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大丈夫-第5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耶律重元猛地提起最后一口气,说道:“大辽,是大辽……”
骑兵摇摇头,“骗了大辽?你疯了!”
耶律重元苦笑着,在这一刻他只想告诉耶律洪基,那个叫做沈安的小子很狡猾,你要小心,别被他骗了。
他张开嘴,气息微弱的说道:“兄弟……阋于墙,外御……外御……”
他的学问还行,可这个骑兵却是大老粗,听了啥意思都不知道。
“兄弟兄弟……先帝都去了好久,你的兄弟不在了。”
耶律重元不甘的缓缓闭上眼睛,临去之前,他想到了那首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某,败了!
随后的几天,辽国内部发生了几起叛乱,耶律洪基派出大军四处镇压,再也没有了游猎的兴致。
烽火硝烟中,皇城司的密谍们热泪盈眶……
“终于看到了这一日,死也甘心了!”
他们无数次想给辽人重创,可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却无果。这次辽人却自己出了乱子,代价惨重。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出自于沈安的两次谋划……
待诏更适合执掌皇城司啊!
这一刻,这个念头在皇城司密谍们的脑海里驱之不散。
……
第一更送上,求月票!
第677章 募捐
今年进入夏季的汴梁热的让人惆怅,连最勤快的伙计都不肯出来吆喝,可见太阳的威力之大。
临街的一家酒肆二楼的窗户被推开,苏轼的脑袋探了出来,喊道:“遵道……”
对面的酒肆二楼窗户被人从里面推开,折克行冲着他摇头道:“不来!”
苏轼纠结的道:“安北划拳太厉害……来,帮某赢他,回头专门为你写首词。”
呯!
对面的窗户被关上了,显然折克行并不买账。
“给某写一首,今日便放你一马!”
沈安得意洋洋的想着苏轼为自己作一首词,要是传之后世……
某某某赠沈安北……
那哥的名字就千古不朽了。
作为后世人,沈安知道要想青史留名就几条道:立大功,立不朽之言论,被人赞颂……
立大功他差不多做到了,至少以后会以名将之称名垂青史。
立不朽之言论,他的几首诗词应当还行,可却不能和苏轼相比。
若是苏轼专门写一首词来赞颂自己,那逼格……
苏轼怒而关了窗户,说道:“遵道和同袍在对面饮酒,怎么不过来?”
沈安喝了杯中酒,说道:“文武殊途。”
苏轼叹道:“此次在原州,某倒是见识了将士们的武勇和无畏,可时事如此,奈何。”
大环境如此,少数人无法扭转轻视武人的趋势。
沈安给自己的酒杯斟满酒,说道:“某这里倒是有个主意……”
苏轼眼睛一亮,“快说快说!”
上次在原州时是严宝玉救了他一次,后续他杀敌时,边上依旧有人张弓搭箭在保护,这些都是沈安的安排。
他和沈安自然不会客气,可那些将士们的境遇却让他有些不满。
沈安说道:“此次征战阵亡了不少兄弟,抚恤是有的,可却少了些。对于某些人家来说……比如说独子的人家不少,怎么办?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孤儿寡母怎么办?”
苏轼叹道:“会贫困,女子会改嫁,可带着孩子就算是改嫁日子也难熬,除非有钱傍身……”
大宋女人的嫁妆是属于自己的,可丈夫的产业却有些麻烦,按照规矩应当由儿女继承,但寡妇有管理权,等孩子长大后再移交。往往孩子长大后,这种局面就不能扳回来,于是出现许多由祖母、母亲掌家的情况。
“夫死从子,说的就是家产,以及处置这些事的权利。”
沈安以前一直以为夫死从子是丈夫死后女人要听儿子的,来到大宋才知道自己错了。
所谓夫死从子,那是因为儿子有产业和大事的处分权,出面的也是他们。
沈安突然觉得自己很没文化,但却没有丝毫心虚的道:“某问过了,独子战死的有一百六四人,这一百六十四个家庭将会面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的顶梁柱却不见了的情况。”
“那么多?”
