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都督-第9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十五天,新的圣旨下来了,却更加的震动天下。
天启皇上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和皇后自由选择荣养之地,朝廷户部,每年给二十万银元为供奉,其他由皇家内帑出资供养。
但接任的皇帝不是大家一致认为的原先太子朱慈燃继位,而是由元老议政院,和内阁公推二皇子朱慈焴继位(由于毛文龙改变了历史,天启的三个儿子都没有早夭)
这个结果有一个细节,被许许多多的人看到了,那就是皇帝的继位,再也不是立长立贤。也不是先皇指定了,而是一个新鲜的办法,以元老议政院和内阁公推。
这里的内涵意义就大了去了。
虽然大家还不明白这里真正的后续影响,但大家都看到了一种彻底的改变。于是,大家就静静的期待着后续。
新皇登基,大典后续补办。这并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但新皇的第一道圣旨却非常新奇。
确定的年号,大明的年号,也再不延续原先的一帝一号或者是一帝多号,而是以大明开国第一年为年号起始,定洪武元年为大明元年,而后是二年——以此延续,到今年是大明历为268年,以后以此延续,达千年万年。并且海外行省,大明一百属国全部强制推行这种年号计算方式。
当然,小国悄悄的依旧以原先的习惯纪年也不是不行,但必须是双轨制度。向大明宗主国上报国情贺表,请求册封新的国君国王,必须按照大明的纪年来,否则就算僭越,就算背叛。
为了这个,大明前后十次发动了灭越南,灭印度的战争,被历史记录为年号战争。
也正是这种战争,在潜移默化里被其他各地接受并成为习惯,造成的影响就是,世界各国习惯性的以大明为地球中心了。这其实是最直接的文化侵略和征服。
宣布,大明政体施行虚君政体,大明真正执行治国的是内阁,施行监督内阁的是元老议政院。皇上不再是由上一个皇帝指定继承,而是由先皇和元老议政院提名,由内阁和群臣举手表决产生。
对于这一点,天下臣民没有一句反对的声音。只要给大家一个皇帝,这个皇帝姓朱,大家就可以接受。
三百年大明王朝,有皇帝但不理政的多了,天下百姓臣民已经习惯了没有皇帝的日子。当初那几个不理朝政的皇帝躲在皇宫不露面,结果不但大明正常运转,而且还运转的非常好,乃至出现了少有的大明中兴气象。
结果几个不靠谱的皇帝倒是勤政理政了,却差点让大明走向灭亡。反倒让大家发现,其实这大明,有皇帝还不如没有。
现在好了,在法律层面,彻底的让皇帝不再理政了,从此再也不会两兄弟将个江山当玩具似的推来推去,差点将汉人的江山推到坑里去。这样就避免了一件关键的事情,那就是不管未来的皇帝是个什么,哪怕就是一头猪,一个傻子,都不会对大明造成任何伤害了。中国,已经被这种好皇帝或者是坏皇帝害苦了。
第1705章 执政改革
皇帝也不再直接参与政事,只代表国家祭祀天地祖宗,接见外国使者君主,奖赏有功臣民。
从现在开始,国家由大家选举出来的首辅次铺治理了。内阁是大明的政策执行机构,内阁的首辅次铺,必须由元老议政院提名。要求是必须当过地方县令,走过地方各级,或者从百户做起的军人,在地方政务历练三年,最终去职军权的军人,以保证有充分的地方执政经验。同时年纪必须满四十周岁,不超过六十周岁。如此,不但保证了没有年轻人的操切,有不因老迈而保守昏聩年富力强。
保证了这些之后,由皇上认可,皇上的认可是为了保证皇上的荣耀,又制衡元老议政院。
皇上可有三次反驳,再三次不能反驳成功,就必须遵从元老议政院的决断,再由大明三品以上的官员投票决定。
阁臣由首辅和次辅推选,再上交元老议政院评定,举手表决后才能施行。
首辅任期一届五年,可以连任三届,这样可以保证他推行的政策的连续性,不至于出现人亡政息。但三届候必须下台不得连任,这又保证了不因个人威信而出现权臣,不出现政久弊生。
他们干的好,大家让他干满十年。干的不好,直接将他弹劾下去,元老议政院再提名一个,再选一个就是了。皇上,基本算是一个看客。
但现在没皇帝不行,大家几千年的观念习惯在那里呢。没皇帝了,大家心中就感觉不安了,还是有一个在,比较让人心中踏实不是,虽然那不过是个名义上的。只要大家每年在皇帝的生日的时候,享受三五天假日,享受一个名正言顺喝一顿的节日就够了。
但这样的改革,就再也没人红着眼睛盯着那个皇位了,也就再也没有野心家行改朝换代的战乱痛苦,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将不再在中原大地上重复上演了,这才是根本。
想要执掌这个大明,实现你的野心,行啊,只要你好好的干,满足条件了你就能上去过把瘾,还干什么造反啊。
即便造反,其实也简单了,只要你有能力发动一场政变,将现任的首辅干倒就成了。发动政变好啊,成本小,危害小,然后就看你干的好坏了。干的不好,对不起,你白折腾了,因为还有一个皇帝的罢免跟着呢。玩也是白玩。
接着,新皇上的圣旨再次颁了一个让全天下奔走相告的特殊的条例。让所有天下皇家血脉的子孙,感激涕零的决断。再得到一次补偿之后,皇家宗室,凤子龙孙,都彻底变为庶民,废除对他们所有的约束,可以参与这个社会上的任何竞争谋生了。你可以考官,你可以带兵征战,你可以经商,你更可以务农,反正你和百姓一样奋斗,你可以达到除了皇帝以外任何目标。坐上首辅也不是问题。
