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永历四年-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不过,吕文龙临走时的那句他曾亲眼见过陈文私会王升的亲兵,这件事情还是让曹从龙提起了一丝警觉,于是乎他便将另一个随他来金华的亲信留在了府城,以便能够及时的获取府城的消息。
………………
欢天喜地的送走了前去“巡县”的曹从龙曹巡抚,陈文便返回大营继续监督训练。
昨天于世忠献上的所谓宝贝,其实在欧洲的军队中很是常见,不过在眼下的中国却是一套十足的稀罕物件。
铳规、铳尺、度板、远镜。这些东西乃是用来为火炮测距瞄准,提高其命中率的基本工具。只不过,在眼下的中国战场上,却几乎没有炮兵会使用这些,甚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的炮手连世上有这种提高火炮命中的工具存在都不知道。
事实上,历史上这些工具并非没有运用于明朝的军队。天启、崇祯年间,明廷曾招募过雇佣军为明军训练炮兵,试图借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强化军队。可是随着登州之乱的爆发,这一进程被彻底打断,那些学得比较过关的由于牵扯登州之乱成批的被明廷处死,如孙元华、张焘;而那些技术不过关的则多有投降满清,如孔有德、耿仲明之流。
到了这个时代,炮兵则还是按照经验来操炮,明清两军尽皆如此。甚至到了十九世纪的鸦片战争,在热爱科学技术的满清酋长们的关怀下,清朝的火器得到了“长足发展”,而那些装备和普及率上几乎已经追上了明末欧洲同期水平的清末清军,却还是在凭借着经验为火炮瞄准。既然如此,被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全盛期的英国佬们吊起来打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看着于世忠为炮长们演示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陈文依稀记得如颗粒化火药、定装炮用药包之类的运用似乎在明末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他接触过的军队好像都不太清楚这些东西,就连一向重视火器的俞国望也不例外。而像黑火药成分比、枪用黑火药和炮用黑火药的区别之类的东西在后世的军史论坛里也几乎人尽皆知的知识,奈何当初就不甚关心,想要回忆起来可能还需要时间和这方面的刺激才行。
一口气吃不了个胖子,先把瞄准技术练出来再说。只是眼下他手中的火炮口径都比较小,尤其是那些打铁砂、石子的小型虎蹲炮,估计也用不着瞄准,能够提升命中率的也就是那些弗朗机炮了,但愿能够有个比较好的效果。
看过了炮兵训练,陈文便前往金华镇讲武学堂。此前本来他已经将巡按御史行台和金华守御千户所衙门进行了规划,甚至已经开始动工改建。奈何曹从龙一到,对于私设武学的事情很是不满,在反对失败的情况下干脆直接把行李搬到了巡按御史行台,以那里作为浙江巡抚衙门,并表示若是陈文继续在这里修建武学就干脆把一起筑到墙里面算了。
对于这等仗着巡抚的身份非要来当钉子户的大爷,陈文实在没什么办法,只得把房子让给了他。不过嘛,金华镇讲武学堂还是如期成立,只是改在了大营之中,省得曹从龙没事过来瓜噪。
第一批入学的军官全部来自于新近成立的金华镇总参谋部,这些参谋军官中有历经过血战的军官,也有刚刚投效明军不久的读书人,作为总参谋长楼继业眼下正带着一部分参谋到明军占领区各地测绘地图、制造沙盘,而剩下的则留在讲武学堂听陈文和一些有经验的军官讲课。
其实今天本没有他的课,不过过来看看总会放心一些,至少若是出了什么火炮打不响是不是对手使用****阵之类的问题时,他还可以设法纠正一下,免得这些家伙去骚扰正经吃斋念佛的佛家弟子清修。
和这些正在大营学习兵法和军事知识的参谋们不同,在楼继业带领下前去测绘地图、制造沙盘的那一部分参谋此刻则顶着烈日在明军的保护下前出安华镇一段观察、记录那块清军占领区的地形走势。
同为协守副总兵,李瑞鑫、吴登科和尹钺三人由于此前便是鲁监国任命的副将,此番曹从龙宣诏时探知他们还在陈文麾下做事,便以鲁监国的名义任命这三个人为团练总兵官。而刚刚晋升为协守副总兵的楼继业则因为鲁监国不知道有他这么个人而错过了这次晋升,甚至在曹从龙询问过他的工作内容后,也只是不甚耐烦的表示会向鲁监国把他这个副总兵的官衔确认下来,仅此而已。
对于这等拿豆包不当干粮的行为,楼继业和他麾下的参谋军官们在私底下颇为愤慨,而这一切直接导致的便是其中的一些人打了退堂鼓,而另一部分则更加卖力气的学习参谋作业的相关技能。
只不过,眼下这个总参谋部还是刚刚成立不久,人员虽是就位了,工作范围也初步的进行了划分,可是距离真正发挥效用大抵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而眼下,这些测绘地图、制造沙盘便是最基础,也最能快速看到成效的工作,所以楼继业便亲自带着他挑选出来的这批军官出来做事。
向北前进了大半日,总算是把左近的地形走向了解了个大概,不过再深入下去可能便会遭遇清军,楼继业不打算拿这些种子去和满清的消耗品们对耗,便放弃了继续前行,而是带队返回。
待回到安华镇,那座卡在清军必经之路的防御工事中的苦力们似乎也结束了今天的劳作,在回到左近的劳工营地领取晚饭。
只不过,应了楼继业心中对于这些前绿营兵劳动时间的不满,带着加快工事建设命令的信使已经策马而来,大概楼继业和他麾下的参谋军官们离开此地,前往浦江县的时候,此间的鞭笞声便会随着陈文的意志陡然密集起来。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十二章 因果
