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铁血铸新明-第4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欧罗巴仅凭弹丸之地,利用海船就赚得盆满钵满。

    微臣看着这些,眼红啊!

    微臣要在有生之年,上为天子国家,下为黎民百姓,开一道通达四海、殖民域外的道路,让汉人走出去。

    最起码当个四海大盗,劫掠大洋,奉承天子,反哺朝廷,还是能做到的。

    还有,微臣要把大明的道路建得四通八达,有利民生。”

    “爱卿慢慢来,不要着急,须知过犹不及!”崇祯听秦浩明要修路,眉头一皱,劝慰道:

    “始皇帝筑长城、修驰道、兴灵渠、拓疆土。

    汉武帝驱匈奴、征西域、筑雄城、封狼居胥。

    隋炀帝征高丽,修运河。都洛阳、巡张掖。

    此三帝哪一个不是千古明君,那一项举措不是利国利民,唯惜欲建功于一代,而耗尽民力,以致留残暴于史册,留骂名于千古。

    凡事当量力而为,只要方向正确,从容施政即可,须知慢只是是小过。快则是大罪也!”

    秦浩明瞥了一眼崇祯皇帝,嘻嘻笑道:“皇上英明,比微臣强百倍。

    只是臣性子疏懒。但求为天子国家略尽绵力,为万世太平稍有增补,只喜剑走偏锋,不愿走常规路。

    只是皇上忘记了,始皇帝、汉武帝、隋炀帝耗尽的是自己国家的民力,微臣却是要耗尽他国的民力。”

    崇祯受到教育和思想和秦浩明不同,他不由摇头叹道:“又是喊打,又是喊杀,不仅劫掠四海,盘剥藩国,还要抢占蛮荒,搜罗天下。

    秦爱卿,如此蛮横残暴,此非上国之仪,不合道德之邦啊。”

    秦浩明嘿然一笑,反问道:“皇上,道德是个什么东西?”

    崇祯皇帝解释道:“道,仁也,德,行也,以仁心而行善举,以异于禽兽也!乃教化万民,万世不易之法也!”

    秦浩明摇头说道:“道德既非天生,亦非神授,始于自私,即是人创,何谈仁善,何谈正确?”

    崇祯一脸好奇,问道:“爱卿又有什么高见不成?”

    秦浩明点点头,笑道:“尊老爱幼,道德也!为何?乃为维护衰老将死之人,乃为爱护新生稚嫩之子。

    娶妻生子,道德也!为何?乃为维护血脉传承,乃为稳定国家宗族秩序也。

    不偷不盗,不抢不夺,道德也!为何?乃为维护私人所得,乃为人人安心劳作也。

    勤奋自强,修身自律,道德也!为何?乃为鼓励生产不使物资不匮,乃为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也。

    仁爱天下,牺牲奉献,道德也!为何?乃为我华夏族群劈坚斩棘,共度难关,繁衍不息也。”

    崇祯点头同意,然后迷惑问道:“爱卿既然理解透彻,也对道德尊礼膜拜,因何还要嗤之以鼻?”

    秦浩明笑解释道:“皇上须知,道德无所谓正确,无所谓崇高,乃是人之需要也。

    老者无所依,人人皆会老,所以当尊老。幼者无所靠,人人皆新生,所以当爱幼。

    需要变成规则,规则变成法度,法度升为规范,此所谓道德之源。”

    见三人点头同意,秦浩明方才大笑道:“我华夏之道德,乃为维护我华夏百姓之需要,自当身体力行,敬之尊之,不可动摇。

    可那海外之民,西洋诸国,可是我华夏之民么,微臣和他们又何须谈什么道德?”

    望着被自己忽悠蒙圈的三人,秦浩明最终傲然道:“对蛮夷之不仁,才是对我华夏百姓之最高的道德!”

