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唐逍遥王-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席话,说得李大郎愣了愣,口中喃喃地念了几遍,越想越觉其道理深刻,摇摇头,叹道:以前愚兄还自诩聪慧,但与表弟相比,才知远远不如也
惭愧惭愧崔瑾忙道。他也不知为何自己今儿怎么这么多话,或是憋闷这许多年,在家里无人可倾诉,阿姊毕竟年纪尚幼,而与爹娘也是近日才亲近,其余更不敢多说。他有些懊恼,看来得给自己多找些事情做,免得胡思乱想。
李大郎略有犹豫地道:为兄以前听说表弟身体有些不妥,今日一见,才知传言不可信
崔瑾道:小弟以前的确是不能言行,也不过是近日才好了一些。
李大郎叹道:亚圣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愚兄以为,表弟便是那天将降大任之人,虽先受些苦痛,但只要保持心性,终将有一番大作为。
大表兄抬爱,什么天将降大任之人,小弟是没有那大志气,只是觉得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百年时光转眼即逝,若能在有生之年多走走看看想想便足矣
李大郎不禁笑道:表弟才多大人儿,便言有生之年。愚兄倒是以为,人生苦短,当珍惜这大好时光有一番作为才不负今生。而今,大唐初定,圣人常以亡隋为戒,励精图治,整饬吏治,又薄赋尚俭,又致力复兴文教,终令动荡之势得以稳定。但,因隋末战乱,人口锐减,中原四处荒凉,人口不足三百户,且东有稽胡的扰边,西有吐谷浑的威胁,北有突厥的侵袭,可谓内忧外患,正是吾等年少奋发图进,报效大唐江山之时啊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大表兄才是有大志气大作为之人崔瑾赞道。
咦,这又是来自何典籍李大郎眼睛一亮。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自己怎么又没听过。该不又是表弟自己所思所想所得他问。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啊崔瑾无法按回车键收回自己的话,只得硬着头皮道:哦,这个,刚才不是听了大表兄的一番肺腑之言,才有所感悟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好句,好句表弟可否将此句赠于愚兄李大郎急忙问。
崔瑾笑道:有何不可这古代人真是实诚,不过是随口一句话,却怕让人误会抄袭似的。不过也能理解,文人是特别注重名节的,不似后世之人,抄袭剽窃成了常态,学生抄前人的,老师抄学生的。
多谢表弟李大郎拱手肃然道,愚兄必将书于案前,日日告诫
这个太慎重了。崔瑾赶紧回礼。
表弟李大郎欲言又止。
大表兄有何吩咐崔瑾不解。
李大郎有些脸红,道:表弟以后有何佳句,可否替愚兄抄录一份下来
只是小弟年纪尚幼,能偶得一句半句已实属不易。崔瑾笑道。
虽说一个是总角稚童,一个是幼学之年,一个是前世今生看淡烟云,一个是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倒也说得上话。大多是李大郎在问,崔瑾含笑应答,每次都让李大郎回味无穷,感慨万分。
门外传来李大郎随从的声音:大郎,时辰不早了,阿郎吩咐不得晚归。
哎李大郎叹口气,表弟虽年幼,却句句引人深思,愚兄汗颜啊
崔瑾也佩服李大郎的博学,不过十岁的孩子,却对许多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且不逊于普通成年人,想必定是出身不凡,也不知是哪位表叔之子,回去得问问阿娘。大表兄谬赞今日遇到大表兄真是相逢恨晚,不过,既是自家兄弟自然有的是机会,到时候再与大表兄畅谈他也极为遗憾,但初次出门,不好在外耽搁太久。
