去,到时候,你放百姓过来,敌人上了纵垄,你就排枪射杀。”然后半开玩笑半认真的道:“兄弟克敌制胜,可别忘记了老哥哥的功劳噢。”然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看着得意洋洋远去的曹广校,毛仲明不得不承认,这个官迷的确有两把刷子。
 遵化固山在天亮的时候看到城外的状况,看着绵延不断绕城而过的无数运输物资的队伍,当时一屁股坐在了城头上,他知道,现在自己就是困在沙滩上的鱼,想出去,再也没有机会了。他所能逃生的机会,就是自己的皇上能够擒拿天启皇帝,签订城下之盟。
 但从前天从自己面前过去的十多万大军,看着眼前源源不断输送的物资队伍,他感觉到,那似乎已经成为了妄想。于是他沮丧的吩咐,从这一刻起,善待城中的百姓,以给自己留条后路,做未来投降的筹码。
 在吩咐完这个事情之后,他就拖着腮帮子,无聊的看着城外那包围自己的大军,看着那日夜不息的运输队伍想:“大清,轰轰烈烈的大清,完了。”
第1223章 气势 是忽悠出来的
 毛承禄没有急于在外围牵制骚扰皇太极,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实力不够,或者说是气势不够,要想牵制更多皇太极包围进攻皇帝大营的满清鞑子,自己一万将士,只能最多让皇太极派出一万骑兵追击自己,和自己缠斗。
 在包围皇上的敌人中,牵出一万敌人来,自己为了保存实力还不能跟他们决战,如此于大事无补。那么,自己就要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人数。是的,就是人数。虚张声势之下,最少牵出来皇太极两万骑兵主力。如此,皇太极过来六万大军,在古北口留了五千,在遵化留了五千,如果自己在牵出来两万,那么,包围皇上的敌人就只剩下三万。
 当然,三万满清鞑子对虽然装备精良,虽然训练有素,但没有经过真正的战斗洗礼,全部是步兵的皇上禁军,依旧让皇上危险丛丛,但压力也将大大的减少。
 不过如果凭借防守的优势,五万禁军再抵抗不住皇太极三万铁骑的进攻,那活该皇上倒霉。
 不能怪毛承禄这么心中腹诽皇帝,因为在东江镇,大家心中只有毛文龙,没有皇帝。大家还真不怎么把皇帝当回事,我也不是吃你家大米长大的,我是吃毛帅干饭活着的。吃谁的就跟谁,这是最朴实的道理,说别的,没用。
 所以,在毛承禄冲出包围圈之后,他就给自己的骑兵队伍放了假,让他们回家探亲。
 随着自己最要好的兄弟走到了他的家。
 这个要好的兄弟的家就在坝上,他是毛文龙当初迁移内地最早的一批蒙古部落。
 牛羊群在他家的四周悠闲的吃草,远处的战争,对这些从小到大就在战争中长大的一家人来说,那再习惯不过。只要敌人没有出现在自己的家门口,只要他们没有抢掠自己的牛羊,那这天下就没有战争。
 兄弟的家已经不再是随时迁徙冬冷夏热的蒙古包了,随着在这坝上安居了六七年,尤其当初毛文龙为了分化蒙古人,而将一个个部落打散,划定了他们的放牧区域,让他们不必也不能再随水草而居,所以,他们也盖起了固定的房屋,让自己过的舒服点。
 而随着和汉人平等的交易,再加上自己家的一个儿子参加了毛帅的军队,每个月不算战功奖赏,也能有五块银元寄回家,让他们的日子过的很丰足了,所以,他们感激毛帅,感激大明。他们是最早认同自己是大明一员的蒙古人。
 走到夯土建的院子前,毛承禄就看到在院子里打酥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