    三人瞠目结舌,不意秦浩明能把谬论解释得如此坦荡,可是细细思之,却好像还有几分道理。

    可是,秦浩明还在继续说道:“皇上,北方水利不修,连年大旱。

    江南鱼米之乡,纷纷种桑养蚕、改栽茶树、挖泥烧瓷,大明粮食年年入不敷出,若是能让藩国进贡,又是什么景象?”

    听完秦浩明的话,崇祯陷入沉思。

    是啊,粮食问题是困扰大明的主要问题。

    可是,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任何一个大臣能提出解决方案。

    或者说,粮食问题根本对他们没有影响,自然也无需解决。

    可作为一国之君,这是崇祯时时刻刻要面对的问题。

    西北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之所以久久不能剿灭,还不是就是因为粮食。

    让藩属国进贡粮食,在秦浩明之前,从未有人提及。

    想到这里,崇祯道德也不要了,恶狠狠地对秦浩明说道:“种粮,让他们都给朕种粮,谁不好好耕种,就给朕易其主,灭其国!”

    “微臣遵旨,定行残暴效法倭寇,劫掠四海。欺压藩国。”

    崇祯话音刚落,秦浩明立马笑嘻嘻的开玩笑说道。

    当然,也未必是玩笑,至少他内心确实是如此想的。

    “可惜朝臣愚昧,否则重建市舶司,限令贸易港口,派太监以收海税,何须你下海抢劫?”

    崇祯终究不像秦浩明般没有顾忌,比较珍惜脸面,最后还是叹声说道。

    旁边的王承恩苦笑道:“皇爷,您若真下这道圣旨,别的老奴不敢说,不过保证出不了皇城,就能让内阁给您顶回来。”

    秦浩明接口笑道:“然后诸大学士轮番觐见,百官汹汹上疏直谏,言官御史谩骂于朝,文人士子午门扣阙,天下攘攘齐称昏君。

    皇上要么学万历皇帝闭门思过,要么干脆下个罪己诏低头了事。

    当然,若是皇上王霸之气十足,有太祖高皇帝和成祖爷的干脆利落,与群臣横眉冷对一步不让,然后挥刀嚯嚯,杀他个人头滚滚,自然也能如皇上所愿。”

    崇祯叹息一声,瞥了听得津津有味的太子一眼,内心逐渐拿定主意。(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六百三十节 王师何在

    (全本小说网,。)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朝中文臣的德行,崇祯和他们打了十几年交道,现在已经自然全部知晓。

    大明的朝臣,人浮于事,对大明真正的时局没有几个关心和了解,整日里蝇营苟且,划拉着自己的小算盘。

    为了顾忌官身,为了所谓的清名,他们可以行事毫无下限。

    若是说他们两句,动辄就是强谏,抑或乞归,看似大义凛然铮铮铁骨模样,实则就是一副小人行径。

    他们所谓的顾清名而辞官,其实就是明哲保身之举,并不是为国为民,为的就是日后起复。

    当然,口头上都说得好听,什么时局昏暗、奸臣当道、政见不合等,总之都有各种奇葩理由。

    现如今在崇祯皇帝的眼中,他们和秦浩明相比,简直连提鞋都不配。

    可就这样,崇祯每日里却还要和他们虚与委蛇,纠缠在一起,因为即使换了其他也一样,大明风气如此,想想令人心酸。

    “秦爱卿,朕有一事相求,还希望你能答应?”

    想清楚的崇祯皇帝,脸上抹过一丝坚定,转头对秦浩明恳请。

    “皇上何出此言?有什么事直接吩咐微臣便是!”

    秦浩明有些讶然,心里犹自惴惴不安,究竟是什么大事需要一国之君亲自开口请求?

    “朕想为烺儿求名师,还望爱卿能全力教导他,以便将来成为合格的明君,望爱卿答应?”

    说到最后,崇祯居然低身微倾,表示行礼。

    此刻,他的心情,和普通的为人父者并没有两样,纯粹是一个做父亲的本能反应。

    秦浩明闪身一避,口里急呼,“皇上万勿如此,真真羞愧微臣!想微臣一介白身,如何敢担此重任?”