李大郎也笑道:正是如此,以后你我兄弟有的是机会亲近。愚兄平日要进学,若无意外每月的今日能出门一次,那么便约在此处见面可好
大表兄果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过,小弟倒是有两句话送给兄长,以此共勉吧崔瑾忍不住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天处于深宅,再聪慧之人也得养废了。若是有机会拜访那位表叔,一定要劝劝,得让大表兄多出来走走看看,不识人间百味,哪有万千文章不过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或何不食肉糜的惠帝罢了。
出了东市,李大郎恋恋不舍地与崔瑾分手。
这都是崔十三郎所言书房内,一英武不凡三十左右的男子有些怀疑地问。
正是,儿子也问了几位老师,他们均说未曾见过这些佳句。李大郎恭敬地道。
难道真有生而知之不是说崔十三郎是天生痴儿么男子道。
据十三郎言,过去几年他的确是如活死人一般,只是近日才能言能动,不过双腿仍是有些麻木。李大郎道,感叹不已,若无知无觉便罢了,偏偏他是有意识的,也不知他如何忍耐下来的。儿子仔细瞧,十三郎并未有丝毫颓废偏激,反而很淡然,面对他,儿子竟然如同面对饱经沧桑历经沧海之人,这感觉甚是奇怪。而且,他虽对时事不太知晓,但无论儿子谈论何事,他都信手拈来,且颇有见地,而非人云亦云,也不故弄玄虚。儿子甚至以为,其学识不亚于饱读诗书之士。
听到长子如此评价,男子倒是有些惊奇,抚着短须沉吟片刻,道:古有项槖七岁为孔子师,却十二岁夭折;孔融三岁让梨,却满门被斩;钟会死于乱箭,诸葛恪四面树敌;而那十二为相的甘罗,也如昙花一现,旋离人寰。可见,所谓神童,或因得势太早,聪明外露,不知收敛,而招致杀身之祸;或是天妒英才,命途多舛,早逝早夭。今崔氏十三郎不足四岁,便睿智如此,哎,不知又当如何
李大郎道:儿子旁观,十三郎他性情温和沉稳,带人有礼有节,即便面对书肆帮工的寒门士子,也是以礼相待,毫无轻慢之色。而面对儿子,目光清澈,不卑不亢,虽时有高论,但神色坦然,毫无炫耀之色。
若如此,果真难得。不过,他毕竟年幼,是否能成栋梁之才还有待察看。男子道,为父有一问,你如实答,若你与崔十三郎比较如何
李大郎摇摇头,道:儿不如他,差之甚远
眉一扬,男子道:人人称你特敏慧,今日你可知自己果真如崔十三郎所言之井底之蛙了
儿子必当努力李大郎忙躬身道。
那孩子为父未见过,但其言甚为有理。你长居深宅,读再多的书,却不闻窗外之事,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虽你不能如常人行万里路,但也该出去多走走看看,观世间之百态,尝百姓之苦乐,方知治国安邦之难,方知自个儿肩负的责任。男子道,也罢,今日起,每隔十日你可出去一次,此事为父给你阿娘说说,不过要多带些护卫。
是李大郎甚是高兴。
男子凝神片刻,提笔挥毫,龙飞凤舞,笔起笔落,待墨迹略干,递于李大郎。李大郎一看,却是崔十三郎所言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7。第十七章 益州杜明
与李大郎分手,转进宣阳坊,快接近崔府时,贵祥在车外道:小郎君,前面是那位博文阁中帮工的士子。
崔瑾掀开窗帘一看,果真是那名士子迎面而来。便让停了车,伸出头唤道:兄台也是住在此处么
那士子也看见了马车,驻足笑道:某借住于此坊的静域寺,正好顺路将小郎君的书送过来。
多谢兄台,若是有闲,便请进府一叙。崔瑾邀请道。此人给他的印象很好,虽穿戴朴素但甚为整洁,眼神清澈诚恳,待人不卑不亢。