苏轼问道:“独子为何要行武事?”
“穷的,军中的日子稳靠。”
大宋军队每年消耗掉岁入的大半,可更像是一个养老院。
沈安缓缓的道:“某想到了一个主意……募捐!”
苏轼一听就不满意了:“那还不如找几个豪商寻些钱财管用,而且那犯忌讳啊!”
“不必担心犯忌讳,某会去解决。”
沈安斜睨着他道:“要让汴梁百姓感受到武人的艰难,他们拿命在保家卫国,可依旧有人在叫他们贼配军,这可公平吗?不公平……那就捐钱吧,让那一百多户人家远离贫困。”
“干不干?”
苏轼想了想,拿起酒壶咕噜噜的灌酒。
呯!
酒壶重重的顿在案几上,苏轼喊道:“某干了!”
沈安起身道:“正好你这几日无事,等某从宫中出来就开始。”
随后他就进了宫中,求见赵曙。
“他不是在家里说什么消暑吗?怎地愿意进宫了?”
从献俘之后,沈安就躲在家里避暑,据说每日琢磨美食,把家里的妻子和妹妹吃的眉开眼笑的。
陈忠珩说道:“官家,估摸着是静极思动了吧?”
赵曙放下奏疏,冷冷的看着他,“你和沈安有些交情,可静极思动却不是好词,这是翻脸了?”
“臣不敢!”
陈忠珩一个哆嗦,一脸认真的道:“臣是为您做事,和外面不该有交情。”
“出去!”
赵曙重新拿起奏疏,陈忠珩躬身出去。
到了外面,有内侍过来低声道:“都知,官家心情如何?”
“没见某出来了吗?”
外面那么热,哪有里面舒坦。
赵曙待的地方都有冰,凉丝丝的,让人只想待在里面不出来。
那内侍缩缩脖子,犹豫了一下,还是进去了。
“滚!”
稍后里面传来了赵曙的呵斥,陈忠珩挑挑眉,没有丝毫意外。
官家对宫中人没有丝毫好感,这事儿算是积怨,没啥好说的。
“老陈……”
沈安来了,远远的就热情的打了个招呼。
陈忠珩赶紧压手,示意他小声些。
某才将说和沈安没交情,可这厮竟然就亲热的喊老陈,这不是把某给卖了吗?
“让他进来!”
赵曙的声音中听着多了些不满,陈忠珩冲着过来的沈安挤眉弄眼了一下,沉声道:“官家让你进去!”
这怎么有些鸿门宴的感觉呢?
沈安看看左右,觉得不像是埋伏着刀斧手的样子,就干咳一声进去。
进去之后行礼,赵曙没抬头,问道:“可是有事?”
这位皇帝比赵祯要刻薄一些,不好打交道。
“官家,臣这几日在家中逍遥度日,愧对俸禄,愧对爵禄,臣想及此就难以入睡,这不几日下来就消瘦了许多……”
“说正事,不然就滚!”
赵曙看来今日的情绪不大好,多半老毛病在爆发的边缘。
这样的皇帝惹不得啊!
沈安尴尬的道:“臣问了枢密院,那边整理过了,说是此战战死的将士中,独子的有一百余人,臣想着这一百多户人家怕是日子难熬了……”
赵曙看完了手中的奏疏,抬起头来问道:“你想出钱?”
“臣不敢!”
沈安吓了一跳,赶紧说了自己的想法:“臣在想啊,官家您这边是不是……说句话,然后臣就让人出头,去募捐些钱,到时候送给这一百多户人家。”
赵曙的面色稍霁,说道:“要朕说什么?”