    “爱卿休要妄自菲薄,朕不是随意说说,而是思虑已久。”崇祯抬手阻止秦浩明接下来的话,诚恳的说道:

    “当今大明,不缺饱读诗书的大儒,也不缺满口仁义的道德先生,却唯独没有爱卿的全局战略眼光和施政理念。

    难道爱卿不希望大明将来的储君,可以继承你的衣钵,和你的理念一致?”

    王承恩多少知道崇祯皇帝的心意,垂眉低首默不作声。

    可太子朱慈烺和秦浩明却有些不淡定,他们想不到崇祯皇帝的评价竟然如此之高?

    尤其是秦浩明自己,清楚知道他有几斤几两,仰仗的无非是后世的见识,真论学识,和当代大儒差远不止一星半点,能担此重任吗?

    可崇祯说得没错,他别的不敢说,战略眼光至少在大明是无人能出其右。

    毕竟,领先他们几百年的见识可不是随便说说。

    若是能影响大明未来的掌舵者,无疑对今后汉人的生存环境有重大改变。

    一念及此,秦浩明落落大方的说道:“微臣感谢皇上信赖,只要太子没有意见,微臣愿勉为其难试试。

    亦无需师徒名分,只是朋友相交便好。”

    哈哈哈……

    “礼不可废,哪能如此?不过爱卿无需关心,朕自有安排。”崇祯皇帝哈哈大笑,大手一挥,无视朱慈烺意见,直接拍板。

    太子乖巧,走到秦浩明面前,俯身九十度行礼,算是简单的拜师礼仪。

    对他来说,平日里听到秦浩明的话或许多有不堪之言。可是今天所见所感,却完全颠覆他过往的认知。

    不说别的,就凭父王对他言听计从的态度,便可知这其中的奥妙。

    秦浩明搀着太子幼稚的肩膀,嘴里连叫使不得,同时内心感慨万千。也豪气万丈。

    大明的江山,是历史上最重视汉人的王朝,也是汉人最扬眉吐气的年代。

    自己身为汉人,有责任有义务让大明国祚长存,没有理由让它毁在野猪皮手里。以至于汉人沦落为最低等的民族,丧失民族的自信心。

    在这个最好的年代里,可以无限的殖民,就让自己和大明君臣一起,重新塑造一个崭新的大明王朝。

    崇祯十三年年末,崇祯父子和秦浩明的这番交谈,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奠定了双方互信的基础。

    有了崇祯的支持,秦浩明行事自然毫无顾忌,定南军上下齐动,将平静的京师搅动地风雨欲来。

    被秦浩明整训几日的二百多艺人,在东厂番子和锦衣卫的保护下,或是闹市献艺,或是青楼弹词,或是茶馆讲书……

    所说的皆是关于辽东大战的故事和英雄事迹。

    同时,复报和部分复社士子,偕同军政司的军政官,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在京畿大肆传扬。

    在全方位的广告覆盖之下,秦浩明和定南军的新闻,笼罩全城,震荡人心,便如钱塘大潮,滚滚淹没了京师。

    上至王孙勋贵,朝臣官吏,下至文人士子,黎民百姓,已是人尽皆知。

    或论于茶余饭后,或谈于街头巷尾,或聚众激荡蛊惑,在秦浩明南下闽粤一年之后,秦浩明和他组建的定南军,再一次万众瞩目,光耀千古。

    餐馆中,两个相声艺人正在嬉笑怒骂,引得众食客哗然大笑,然后又勃然大怒,口里说的都是定南军新闻。

    青楼中,文人士子、大家名媛团团围坐,听着一女子在琵琶二胡的伴奏下,敲着小鼓扬声高歌。

    那唱腔力道十足,可透金石。那节奏快如奔马,杀气凛凛,竟然柔媚全无,一片金戈铁马之声。

    茶舍中,听客沸腾一片,纷纷起身大骂,然后怒目而视,听着讲书人的慷慨激昂:

    “……黑烟滚滚,大火熊熊,秦督怒焚瓦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