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都督-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败之地。自己老了,所求不多,最多不过就是早早的致仕回乡,但是中国人的习惯决定了他不能这么做。自己还有三个儿子需要在官场上拉扯,而在自己身后的家族荣辱,也全部关乎到自己的身上,所谓的望族,必须有一个人站在高高的权力顶峰,支撑整个家族的荣耀,一旦跌落下去,人走茶凉,这都是往好里说了,不被原先的政敌上去踩几脚,那怎么是现在官场的形态?
而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现在这个毛文龙的外甥,已经完全可以扭转现在自己尴尬的局面。
现在在正常的向兵部禀报军情,请功的折子之外,难得的给自己写了两封信,这不得不让沈光祚重视起来,想看一看这个老是给自己捅娄子的外甥,到底在信里要说些什么。
带着这样那样的心思,接过老家人递过来的毛文龙书信,就着夕阳斜下的余光,仔细的阅读了一番。
书信有两封,一个很厚,一个相对比较薄。
沈光祚想了一下,先打开了那个厚的,毛文龙那一笔拙劣的文字就展现在了自己眼前。
看到这笔越来越烂的字,沈光祚不由得苦笑摇头:“真是战场厮杀的汉子,耽搁了一个好士子的底子,这笔字越来越不中看了。”然后还是不由得由衷的赞叹一声:“但在字里行间,还是看出了杀伐之气,有了一方位帅的气度,不错,真的不错。”
其实,毛文龙出身背景也是一波三折,祖父毛玉山,原来是在山西经营官盐,算是商人。后因生意需要,举家迁往杭州。父亲毛伟,弃商从儒,纳捐为监生,当然,这是一个假文凭,算是函授生,只能炫耀,不能实际授予官爵的。
因为有钱又有这个函授得到的功名,所以在杭州还是小有名气的,于是娶妻沈氏。沈家乃杭州望族,有“杭州甲族,以沈为最”之称。这样一来,文人的底蕴就更浓了。
毛文龙幼时,受母家之影响,亦曾接受传统的儒家正统教育“幼从学,习经生业”,但对四书五经始终不感兴趣,而喜读兵法书“耻学举子业,好孙吴兵法”,虽然屡试不第,但也算是半个文人。
后来走了从戎的路子,在武举考试的时候,弄了个全国第六,可谓是文武兼备了。
结果这个文武兼备的家伙,却写的一比丑字,在文人眼里,实在是丢人。
不过这个时候,沈光祚最想第一时间了解毛文龙的真实战况,也就不去品评字的好坏,专心的看书信的内容,也好在未来做些准备。不要以为今日早朝的一番争论,最终皇帝一时兴起封赏了外甥,其实这事情才刚刚开始,后面的事情还多着呢。
毛文龙的书信内容和他的武将性格一样,也没有什么文绉绉的寒暄,主要是叙了一下亲情,倒是满含了情意,情浓处,也不由得沈光祚老泪闪动,唏嘘一番,原先那种淡了的亲情就不由自主的再次死灰复燃,让沈光祚更是感慨,这个往日好大言,不怎么将人放在眼里的家伙,也变得懂得人情世故了,这真的是难得,很难得啊。
亲情叙述完毕,然后就详细的向舅舅解说了这次整个战斗的经过,同时也将自己这次分润军功的想法和盘托出。
这样的分析想法,倒是让沈光祚这个官场老油条,对毛文龙真的是刮目相看了,不由得在心中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看来这个毛文龙真的转了性了,如此,他便能走的长远了。