这那士子有些犹豫,但在书肆中听见崔瑾所言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令人诚服,若非其不过四岁幼童,且乃世家之首的崔氏嫡支嫡子,自己也是愿意与其结交。
崔瑾笑道:小弟这些年极少外出,耳目闭塞,若是兄台不弃,还请多多赐教他哪里不知此人心中所想,古代文人极重气节,有些人宁可穷死饿死,也不愿让人说自己攀龙附凤。
那士子心里便有些意动,略一沉吟,便拱手道:那就叨扰了
贵祥抱着崔瑾进入外书房,送上白开水和一壶茶,便退下。
兄台请崔瑾在案前坐下,双手撑在桌上,道。
那士子有些诧异地看着书房内的桌椅,没有席子,而是在胡床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设有后背,背板略弧,两侧各有一扶手。而桌案较之常见的要高一些。他略一犹豫,便欠了欠身,小心翼翼地坐下。椅上有软垫,坐上还挺舒适,特别是此时已深秋入凉,颇为暖和。手侧设有一矮几,放了茶具。
崔瑾抬抬手里的水盅:小弟腿脚不便,请兄台自行斟茶。
那士子也不再拘谨,即便面前之人如此聪慧,也不过是四岁幼童罢了。倒了一盅茶,只闻淡淡的清香,不由新奇,轻啜一口,舌尖是一阵苦涩,蹙了蹙眉,慢慢咽下,随即,却又有淡淡的甘甜。禁不住一饮而尽。这茶水怎未放盐葱姜不过,好似更让人回味。他道。
崔瑾笑道:香茗一盏,初品是苦,细品是甘,再品已淡如水,正似人生之荣辱起伏苦乐炎凉。
那士子细细品味着口中之茶香,听崔瑾如此一说,叹道:小郎君果真非俗人,虽年幼,却道出人生之真谛。某不如也
崔瑾摆摆手,道:兄台或许听闻,小弟这些年不能言行,只能整日胡思乱想。哎,幸亏上天垂怜,近日终于能言能动。只惜少于在外,见识却少,今见兄台气度不凡,有剑南口音,便有心请教,借兄台之口了解天下之势。还请兄台不吝赐教便拱拱手,诚恳地望着他。
那士子哪里还敢小瞧于他,忙道:岂敢岂敢,某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原来这士子是剑南道益州人士,姓杜名明,字恪己,虚岁二十有三比崔芮还小一岁,看上去却年长些,算得上年少有为。
唐代的常科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六种,而最被士人看重的是明经与进士二科。明经就是通晓儒家经典,能熟读背诵经书,考试中的帖经墨义基本属于死记硬背,每年录取名额约在数百名,因此考取明经者大都很年轻,如元稹十五岁就明经及第了。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才能,在唐代大约百人取其一,平均每年取中二三十名,其难度比明经大得多,但仕途前景则比明经要好。因此唐代人更热衷于进士科,相对看不起明经科,于是就有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谚语。唐代老年考取进士者的确很多,孟郊四十六岁中进士,仍然抑制不住其春风得意之情。
原来是益州恪己兄,不过弱冠便已备考进士科,着实让小弟佩服小弟崔瑾,尚未有字,恪己兄唤我十三郎便是。崔瑾拱手道。其实,这杜明与崔芮岁数相当,崔瑾却称之为兄,杜明虽感怪异,但见识过其谈吐,便也不在意。
杜明笑道:某虽是益州人氏,却只是益州杜氏的偏房旁支。
二人谦让片刻,崔瑾便问些益州的风情以及其一路行来的所见所闻。杜明博学而风趣,崔瑾颇有口才,交谈之下,二人竟然一见如故。不觉便已中午。贵祥在门外请进午食。杜明不解,这补食还早啊。崔瑾便道:因小弟身子弱,父母怜惜,特许少食而多餐,便养成一日三餐的习惯。粗茶淡饭,还请恪己兄不要推辞。
一大早,杜明只食了一个薄饼一碗稀粥,腹中早已饥寒不堪,本待回寺庙后讨一碗热水喝,此刻提到饭食,肚子竟然不争气地咕咕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