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夺天下-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的情况是士绅只有大明这一个选择了,满清已经被华夏给灭了。
所以崇祯一哭穷,士绅们立刻提供支持。
此时,史可法正在接见一个人,那就是孙传庭。
崇祯南下时,没能顾上他,还是一个旧部找到了天牢把他从监狱里救出来。
史可法知道了孙传庭的遭遇,不由得说道:“卢总督的阵亡真是让人痛惜。”
孙传庭点头道:“是啊,要是高起潜这个阉党援救一下,卢总督至少还有一线生机!
现在北地失守,在下也不得不抛弃对杨嗣昌的成见!还希望宪之帮忙!”
史可法笑道:“伯雅,你放心,这个忙我一定帮!只是希望伯雅不要介意,在我手下当副手。”
孙传庭摇头道:“宪之多虑了,我只想为大明尽忠,这才对得起我的良心。”
史可法大为感动,于是便为孙传庭的事情,联系朝廷中的朋友,为孙传庭争取官职。
崇祯得知后,才记起孙传庭被他下狱,南下的时候都给忘了。
不过杨嗣昌却是说道:“孙传庭本在天牢,现在竟然还敢求职?真是岂有此理。”
崇祯倒是说道:“既然是史可法的要求,那就同意了,朕倒要看看,史可法能不能收复失地!到时候他失败了,朕就杀他九族!”
于是,孙传庭便成了史可法的副手,一起处理收复北地的事情。
因为崇祯南下,攻打四川的张献忠十分惶恐,北上便是陕西,已经是刘元昭的地盘了。
南边是大明,他必须想个办法,不然的话,就只有投降了。
而李自成则是抓紧机会,在河南发展势力,并且开始往洛阳移动。
十三年冬,张献忠率农民军转战四川,把明军主力钳制在四川、湖广(约今湖南、湖北)地区。
李自成乘中原明军兵力空虚之机,率部由郧阳(今湖北郧县)迂回进入河南,连克永宁(今洛宁)、宜阳、新安等十余城,对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洛阳告急,崇祯急令史可法想办法解决此事。
史可法问计孙传庭。
孙传庭分析道:“如今张献忠在四川湖广一带,左良玉部不能动,同时还得建议陛下让秦良玉在四川援助官军剿匪。
而刘泽清在山东,需要防备北边的刘元昭趁火打劫。
所以可以动的只能是高杰和黄得功。
宪之,我的意思是,先让参政王胤昌、总兵王绍禹率兵前往加强防守。
黄得功部作为第二批援军,在洛阳附近驻扎,分走闯贼的兵力。
等闯贼在洛阳城下久战失利,宪之你在率兵北上,绕道闯贼后方,将其围歼!”
孙传庭又继续说道:“只要消灭了闯贼,占据中原之地,朝廷就可以和山西联系上,这样宣大一地就不会直接投降。
宪之,河南不能丢,一旦丢了河南山东,我们就只能依托江淮防守,如此就成了前宋之事了。”
史可法点头道:“伯雅,你放心,我一定会守住河南的,大明的江山岂能落到刘元昭这贼子的手中?
当初我在陕西的时候,就听说了,这刘元昭本是陕西人反贼出身罢了!”
孙传庭楞了一下,连忙说道:“那这下要小心了,要是刘元昭与闯贼有联系,可就难办了!”
第249章 李自成手下文武(可不订阅)
孙传庭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或者说他的担忧已经成真。
在崇祯南下之后,刘元昭与参谋部一直在推演大明的局势。
他们发现崇祯南迁,丢下了北方这个重担,可以说有了缓息之机。
当然这只是在军事上的缓息之机,在政治上,如果明廷内部还在为了权力在争斗,内部不团结,那么军事上的优势很快也会荡然无存。
参谋部甚至是建议,与南明联手一起把流寇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以及老回回都给剿灭。
之后假意与难民以黄河为界,隔河而治。
没有了外患,必定就会有内忧。
明廷内部,南北双方的利益只是因为刘元昭这个威胁才暂时搁置,没了刘元昭在外威胁,这个矛盾会爆发。
不过刘元昭还不想让流寇灭亡,南明的军事实力还在那,恰好可以利用流寇来消磨南明的实力。
为此,刘元昭派出使者出使闯军。
闯军老营内,一名小将走进来道:“启禀闯王!外面有一行人,自称是华夏帝国派来的使者。”
营帐里,李自成居于上位,下边是大将刘宗敏,字捷轩,陕西蓝田人,一说米脂人。原为锻工,从李自成起义。崇祯十一年,随李自成突围潼关原,隐于商洛山。十三年助李自成突围巴西、鱼腹诸山,入河南,势复大振。
十六年任权将军,次年,在西安封汝侯。率师出固关、下真定,与农民军主力会师北京,加左都督衔。入京后,对明降官拷掠助饷。后东讨吴三桂时负伤,后随李自成退出北京撤回西安,进入湖广。
袁宗第,任大顺军右营制将军,封“绵侯”。弘光元年(1645),李自成遇害后,与何腾蛟、堵胤锡联络,走上联明抗清的道路。
参加了围攻荆州、反攻重庆、夔东反围攻诸战役。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二年)兵败被俘。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十月十二日于巫山县遇害。
李来亨,米脂人,李锦义子。永昌二年(1645年)随李锦联明抗清。永历七年(1653年)出没于湖北省兴山县的茅麓山,又称夔东十三家。
永历九年(1655年)立“圣帝行宫碑”。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封临国公。顺治十六年清军深入云南追击永历帝,李定国势孤,他与诸将攻重庆,牵制南下的清军。
康熙元年(1662年)清军集中主力,分路进攻;他奋战数年,最后据守茅麓山九连坪(今湖北兴山西北);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围茅麓山,临国公李来亨举家自焚。