后来大明的内阁首辅就从皇室中出了五个,而且做的非常好。
天下爵位为六等,王公候伯子男,但都是虚衔空壳,但非战功或治政优异者不可得。由元老议政院评定推举,由皇上赏赐。没有封地,没有俸禄,没有待遇,没有特权。除了一年一度皇上赏赐宴席之外,你什么也没有。
重建京营,但是定额只有一万,由皇室出资自己豢养,称为皇家仪仗队,由勋贵和朝臣子弟荣任。这支军队不参与实战,只负责保护皇室安全,以及出行仪仗。
皇室内帑与外朝彻底分开,每年国家由国库拨付二百万皇室赡养费用,此为定制,永世不得更改。而皇室的各个股份投资,原先的家产,以及收入,国家也不得再与觊觎。
国库没钱,想向皇上内帑伸手,那叫借。皇上借你,那是人情,不借你你也没辙。皇上收你利息,你也得挺着。
结果就有了后来一次皇上带着皇后堵着内阁大门撒泼耍赖讨债,最终将国家告上三法司法庭的事。没办法,最终朝廷不得不从银行贷款还债的事情出现。
但那时候,已经没有人指责皇帝的薄情寡义,反倒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
官员的任免,由御史台考核,六科给事中评定,最终交给吏部举手表决通过。但三品以上,还必须交给内阁和元老议政院再次审核,最终举手表决通过。最终由皇上签署任免令,当然,这仅仅在说明,你是大明的官员,是大明皇帝的臣子。
而元老议政院和内阁的制度也有所改变。
元老议政院,是大明执政两驾马车之一,他是由退休致仕的国朝重臣以及勋贵公侯组成,由公推的德高望重宿老院长主持,第一届院长是德高望重的孙承宗。他主要的职责是监督内阁的运作。审核内阁提交新的政策的制定,弹劾罢免内阁成员。记住,这里只指弹劾罢免内阁成员,而不得干涉朝廷其他官员。其实就是给内阁拴上笼头,使得内阁不能胡作非为。
同时,一旦出现战争,元老院立刻转型为参谋部,让宿老发挥人老成精的特长,制定战略计划,行驶对带兵大将和兵部的监督,协调工部后勤的调配。
以上都是以精英推选而不是天下普选。这倒不是毛文龙改革不彻底,而是毛文龙依旧当时的国情,和后世的普选弊端,再大家吵架几天之后决定的。
一旦施行普选,一来民智未开,根本施行不了,二来的确是耽误功夫浪费精力。一个首辅或者是元老议政院的院长,为了上任,就要拿出一年的时间来向全国的老百姓宣传造势,然后为了保住位置,还要拿出功夫继续宣传自己。等下一届开始选举,就又要开始循环这样的操作。如此这个首辅不用做正事了,就整日为自己的事情忙吧。
皇上可以封驳提名,但只能有三次这样特权。皇帝有豁免权,即便是罪大恶极的,也必须执行。但每年只有一次(朱慈育在位其间,没有一次动用这些权利)
宣布朝廷以后政令依旧以皇帝圣旨为正名,但必须通过元老议政院,内阁署理才成为大明正式的政令,缺一皆为废纸。
撤销大帅总兵官永久带兵的权利。师以上的将军随时轮换绝不专属。
兵权交还给兵部,只有战争出现,由兵部指定任免将帅。
为了杜绝兵将不知的弊端,兵部分作两个部门,一个是后勤部门,一个是训练部门,,全天下的部队后勤都归兵部后勤司管理。队伍的后勤官员不归本支队伍主官管辖。
而天下士兵的训练全部统一,不再各行其是。
兵部尚书不再由文官担当,必须以武将为本。
罢免毛文龙原先一切职务,包括东江镇总兵官,以大明辽王任兵部尚书,掌管天下一切兵马。
明确规定,为了监督他主导的国策不在出现反复,毛文龙的兵部尚书职务为终身制,以后其他任何人不得执行。
也就是说,毛文龙就是看着大家,好好的贯彻这些政策制度,谁敢捣蛋,毛文龙有权灭了他。
至于他要捣蛋,谁灭了他,这个没说。
而又一道圣旨明确的规定了毛文龙和他的军队的责任:为了维护新政的稳定,原东江镇撤销,原复辽军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撤销。
将大明划分十个军区,派驻原复辽军分别组扎。
卢象升,朝鲜总督。辖区朝鲜。
刘兴贤,东北总督。辖区辽东外原蒙东,到白令海峡,到北——之极地。
毛承勇,蒙古总督。辖区中蒙西蒙。
毛承禄,西北总督。辖区青海西藏西域。
毛仲明。山陕四川总督。
洪承畴,西南总督,辖区江浙江西福建云贵。
张盘,中原总督,辖区河南河北安徽山东。
张盘。直隶总督。
刘兴基。辽东总督。
张之及。京师戍卫。
毛学礼,大明水师总提督。
郑宏达,天津府尹,马维忠,内阁次辅兼任顺天府尹。
范文杰,南京府尹。
这些人因功而升,但也明确但告诉天下,毛文龙推行的新政,就在毛文龙集团但掌控之下,谁有意见,谁反对,请你站出来走两步。
而广大的中原外收复的和扩展的地区,则设立十个大区,由朝廷派兵驻守,一旦出现叛乱,则兵部可调动全国之兵出征剿灭。
在强势的毛文龙推动下,五十万大军虎视眈眈的看管下,大明的政府架构完善过度之。
天下形势焕然一新,全天下的百姓看到大明真正的中兴,并为屹立世界而大步前进。
毛文龙在八十高龄的时候,在经过二十年的看守之后,大明再也不会反复,才辞去所有职务,开始专心致志的带着一把小锄头,到各地掩埋瓷器去了,最终在一次掩埋的时候,不小心闪了老腰,从此一病不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