“您只需要说一句……那些将士忠勇就是了。”
沈安知道这事儿犯忌讳,所有就给出了方案。
“到时候苏轼那边就上街摆摊,吆喝着,就说您这边想着那些忠勇的将士战殁了,家中孤苦无依,心中……那个啥……难受,主辱臣死啊!苏轼作为臣子,自然要为您分忧……”
他微微抬头:“您看……”
赵曙盯着他,见他神色坦然,就点头道:“去吧。”
沈安走了,赵曙也没心思理事,就出去透气。
不远处,沈安的脚步看着有些雀跃,他见了不禁笑道“少年得意,哪日跌一跤便知道学乖了。”
陈忠珩堆笑道:“这些都在您的手中握着呢,沈安哪敢放肆。”
赵曙负手而立,身上的凉气渐渐散去,“他当年就弄过这些事,目的不过是为了让武人的名声好些,至少不至于被人叫做贼配军。朕知道他的心思,所以就让他去折腾。折腾,折腾了好啊!”
陈忠珩不敢再说话,稍后等赵曙进去后,有内侍问道:“都知,怎么折腾还好呢?”
这内侍是陈忠珩的亲近人,以后说不定养老还得靠他,所以陈忠珩就说了这里面的含义:“沈安折腾多了,仇家就多。”
内侍恍然大悟:“仇家多了,这人就靠得住,官家才敢放手去用他。”
“聪明!”
陈忠珩拍拍他的肩膀,觉得屁股有些不舒服。
“都知,先前沈安进宫时带了几罐子辣酱,说是下饭最好……”
尼玛!
陈忠珩瞬间觉得痔疮那里又开始发作了,他咽了一下口水,说道:“门口都验过了吧?收起来,放某的柜子里,不许旁人动,晚上某就要吃。”
……
第二天清早,州桥夜市那里多了个摊子。
苏轼一身便服,正在声嘶力竭的喊话。
“……官家听了心疼,整晚整晚的睡不好啊!听闻都落泪了……”
“可怎么办?此事没有先例,若是破例,朝中还得要商议许久……他们商议久了无事,可那一百多户人家,那些妇孺在嚎哭,那些老人身处绝望之中……怎么办?”
苏轼激动的道:“他们在原州战死,为的是保护大宋,为的是保护这个天下。今日咱们在汴梁能安享太平,靠的就是他们!可如今他们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和老人,咱们难道能坐视这些人受苦?”
“不能!”
人群中,陈洛大喊一声,然后又退了出去。
“不能!”
原州之战让汴梁人为之骄傲,那一场献俘更是记忆犹新,所以听闻此事后,心软的都在喊着不能,有人甚至问道:“那怎么办?可能给钱吗?”
“能啊!”
苏轼指着地上的一个大木盆说道:“有钱出钱,大家的钱……看看后面这位,他就是三司的官员,专门记账的,你等捐献的钱都会记上,无人敢贪了。”
百姓们看着有些意动了,有人在摸着钱袋。
“不是有抚恤吗?怎地还来募捐?”
“给钱也是官家或是三司,你是谁?”
一群路过的读书人也在围观,但却有些不满,从后面挤了上来。
苏轼一听就不干了,昂首道:“某苏轼!”
要干架吗?某可是在沙场上杀过敌的。
“苏轼?那不是制科三等的大才吗?”
苏轼微微点头,把得意隐藏了起来,只是左腿在轻微的抖动着。
“苏判官这是要行武事?”
这话顶的苏轼够呛。
第678章 吓跑了
文官行武事,这话里带着讥讽的味道,大抵是说苏轼自甘堕落,和那些贼配军厮混在一起。
那些百姓本是准备捐钱,见这些人气势汹汹的,就缩了回去。
“此事别沾惹。”
“为啥?”
“文人都看不起武人,说他们是贼配军,苏轼为他们张目,这便是什么……和他们对着干呢!”
“那苏轼不就是文官吗?”
“没错,文官为武人张目,这就是背叛!”
州桥边上,苏轼目视这群人,“为何不能?某此次在原州看到了鲜血,那些忠勇之士在流血,为何不能为他们说话?”
一个衣着考究的男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