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国重工-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鹤拍案道:“说得好,三个梯队的这个提法,我赞成。我觉得,咱们处也可以做一个分工,钟处长负责第一梯队,吴处长坐镇中军,带领第二梯队,至于我嘛,就去管第三梯队好了。”
    “哈哈哈哈!”
    众人一齐笑了起来,刚才吴仕灿还说钟启帆偏于保守,张鹤过于激进,现在张鹤就是按照吴仕灿画出来的图谱,给众人分了工。钟启帆一天到晚觉得中国不行,比不上外国,那就麻烦他去管管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柴米油盐好了,前瞻性的这种事情,就不劳他的大驾了。
    “小张的话是开玩笑了。”吴仕灿打了个圆场,说道,“我觉得,小冯说的三个梯队这个提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就以咱们重装办的任务来说,当前考虑的重点是为一些重要部门提供急需的装备,质量差一点、水平低一点,都还可以接受。但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是使装备制造水平跃上一个台阶,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在更远的将来,我们是一定要和国外企业一争高低的,那时候我们的目的就不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是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按照小冯的提法,这就是一、二、三这三个梯队的任务了。
    咱们重装办目前做的工作,是属于第一梯队的事情。而咱们规划处现在做出来的方案,则反映的是第二梯队。仔细想一下,咱们缺乏的,就是小冯说的第三梯队的东西。换句话说,咱们缺乏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眼界和勇气,同时也缺乏这方面的准备。”
    听到吴仕灿这样说,钟启帆虽然心中还有许多不屑,也不便直接说出来了。他觉得,以中国的现状,未来50年能够追上世界先进水平就已经不错了,提什么赶超战略,纯粹就是拍脑袋,是******的思维方式。
    众人又发表了一些意见之后,吴仕灿宣布这次讨论会结束,要求大家再去查阅一些资料,走访一些专家,看看冯啸辰提出来的那些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应当如何实现。出了会议室,他叫住正打算回综合处去的冯啸辰,说道:“小冯,如果不忙的话,到我办公室去坐坐吧?”
    “好啊,我正想向吴处长请教呢。”冯啸辰笑着应道。
    两个人来到吴仕灿的办公室,吴仕灿招呼冯啸辰坐下,自己先去关了门,然后坐到冯啸辰的对面,说道:“小冯,你今天说的那些东西,对我的启发很大啊。我突然觉得,我们规划处除了做长期规划之外,还有一些面向当前的事情也该做起来。”
    “什么事情?”冯啸辰问道。
    “打基础。”吴仕灿认真地说道:
    “如果照你预测的那样,受到全球产业转移的影响,全球的制造业有一半转移到中国,那咱们需要多少产业工人?为了能够支撑起这样大的制造业,我们需要多少装备?而生产这些装备,又需要多少熟练的车工、铣工、钳工、电焊工以及各种专业型的工人。没有工人,什么都是空的,就算我们能够买到机器设备,总不能连工人都从国外请进来吧?”
    冯啸辰有些惊讶,其实他在会上想说这个问题,却又觉得与规划处的工作内容没有太大关系,正琢磨着要不要找时间去和罗翔飞谈一谈。没想到,吴仕灿倒想到了这一点,还专门拉着他来讨论这个问题。冯啸辰没有表态,而是问道:“那么,吴处长有什么想法呢?”
    吴仕灿道:“我打算再做一个规划,有关技术工人培养的规划。到2000年之前,我们要培养出不少于5000万合格的技术工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你在会上提出的那些目标变成现实。”

第192章 摸着石头过河
    技术工人的培养,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在工厂里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培养,二是建立专门的技术学校来进行培养。
    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在手工作坊的年代里是可行的,但也免不了会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师傅从自己的师傅那里学到的东西,恐怕就只有七八成,再教给自己的徒弟,又得打个折扣。几代传下去,最后水平就越来越低了。到了大工业年代,一个工人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仅限于一个专业,这时候仅仅依靠师傅来传授技艺,就更不可行了,必须由专门的技工学校来完成这些培训工作。
    早在50年代,中国就已经建立了许多技工学校,这其中有省、市政府的劳动部门成立的,也有各主管厅局成立的,还有厂办技校等等。运动年代里,有些技校被改成了工厂,技工培训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运动结束后,各地陆续恢复了一些技校,但因为各种原因,大多数技校的办学情况并不理想,这种状态甚至一直延续到了90年代。
    吴仕灿提出到世纪末要培养出5000万合格的技术工人,以当年的眼光来看,是一个宏大得离谱的目标。要知道,1981年全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也只有8000万,这其中还包括了企业里的机关干部、后勤人员、未技术工种的工人等等。有一些村办、社办的小企业,也用不上水平太高的技术工人,有几下三脚猫的功夫,能够开得动机床,会车几根轴,就可以算是技工了。5000万合格的技工,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冯啸辰却知道,按照中国工业的发展趋势,培养5000万合格技工是非常必要的。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已经翻了一番,达到1亿6000万人,中国也成为了“世界工厂”,许多企业都苦恼于找不到优秀的技工。一支高素质技工队伍的形成,不是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需要提前20年布局的,吴仕灿仅仅是听了冯啸辰所做的预测,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其洞察力的确是非凡的。
    “吴处长,技工培训的事情的确是非常重要,但这事难道不是应当由劳动总局来考虑的吗?咱们重装办去做这个规划,是不是越权了?”冯啸辰提醒道。
