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铁血铸新明-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需要这么严谨吗?”

    “是啊,是不容易,已经多少年没有改变过了?现在根本和民间的冶铁作坊无法相比……”

    陈美春再次摇摇头,无奈的跟秦浩明解释了冶造局一些弊病。

    大明冶造局主要负责冶铁或制钢,生产管理分为官营和民营两种方式。

    万历三十四年,福建布政司规定铁矿山场许其私人设炉,民营冶铁业因为用人灵活,则欣欣向荣,而官营铁冶业日益哀落。

    秦浩明神色怪异地瞅了一眼陈美春,旋即将手中的名册放在一旁,问道:“陈中丞,冶造局内的匠工,是以铁匠为主么?”

    “是!”陈美春点点头说道:“我冶造局内,大概有匠工四百余人,其中六成擅长打铁,木匠次之,石匠最少……终归,这里是冶造局,而并非是兵部营建司。”

    “唔。”

    秦浩明点点头,之后又问了一些问题,这才让陈美春等四人退下,自顾忙碌去。

    而他自己,则端着茶,站在屋内的窗口,沉思不语。

    望着窗外的荒地,秦浩明微微叹了口气。

    不可否认,冶造局目前的境况真的很凄惨,简直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冶造局内的工匠们,那可都是实打实一步一步磨练自身工艺才成为正式工的匠工。

    就连张琳、李欣、龚瑞鸿那等郎官,都是从帮工、学徒熬过来的,相信对于打铁、打造器物什么的,可谓是烂熟于心。

    就是太不自信了点,唯唯诺诺,让秦浩明看了有些悲哀。要知道,这可是相当于工程师的人才。

    不过这也难怪,历来朝廷体制中,工部向来在朝廷六部中垫底,想来工部的人习惯了过分谦卑,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就像吏部的官员走路时趾高气扬一样,谁叫他们是六部之首呢?

    至于工部,说得难听点,纯粹就是披着官服的工匠,相信朝廷其余五个部府的官员,绝大多数抱持着这个偏见。

    而冶造局作为工部辖下的司署,其地位就更不必多说,简直就是被其余朝廷部府呼来喝去的存在,这让秦浩明着实不能接受。

    明明是负责技术研发与改良的司署,可冶造局的地位,却与兵部的兵铸局有如天壤之别。

    必须要革新,这个想法,在秦浩明心中愈加明晰。

    大明要想发展,除了武器外,就是科学技术发展。

    冶造局相当于什么,那就是后世的科学研究院,而且是有动手能力的实践者。

    工部辖下水部,要求改进水车,找冶造局;兵部辖下的兵铸局,觉得现今打造出来的武器落后了,找冶造局;户部需要新的铸造铜钱的大型模具,找冶造局。

    至于地位、回报,呵呵,几乎没有。

    朝廷六部二十四司,地位有高有低、有贵有贱,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其中的差距竟然明显到这种程度。

    回想起其他官员身上所穿的崭新官服,再看看方才张琳、李欣、龚瑞鸿等人身上打了许多补丁的官服,秦浩明连骂的力气都没了。

    不行,首先要改变他们的地位,迸发出他们劳动热情和创造智慧,这样,才是发展的正确道路。(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百一十八节 南洋局

    (全本小说网,。)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福州城里渐起晚风,天际沉沉,似阴晦欲雨。

    远近的府衙民居已经掌灯,点点灯火在苍茫的夜色里飘摇,增显朝气。

    福州城里骤然间涌入几万人,这都是总督府的将士和他们的家人。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大头兵,穷得可怜,现在福州城百姓谁都知道总督府将士有钱。