第5章 送子为质
沈光祚在第一封信中了解了毛文龙的心思之后,拿起了第二封信,打开来,依旧是一封家书,依旧是向沈光祚这个舅舅问安,但是整个行文之间,舍弃了许多两个人的真诚交流体己话,多了一些正式的恳求。
看了两封内容几乎差不多,但是语气和用笔绝对不相同的书信,沈光祚一手拿着一个,掂量了许久,不由得开怀大笑。
这一阵酣畅淋漓的大笑,到是让老夫人感觉到莫名其妙,于是就小心的询问:“信上写了些什么?让你如此欢喜。”
沈光祚就欣慰的道:“振南(毛文龙的字)是真的有长进了,心思也缜密起来了,这两封几乎内容相同的信,一封是家书,一封却等于是公文。”
老夫人不解,于是再问。
沈光祚就解释道:“现在振南还没权力上书天子,这是要我代为转达,但第一封是和我交心,而第二封所谓的家书就是专门让皇上看的,这样的安排,真可谓是天衣无缝啊。”然后就坐在那里,闭上眼睛仔细的盘算起来,在仔细的阅读和研判了自己应该做的立场之后,放下那一个厚的家书,将那份薄的家书揣在怀里,沈光祚冲着外面吩咐道:“立刻备轿,我要进宫面圣。”
作为顺天府尹,负责着京师治安等等事项,随时进宫面圣,这是常有的事情,外面的仆人不在老爷就寝之前,绝对是全身准备,只是转眼之间,外面就回报说已经准备停当。
一面在老伴儿的侍候下穿戴着面圣的朝服,一面吩咐那个老家人:“这一次我去面圣,一定要大张旗鼓,你可以放出风声去,说是我得了毛文龙,咱们家这个出人头地的外甥书信。”然后想了一下:“你再放出风声,说我不日将接毛文龙的儿子,我的那个外孙子过来,我要亲自教导他。”
对于丈夫这个突然的转变,老夫人表示了诧异:“往日只要提这个外甥,你就是满脸不高兴,今天怎么了?还要为他的一点事情亲自面圣求见呢?”
沈光祚就充满得意的道:“局面变了,当然对这个外甥也要改变,咱们家就等着兴旺发达吧。”但也在心中对于毛文龙提醒他刻意结交一下魏忠贤的事情表示了鄙视:“我堂堂君子,怎么能去巴结腌宦?再说了,在这样的时代,腌宦还能弄出什么大事来?别为此平白的坏了名声。”然后出了外面,直接钻进了轿子里奔向了皇城。
递了求见的手本,结果没有用他等多久,就有一个小太监急匆匆的过来,远远的就给他施礼:“让沈大人久候了,赶紧的跟着咱家见万岁爷吧。”
小太监是最会见风使舵的,从他们脸上的表情,你就可以看到自己在皇帝面前的上下沉浮。能让这个小太监如此的礼遇,沈光祚就知道自己的决断是对的。
左拐右拐之后,跟着这个小太监进了一个院落,不是御书房,不是正式的殿宇,而是皇帝的木工作坊。
在这里接见,要是对那些东林党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羞辱,就会直着脖子和皇帝对着干,结果沈光祚却感到欢喜无比,从这一点上看,皇帝已经没有拿自己当个外人,这是好兆头啊。
进了房间,就看到天启随便的坐在一只椅子上,身后站着魏忠贤,就那么随随便便的看着他。
沈光祚紧走几步,跪倒在地三呼万岁。
天启就翘着二郎腿,轻轻的抬了下手:“这也不是什么正式的场合,也没必要玩这虚头巴脑的东西,你这么急匆匆的晚上求见,朕想一定是你得到了毛文龙的家书,咱们君臣之间也没有必要扯那没用的,你就实话实说,毛文龙想说什么?”