    吴仕灿道:“我知道,技工学校是归劳动部门负责的,但我看过他们的一些工作思路,他们对于整个工业的发展趋势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说国家劳动总局如何,许多地方上的劳动局没有把技校当成培养技术工人队伍的平台,而是把它当成解决就业问题的手段。很多人上技校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分配工作,而在分配工作的时候,他们又不愿意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更愿意去坐办公室,或者干一些比较轻松的工种。这样下去,咱们未来就会出现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被动局面了。”
    “吴处长说得对。”冯啸辰点头道,“其实这种情况现在就已经出现了。我这次在秦重考察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这几年老工人退休的数量非常大,新工人大量进厂,导致企业的技术水平大幅度下降。我听浦江的一位朋友说,浦江市劳动部门做过一个统计,认为全市缺少熟练技术工人70万以上,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浦江的工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我也看到过类似的数据。”吴仕灿道,“只不过我原来还没有觉得这件事情有这么迫切,觉得通过现有的体系进行培养,过上几年,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就能够有所改善了。今天听到你在会上说起未来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预测,我突然感觉到情况非常严重。如果照目前的培养方式,咱们恐怕是很难培养出一支足够规模的技工队伍的。”
    冯啸辰问道:“那么,吴处长打算怎么做呢?”
    吴仕灿道:“我目前想到了两点:第一,我们需要做一个调研,向经委报告当前技工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请经委与国家劳动总局从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度来重视这个问题;第二,我们应当建立一所技工师范学校,专门为咱们所联络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输出技工师范人才。咱们这些重点装备企业,很多都有自己的厂办技校,但技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咱们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优秀的技工教师,对于提高他们的技工培训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咱们自己办技工师范学校?”冯啸辰被吴仕灿的脑洞给惊住了。说实在的,他还真想过这方面的事情,但每次想到之后,都会迅速地否定掉,因为重装办总共也就是这么20多个人的编制,哪有可能自己办一所学校。可这个主意从吴仕灿的嘴里说出来,意义就不同了,吴仕灿不是信口开河的人,他敢提出这样的设想,肯定是意味着这事是有希望的。
    “这并不困难啊。”吴仕灿看出了冯啸辰的心思,微笑着说道,“咱们重装办自己没有编制,但可以借别人的编制来办这件事,我们只需要出一个名义就行。”
    “我不明白。”冯啸辰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吴仕灿道:“咱们可以找一家企业,把它目前的厂办技工学校借用过来,改成重装办的高级技工师范学校。至于人员,可以从各单位借调。经费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实在不行就只有向各企业摊派。但这件事是对各企业都有好处的事情,即便是摊派一些费用,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这样也行?”冯啸辰乐了,看来群众的智慧真是无穷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当年存在着很多思想禁区,人们是不敢随便做一些事情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当年缺乏各种规章制度,各单位做事情的自主权非常大,许多事情只要不是触碰到“雷区”,就不会有人管,你可以随便去试。那年代的单位领导也很牛气,只要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即便是不合规,你也奈何我不得。
    当年流行说的一句话,是“摸着石头过河”,其意思就是说凡事都没有经验可循,于是只能尝试。国家也是鼓励各单位进行各种尝试的,当年著名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里,就写了不少打破陈规陋习的情节,而这些都被认为是改革的表现。
    相反,到了新世纪之后,国家部委或者国有企业在做事情的时候就需要谨小慎微了。凡事都要讲程序,如果是违反了程序要求,哪怕你的动机是好的,也会遭到各种非议甚至处分。很多官员的信条变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反而没有了改革之初那种敢为天下先的闯劲。
    吴仕灿提出的思路,就是一种打政策擦边球的方法。重装办联系着几百家重点装备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需要高级技工人才,指望劳动部门的技校去培养这些人才,难免有隔靴搔痒的毛病。重装办既然担负着协商重大装备研制的任务,自然也要设法去解决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那么自己挑头建一所技工师范学校,就不是什么错误了。
    如果要向上级机关申请创办一所学校,十有八九是通不过的。因为重装办的编制是确定的,经费也是确定的,在原来所定的功能里也没有办学校这一项。但重装办可以用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来办成这件事,那就是找一家企业借一个学校来用,编制是现成的,重装办只是提供技术指导,这是不违反规定的事情。
    学校借来了,人员自然也可以借。当初冶金局就有一大批借调人员,那都是为了在不影响原有编制的情况下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而采取的变通方法。这样的变通是上级所允许的,即便是上级机关自己,也经常这样变通。
    “这件事,到了这么紧要的时候了吗?”
    罗翔飞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见了吴仕灿和冯啸辰,在听取了他们关于建立高等技工师范学校的意见之后,罗翔飞皱着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