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夺天下-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孙传庭在得知卢象升战死的时候,不顾自己身在朝堂之上,当即嚎啕大哭,念诗祭奠卢象升。
而杨嗣昌对卢象升战死的态度又及其凉薄,甚至还想让崇祯下旨责罚已死的卢象升。
孙传庭怒不可遏道:“卢总督此时本应该在家乡为母守灵!是朝廷夺情,让卢总督领兵对抗华夏军,而那高起潜坐拥五万大军在蓟州,竟然见死不救,罪魁祸首是高起潜才是!”
崇祯有些恼怒了,他觉得孙传庭说这话的意思不就是说他崇祯识人不明,将军队交给了高起潜?
当即就怒斥孙传庭,并没有给卢象升任何赏赐。
第233章 自毁长城的崇祯
崇祯的刻薄寡恩,顿时让很多臣子的内心凉了一大片,哪怕是活着回来的虎大威,秦翼明等人内心都是悲愤不已。
卢象升的死引起的震动不止这一点,这就要说到他本身的魅力了。
一是身先士卒,卢象升是个军事指挥官,不过每次参与作战,他总是不惧死亡,冲锋在前。就算是后来他当到高级将领了,在战场上依然亲自上阵冲杀,给士兵做表率。
有一次,他的仆夫死于马下,他的马也被射死,同时,他的额头也已经中箭。但是,卢象升依然毫不畏惧,依然提刀下马步战。吓得敌人只得逃跑,还称呼卢象升为“卢阎王”。
正因为卢象升勇猛不怕死,所以士兵才那么拥戴他,听从他的指挥。而他的军队也因此有极强的战斗能力。
二是正气满满,卢象升每次上战场,都会正气满满地对军队进行正面宣传,用忠君爱国、保家卫国这样的思想来激励将士们。
在战场上,他也会慷慨激昂地向将士们宣讲。因此他的军队总是激情澎湃、一往无前。
有一次,他和他的军队被困三天,粮水断绝。但是卢象升依然坚持鼓励大家,卢象升与士兵同甘共苦,也是三天不喝一口水。凭着一股儿,他们最终挺了过来,实现了突围。
三是道德高尚,卢象升虽然身为朝廷高官,拥有无边的权力,但是,他从来不贪恋权贵。他的亲人去世,他就坚决要求回家丁忧。
这在当时的明朝,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包括杨嗣昌等人,都以工作繁忙,皇帝离不开他,需要“夺情起复”为由,不愿意回去丁忧。实际上是贪恋权贵,同时不想在政治斗争中落败。
而卢象升却多次要求回去。在皇帝拒绝他的要求后,他依然把孝服穿在身上。后来又觉得穿在身上在战场上不太像样,于是又把孝服穿在里面。直到他战死,那孝服还在他身上。
或许卢象升的行为在崇祯眼里,估计是卢象升在用崇祯需要他的这件事上,逼迫崇祯做出一些决定,而崇祯又是个执拗,吃软不吃硬的人,所以也有这个原因。
四是顾全大局,卢象升知道,明朝军队之所以经常打败仗,就是因为党争太厉害,大家互相扯皮,不能协调配合。
因此,他多次呼吁官员们要捐弃前嫌,协调配合。同时,还向皇帝多次上奏,要防患于未然,在粮草、军队等方面,预先筹划,免得临时出现敌情,手忙脚乱。
卢象升的英勇善战、正气凛然及顾全大局,让他得到了崇祯皇帝的高度肯定。
因此,崇祯皇帝多次提拔他,最后把他提拔为兵部尚书,在战场上总领天下兵马。同时,还连续三次赐给卢象升尚方宝剑(有一种说法是四次)。
而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也引起了杨嗣昌以及太监高起潜等人的嫉妒不满,因此,他们无论在战场调度,还是在粮草调拨上,都对卢象升多方掣肘。
致使卢象升虽然名义上总领天下兵马,实际上,他能调动的兵力,不足两万人。
崇祯皇帝也明白这一点,但是,出于他多疑的性格,害怕卢象升势力做大,威胁到他的统治,因此,一方面嘉奖卢象升,另一方面又默许杨嗣昌、高起潜的掣肘行为。
卢象升的死,也正是明朝末年政治生态及战场态势的一个浓重缩影,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大将不能珍惜,明朝走向灭亡,也是必然之事。
崇祯的这种对领兵武将的多疑,不仅仅是明朝多年来的以文御武的格局,最主要的就是这个时候,带兵的武将们经常欺骗朝廷。
虽然还没到军阀的地步,但是这也是崇祯不能允许的事情。
这个时候,孙传庭实在是看不惯杨嗣昌,当即就在朝堂之上请辞,崇祯也没客气,直接就把孙传庭一撸到底,贬为庶民,赶出了朝堂。
散朝后,杨嗣昌对崇祯说道:“陛下,臣以为,孙传庭如此藐视陛下,在国事艰难之际,以一时意气之争,置国事于不顾,紧紧贬为庶民,这以后,朝臣可就不稳了。”
崇祯怒道:“他们敢!是觉得朕的刀剑不利乎?下令,把孙传庭给朕关进天牢!”
