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宋大丈夫-第6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包拯是三司使,这事儿有多严重你该知道吧?
 知道沈安就有罪,不知道你包拯就是失职。
 包拯听到是此事,就叫苦道:“官家,大宋的铜钱本就不够,可那些外藩商人每每来贸易就套取了不少,再这样下去,下次发放官吏的俸禄,三司也只能发钱票了。”
 没铜钱了,你们就委屈点拿着钱票去用吧,至于能不能用老夫不管。
 这个包拯真的是太无耻了。
 司马光皱眉道:“铜钱有那么紧缺吗?”
 包拯苦笑道:“缺,老夫恨不能在三司的地底下发现一个大铜矿,挖出来就是铜钱。”
 司马光没想到竟然已经到了这个程度,对沈安的不满少了些。
 “那要如何弄?”
 他对经济的认知……当年他的‘天下钱财定数论’被沈安批驳的体无完肤,所以此刻不敢装专家,只能虚心请教。
 “老夫也不知道。”包拯没能给他一个权威的答案。
 司马光以为他是对自己不满,心中不禁满是苦涩。
 他是官宦子弟出身,从小父母就望子成龙,对他的教育多有严苛,每日就说些你要好生读书,长大有出息之类的话。
 这些话就是压力,让年幼的司马光不堪重负,但却只能接受这些压力。
 渐渐的他觉得自己必须要成为大宋的栋梁之才,也就是说,他希望大宋在自己的手中变得更好。
 而这需要权力,需要地位。
 首相之职再好不过了,可如今朝中人才济济,连文彦博都只能蹲在外地,无法回京。
 司马光自忖无法和这些人竞争,渐渐的性子就变了……
 从小父母亲人的要求让他不堪重负,等渐渐靠近权利中心之后,他发现自己并不拔尖。
 ——我要做顶尖的那一个人!
 他的这个愿望渐渐破碎,心中近乎于绝望,而后就渐渐学会了板着脸,掩饰心中的那些情绪。
 他突然请教包拯,而包拯的态度让他有些难过,多年来戴着的面具破开了一条缝隙。
 大家都不知道他此刻的心情,包拯想了想,说道:“官家,大宋最近没找到铜矿,目前铜钱的出产每年都在提升,可这点提升却远远无法弥补那个出现的大窟窿,臣速手无策。而沈安的钱票,恕臣直言,大宋钱荒的困局很难找到出路,唯一的可能就是钱票。可钱票却有风险……”
 他也在担心钱票的风险。不只是他,满朝君臣都在担心这个风险,否则交子就不会被限定在益州等地使用,不得扩散。
 “官家,臣觉着……钱票之事其实还是有办法去解决的……”沈安的态度很认真,可殿内的君臣却很大多是不信。
 包拯的眼中多了凝重之色,此事重大,沈安若是胡言乱语,他怕是会忍不住当场出手教训人。
 “如何解决?”赵曙觉得头皮有些发紧,这是发病之前的征兆。
 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最怕的就是难题和烦恼,一旦难题和烦恼引发忧虑,随后就会犯病。
 他双手握拳,忍住了去敲打脑袋的冲动。
 沈安对此一无所知,他觉得自己期盼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大宋的商业发达,每年增速都不低。臣的暗香同样如此,销量每年都在递增。可王天德告诉臣,说有的商人却减少了进货量,臣不解,以为是暗香的货物出了问题,谁知道竟然是因为缺钱……”
第785章 沈安就是祸害
 大宋重商,最初的开头便是赵匡义,是他派出使者出海,热情邀请外藩商人来大宋经商,这就是大宋和海外贸易的开端,并在以后不断发展,成为大宋商业的有力补充。
 而大宋本土的商业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堪称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任何时期,任何国家,一旦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那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后世无数例子证明了这一点,只要努力保证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
 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越久,国力就会越强盛。
 一旦持续数十年,基本上都能让一个弱国变成一个强国。
 大宋人口不缺,疆域也不差,天生就具备了这个条件。
 可大宋君臣却不懂经济,近乎于粗放式的管理,以及货币的缺乏,让大宋经济面临着钱荒的危机。
 若是不解决掉这个危机,经济发展就会自动减速。
 大宋要强盛,经济发展必须要保持高速增长,如此才有财力去改革军队,去干大事。
 “……大宋的铜钱不够用,臣在这里说一句,再多的铜钱也不会够用!”
 沈安的声音回荡在殿内,赵曙在认真的听着,司马光也在认真的听着,然后感觉到了一道目光,偏头看去,却是包拯。
 老包的眼神中多了些不满,大抵是你既然要弹劾沈安,那就先弄清楚大宋的经济情况再说。
 什么都不懂就瞎比比,你是知谏院还是知了?
 知了在夏季拼命的嘶叫着,声音巨大,开始人们会觉得是喧嚣,可一旦习惯了这个喧嚣之后,就会慢慢的适应,若是某一日听不到知了的嘶叫,大抵会觉得怅然若失。
 司马光微微颔首,然后专心听着沈安对大宋经济的分析。
 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而好学就是通往渊博的唯一途径。
 沈安的心情非常不错,所以声音中就多了些许欢喜,“货币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大事,按道理朝中应当要学会控制这些,可……”
 他无奈的道:“可臣为官数年,却从未听闻有人说过这些事。”
 赵曙觉得这不是自己的锅。
 原先的宰辅们不错,但目光和见识却不及拥有千年优势的沈安,所以一谈到经济,沈安嘴里蹦出来的名词他们压根就不懂。
 这只是偶尔,彼时沈安并未全面阐述对大宋经济的看法。因为赵祯的革新意志不强,若是提前发动,肯定会被拒绝,而且容易引发反对情绪堆积。
 赵曙登基,这位皇子委屈多年,一朝成为帝王,心中的憋屈都化为了动力,恨不能一夜之间成为大宋有史以来最英明的帝王,好在史书里爽一把,出出以往的郁气。
 这是机会,沈安绝不会错过,于是借着司马光弹劾的机会,他顺势出击。
 “大宋每年经济增长都不少,这需要相应投入货币进去,否则就会出现钱荒……”
 这是经济规律,蛋糕做大了,却悲剧的发现奶油不够……
 赵曙微微点头,觉得这样的说法通俗易懂。
 这个沈安果真是人才难得啊!
