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相声大师-第4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何向东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何向东的,虽说何向东的年纪还没有他大,但论起辈分来,何向东还是他的师叔。

    以前杜岳峰是不肯这么叫的,现在杜岳峰叫的心甘情愿,毕竟达者为先,叫师叔也不亏。

    杜岳峰出来对这几人说道:“师父、师叔、师爷,剪彩仪式一会儿就开始了,咱们先进去吧,等上午剪完彩,咱们晚上就可以准备开书了。”

    古老师点点头:“嗯,好,你先进去安排吧。”

    “哎。”杜岳峰应下了,便又扭头进去了。

    古老师对张阔如道:“师叔,咱们也进去吧。”

    “好。”张阔如应了一声,何向东便搀着师父往里面走。

    路上,古老师还问:“向东啊,你今晚先开一什么呀?”

    何向东回道:“济公传。”

    说完这句,何向东搀着师父跨进了这扇挖坑不填的大门,何向东的坑神之路,由此处起步。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七百二十章 醒木惊天

    老北京的习俗一般是要把好事放在上午做的,一般很少放在下午。包括结婚,按照老北京习俗这都得上午结,下午结的都是二婚。

    当然了,这是老北京的习俗,现在很多年轻人也都不在乎这个了,再加上外来人口来的多,慢慢的这种老习俗也就不多见了。

    不过对这帮干传统行当的人来说,这种老习俗他们还是在乎的,再说也是图个吉利。

    包括舞台走向,不能是正东正西走向,这是白虎向,大凶,必出事,这都是老讲究了,说是封建迷信也未尝不可,但是他们也都还在乎这个,也算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所以何向东接的演出舞台肯定要南北走向才行。

    还有以前新园子要开张的时候,在前一晚都会有破台的仪式,所有园子都是如此,包括戏班子、相声园子都一样。

    头天晚上,夜里十二点,也不用全堂乐队都到齐了,有打鼓的或者有两三个下手活儿的就可以了。

    然后再找几个唱武生来,扮上灵官、天兵天将什么的,然后再找出一个演员扮成吊死鬼。

    一切准备就绪了,鼓师一打鼓,天兵天将就拿着家伙开始追杀吊死鬼。吊死鬼要在前台后台,楼上楼下,包括观众席都要跑一个遍才行。

    意思也很明显,这就是要用这种形式来驱赶和震慑园子里面的脏东西,好让园子开张之后他们不来捣乱。

    吊死鬼把园子里面跑遍了之后,等跑到后门的时候,把门打开,把这吊死鬼往门外一推,再把门一关。

    然后弄一只白颜色的大公鸡,把鸡头拧下来,拎着鸡从上到下把园子里面用鸡血撒一遍,从此园子里面大吉大利。

    这叫破台。

    当然了,忙活破台的这几个演员,园子老板是要给人红包的,不能让人白忙活一场。

    尤其是扮演吊死鬼的这个演员,这得额外多给一份红包,因为没人愿意干这个,嫌这个晦气。

    有时候艺人是因为没法子了,才接的这个活儿。包括马三立先生,他在晚年时候的回忆录里写过,他就说他在年轻时候干过破台吊死鬼这活儿,那时候急需钱呐,不然也不干这个了。

    他说他刚被人推出后门,就刚刚出去的一刹那,他就感觉一股子寒风吹在了自己身上,明明穿的很厚实的他,都忍不住打起了寒颤。

    回到家之后,高烧不退,大病一场。

    或许在医学上能给出合理解释,但是这种事情包括这种传说都有很多,所以是没人愿意应这种差事的。

    至于在当代,这种老封建也是没人搞了,新园子就新园子呗,装修的还更好呢,毕竟是已经经历过扫除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了。

    听书轩其实也不是个新园子,大栅栏这边有很多老园子,包括向文社的分社,德庆楼,这就是一家老园子,还有就在对面的三庆园,两家脸对脸的。

    三庆园是以前三庆班的演出地点,这可有年头,三庆班是四大徽班之一,当年乾隆爷过寿,四大徽班进京贺寿,这就待在了北京演出了,不走了,后来也由此产生了京剧这个剧种。

    所以三庆园可以说是京剧的祖地了。

    只是现在京剧行业比相声更不景气,更没人听,一个九流小明星都比一个京剧大腕的知名度要高了。

    想当年京剧那可是真正的主流艺术啊,在旧社会时期,艺界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北京学艺、天津成名、上海挣钱。

    最挣钱的地方是上海,那年间上海有个电影女明星叫胡蝶,这是国内一线女明星,也是挣得最多的。

    她拍一个戏,大概花个两三个月时间,能挣一千块大洋,其他明星可能能挣个几百吧。

    这就不少了,对老百姓来说,一千块钱都能买两套好房子了。

    也是同一时代,京剧有一位大角儿叫余叔岩,余派的创始人,人家去上海唱戏,也是俩仨月时间,人家挣七千五,能比吗?

