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铁血铸新明-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浩明,你对大明王朝究竟是如何看待?”

    不知为何,卢象升总有摸不清眼前少年的感觉。

    从他平常的言语行动中,爱国爱民杀鞑虏不留余力。

    可至于说对朝廷的态度,就有些让人捉摸不透,甚至还有些出格的地方。

    “江山改朝换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万里江山亡于异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不可重蹈覆辙。

    秦某是大明子民,但同时也是汉人。小生恳请卢公知晓,乱我大明万里江山者,必是鞑虏!

    对我而言,大明王朝努力去救,真若事无可为,绝不让它亡于异族,这是小生的底线。”

    秦浩明目光清澈,坦坦荡荡说出实情,没有一丝一毫的隐瞒。

    “卢督请放心,只有统一的华夏,才是万兆黎民的幸福。秦某绝不会为了一己之私,陷天下百姓于苦难中。”

    对着卢象升说出他的肺腑之言,秦浩明施礼离开帅帐,留下独自沉思的卢象升。

    寒风凛冽,干冷的西北风打在人的身上,像钢刀刮骨一样。

    破旧的红衣鸳鸯战袍,显然并不能阻挡刺骨寒风。

    然而在河北的苍茫大地上,却有五骑狂抽着战马,急速奔驰。

    扬鞭的五位骑士个个脸色阴沉,写满了倦容。

    但是依旧挥鞭不止,丝毫无顾四处呜咽的寒风和渐渐下沉的残阳。

    领头的是余佑汉,他身后背负一个不知死活的汉子,一手挽马缰,一手扬鞭,整个人如标枪一样扎在马背上,只是为了尽快赶到赵县军营,好尽量挽救身后的汉子。

    汉子不是别人,正是和他亦师亦友的天雄军百户赵大友,一个憨厚质朴的大明老兵。

    十天十一夜,这是余佑汉和赵大友在一起的日子。

    从这个老兵身上,他学到了听音辨数、观察地形,探营、侦察敌人动态、报告路途给养等等,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夜不收,有了深切的体会。

    不仅如此,他还学到了借马的速度,花最小的力气更巧妙的杀敌,而不是傻傻的用全身的力气进行砍劈。

    天雄军的夜不收十一人为一组,百人为一队。

    其他队的夜不收余佑汉不知道伤亡情况如何?

    可是赵大友带领的百人队,在巨鹿篙水桥遭遇鞑子伏袭,只剩下如今的五骑六人。

    几十个袍泽的拼死掩护下,他们终于冲出重围。

    亲眼目睹袍泽的死亡,余佑汉肝胆欲裂,恨不得转身和鞑虏同归于尽。

    可惜他还不能死,肩头还有沉甸甸的责任在。

    战死几十个老兵的家人老小,需要他来承担。他答应过他们。

    百户赵大友也不能死,他家里还有一个尚未出嫁的小妹。

    他现在要赶紧回赵县大营,向秀才汇报鞑子情况。

    袍泽的鲜血,不能白流。

    “余百户,珍惜跟袍泽们在一起的日子,尸山血海里共同滚一遭,他们就是你的战友兄弟。”

    想到秀才的话,泪水漫过了眼睑,顺着余佑汉高挺的鼻梁的滚滚而下。

    但他无暇擦拭,只想身后的赵大友醒来,再叫他一声小子。(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七十六节 崇祯心思

    (全本小说网,。)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日,总督“天下兵马大元帅”卢象升向兵部、户部求援催粮未果,随即派军中赞画杨廷麟带书信赴京申诉。

    十一日,宣大总兵杨国柱带领五千将士强行离开宣府,还有粮草、军械若干。

    十二日,巨鹿、清河、正定、新河、宁晋五县遭天雄军强行借粮和军用物资等。

    十三日,秦浩明带领五千天雄军铁骑离开赵县,不知去向。

    十四日,鞑虏前锋一万铁骑在贝勒阿巴泰带领下抵达赵县,安营扎寨。

    距离清河三十余里处,临近山东夏津,有宋代残余关隘。

    关上有三块石碑,一是宋代砌路碑记,一为天雨庵塔石,上镌“天雨庵和尚之塔”。

    一块“东南锁钥”残碑。东北半山腰处,尚存宋建筑天雨庵附屋四间。

    关岭半腰及顶巅,各建一别致小亭。关岭两旁竹林蔽日,古木参天。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浩明请留步,这段时日受益匪浅,不枉此生!”

    卢欣荣穿着青色直裰,头戴瓜皮帽,一副商人装扮。

    “此战过后我便会折返临浦,这是我闲暇之余对海贸的一些看法,里面说的未必全对,伯玉权当参考即可。”

    秦浩明掏出最近写的一些对大海和商贸的了解,林林总总十几万字,装订成册的小本子交给卢欣荣。

    “家里的事情敬请放心,伯玉绝不辜负信任。”

    卢欣荣郑重的把册子纳入怀里,对秦浩明翻云覆雨的本事,他现在是佩服的紧。

    “愿意跟我们走的就带走,不愿意的也别强求。再说现阶段,我们粮食也紧张。

    到了太平地方便让他们留下。来日让他们肠子都悔青,岂不更好?”

    望着山脚依据行军队伍前行的八百多人,秦浩明劝慰卢欣荣。

    概因为了留住这批人,卢欣荣可是施展了诸多手段,特别是受秦浩明影响,对技术人才格外上心。

    “这是第一批,全部都是心甘情愿想跟我们过好生活。

    有些犹豫的目前留在新河,一则让他们再考虑考虑。二则人太多扎眼。

    到了济南府,沿着运河到江浙,速度快,再让熟悉线路的人过来接应。”

    卢欣荣明显早做计较,侃侃而谈。

    秦浩明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保重!走好!”