 “若是朝中有足够的货币储存,那么就能通过货币的投放数量来控制经济的发展。比如说经济发展过快,有失控的危险,这时候就需要减少货币投放的数量,让市场缺钱……所谓市场,可以理解为需要用钱的地方。市场缺钱,增长就会减慢,失控的危险就会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是一个很新鲜的理论。
 赵曙看向了包拯。
 三司使是专家,需要结合大宋的现状给他一个解说。
 “官家,大宋缺钱,比如说某个商人想进货,但却受困于手中无钱……怎么办?他只能停止此次进货。”
 包拯是半路出家的三司使,对经济也是二把刀。
 可他做事认真,在三司几年的时间里对大宋经济有了深入了解,知道缺钱的弊端,但却找不到解决方案。
 “他停止了此次进货,那么本来该卖出这批货物的那个商人就损失了这笔生意,而更上面的……制造这些货物的工匠或是百姓,他们就少了这批收入……一直算上去,大宋就会损失了这笔赋税,无数人就会损失了收入……官家,沈安说的经济增长,臣的理解就是多出了无数笔生意,这样无数人就会多了收入,朝中也会多了赋税……这便是经济。”
 啪啪啪……
 赵曙正在思索这番话,被这个声音打断了思路,等他板着脸看去时,却是沈安在鼓掌。
 沈安没法不鼓掌,他没想到包拯在三司几年之后,竟然能说出这番话来。
 谁敢说老包是庸人,此刻的沈安就敢和他拼命。
 沈安尴尬的停住了鼓掌,赵曙没好气的道:“如此说来,实则就是……一笔笔的生意往来会给各行各业增加收入,而缺钱会导致这些生意停滞或是减少……后果就是那些人的收入减少,朝中的赋税减少……也就说,百姓和朝中的富裕需要商业不断增长……”
 “是的,陛下。”沈安的欢喜之情连赵曙都感受到了。
 这小子是觉得朕竟然不愚笨,所以才欢喜的吗?
 赵曙有些纠结这种欢喜。
 “铜钱不可为!”
 沈安首先就给铜钱下了烂药:“官家,铜钱的价值太低,而大宋的经济体量却太大,若是全数用铜钱,怎么弄都不够,而且还会很麻烦。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很麻烦,这不符合朝中的利益。”
 这就好比后世只发行一元的钢镚,可在庞大的经济体量之下,携带大量的钢镚就成了一个大麻烦。
 而且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铜钱的铸造成本不低,这就让朝中发行货币成了不赚钱的买卖……
 换做后世的任何人来,都会说发行铜钱不划算。
 可此刻的大宋能用什么去替代铜钱?
 “金银太少,不可为。”
 这一点大宋君臣都知道,所以才纠结。
 金银无法作为货币出现,那么还有什么?
 就只有铜钱了啊!
 头痛!
 “臣以为唯一的出路就是纸钞。”
 金银要想作为货币,量大是必须的。
 可大宋本土的量却不够,按照沈安的了解,若是想用金银作为货币,大宋本土的储备没希望。
 只有更东边的倭国,还有大洋的彼岸才有丰富的金银矿储备。
 鼓动远航吧,可这个时代即便是去了也是开荒,想找到金银矿得耗费不少时间,目前的大宋并无这个精力。
 目前的大宋内部改革才是王道,不好分心。
 “你这番说了,我也懂了。”赵曙这个人至少不是那等不懂装懂之辈,“可纸钞如何控制?百姓不信又如何?”
 这是个现实问题。
 沈安说道:“这需要保证。需要朝中的信誉,可这个却有些艰难。”
 老百姓可不会管你什么信誉,真金白银才是王道。
 “所以需要用真金白银来让他们相信,朝中发行的纸钞不是废纸,而是能交换铜钱或是金银的东西。”
 “可朝中哪有那么多金银铜?”
 包拯最头痛的就是这个。
 赵曙也觉得这个问题无解。
 “可商人们有啊!”
 沈安的话就像是一记炸雷,一下就炸醒了赵曙和包拯,而已经变成小透明的司马光也懵逼了。
 “你的意思是说……把商人拉进来,让他们先用纸钞?”
 包拯第一个反应过来,赵曙随即醒悟,“商人们可愿意吗?”
 “当然会愿意。”沈安想此事已经想了许久,此刻自信十足的道:“商人饱受缺钱之苦,此事他们受益最多,只要好好同他们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想来他们会答应的。”
 包拯的眼皮子跳了一下。
 沈安所谓的讲道理,大抵就是没道理。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就是威胁。
 这样不妥吧?
 “金银铜收集多有不便,所以最好的开端就是用纸钞去换取他们手中的金银铜,这是最好的积累方式。”
 “商人之间流通起来了,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沈安一本正经的道:“随后就是官员,比如说他们的俸禄全部发纸钞如何?作为官员,要为国分忧,想来他们是同意的。”
 包拯觉得沈安就是个祸害!
 “官员不稳,牢骚满腹,这纸钞如何能顺利的发下去?”
 包拯正色道:“最多一半纸钞,另一半还得要铜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