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大丈夫-第10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多商人都把钱存在了钱庄里,为何?因为钱庄是朝中开的,再怎么也不会昧了他们的钱……”
在这个一切都不明朗的时代,声誉还不错的朝堂开了个钱庄,你是愿意存在这里还是存在商人开的金银铺里?
当然是存在钱庄里!
“五十三万贯啊!”赵曙感慨的道:“谁能想到民间竟然有那么多钱。”
“不止。”沈安说道:“陛下,许多人都还在观望,等钱庄运作好了之后,这钱只会越来越多。”
“那就好啊!”赵曙欢喜的道:“钱多了,就有了本钱去放贷……话说借出去了多少?”
有进有出才是王道啊!
否则利息支出就会让人头痛不已。
“二十一万贯。”
“好!”
韩琦兴致勃勃的道:“存钱给一分利,放贷是两分到三分,这借出了差不多一半的钱,利钱下来,正好能抵消利息,好啊!不用亏空了。”
目前的借贷收支正好平衡,但沈安觉得他们小看了借贷规模。
“这只是开始,随后借钱的人会越来越多……”
大宋的高利贷为啥那么有市场,不就是融资渠道就那么一条吗?
如今钱庄闯了进来,那些人会渐渐的转过来……
“臣目下就担心本钱不够,所以……”
沈安说道:“陛下,三司好些铜钱丢着在发霉,半点好处都没有,遇到雨季,出太阳了还得拿出来晾晒,多麻烦啊!要不让三司放些本钱进去……好歹年利有一分呢。”
“好。”
赵曙没考虑就答应了。
这个事儿真的不错啊!
三司把钱存进去,一年有一分利,相比扔在三司里发霉强多了。
“钱庄的开头不错,你辛苦了,唐仁也不错。”
作为领导,在下属办好事儿之后,要学会夸赞他们。
人是喜欢被肯定赞许的,越多越好。
韩琦就忍不住赞道:“这钱庄眼看着就要挣钱了,真是万万没想到啊!”
包拯欣慰的看着沈安,“目前只是开始,随后钱庄就会挣钱,越来越多……陛下,以往提及高利贷,君臣都齐齐头疼,无可奈何。为何?断绝了高利贷百姓就找不到借钱的地方,那怎么办?如今开了钱庄,臣发现一个妙处……那就是借了百姓的钱来,再转借给那些缺钱的百姓……”
赵曙眼睛一亮,不禁恍然大悟,“朕这几日一直在琢磨钱庄挣钱之事,你这么一说朕就明白了。这个大宋有人有钱,有人穷困,钱庄的目的就是把有钱那批人的钱给借过来,然后转手再借给穷困的百姓、差钱的商人……只是转个手,可几大难题却迎刃而解,果然是妙啊!”
一群……没文化的君臣啊!
沈安想起了后世银行赚的盆满钵满,每年年报一出来,社会上就是一阵惊呼的时候。
哎!
咱们的事业这才刚开始啊!
他很认真的道:“陛下,这才开始,以后大宋各行各业都会需要借钱,到时候钱庄开遍大宋各地,每年能挣到的钱会很多很多……陛下,钱庄能挣大钱,您要不……入点股?”
他发誓这是一个好建议。
入股之后的皇室不差钱啊!
想想以后赵曙吃饭都是烤两头羊,一头吃,一头看,多嘚瑟啊!
可赵曙犹豫了一下之后,说道:“罢了。”
哎!
这是个没福气的帝王。
皇家不入股,那么钱庄就完全是公有制,三司有福气了。
以后的三司使会感谢我吗?
沈安觉得不一定。
但他已经埋了个坑,算是提早的报复。
哈哈哈哈!
第1311章 杂学伟大的一天
沈安和宰辅们出去时遇到了韩绛和王安石。
“韩相好。”
沈安笑眯眯的打招呼,看着很是纯良。
韩琦看了嘀咕道:“这小子许久都没这么笑了,老夫怎么觉得有人要倒霉呢?”
