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宋昏君-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思思感动的无以复加,她流泪了:“陛下,我李家王室已经被屠戮殆尽。那里还敢谈什么复国,臣妾既然已经嫁给了陛下,嫁夫从夫,臣妾就是陛下的人了,自然会向着陛下。什么复国,只要能将蒙古人赶出西夏,西夏可以是大宋的国土。只是,臣妾希望陛下对西夏的子民和对汉人一样,无分你我。”

    其实赵桓说在西夏选一个新君纯粹就是哄李思思的,老子费力赶走蒙古人,怎么可能将唾手可得的国土拱手让人。到时候就说臣子和将士们不愿意,纵然李思思心中不快,这事也就过去了。

    谁知道李思思竟然答应西夏并入大宋国土,赵桓心中怎能不高兴:“放心吧思思,只要是大宋的人,便再也无分汉人,女真,西夏,辽人了。天下大同,只要是朕的子民,朕都会一视同仁。”

    李思思幽幽的叹了口气:“陛下心胸宽阔,前朝女真便是个例子,臣妾还有什么不开心的。臣妾心中欢喜的紧,陛下,你抱抱我。”

    “这,这不好吧。”赵桓四周看了看,殿内的宫女还有李思思从西夏带回来的那些女侍卫都低头害羞的走了出去。

    狗皇帝虽然脸皮厚,但还是多少要点面子的。李思思这个异域公主倒是热情奔放,赵桓每次到这里来都感觉自己是小受。因为主动权都掌握在李思思手里,其实赵桓也挺喜欢这样,毕竟她和其她嫔妃不一样。

    李思思的宫殿顿时春意浓浓。。。

    “陛下,带我一起去好吗?”

    “这,思思啊,你刚有身孕,怎么能长途跋涉呢?这可是打仗。”

    “陛下,求求你。臣妾的家就在西夏,臣妾想替父皇报仇。”

    “这个,那好吧。。。”

    桌子上的烛台被吹熄,一系列不可描述的事正在发生。。。

 第一百章 十万大军赴山西

    紫宸殿,多日不出现的赵桓难得的来早朝。坦白说这个狗皇帝确实不称职,他不如历史上那些明君一般废寝忘食的忙于政务,而是如昏君一样留恋后宫,留恋美色。

    按照李纲以前的脾性,早就率文武百官闯后宫去了。好在现在他们知道皇帝虽然表面昏庸,实则内心聪明的很。他只是把一些政务推给了这几名辅政大臣罢了。

    当然这么做也是有风险的,再怎么忠心的人也会有私心。面对各种诱惑,这四个辅政大臣们说不心动是假的。有时候人事任免上,还是别的,他们都喜欢推荐忠于自己一派的人才。

    如此一来就容易造成结党营私,不过赵桓也有他的应对之法。稻田水利,以及粮税漕运之类的奏报,李刚他们可以处理。不过处理完了以后,需要将奏折送到宫里由赵桓再次批阅。

    赵桓也只是偶尔抽取一份,然后看看如果这几人处理的好便罢,若是处理的不尽如人意,赵桓会把他们请到文德殿一顿臭骂。

    李纲挨过骂,何栗和段小容挨骂如家常便饭。就连一向清正廉明的孟谷饶也被赵桓骂的狗血喷头过。这四个辅政大臣本就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处理政务,一个差错被赵桓抓住提到宫里就是一顿骂。

    再就是这些奏折递到李纲他们手里的不过是副本,原本还是要送进宫里去的。不过赵桓一般不去看,懒。偶尔也会翻一翻,主要是防止有人扣下奏折隐瞒不报。

    再者,遇到重大事件,赵桓不在的时候李刚他们四人商量着办。赵桓在宫里的话,就让皇帝自己决断。

    大明时期,出过的几个奇葩皇帝很多都不喜欢政务,有的皇帝甚至几年不上朝。可国家机器依旧正常运转,而且貌似还转的不错,这就是会用人的缘故。

    人事任免上,赵桓一般不敢大意。他虽然没读过几本史书,但坑爹的电视剧看过不少。为防止结党营私,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李纲和何栗二人递上来的人事任免职务,赵桓一般都会派虎衙司暗中考察一番。确定没问题的,他也不会按照建议任职。