永历六年三月底,距离提升劳动强度和时间以加快工事建设的命令下达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
直到今天,安华镇防御工事总算是彻底完工了,而纵深的防御工事和营寨也完成了七七八八,可是对于王启年来说,能活到今天确实是殊为不易。
自总兵府下达军令起,负责他们这支苦力营的军官便下达了每日提前起床工作、延时下工的命令。同时为防止苦力们偷懒,任何出现问题的分段,其负责监管的监工一律连坐,和那些苦工承受同样的责罚。而且为了防止这些由先后两批投降明军的监工和苦力们上下串通,每天都会有明军亲自前来检查工程质量,任何不合格的分段全部推倒重来,而那些苦力和监工们则必须在当天将工程重新完成以待检查。
这样一来,本就因为加长工时而缺乏休息时间的前绿营兵现任苦力们更是往往会因为工程达不到标准而被明军勒令推到重建,而这就更是加大了他们的劳动强度。
对于这样的压迫,苦力们并非没有表示抗议,语言和行动上的尽皆有之,可是得到的回应则多是监工们的皮鞭,其实被鞭笞或许还是好事,因为有机会只是承受鞭笞的显然是没有被明军先期发现,若是先被明军发现,不光当事人要受罚,就连监工也不能豁免。而一旦监工受到了责罚就更是变本加厉的挑错处、克扣午间由他们分发的吃食。这样的结果便是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超负荷劳作,同时还要挨着一顿顿的毒打,甚至还很有一些被明军以无心悔改为名直接拉出去杀鸡儆猴。
有道是,天高鞑子远,饭少苦活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可是想要反抗,他们需要面对的便是驻扎在左近的那半个战兵营和守备部队。当初人数占优时他们都未曾能够击败明军,眼下明显是明军人更多,而且还占据了各处的要冲和有利地形,反抗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乎,那些已经丧胆的绿营们便想出了逃跑的办法,甚至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在私下串联相熟的同袍一起逃亡。
王启年并非没有想过逃跑,甚至他的那个当初在一个锅里面吃饭,后来一起当了俘虏,到现在则一起在当苦力的“患难之交”谭景仁也曾经力劝过他。可是他与谭景仁这等连媳妇都是抢来的外乡人不同,他是金华府本地人,家人和产业都在府城不远的汤溪县,他若是逃了,他的家人和祖上传下来的田土房舍又当如何。可若是不逃,只怕再这样下去非要活活累死在这苦力营里面不可。
可是就在王启年还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而等到他得到消息的时候,看到的却是那人连同着同谋的两个前绿营兵已经被明军抓了回来。
那是一个晌午,两个同谋的人在躲避追捕的途中已经被明军杀死,就连尸体也被拖回来挂在了工地旁的树上。而活下来的那个不仅已经被打断了一条腿,更是被明军拖到当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那负责的军官下令处以鞭笞五百,然后斩首示众的刑罚。
整整五百鞭子,每当那个逃亡者被抽昏监工们便会用冷水将他浇醒,直到后来连冷水也已经无法将其唤醒的时候,负责浇水的监工便当面向那个凶神恶煞般的明军军官报告,此人已经被活活打死。
但是即便如此,那五百鞭的刑罚却并没有因此而免除,在将那具尸体鞭打成一堆烂肉后,斩首的刑罚也如约执行。至于尸身,则同样被挂到了左近的树上。
借着明军立威的时间,包括王启年在内的前绿营兵们得到了些许的休息时间,只是晚上的饭食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剩余。可是到了第二天一早,那三具尸体上似乎分别少了些肉,王启年不知道这是谁干的,是野兽,还是其他什么,他不敢去想,也不愿去想。
至于那个逃亡的计划,便是连谭景仁也不再提及,只是闷头干活,唯恐被明军和监工们找到些不是。可就算是这样,同样每天都有因为累死或是被监工打死而抬出去安葬的前绿营兵,只是不知道哪一天轮到他而已。
遍体鳞伤的劳作了大半个月,总算是把规定的工程基本上做完了,而那位似乎是因为安华镇防御工事彻底完成了心情大好的负责军官突然发现了他们已经距离集体累死不远,便让他们休息半日,随后继续将纵深的工事和营寨进行加固。
但愿这一天早早结束,而那时还能活着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陈文并不知道王启年心中的祈祷,即便知道了也不会有丝毫的怜悯,因为这些充当苦力的前绿营兵们在作为清军的时候且不说为满清张目镇压抗清义军的事情,这些人渣在驻地****乡里、强抢民财、甚至谋财谋色而害人性命,此刻他们所承受的一切,不过是报应而已。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理所应当!
接到安华镇防御工事竣工消息的第二天,陈文一大早便来到了府城外的那座新近建起的南塘营烈士陵园。按照陈文的规定,有家人尚在的尸身由各家自行安置,总兵府会给予烧埋银子,烈士陵园只设衣冠冢。而没有家人的,则葬在各营的烈士陵园,各营逢年过节要组织军官士兵前来祭扫,只要这支军队的编制永存,便可以血食不绝。
只不过,与此前明军兵进金华府、以及孝顺镇之战中阵亡和伤重不治的烈士不同,这一次要进行安葬的烈士却并非是阵亡于金华,而是那些为护卫王江而战死在天台山上的烈士。
一个多月前,陈文与从衢州返回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