韩绛笑眯眯的道:“钱庄极为稳妥,那些书院的学生更是不错……”
我去!
韩绛这是要去找赵曙要人的吗?
瞬间沈安就内疚了。
自己给三司挖了那么大一个坑,对不住韩绛啊!
但转念一想,他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宋。
韩相,您就多担待吧。
“沈安在弄鬼!”
韩琦觉得沈安的笑容有毒。
这小子在坑人呢!
他想坑谁?
韩绛和王安石一路进宫,见到赵曙后,就说了来意。
“官家,邙山书院的学生这几日都在钱庄里帮忙,他们精于计算,臣说句实话,三司派去钱庄的小吏,他们计算都比不过那些学生,官家,臣想……能不能弄些学生去三司……”
三司最缺什么?
最缺的就是精于计算的人。
“官家,三司每年最多的就是各种计算,让人头疼。”
王安石是来帮腔的,顺带韩绛也不能单独面见赵曙,他来撑个人头。
赵曙没见过那些学生计算,就问道:“果真这般厉害?”
韩绛赞道:“真是厉害,他们人手一把算盘,啪啪啦啦的声响真是清脆,就像是夏季的夜雨,听着让人心旷神怡。又像是冬雨敲打着残荷……”
这是君臣奏对啊!咱能正经点吗?
王安石觉得韩绛把君臣奏对变成诗词大会不妥当,“韩相……”
韩绛尴尬的道:“臣一时忘形了,不过那些学生真是厉害,算盘打几下,那些结果就出来了,而且他们还根据那些结果弄了个什么表格,说什么……汴梁的钱才刚进来,若是坚持下去,光是汴梁一地,钱庄少说能吸纳数百万贯的钱。”
数百万贯啊!
赵曙都心动了。
“他们是怎么算出来的?”他很好奇这个。
韩绛看向了王安石,“这个介甫知道,他家的大郎管着书院呢!”
邙山书院沈安很少去,日常管理都是王雱在做。
这个不显山露水的王雱……
“说说。”赵曙笑着。
王安石说道:“犬子说……数据不会骗人,数据会说话,臣不懂这话的意思,他就计算了一下家中的每日花销,随后弄了个表格和什么曲线,只是看一眼,竟然把采买的仆役给抓住了……上个月有三日,家中的采买曲线波动……那个什么曲线臣也不明白……”
朕也不明白啊!
赵曙有些懵逼,“去,把王雱叫来。”
稍后王雱来了,赵曙问道:“把你那个什么曲线说说。”
“爹爹……”王雱看着自家老爹,有些不高兴。
咱们家的事儿,干嘛说出来?
王安石无奈,板着脸道:“赶紧说,不然为父收拾你。”
这个儿子大抵连官家都是看不起的,但这种情绪不能表达出来啊!
王雱皱眉,“还请赐给纸笔。”
赵曙点头,有人去拿了纸笔来。
王雱略一思忖,就随后开始画曲线。
时间和数据组成了一个坐标,曲线在中间游动。
“这是臣家中上个月的开销数据。”
这个记忆力之好,让君臣不禁有些沮丧。
哎!
智商被碾压的滋味很难受啊!
王雱指着那条曲线说道:“上旬一日,中旬一日,下旬一日,这三日数据波动……请看,波动很大,一查看,每日多开销了三百余文……”
“这……”赵曙看着这个曲线,很是欢喜的道:“这是一目了然啊!”
数据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很枯燥,但王雱把数据变成了坐标曲线,马上就直观了。
“若是朝中的开支也弄一个这样的曲线如何?”赵曙闭上眼睛想了一下,就觉得是个大好事。
“若是弄个这么个曲线,朕每日看着,就知道这朝中的开支,以后的帝王每日看着这些开支,若是波动过大,他也该知道收敛些,节省些,好!”