    比如李纲建议张三任河西漕运使,何栗建议李四任河东前粮使。赵桓就会将二人调换,李四任河西漕运使,张三任河东前粮使。当然也不能每次都这样,不能让这几个大臣摸清自己的套路。

    等李纲他们发现这大宋朝的早朝有没有赵桓都一个样,反而有时候皇帝不在更好办事的时候。赵桓窝在宫里不出来,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见怪不怪了。

    不过赵桓还是有些自责的,每当日晒三竿他从某位嫔妃床上起来的时候都会叹几句:‘对不起列祖列宗啊,荒废国事啊,朕心中有愧啊’之类的感叹,但第二天依旧如我。

    今日早朝不知道吹了什么风,赵桓竟然亲自主持早朝了。

    “陛下万岁,万岁!”群臣躬身行礼。

    赵桓点了点头:“恩,朕决定了。朕要奋发图强了,不能再颓废咯。朕对不起列祖列宗啊,荒废国事啊,朕心中有愧啊。”

    群臣面面相觑,皇帝这是要闹哪样,不过赵桓随即又转到正事上来了:“军器监使何在?”

    军器监监事姜帆站了出来:“陛下。”

    “朕问你,军器库现在火器装备怎么样了?”赵桓问道。

    “启禀陛下,军器监正日夜加工不敢有误。现在的火器可装备十万人不成问题。”

    群臣嗡嗡声大作,这么多。大宋的火器是指霹雳弹震天雷之类的武器了,但还有一种,红衣大炮。

    赵桓满意的点了点头:“朕想知道,红衣大炮造出来了没有?”

    姜帆慌忙躬身:“陛下,红衣大炮已经造出七十余门,而且重量比先前的轻三去其一。”

    赵桓心中大喜,七十余门大炮,这还打个屁啊。有了这么多神器,还不一线平推一路碾压蒙古人么。

    “好!蒙兀国合不勒撕毁宋蒙协议,屡屡挑衅我大宋。大伙儿也都知道了,铁狼军在山西打了一个漂亮仗,将格尔特的一万余蒙古兵全歼,并且拿下了泉州。这对大宋是一件好事,所以朕决定一鼓作气,将西夏全部攻下来,归我大宋国土,将蒙古人赶回草原吃草。朕,决定御驾亲征!拿下西夏!”

    禁卫军康火镰,王宗濋还有吴革他们早就忍不住了,个个摩拳擦掌。吴革第一个跳出来:“陛下,臣愿随前往!”

    群臣这次竟然没有反对的,他们大概也觉得这一次皇帝御驾亲征是必胜之仗。反而许多臣子开始拍起了马屁,什么恭祝陛下旗开得胜,盼陛下早日凯旋归来云云。

    “吴革听令,朕命你镇守京师,守住我大宋基业。康火镰王宗濋,你二人为朕的左右先锋,随朕出征!”

    康火镰和王宗濋大喜:“臣领命!”

    吴革耷拉着脑袋,一脸的垂头丧气。不是赵桓不想用他,上次征大金,吴革就跟着立了大功。加上吴革刚生了个儿子,他老娘又病重,赵桓想把他留在京师以尽孝道。

    “户部兵部、枢密院、军器监,还有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各自都去准备吧。朕还会调京西军,一起出发。”赵桓这次下了血本了,号称十万大军赴山西。

    其中有七千重甲营,两万神臂弩,五千火器营,三万骑兵营,其他的都是步兵方阵了。这次兵峰之盛,可谓前无古人了。

    赵桓的目的很明确,将山西作为主战场,合不勒的手下在泉州受挫,肯定会调大军反扑。岳飞那边反而比较轻松,这样高丽那边也不敢有妄动。

    高丽新上任的国王李资谦虽然受制于蒙古人,但毕竟也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至少现在他在隔岸观火,他想先看看宋蒙在西夏的博弈。