临国公李来亨的军事抗清生涯占据了他大部分领兵岁月,他的一生主要光阴都是在与满清作斗争中度过。虽然最后自尽,但他抗清御侮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田见秀,字玉峰,李自成部将。性仁厚,有儒将之风,从李自成征战,多有大功。明末清初人,号锁天鹞。李自成部将。
崇祯十六年(1643),任提督诸营权将军,封泽侯。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在通山九宫山遇害后,与吴汝义率一部分大顺军走岳州,后与李过、高一功部会师于松滋之草坪,奉李过为主帅。不久,即随李过与堵胤锡联明抗清。
贺锦(?-1645),号左金王(一说争世王为贺锦、左金王为蔺养成),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明末各路农民起义队伍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大会时,贺锦名列十三家之一。会后,在中原地区作战。1638年起义军受挫,他仍坚持斗争。
后与贺一龙、马守应转移至英山(今湖北省英山县)、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太湖(今安徽省巢湖市西)一带地区,与刘希尧、蔺养成等合军,称“革左五营”。
革、左五营的实力相当可观,当时任明朝安、庐、池、太巡抚(简称皖抚)的郑二阳在奏疏中说过,“革、左之狡横不下于献、操,善战者不止数万。”他们主要是依托大别山脉(史称英霍山区)开展战斗。
另一边谋士宋献策,又名宋康年,明末永城人。曾为卜者,后为李自成谋士、军师,外号“宋矮子”或“宋孩儿”。
曾编造谶言:“十八子主神器”,助李自成商定谋略,设官守土,除暴安良,被封为开国大军师。后随起义军撤武昌附近,与刘宗敏同为清军所俘,刘宗敏遇害,宋献策不知所终。
牛金星字聚明,河南省宝丰县(今河南平顶山宝丰)人,父名垧,是鲁府纪善,“先世由岁贡仕至县博士与王府官者数人”,故幼有教养,二十余岁中秀才,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
为人质朴,性喜读书,通晓天官、风角及孙、吴兵法。陂北里有田,平日设馆授徒,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为李自成制定战略、策略,历任大顺政权左辅和天佑阁大学士。李自成兵败后降清(一说隐遁)。
李岩,原名李信,明朝河南开封府杞县青龙岗(今开封杞县黄土岗)人。原为明王朝天启丁卯年举人,后投奔李自成,后被牛金星诬陷,李岩惨遭冤杀。。
在历史上李岩与红娘子之事仍待考证。无名氏的《梼杌近志》和吴梅村的《鹿樵纪闻》中,都有李岩与红娘子的一些记载。
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彭孙贻的《平寇志》、计六奇的《明季北略》皆未提及红娘子。
有的学者认为,李岩是虚构人物,曾亲身参加大顺军的河南人郑廉在《豫变纪略》中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康熙《杞县志》中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认李岩是李精白之子,更否认有举人李岩的存在。
综上,李岩应为一位后人杜撰的历史人物,并没有真实存在。
但是近年来发现了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清康熙55年李元善修的《李氏家谱》,上面写明李岩确有其人,不是杞县人,是河内人(今博爱),只是到杞县短暂居住过而已,他的叔父叫李春玉,字精白。不是那位名人兵部尚书李精白。而李牟是他的堂弟。
第250章 出售军火给李自成
李自成一听到华夏帝国,就想起了刘元昭,他可以说是造反派的老一辈了,如今已经称帝,实力深不可测。
他知道刘元昭已经占领北京城,随时都可以挥师南下,不过因为山西以及北直隶等地区还未平定,才没有什么动作。
他连忙说道:“你速速去告诉前面的弟兄,不要怠慢了使者。”
他又对手下们说道:“华夏的皇帝叫刘元昭,想必老弟兄们不会陌生,宗敏,你和聚明一起代我去接待使者进来。”
营帐内众人纷纷侧目,能让刘宗敏去迎接,可见闯王对这件事情很重视。
田见秀出言道:“闯王,让刘大哥前去,是不是太高看一个使者了?”
李自成笑道:“田兄弟不知,这华夏皇帝刘元昭也是流寇出身,当年王嘉胤大哥他们起事都没有他早。
别看张黄虎号称八大王,威风得紧,当初他可是被刘元昭打的不敢吭声,直接投降。不可小视啊。”
李岩接话道:“不仅如此,辽东威风了几十年的女真八旗就被他给灭了。如今,崇祯皇帝也是被他逼得南迁,实力很强啊。”
刘宗敏站起来道:“闯王,末将明白了。”
随后两人便离开前去迎接使者。
等到使者进入帐篷,李自成亲自走到使者面前,说道:“贵使远道而来,舟车劳顿,本王已经摆下酒宴,贵使意下如何?”
使者许允真笑道:“大王好意,在下岂敢拒绝,客随主便。”
“好!贵使请!”
李自成摆了酒宴,为许允真接风洗尘,笑道:“不知贵国皇帝近来可好?说起来,本王与贵国皇帝也算是老相识了。”
许允真点头道:“陛下也时常念及大王,说大王乃是世上不可多数的豪杰。”
李自成哈哈大笑:“能得贵国皇帝的称赞,本王真是三生有幸。”
许允真说道:“大王自谦了。真是陛下很是敬佩大王犹可以东山再起,故派在下前来,与大王结交。”
“哦?”李自成来了兴趣,他问道:“不知贵国是怎么个结交法。”
许允真笑道:“大王起事十分迅捷,如今麾下大军百万,想必军备器械有些不足吧?”
李自成心下了然,点头道:“也不瞒贵使,本王起事仓促,尽管夺取了不少县城武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