    尤其是军中将校和曾经受了伤的将士,特别有钱。

    别看伤残将士断了一条胳膊或者瘸了一条腿,可听说有什么伤残补贴,并在总督府里有一个聊以谋生的位置。

    这么多人的吃穿用度,一律在当地购买,为福州商贩带来财富,生意好像突然变得好做起来。

    同时,总督府每天的招募用工,自打开始就从未间断。

    木工、泥瓦匠需求最大,其次是会针线活的妇女,便是一技全无的庄稼汉,只要有力气,总督府也要,这无疑给福州农闲的百姓带来福音。

    有收入,妻儿老小就可以吃饱饭,百姓脸上的笑容愈发欣慰,走路也虎虎生威。

    整个福州城,仿佛有一股活水般,在泉眼的带动下,渐渐的跳跃起来。

    从冶造局回来的秦浩明,在路上默默地感受着这一切,心里充满自豪的同时,无限喜悦。

    毫不夸张的说,福州百姓幸福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现在,只是小打小闹而已。

    而且,跟自己的计划相比,福州还没有足够的人口,可以负担他一揽子的工程计划。

    当然,前提是他能筹措出足够的粮食。大明白银泛滥,钱财不缺,缺的只是粮食。

    总督府西北角一座独门独院的两层楼房,庭院的残菊迎着寒风绽放,远远的经过回廊,便可以闻见那幽远清冽的芳香。

    二楼,人影瞳瞳,烛光跳跃。

    吴锋和徐鸿轩二人,带着从侍从室征调的五个士子,正不停的忙碌着。

    每人桌案上皆有一副南洋舆图,上面有南洋各地:大泥、浡尼、占城、吕宋、北港、万丹、旧港、麻六甲、柬埔寨、暹罗……

    其中交趾被红笔单独标注,欲谋南洋,必先夺交趾,这是秦督之前就制定的方略。

    成立南洋局的目的,就是要委派斥候暗探深入上述国家或部落,摸清地理地形,了解他们的权利架构,为大军抵近提供情报。

    大军平定之后,大概就是参与管理当地土著,为定南军输送财富和粮草。

    当然,这其中也有他们的一份富贵前程。

    屋外寒风硕硕,屋内热火朝天,七个人聚精会神地各自忙着手上的工作。

    南洋局草创不过旬日,选地、挑人、招募通译、制定细则、拟定行动计划等,可谓事务艰巨繁杂。

    可这些都必须要他们七人亲自动手,外边招募的人就是想帮忙,但出于保密原则,在尚为摸清底细之前,或者说行动没有开始之前,他们也不敢放心使用。

    这要传扬出去,事情可就大发了,必定震动大明朝野,众口铄金之下,事情必然功亏一篑。

    秦浩明对南洋局之重视,从选派人员就可得知。

    局长徐鸿轩自不必说,最早跟着董长青,暗卫之一。后来又在京畿锦衣卫,情报经验丰富,非常适合组建南洋局。

    副局长吴锋,是登州卫受训中三十二名士子的佼佼者,擅长谋略。其他五人,也是士子,皆是侍从室精英。

    登州拢共就培训三十二名士子,留在登州海军七人,总督府也不过二十五。

    现在一次抽调六人,配合徐鸿轩组建南洋局,足见秦浩明之意。

    一阵冷风吹来,吴锋赶紧用双手护住烛火,以免被吹灭。

    作为南洋局的副局长,辅佐局长徐鸿轩的工作,此刻,吴锋的心情无疑是激动的。

    跟尚在国子监寒窗苦读的其他同门相比,他多么庆幸当初的选择。

    他还年轻,职务高低目前于他而言尚算其次,关键是能学到不少东西。他坚信,按此下去,一展心中所学,一条康庄大道就此摆在他眼前。

    望着其他人忙碌的身影,吴锋揉着有些发酸的手腕,再次凝神悬笔,书写南洋布局纲要。

    戌时三刻,在徐鸿轩的提醒下,众人相视一笑,今日,是侍从室讨论政务的时间。

    “进生,兵仗局的建设速度要加快。人手若是不够,可从鼓山大营抽调将士去帮忙,务必在年前开始生产。”

    “啸龙,派一个百人队守护兵仗局,把它列为军事禁地,不准一个闲人入内。”

    “洪司长,划拨十万银两给冶造局。算了,你明天跟本督走一趟,委派一个人作为联络官。”

    ……

    总督府会议室内,除了值班人员,其他人已经到齐,秦浩明把事情一件件落实到具体个人。

    之后,他凝望众人说道:“今晚我们讨论赋税的详情,大家有什么说什么,这可是令人头疼的事情,不解决又不行。”

    “唉,这块硬骨头可不好啃,此举一出,恐怕秦督要成为众矢之的?”

    虽然已经知道势在必行,洪迪新还是忍不住摇头感慨,终于走到这一天。

    “是啊,这些朝堂大佬心里明白装糊涂,苦了百姓。要说这农税,太祖爷出身民间,定得赋税极低。

    大明初年耕地八亿五千万亩,田赋三千二百万石,田赋不足亩产的三十分之一。

    张居正在世时清查天下田亩,国朝耕地是十一亿亩,田赋二千六百万石,不足亩产的五十分之一。

    即便万历皇帝加了两三百万两辽饷,给百姓的负担也不重。

    可为何土地增加了,田赋却少了,田赋比例减少了,为何百姓反而更加困苦?

    而朝廷农税从未能收全,天灾时还要赈济减免,就算有物价抬高,粮食减收,可放之全国则并不明显。

    犹记得从万历末年开始,一个赋税缴纳最好的知县完成了十分之八,全国三百四十个县欠朝廷赋税十之有五。

    这每年不能收缴的田赋高达二百万两,那这少了的一大块田赋去了哪里?”

    ps:恭祝诸君中秋节快乐!(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百一十九节 无耻之尤

    (全本小说网,。)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洪迪新话音刚落,阎应元沉着脸如数家珍般,把大明的农税情况一一说明。

    他性子烈,洪迪新性格是绵里藏针,所以二人经常抬杠,但私交却不错,只是因事论事。

    “元亨,我并没有认为不该征收商税,只是说难度太大,要好生权谋而已。

    要知道,当初万历皇帝要求征收商税,江南一个知州,不理他的旨意,居然为了清名,弄个商税箱子放在府衙外,任人自交,一年只收了十二两白银。

    皇帝亲自下旨尚且如此,可想秦督之艰辛?

    大家都知道,那些开矿的、卖茶的、卖酒的、尤其是扬州的盐商,和朝中勋贵、文官大员勾结,自己富得流油,却给朝廷上交区区十二万两白银。

    当初万历皇帝派宦官督办,也才收到五十万两,可上下骂声一片。

    前段时间,秦督跟张巡抚提及此事,他连接话都不敢,你便可知此事何等棘手。”

    洪迪新苦笑着,再次说明事情的难度。

    阎应元面色肃然,对着众人狠狠说道:“赋税被他们拿走了大头,他们却一个个道貌岸然、为民请命。

    今天免税,明天赈济,后天逼着朝廷收回矿监,打着与民争利的口号,逼朝廷免收或少收商税。

    而同时,却将税赋转嫁到老百姓身上,这大明朝如何能安?”

    “可不是,天启年间,还有人认为建奴乃小患,天子派内官与万民争利,导致民力衰竭,才是大明的头等大事。

    他们认为不仅不应加辽饷,还应再次减免赋税,尤其是渔船税和海商税。并说小民冒死打鱼交易挣扎活命,再强逼交税如何能活?

    还说请天子召回内官,减免盐铁茶税,让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