一向高高在上的皇帝,能用家常的语气对待一个大臣,绝对是一种殊荣。沈光祚可不能因为皇帝的这种态度就放肆了,于是再拜之后,站起来,从袖子里将毛文龙的书信双手捧上。
魏忠贤转过身来接住了,然后递到了天启的手中。天启却没有打开看,依旧问着沈光祚:“你就说说吧。”
沈光祚就恭敬的道:“文龙没有直达天听的权利(以后就有了),恳请老臣向万岁求几个恩典。”
听到这话,天启就不由得一皱眉,这次毛文龙的确给自己长了脸,自己对他也不算亏待,这里却通过他的舅舅再要恩典,这就有些过份了,人可以贪点,但不能贪婪。
但还是忍着性子没有吱声,等待沈光祚的禀报。
沈光祚就小声地述说了毛文龙的意思:“阵杀后金五大理政大臣的军功没有上报,一是从大局考虑,避免过份的刺激努尔哈赤,让他为了面子,和我们大明破釜沉舟,因为在毛文龙看来,和后金的战争不是一时一刻就能结束的,那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我们的朝廷还没有完全准备充足,这种决斗,还是要能拖一下是一下。”
天启就不咸不淡的点头:“毛文龙能有如此心思顾全大局,也是难得。”
沈光祚就继续道:“但是毕竟有了大功,小辈们还是有些热火心事的,他不敢和万岁说,就辗转到臣的这里,还是希望凭借着这个,能得到皇上的一些恩赐。”
天启就笑了:“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还耍这些孩子般的心眼,你让朕怎么说好呢,好吧好吧,你把他的意思告诉朕,朕会酌情给予的。”
这话说的就有伸缩性,如果毛文龙申请的东西过份了,天启皇帝是不会答应的。
沈光祚就道:“毛文龙说,他的儿子已经不小了,他希望能够子承父业,将来等他大的时候,继承自己忠君报国的思想,为皇帝肝脑涂地,所以他想请皇上恩典,给他一个让儿子进咱们京城太学国子监的名额。”
这样的要求一出来,天启差点跳起来。
沈光祚不去看皇帝的面色,依旧低眉顺眼的道:“还有就是他知道这件军功上报,被许多人诟病误解,痛苦于自己的功劳不能直达天听,所以恳请万岁,派一个信得过的公公,坐镇在他身边,平时能够指导教化他,同时也能将他的些许功劳直接呈报给皇上,以免被那些无赖的小人贪墨了军功。”然后又画蛇添足的加了一句:“说实话,文龙是信不过那些夸夸其谈的文官的。”
天启这时候的心情是彻底的高兴了起来。魏忠贤的心也跟着怦然星动了。
第6章 东林第算计
大明的保密工作简直就是一个大眼的渔网,连鲸鱼都能钻过去,更何况是沈光祚故意将消息放出去?老家人只是将信件的内容说给了自己家的门房,然后毛文龙来信,自请将家小接进京师为质,请求皇上派监军的消息比风都快的速度传遍了整个北京的几乎所有关心今日朝堂动向的官员的耳朵里,而沈光祚还没从皇宫里出来呢,做为东林领袖的高攀龙家已经聚集了大批的东林党人。
东林党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之“党”,是朋党而不是近代政党。他们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口号,其实都是清谈扯淡,实质上是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二江南文风鼎盛,远远底蕴高于北方,所以大明上下官员几乎都出于江南,所以有裙带,有同年,有故旧亲朋,结果慢慢的就结成了一个朋党互相串联,互相为利益帮衬,当然,这次这场毛文龙送出来的天大功劳被自己这帮人因为误判而让他从自己手中白白的溜了,这让一心为党的上升事业费心费力的党魁大佬们非常的懊恼,所以就一起严密的监视着各方动向。沈光祚得了毛文龙家书,恳请舅舅向皇帝求荫蔽独子入京,恳请派监军进营的事情一传出,东林立刻就着了急,于是,一群人纷纷聚到高攀龙家,紧急计议下一步行动。
“按理说呢,毛文龙不过是一个腌臜的军头,没有和我们共事的资格,但这次他倒是出其不意的立了一个大功,如此便需要我们注意一下他了。”坐在上首的高攀龙喝了一口茶之后,放下茶盏对着并肩而坐的同党同僚张鹤鸣道。
张鹤鸣却得意的道:“毛文龙是王化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