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要做皇帝-第10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汲黯这个尚书令,刘彻用的非常顺手,无论大小事务,汲黯都能及时的为刘彻办好。
    不过
    刘彻看了看汲黯,问道:爱卿可否想过出外为郡守
    这也是刘彻一直很关心的一个问题。
    汲黯在未来,肯定不能一直做这个尚书令。
    这不仅仅不利于他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其实对这个国家来说也很不利。
    毕竟,他的位置太敏感,接触的东西也太多。
    他若长期的霸占着尚书令的位置,即使刘彻信得过他,恐怕其他人也未必能信得过他了。
    要知道,如今,尚书令虽然秩比也就是准两千石。
    但是职权却是堪比三公,坊间人称小相。
    因为,尚书令几乎无所不管,无所不作。
    对内,尚书令负责带领尚书郎们与三公九卿各衙署以及天下郡国对接,汇总一切奏疏和文书。
    除了少数人的奏疏和拥有直奏权的人物的奏疏外,其他一切人的报告和奏疏都需要通过尚书令来传递给刘彻。
    而刘彻每天所看的奏疏数量肯定是有限的。
    这就意味着,汲黯其实可以决定,谁的奏疏可以立刻到刘彻面前,而谁的奏疏又会沉沦到兰台的文牍,甚至被埋进石渠阁的档案室,永无天日
    而对外,兰台的职责就更大了。
    几乎所有外藩的奏请,都肯定要走兰台。
    而且,兰台尚书们会针对藩国的现状,进行研究。
    这就意味着,汲黯只要玩玩文字游戏,就很可能决定一个藩国甚至是诸侯国的未来。
    汲黯闻言,连忙道:一切唯陛下之命
    他当然舍不得离开尚书令的位置。
    在这个位置上,他不仅仅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开阔了视野,想清楚了许多过去无法理解的问题。
    汲黯甚至觉得,他若在这个位置上呆个二十年三十年,说不定可以成为类似老子尹文子慎子那样的顶级学霸。
    但他同样清楚,现在的汉室,所有职位都有任期限制。
    丞相周亚夫都据说要以身作则,提前致仕。
    连劳苦功高的丞相也需要如此,何况他这个小虾米
    刘彻看着汲黯道:河南郡守陈文明年就要致仕了,朕打算让卿去河南走一趟
    河南是目前刘彻最关注的三个地区之一。
    其他两个分别是安东与南阳。
    南阳是中国最大的国营重工业基地,从今年开始,年产生铁恐怕要突破一百五十万斤之巨,同时还能出产精铁十万斤,粗钢约三万斤。
    仅此一地的生铁产量,换算成后世的标准,就是至少三万吨。
    已经达到了工业革命前夕英国的全年生铁产量的总和
    但,这样的产量,对于中国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却是远远不够
    仅仅是军队,每年的生铁需求就是数十万斤
    而农业方面,起码数百万斤的生铁需求,则表明,南阳的重工业基地还远未成形
    而安东就更不用说了,哪里已经孕育着未来的中国式的资产阶级和殖民主义的萌芽。
    但河南郡却是另外一个模板。
    在没有开凿大运河的今天,河南郡的雒阳,就是天下南北交通网络的枢纽。
    当年的商业氛围,自古就非常发达。
    著名的成语债台高筑,足以证明,此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一个商业化的地区。
    而近年以来,随着安东的大开发和南阳的工业崛起,河南郡的环境也越发的复杂起来。
    先前,刘彻曾经派遣郅都坐镇当地,勉勉强强,镇压住了当地的地主豪强和贵族士大夫。
    但郅都一走,当地的地主豪强和士大夫力量就重新抬头了。
    看看重民学派吧
    人家都明目张胆的喊出了风可进,雨可进,县道不能进,要保护私人财产安全了。
    这在中国,至少在现在肯定是不可能的,也注定是一个笑话。
    所以,刘彻打算让汲黯过去,好好教育教育他们。
    同时,也有着锻炼汲黯的意思。
    毕竟,能在河南郡站稳脚跟,那就说明,可以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了。
    你还别不信
    这确实是事实
    有汉以来,历任河南郡郡守,但凡只要做出政绩的,最终都进入长安,成为朝臣甚至是九卿了
    从这个方面来说,河南郡就是西汉的魔都。
    干好了,迟早可以入常
    不过,当地也是有名的马蜂窝,一个不小心,就要惹上一身麻烦。
    雒阳人民,自古就傲娇的很
    汲黯自然知道,河南是一块试金石。
    而且是天下成色最高的试金石
    所以,他立刻拜道:请陛下准臣自兰台之中挑选幕僚和主官
    刘彻自然不无不可的点了点头。
    半个时辰后,刘彻在宣室殿之中,见到了自己的三公九卿。
    群臣恭身见礼之后,各自落座。
    而刘彻则跟往常一样,拿起了各位九卿大臣呈递上来的报告看了起来。
    现在,已经是夏五月了。
    距离冬小麦的收获之期已经临近,所以,少府大农和丞相府的报告,都是有关保障冬小麦收获工作的事情。
    在关中,这倒不需要费什么力气。
    因为关中有着整个世界最发达的官僚系统。
    譬如,尽管距离冬小麦收获还有一段时间,但少府和大农下辖的官仓,就已经全部做好了准备。
    从军队抽调的兵丁也已经全部到位。
    但在北方和关东,这个事情无疑就很考验汉室的组织协调能力了。
    毕竟,除了收割征税和入仓外,还得加紧督促和鼓励百姓,种植大豆等作物。
    随着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样的事情,也渐渐成为汉室政府的年度主要工作。
    刘彻将少府和大农以及丞相府的报告看完,然后嘱托道:民以食为天,诸卿要加强对燕赵以及代上地区的冬小麦收割入仓工作的准备
    诺群臣自然俯首。