他一拍大腿,说道:“王卿的儿子果然不凡……”
这是来自于帝王的夸赞,但王雱依旧是冷冰冰的道:“陛下,这是沈安的杂学。这只是杂学里的一点学识罢了。”
“还是杂学吗?”赵曙不禁悠然神往,“大郎也学了许久,这些他可知道?”
“大王是知道的。”王雱不喜欢宫中的气氛,觉得不自由。
他微微退后一步,陈忠珩发现了,不禁心中暗叹。
这个王雱聪明绝顶,就是太孤傲了些,否则以后绝对会在朝中有一席之地。
“大郎竟然知道吗?”赵曙不禁有些艳羡,觉得这等学识果真是实用。
但他是帝王,自然不能抹去了自家的威严,去求助王雱。
“这样的杂学却是不凡,那些学生可都会这些吗?”
赵曙问的平静,可王雱却心中一喜。
这是要开始了吗?
从邙山书院建立的那一天起,他和沈安的愿望就是让书院的学生们走向大宋的各处,朝堂,地方……把杂学传播到无数地方。
这是伟大的一天。
王雱点头,“都会,不会的就是差生。而差生……在邙山书院,差生也比三司的那些小吏强!”
赵曙看了韩绛一眼,心想你这孩子果真的孤傲啊!当着韩绛说这等话,你也不怕韩绛事后恼火?
可韩绛却欢喜的道:“官家,这样的学生,三司有多少要多少!”
王雱看了他一眼,想起了沈安的那些谋划,不禁微微摇头。
还说某下手狠辣,可你也不差吧?
只是可怜了韩绛和三司罢了!
他是个冷情的人,转瞬就抛弃了同情韩绛和三司的念头,盘算起了书院的学生们。
此次若是能成,邙山书院的名气就算是打响了,此后更好的生源会主动来报名,那些原先看不起书院的权贵子弟、豪绅子弟都会来报名……
想想,邙山书院出来后直接可以进衙门做事,而且还被看重,以后升官的机会多多,这样的书院你来不来?
不来是傻子!
只要他们来了,以后自然会被那个啥……
洗脑!
那些权贵子弟,豪绅子弟被洗脑之后,自然会和父兄不同,他们会走另一条路。
沈安说什么……和解!
大宋的矛盾再怎么闹也只是内部矛盾,最终的目标还是要走向和解。
和解后的各方势力一起发力,把这个大宋推向更高的地方,这才是新政的终极目标。
为何要和解?
王雱微微皱眉,他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些新政的反对者们一家子全赶到海外去,永世不得回来。
不过沈安的话他还是要仔细琢磨的。
赵曙见他微微皱眉,好似在沉思问题,不禁赞道:“敏而好学,王卿有个好儿子。”
王安石知道儿子的尿性,见他的模样就知道是在冲着什么东西发狠,心想他这可不是好学,而是好杀。
动辄就喜欢用杀戮来解决问题,这个儿子前世莫不是杀神?
但儿子一定要力挺的。
王安石笑道:“臣子从小就聪慧,臣也不及。及长,读书读的臣也没法教导,只能让他自己去琢磨。幸而后来结识了大王和沈安他们,也算是有了良师益友……”
“是啊!”赵曙想起了儿子,不禁赞道:“沈安主意多,而且心思正。王雱聪慧,折克行武艺过人……”
是啊!
王安石心想再加上了您那个儿子,这四人……臣就怕有朝一日这四人会把朝堂掀翻了啊!
可赵曙却沉浸在了畅想之中,“年轻人长进了,朕心中就欢喜。想着他们以后步步成长,我等还担忧什么后继无人呢?”
“是啊!”韩绛也觉得如此,看向王雱的眼神都柔和了些。
赵曙最后拍板道:“三司那边要多少人?”
“越多越好。”韩绛最头痛的就是计算之事,“官家,大宋庞大,人口繁多,每年遇到计算之事臣就头疼啊!”
“如此……”赵曙想了想,“先要十余人进三司去试试吧,若是好,以后陆续再说。”
这依旧是沈安的手法。
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