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永历四年-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开始展现在一些开明士大夫们的眼前才促使着他们自那两百年的黑暗之中重新睁开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几何原本》成书于古希腊时代,但是真正对这个世界造成深刻影响却还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包括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许多伟大的学者都曾学习过,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对于他们的伟大事业大有裨益。
这部著作陈文一经听闻就萌生了继续将其翻译完成的心思,只可惜荣虔手中也只有他此前凭记忆抄写下来的。只可惜剩下那九卷,由于没有进行翻译,无法理解自然也更没办法记录下来了。
这个读书人此前在湖广充任幕僚的经历按理说乃是面试时的一大助力,毕竟古今中外的老板都喜欢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但荣虔却对此丝毫不提,若非派去衢州负责招揽儒生的官员从他舅舅的炫耀中得知了这份经历,只怕到现在也没人知道此事。
从他的解释中,陈文可以理解,毕竟浙江明军在去年遭逢了一场监军文官发起的内讧,对监军文官产生了普遍性的敌意,而若算来,搞内讧这方面曹从龙与何腾蛟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就连这支明军中对此有些了解的军官也不得不承认。
陈文理解这是不想引发同僚的敌视,只是一旦联想到这个因几度劝阻不成而愤然离去选择避世的读书人最后还是在他的赈济和免税政策的感召下选择了为浙江明军效力,他就不由得想起了此前的孔家南宗、宣诏副使张恭彦以及更多因此而选择为浙江明军效力的人们。或许仁义,真的有着难以想象的力量。
事实在陈文看来,老百姓自然是渴求着安宁,只有那样才可以更好的通过自身的力量来使他们和他们的亲朋好友过得更好。不幸遭逢了天灾人祸,老百姓已经快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官府自然应该免税和赈济,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这样还要收税来雪上加霜的话,那就怨不得老百姓揭竿而起了。
仁德,使得陈文收获了一些意外之喜,但却也落下了妇人之仁的形象。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在这个时代的人眼中,武人应该是无视百姓福祉,满手沾满了血腥才对,仁德是文官才会拥有的品质。
只可惜,现如今似乎绝大多数的文官做得还没有他这个野蛮的武夫来得更好,无论是明清双方尽皆在竭尽全力的盘剥百姓来满足上官以及自身的需求,导致了更多的家破人亡,想想却也真是有够讽刺的。
在陈文和孙钰等人的努力下,得到光复已经有一年时间的金华府在民生上得到了很大的恢复,而在去年遭逢兵祸的衢州则更是在免税和赈济之下开始了急速的复苏。可是民生得以迅速恢复的代价,却是明军短期之内能够得到了资源却要低上很多,若非那两份意外的收入,只是免税所带来的资源不足就足以让明军的扩军计划胎死腹中。
可是这样的意外之财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清军赶明军这边的猪队友一样,都是充满了偶然性的,只有哪一个几率更大这点儿区别。
为此陈文专门与郑家派来护送宣诏使者的队长很是商议了一番,而经过了这个正月,护送宣诏使者先行返回福建的郑奇也见到了被迫返回中左所的郑成功。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七十章 时移世易
“你是说安远侯有意与我军互通有无?”
“正是,卑职可以确定,安远侯是这个意思。”
永历五年于磁灶、钱山、小盈岭的三战三捷,不仅使郑成功顺利的收复了漳南四县,更是于去年年初导致了海澄县守军的反正,使他得以将漳州团团包围起来。此后由于浙江明军的存在以及浙西南大战的连番上演,长达半年得不到援兵的漳州守军也选择了投降,使得郑成功一举将拥有闽南谷仓之称的漳州平原收入囊中,并进一步展开了针对泉州的围攻。
可是接下来,随着靖南藩移镇福建以及同安之战的爆发,郑成功虽然没有像历史上的凤巢山之战那般元气大伤,就连后提督黄山、礼武镇陈俸、右先锋镇廖敬、亲丁镇郭廷、护卫右镇洪承宠等高级军官都在激战中阵亡,但是那场明清双方都宣称取得了大捷的战事却依旧使得他损失了大量在这两年得到了很多战斗经验,并且已经逐渐培养为精锐的老兵。
去年年底开始收复漳州南部,今年更是收复了府城,这个府的粮食和人力资源给了郑成功不小的补充,但是相对他的那支大军却还是太少,远远无法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
如今两军尽皆返回占领区休整,以积蓄更大的力量来再一次扑上来撕咬对方。可相对仅仅丢了不到一个府的清军而言,郑成功的占领区实在太小,即便有着海贸的补充其积蓄力量的速度也无法迅速压垮对手,实现力量比的反超。
郑成功知道,清军的损失同样不小,不光是左右两翼的福建提标和右路总兵标营这两支福建绿营,就连靖南藩的藩兵也损失良多。奈何满清如今已占据中国十之七八,甚至可以说是十之八九的地域,这样僵持下去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原本他就已经萌生了与陈文进行贸易的想法,只是由于温州尚在清军之手,陈文没有出海口才暂且没有提及。可他却想不到,此番陈文竟先他一步想到,并且提出了通过闽北进入浙江的商贸路线来运输的想法,这倒让他有了意外之喜。
“你是如何回答安远侯的?”