    以朕的意思,大农少府还有丞相府,诸曹有司衙门,不妨各自派出一个小组,由诸司曹主官带队,分别奔赴诸郡国,督导民众
    诺对此,群臣都是没有意见的。
    汉室可不像宋明,士大夫们不爱下基层,更不会觉得亲自去地方做事,有辱逼格。
    恰恰相反,目前作为官僚集团的主体的黄老派和法家,都是很爱下基层的。
    别看黄老派平时懒洋洋,做这种事情,积极性特别高
    历史上,汲黯就曾经多次下到郡国,主持赈灾和救济。
    甚至为了赈济灾民,他不惜矫诏,拿着自己的命来救老百姓。
    将冬小麦的工作布置完成,刘彻就将话题转移到另外一个重要议题上,问道:今年考举在即,卿等对于今年考举有什么想法
    自第一次考举举行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七年。
    七年来,通过考举,上万年轻人走入官场。
    他们渐渐的成为了现在汉室政坛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自然,朝野对于考举的态度,也越来越重视了。
    考举甚至已经取代了一年一度的大朝议,成为全天下最关切的事情。
    对寒门士子来说,他们当然更关心考举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但对广大列侯勋贵和两千石肉食者来说,他们无疑更关心,每年考举释放的那些肥缺。
    譬如,宫廷之中的侍中尚书谒者。
    以及丞相府御史大夫衙门车骑将军行辕少府廷尉等重要部门的文吏。
    这些年来,列侯勋贵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先天性享受优待和加分。
    至于公平公正这是什么好吃吗
    由此,引发了寒门与勋贵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迟早会出事
    而且,刘彻敢断定,肯定是勋贵先胜后败。
    原因很简单,勋贵手里掌握的武力和权力,是寒门士子们远远不及的。
    但寒门士子的韧性和恐怖潜力,却必然是勋贵们所不能企及的。
    更何况,勋贵内部,恐怕也会出现同情寒门士子的人。
    为了不至于在未来,勋贵和寒门对立,闹成西汉版的牛李党争,刘彻决定对考举制度进行改革。
    反正,这个制度是他创立的,自然可以让随心所欲的改革。
    而群臣一听这个话,自然也都懂了。
    因为过去,天子从未在考举之前问过他们有关考举的想法。
    自然,群臣都俯首道:臣等伏唯陛下之命
    考举这等大事,皇帝没有点名,谁敢单独开口
    刘彻却是微微笑着,道:朕打算在今年,在考举之中,加考一次时事之卷
    其题以汉兴以来天下大事及国家诏命为本,考其士子对于天下之了解,以免出现滥竽充数之辈
    刘彻从来不信什么足不出户,可知天下大势这样的鬼话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死宅,宅在家里面,天天对着书本,他能知道什么狗屁天下大势
    刘彻甚至觉得他可能连村里的大势都未必能搞清楚
    更何况,作为皇帝,刘彻当然需要天下官员都能够清楚他的意志和思想,与整个官僚集团随时与他保持一致。
    那,还有什么比得上后世天朝的大杀器学习领会上级精神
    在过去,刘彻就已经尝试过在考举之中,加一些时事的考题了。
    譬如甲子诏谕啊,太宗的议佐百姓诏等等,都一直是必考题。
    现在,单独将这些东西作为一个科目来考试,也不算过分。
    是以,群臣皆道:陛下圣明,臣等谨奉命
    除此之外刘彻敲了敲手背,道:朕打算取消所有列侯及两千石弟子的加分,仅保留宗室义士后代及忠臣后代的加分
    刘彻笑眯眯的望着众人:卿等可有什么意见
    怎么可能没意见
    要知道,从前,有这两千石及勋贵加分选项时,群臣都可以保证,哪怕自己的儿子是草包,也可以混了一个考举士子的身份回来装x。
    而如今,这个政策却等于堵死了这条路。
    然而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些不敢说话。
    原因很简单,汉室政坛,早已经不是元德元年和先帝时期的政坛了。
    这六年多来,政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显著的就是数以十计的列侯家族倒台,而新兴军功贵族崛起。
    这些新兴军功贵族,无疑都是天子的铁杆和脑残粉。
    这就使得,现在的贵族官僚集团,再也没有能力像过去那样可以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了。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老失眠,结果就是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哈欠连连,唉~我快成废蛇了~~~~
    明天必须爆发未完待续。

第一千两百五十节 调整(2)
    中国自古以来,臣权与君权的博弈,都无处不在。
    哪怕是三国时期,汉献帝尚且懂得玩一招衣带诏来跟曹操掰手腕。
    至于强盛时期的皇权,也从来不缺乏有人敢捋一捋虎须的。
    秦皇汉武,唐宗天祖,都曾经遇到过敢于挑战的人。
    不过,这事情是要分情况和局势的。
    在考举制度制定之初,即使刘彻已经有今日的权势,恐怕也会被勋贵和官僚集团所非议和胁迫,从而不得不拿出好处收买和拉拢勋贵和官僚们来同意举行考举。
    但在考举制度已经推行了七年,总共送出上万基础官员的今天。
    这局势便已然对调了过来。
    即使刘彻是个泥塑的傀儡,只要他说出这个要求,便无可阻挡了。
    原因很简单。
    这就是大势!
    历史的大势!
    浩浩荡荡,堂堂正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