    卢欣荣点点头,双手作长辑到腰间,“保重!”

    秦浩明站在山岗,望着八百人的队伍分成三列,渐行渐远……

    紫禁城,乾清宫,亥时。

    崇祯穿着略显破旧的龙袍,背负双手在案几旁走来走去,眼角望着案上的一份书信长吁短叹,愁眉不展。

    这是宣大总督卢象升以密奏的方式上传,并没有经过兵部之手。

    抛开华丽辞藻修饰的言语,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弹劾杨嗣昌未拨付天雄军粮草。二,禀报下阶段军事行动步骤。三,举荐人才。

    同时案头上也有杨嗣昌弹劾卢象升有不臣之事,同样有三点;

    一,不尊军令,停滞与赵县。私自召集部属,二,图谋不轨。三,劫掠巨鹿、清河、正定、新河、宁晋五县粮草军械。

    说实话,对于卢象升和杨嗣昌两人,崇祯皇帝都是及其信任并且欣赏。

    这次之所以打压卢象升,还是从大的战略考虑,挪开他只不过是为了和鞑虏更好的议和而已。

    可惜二人不能相互配合,相互攻讦。

    此乃大忌,于国事无益。

    “王伴当,你说他们怎么就不能以国事为重,相忍为国呢?”

    崇祯心情有些烦躁,原本他偏向主和,可是前几日卢象升一次性歼灭鞑虏一千五人,让他的心又活络起来。

    特别是案头上,卢象升的书信中以性命担保,保证此次军事计划天衣无缝,必定可以让鞑虏付出惨重代价。

    相比大明其他将领,对于卢象升的战绩,崇祯是信服的。

    可这也正是他难为的地方,毕竟原先对杨嗣昌早已承诺。

    一时之间,他有些拿不定注意,不知如何抉择。

    伺立旁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干笑两声,“军国大事,老奴可不敢妄自评议,此事尚需陛下圣心独断才是。”

    他是个本分人,崇祯的性格他一清二楚,说变就变,如何敢趟这趟浑水。

    况且二者都是朝廷重臣,向来为崇祯皇帝所倚重。

    “难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虽说都是为了大明社稷好,可就怕一步错,步步错,悔之晚矣!”

    在从小的伴读仆人旁,崇祯卸去帝王面孔,仿佛普通百姓大发感慨。

    王承恩有点同情的望着眼前这位勤奋节俭的皇帝,大明历史上哪里有半夜还没有就寝,穿着破旧的龙袍夙夜未眠忧心国事。

    可就是这样,大明朝局却没有半点起色,反而越来越败坏,现如今更沦落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堂堂泱泱大国竟然被蛮夷寇边侵犯,无力驱逐鞑虏。

    “不过老奴觉得,不管使用那种手段,鞑虏都因该退出京畿才好。”

    王承恩看了崇祯皇帝一眼,小心翼翼的说道。

    崇祯转过身来,盯着王承恩若有所思,紧蹙的眉间稍微舒缓,“没错,王伴当言之有理。

    京畿长久被围,有损大明国威,不利百姓修养。卢爱卿竟然有此决心和魄力,打一仗也是好的。”

    王承恩躬身,“陛下宅心仁厚,爱民如子,老奴感佩!”

    “着旨,命户部立即把粮草押至赵县,兵部定出有功将士的升赏章程,杨爱卿和高监军相机行事,配合卢爱卿。”

    崇祯微微沉吟,开口吩咐王承恩拟旨。

    “是,老奴立即下旨。”王承恩躬身行礼,退到外间案几,摸磨拟旨。

    崇祯望着跳跃的火烛,憧憬着卢象升和杨嗣昌、高起潜相互配合,把鞑虏赶出关外,以震国威。

    至于说杨嗣昌弹劾卢象升不臣,崇祯压根就不相信。

    当然,卢象升弹劾杨嗣昌之事也不了了之。

    冬日宁静的夜晚,让赵县鞑虏营房周围显得如此静谧。

    白日里,卢象升便亲自莅临高地,目睹鞑虏安营扎寨的整个过程。

    敌酋阿巴泰老于行伍,把一个营房布置得水泄不通。

    可是这一切却令卢象升更加佩服秦秀才,因为都在他的算计中。(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七十七节 阿巴泰的渴望

    (全本小说网,。)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首先劫营如果没有足够的兵马和强大的战斗力是不存在的。

    在扎营的时候,一万鞑子先锋人马,九千人马用于戒备防守,一千人开始构筑营地。

    鞑虏的营房建造得很紧凑,主要是太大不好防守,太小又压缩了战斗纵深。

    在军队还在前进的过程中,鞑虏斥侯兵就已经把前方可能扎营的地方,详细报告给军队统帅阿巴泰。

    其次是鞑虏在军营的四周围起一道临时的木墙,形成防御圈。

    制作方法是先砍两排树干,一排长一排短,把树干底下烧焦以后,埋二分之一入土。

    长树干排成紧密的一排在外,短树干排成一排在内。

    然后在两排树干之间架上木板,分为上下两层,这样长树干长出的部分就成为护墙。

    木板上层可以让士兵巡逻放哨,下层可以存放防御武器和让士兵休息。

    鞑虏的队伍是以三百名士兵再加上牛录为军事单位,扎营的时候也是如此。

    大家的营帐两两相对,在营帐的周围和营区之间要挖排水沟。

    严禁士兵在各个营区之间乱窜,即使本营区以内也不许各个帐篷乱跑。

    每个营区挖一个公共厕所,要离水源和贮藏粮食的地方远,要离营房有一定的距离。

    但不能太远,以免上厕所的官兵不能及时归队,当然也不能太近。

    赵县附近地势平坦,正好方便大规模的鞑子安营扎寨。

    一万人马,分为三百多个牛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