“回国公的话,卑职说会将安远侯的倡议回禀国公,仅此而已。”
“嗯。”
陈文的计划很好,虽然不走温州,处州的松阳担并不利于粮食等物资的运输,但是小宗的制成品却完全通过走私和偷运送到海上。况且以如今浙江明军的军势,收复温州想来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深入内陆的浙江明军与海贸能力极强的福建明军之间的贸易可谓是对双方皆有极大的好处,当时郑奇也表示了极大的认同,只是商贸谈判经验尚浅,表现得有些太过操切,把话说得太满了。事后他也有所悔意,但所幸的是当时在场的只有他与陈文二人,即便是少说个一句半句郑成功也不会知道,自然也不会影响到对他的评价。
见郑成功舒了一口气,郑奇也是心中暗自庆幸。只是这心中一有松懈他便立刻想起了另一件事,趁着此刻少有的能够单独面见的机会再为这份好印象来个添砖加瓦。
“禀告国公,卑职向安远侯试探过了,也在金华私下调查了一番,安远侯似乎并非蓬莱戚家的女婿,如今也没有婚配或是聘妻,或许……”
然而,后话尚未说完,郑成功原本还在为陈文同样倾向于商贸往来的事情而感到喜悦的那张笑脸登时便被愤怒所取代,只见他拍案而起立刻对郑奇喝问道:“谁让你问的这个?!”
闻听此言,郑奇登时就愣在了当场,此事在亲戚中并非是什么秘密,毕竟郑成功也需要挑选合适的人选,只是他却远没有想到,此时已经远非彼时。
见郑奇呆立在那里呐呐不能语,郑成功便将其挥退,紧接着派人招来了如今郑氏集团的财神爷郑泰。
“既然那位安远侯似乎对双方的贸易甚为有意,看来吾是要亲自往浙江走一趟了。”
郑泰乃是郑成功的堂兄,但却早已出了五服。血缘上早已开始疏远,但是郑泰却还有一层身份,他同时还是郑芝龙的干儿子,作为郑氏集团前任首领郑芝龙极力培养的海贸人才,当初隆武朝郑成功还只是个忠孝伯的时候,郑泰就已经封侯了。
与其他郑氏集团成员不同,郑泰长期担任户官,管理郑成功这支大军的财务及对外贸易,每当郑成功出征时一般也都是由郑泰负责留守中左所或是金门,可以说是如今郑氏集团中继郑成功之下的第二号人物。
郑泰负责的财计事对郑成功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自是不会轻动,然而此番若是能够与陈文达成贸易协定,用海贸的银子直接从浙江购买他们需要的物资,也远比只能从日本购入要强上太多。再加上陈文的身份摆在了那里,双方的合作应该还很长远,自然要由郑泰这个核心人物来把事情彻底定下来才能放心,而且这也是他们此前议定的,为的便是原本计划中的另外一件大事。
“兄长,我觉得先换个其他什么人过去谈好了,咱们郑家的人暂且还是别过去。”
“嗯?”
不比郑奇,郑泰与郑成功相处多年,对他的脾气秉性很是了解,再兼其人阅历丰富,闻听郑成功强调郑家的暂且不方便前去,转瞬间他就想明白了这个中的变化乃是为何。
同安之战前,郑成功收复漳州围攻泉州,福建清军已无还手之力,那时若是联姻,与双方皆是好事。可是现在,损失不轻的福建明军只能与清军相持,甚至还隐隐处于下风,即便是郑成功已经位在国公,而陈文则还只是个侯爵,但是陈文却依旧手握着浙西南的战略主动权,这叫一向自视甚高的郑成功如何肯舍得下这个脸面。
况且从实际的利益而言,在战略上如今福建明军北上的道路已经被耿继茂、杨名高以及马得功等清军堵死,轻易无法撼动,陈文绝不可能放着杭州和衢州西部以及温州的清军不管,自然也不会南下福建与其合力歼灭靖南藩的这支强兵。既然只剩下了贸易可言,那么郑泰去与不去也就是两可的事情了。
“哦,那就叫杨英先去吧。”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七十一章 孙李内讧
郑泰所提及的杨英乃是郑成功军中的一个户官,算得上是郑成功的死忠,其人在后来编撰的《从征实录》乃是研究郑成功的重要史料,不过其中在一些历史事件上的含糊其辞和错谬也同样为后世历史研究者们所诟病。
福建明军需要时间来恢复元气才能再战,而他们如今所面对的也不再仅仅是福建的绿营兵,这使得郑成功在最近的一年半载暂且只能保持守势。
事实上,这并非是洪承畴向顺治献计时所盼望的结果,至少在他眼里靖南藩的那一万藩兵乃是满清汉军之中的翘楚,应该在接下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彻底镇压东南四省的抗清运动。
正式就任东南四省经略后,洪承畴在南京呆了几天,把需要在那里确定下来的事情搞定后便动身前往南昌,自然也是免得图惹马国柱的不悦。不过在南京的那几天,洪承畴不仅召见了陈文以前的监军文官王江,更是与即将被押解回京的金砺和李之芳二人进行了一次会面,丝毫没有畏惧因此而惹上什么人的不满。
见了这二人一面后,洪承畴也并没有打算为他们上书顺治要求些什么,因为对他来说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不过二人向他提及的一些关于浙江明军的现实情况却还是引起了他的注意,尤其是金砺提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更是使得他为此而专门派了一个亲信返回快马加鞭的返回京城。
抵达南昌的经略衙门后,洪承畴分批召见了刘光弼、杨捷、王之纲以及张国勋的众将,并且发文杭州和温州要求众将加强士卒的训练和城防的修葺,以备明军来袭。
年前的一系列筹划为满清的东南战局争取了几个月的时间,北方的绿营兵和那支挤出来的精锐部队已经启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