    倘若蒙兀国胜了,将宋军打的满地找牙,高丽就会趁机与北方的蒙古人前后夹击岳飞部。若是大宋赢了,他就得掂量掂量,考虑一下该怎么与蒙古合作的问题了。

 第一百零一章 大理国皇帝段誉

    现下看来,十万大军出征,几乎是大宋的全部家当了。

    抛却山西韩世忠和东北岳飞的边关驻守部队,这十万精锐是赵桓所能拿得出手的最后本钱,他输不起。

    当然,以现在的实力来看,蒙古兵好像根本就没有胜算的可能。

    七十余门红衣大炮对这个时代来说是bug一般的存在,打不过,轰他娘的。攻不动,轰他娘的。

    二营长,你他娘的红衣大炮呢,给老子拉过来。

    十万大军出征,光是后勤补给恐怕就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开支。

    粮草军饷和武器装备,光是大军驻扎所需营帐就得近万具。

    赵桓学会了发动光荣的人民军队的传统,让老百姓支援前线。

    手推车,木车,牛车,马车齐上阵,为前线将士源源不断的输送粮草物资。

    赵桓在以举国之力拿西夏,真正能上战场的,就只有十万人,对外号称百万大军。

    赵桓从来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他答应了李思思的陪驾,其她的嫔妃不乐意了。

    南宫怜儿马上就要临产,她是不能跟着去的。大概是仗着赵桓对她的恩宠,抑或是仗着自己有孕,她耍起了小脾气怪赵桓把她搞大了肚子,以至于她不能跟着上前线杀敌。重要的是,她觉得她若不陪在赵桓身边,没人保护他。

    这让赵桓有些哭笑不得,他只好说有李思思陪着不会出什么事。又说孩子最重要,要她给自己生个又白又胖的儿子。南宫怜儿却喜欢女儿,赵桓只好说那就生个最漂亮的女儿。

    好比容易哄完南宫怜儿,田盈盈又想跟着去。好在田盈盈还比较惧怕赵桓的帝王威严,仅仅是表现了反对,哀求了几次赵桓没答应也就作罢了。

    嫣然公主直接就来个绝的了,处于对蒙古兵间接的仇恨,他直接跪在了文德殿外。不带我去,要么将我打入冷宫,要么我就跪死在这文德殿外。

    考虑到对朝廷的影响,又或者是对嫣然公主的宠爱,赵桓极不情愿的答应了嫣然公主随军出征。

    可怜,大宋一朝,赵桓把御史们当成空气一般的存在。对于御史们弹劾皇帝的种种劣迹,赵桓总是微微一笑很倾城。爱谁谁,你骂你的,我做我的。至于青史留名?朕本昏君,怕个甚啊。

    大理国,皇帝段誉。

    没错,就是天龙八部里面那个段誉。不过,历史上的段誉可不会什么北冥神功六脉神剑之类的逆天武功。

    段誉其实应该叫段正严,别名段和誉。不过很多人都叫他段誉,本书为向金老爷子致敬,便也叫他段誉好了。

    段誉没有美人环抱,没有一飞冲天的逆天武功。但他本人确实是习武之人,武功还相当不错。虽然他在位时还算贤明,可大理国还是政局动荡天灾人祸不断。

    不过,大理历代皇帝都很谨慎。段誉修书数封,并且频繁派使者到汴京称臣纳贡。

    赵桓是个有野心的皇帝,他灭了大金,接下来想干掉蒙古。然后再将吐蕃和大理并入大宋版图,可大理国皇帝段誉,频繁来信与宋修好。又是称臣又是纳贡,关键是人家还身体力行,不止是嘴上说说。在大宋与大理边境,段誉更是下令严禁与宋军摩擦,更是将大宋尊为上国。

    这就尴尬了,赵桓现在是对蒙古开战。就算大理和吐蕃一样趁火打劫,他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两面作战是作死行为,现在的吐蕃部就经常对大宋边关进行滋扰和抢劫,赵桓也只能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