刚走出皇宫的孙传庭随后就被锦衣卫给抓了,送去了天牢里。
如今失去了卢象升和孙传庭,杨嗣昌便举荐洪承畴承担防卫京师的重任,崇祯也没疑虑,他知道洪承畴的能耐,于是就让洪承畴承担防卫京师的重任。
却说华夏军这边,与卢象升连番激战,士兵们伤亡接近三万,而且战事已经打了快两个月了,天气虽然炎热,但没有之前那么热了。
在三河的营寨之中,刘元昭召开了军议。
刘元昭说道:“诸位,卢象升已经战死,明廷损失一大臂助,北京城也传来了新消息,孙传庭被崇祯下狱。能够成为明军统帅的就只剩下洪承畴了。”
罗家宇站起来道:“恭喜陛下,明廷皇帝自断臂膀,给了我军可乘之机,陛下,此刻就该进军蓟州,把那里的明军灭掉。”
刘元昭却是摇头道:“不打了,此战我军损失也不少,再加上已经在外交战了两个月,不宜再征伐,等明年吧。”
刘进喜蹙眉道:“陛下,这个时候何不一鼓作气,拿下明廷京师?”
刘元昭依旧摇头道:“我们不急于那一时,明年先把明廷在东北的松锦防线,之后东部军团在关外攻打山海关,朕率领主力堵截关内的援军。”
就这样,刘元昭就撤军了,这让差点就准备跑路的崇祯松了一口气。
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刘元昭在等待南边的新文化运动搅乱南方的安逸,为他以后南下打下基础。
现在他要做的是继续积蓄实力,大明虽然在这一次元气大伤,但是,还不是刘元昭一股而下的时候,而且等李自成在河南发展起来,刘元昭才会灭掉奄奄一息的大明。
现在刘元昭拿下了辽东一大片地方,已经有了出海口,他觉得自己可以回去先把海军打造起来,弄个基础架子,现在正是大航海时代,他刘元昭一定要在这个时代分块大蛋糕。
第234章 关宁铁骑动乱(可不订阅)
PS:看不看都不影响。
七月中旬,刘元昭在顺天府一带搜刮了不少百姓以及财产之后,就北返返回草原,留下一片狼藉,而高起潜为了能让自己交差,于是就率军攻打刘元昭的后军。
结果,紧紧只是一轮炮火,就把明军的士气打掉了,在华夏军发起反攻的时候,高起潜自己先跑了,导致他手下五万明军大败,近万人被俘虏,只有关宁铁骑跑得快,损失少些。
高起潜回到朝廷之后,当即就花钱买关系,在一帮人说好话的情况下,崇祯并没有过多的处罚高起潜。
崇祯这个时候找杨嗣昌商议,主要是满清虽然没了,但是华夏成了大明北方的敌人,九边的防御已经被破,辽东那边的防御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于是杨嗣昌建议崇祯皇帝收缩防线,在三河城附近修筑新的防御系统。
不过修筑新的防线需要大量的钱财,而辽东那边的重要性大减,于是崇祯削减了辽东的饷银,把钱都投入到了新的防线之中。
然而,崇祯的做法触怒到了辽东的利益,特别是关宁铁骑这边,少了一大笔收入,这让他们怎么养活手下的兵马。
于是他们上书朝廷,希望可以恢复以前的饷银数目。
然而崇祯在杨嗣昌的建议下,要求一半的关宁铁骑迁移到京城,归兵部统辖。
这一下,辽东祖家等将门可就急的跳脚了。
关宁铁骑,是明朝将领祖大寿麾下,以3000蒙古骑兵为核心组建的骑兵部队。