    那年间,京剧是真辉煌,是真正的主流艺术,现在就不行咯。

    听书轩开张的第一天,也来了不少人,媒体朋友们也都来了,观众也来了好几百人,把座儿挤得满满当当的,这都是冲着何向东来的。

    何向东现在已经是传统艺术行当最红的一个艺人了,以他现在的走红程度离一线明星也不远了,接下去就是积累了,人气也是要靠慢慢积累的。

    当然了,也有人在积累的途中掉下去的,这都有,也很正常,不过就何向东目前的态势来说,他后劲还是相当足的。

    以前老书场说书都是按照一年来算的,一般是老板找好四个说书先生,一人说一个季度,基本上是这样,然后你们四个人约定好,谁先来谁后来,包括说什么书,这都得提前定好了,省的撞车。

    然后第一个先生开书之后,这一个季度就都是这一个面孔了,没别人了,他会一直说下去的。

    成本大套的一套书就能说好几个月,当然他也有可能选两个中篇,这都是随人家自己决定。

    当然现在就不行了,这书场得靠何向东来拉人气,一个季度一个季度来,单有何向东那一个季度有人来听,其他时候都没有,这不完蛋了嘛。

    再说何向东可忙了,让他连续一个季度每天都盯在这里,他可没这个时间,所以他现在定下来的就是一周来这里说两次书,其他时间其他人盯着。

    园子里面常驻的演员就有杜岳峰,还有评书门几个很优秀的评书艺人,西河门的也来了几个,都是说书的,也就不在乎什么门户之见了。

    晚上,何向东先上去开场说书,今天一晚上三位先生说书,何向东开坑《济公传》,杜岳峰开坑《西游记》,西河门的评书艺人马黑白开坑《聊斋》,这马黑白长得就有点鬼里鬼气的,适合说这种书。

    这几个全都是大坑啊。

    济公、西游、还有聊斋,这些在影视作品里面都很常见,人们也耳熟能详,但评书是经过二次创作的,这是不一样的。

    都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听书就得听新鲜的,没人愿意听第二遍的。

    所以这里面说的肯定是不一样的。

    晚上正式开场,台下坐了不少观众,二百来人,书场里面也都坐满了。

    何向东是一周来两次,杜岳峰是一周来五次,马黑白是全来,这就跟连续剧似得,得经常更新才行,不然人家容易忘了上次听得情节。

    听戏听大轴,听书听扣子,你扣子给人家下了,把人家心里挠得痒痒的,这得在一定时间补上才行,不然等过了劲儿了,人家都把扣子忘了,那就没治了。以何向东的腕儿和能力,他都得一周来两次才行。

    “啪。”

    正式开书,醒木惊天,挖坑不休。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七百二十一章 春晚邀请函

    现在已经是深秋了,北京是北方城市,它的秋天比南方来的更早一些。

    曲艺界、娱乐圈、文化界都是一如往常,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发生,大家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所有的一切都在按照他原本的节奏在进行着,不因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

    向文社一切如常,何向东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了,今年向文社的票价又提了一下,不多,就五块钱,原先是二十五一张,现在是三十一张,但前来看相声的观众还是络绎不绝,生意很好。

    北京城里新开的十来家民间相声社团已经有三家关门歇业了,如同昙花一现,虽然现在向文社大红大紫,可相声毕竟还是处在低谷期,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其他园子还在咬牙坚持着,日子过的很困难,只有一家生生不息相声社团做到了收支平衡,让园子顺利维持了下去。

    也亏的是有向文社的荫蔽,在向文社之前,北京城里可没几家相声社,开一家死一家,完全发展不起来。

    现在向文社爆红之后,观众更加关注相声了,他们虽然现在日子过的艰难,可毕竟还是维持下去了,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谁能一步登天?

    何向东这等惊才绝艳之人不也苦熬了八年嘛,他们这才刚开始,后面的日子还长着呢。

    还有何向东的好朋友高俊生,就是非要把麻花当做自己话剧社的招牌的家伙,他们现在也是主攻喜剧,把话剧和喜剧结合在一起弄成了舞台剧,在北京城里也打出名气了。

    高俊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何向东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而高俊生也的确展现出来何向东所预料的那般能力了。

    任何社团,任何人物,想要成功,都得需要积累,没人能一步登天,偶尔有一步登天的,到最后都会发现那就是昙花一现。

    何向东相信高俊生要不了几年就能把他的话剧社做到全国一流,还有高俊生旗下的台柱子小沈,这人何向东见过好多次了,他的演出也看了很多回了。

    事实上,何向东和高俊生经常会去对方园子里串门,都是老熟人了。因为看的多了,所以何向东敢断定只要给够小沈机会,这人必是大角儿,而以高俊生的能力,他完全给的起小沈这样的机会。

    所以他们社团的一飞冲天,不远了。

    何向东也很希望其他相声社团能尽快发展起来,他更希望相声界可以群芳争艳,而不是只有向文社一枝独秀。

    只是想要做到群芳争艳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啊……

    到了深秋了,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引起了文艺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那就是春晚。

    春晚是文艺界最大的盛宴,只要是干这一行的,就没有不想着上春晚的,这是全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最好的舞台,最好的渠道,多少人在这上面一夜而红。

    虽然也陨落了不少,昙花一现,但是也有好多坚挺了下来,一直红了很多年,最典型的就是东北的赵大叔了。

    有无数人挤破了头想加入这场盛宴,当年何向东就冲击过春晚,还一路杀进了第五审,可惜最后因为相声太过传统,被打掉了。

    那时候的何向东心态还有点浮躁,现在的他已经好多了,上不上春晚对他来说,没有那么重要,能上最好,不能上也不要紧,得之我幸失之吾命,反正哪儿都能说相声,再说他现在的资源就不少了,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