“关”指山海关,“宁”指宁远,铁骑指披甲的骑兵,是“关于关宁铁骑的由来,目前还有一定争议,其中有说法认为是祖大寿一手组建,另有说法认为是孙承宗所建,成型于袁崇焕时期。
天启七年宁锦之战时,袁崇焕即开始使用精骑:“崇焕以宁远兵不可动,选精骑四千,令世禄、大寿将,绕出大军后决战”崇祯元年八月袁崇焕到达宁远后,即着手开始整编关宁军。
崇祯元年十月:“壬辰督师袁崇焕言。。。令总兵祖大寿查抄五大营与虎之八大营零部有存者,收置锦州口外边堡以其赏物为其粮饷。
我更益之兵佐之战守从中界断,令东无得与西合,大抵边情多变,兵事难期,即臣在京时与到关时去今无几而敌情已传变如此矣。
然万变不离于尝惟在精兵壮马,坚甲利兵,以能战之力量为守,今关内外不乏战士,惟乏壮骑,即万分匮乏,亦不宜省万匹之马价强弱成败机悬于此帝是之。”(原本没有句读,自己加的。)
“督师袁崇焕奏核定关外官兵七万一千馀员名关内官兵四万二百馀员名以二年正月为始户部视此数给饷是之”(《崇祯长篇·卷十六》)
“甲辰督师辽东兵部尚书袁崇焕言。。。此外战兵则为马兵、为步兵、为车兵、为水兵,共二十四营。
在今日为略地战兵,他日地愈广,则随地坐驻、战兵即为守兵辽东战冲也骑地也。故设骑兵而中前后左右五部,每部三营,三营之中以一参将领二游击。
步车舟各三营亦各以一参将领二游击,军中招降散叛为大辽东往时有降丁营为战最力立两营。如汉都护典属国之意曰:平彛左营平彛右营各设游击一员。
又立招练一营以待各营兵缺发补名曰招练营,以上除守堡守驿守铺与中千把总镇道选择申详委用,如旧制,今自总兵而下恊镇参游守备共五十缺,乞敕下兵部议覆永着为令因请更补将领祖大寿等五十员,帝嘉其殚心措置具有纪律所补用将领皆从之”(《崇祯长篇·卷十六》)
“督师尚书袁崇焕疏言三厂所造盔甲器械绝不堪用边吏从不敢驳回内解积习相仍以致以卒予敌今差游击柳国梁呈送欵式请敕工部如式坚利从之”(《崇祯长编卷之二十一》)
而经过整编后的关宁军中的一支部队在崇祯二年千里疾驰勤王,更是在广渠门下与满清血战,打退八旗兵。
另一说祖大寿所编:根据《明季北略》给出关宁铁骑的定义:“铁骑者,山北近河北、山西、辽阳人,俱控弦习战之士。”
同时《明季北略》里说吴三桂也有一支”关宁铁骑“。考虑祖大寿与吴三桂的关系(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吴三桂之父吴襄是祖大寿的部下),这是同一支部队。谈迁的《国槯》参考了《绥寇纪略》等书,这里谈迁称之为”关辽铁骑“。
《明史》中介绍辽东将领尤世威中,也有这么一段:“七年命偕宁远总兵官吴襄驰援宣府。坐拥兵不进,褫职论戍。未行,会流贼躏河南,诏世威充为事官,与副将张外嘉统关门铁骑五千往剿。”
经查询史料确定,此为杨嗣昌崇祯四年任山永巡抚时在山海关所编练的关门铁骑营。与传闻中的关宁铁骑无关。
所谓铁骑,不外乎两种解释:⒈披挂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