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相声大师-第4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输不起,他必须赢。

    高秉生挖了一个大坑,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大坑,可所有人都不得不往里面跳。

    ……

    一路飞机,飞向南京。

    商演的准备工作早就已经办好了,演员过去只要准备演出就好了,南京站的门票也都已经卖完了,一切就绪,只待演出了。

    到了南京之后,向文社一行人在演出方的安排下住进了酒店,当天晚上何向东出门置办了点礼物,再配上从北京带的特产,这样就差不多了。

    他明天要去拜访两个人。

    南京城里有他的两个熟人,一个相声前辈张永爷,还有一个是当年在西安茶馆里面比试过单口相声名家傅盛。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八百三十一章 拜访

    以前在江湖行当里面是有拜相的说法的,从前卖艺的艺人都是走南闯北的,是跑江湖的。

    当然也有很多艺人就是扎根在某一地儿演出,他就不走了,在这里成家立业,开科收徒,传承香火。

    跑江湖的艺人到了一个地方演出的时候,按照江湖规矩,他是需要去拜会当地同行的,这叫拜相。

    大概的意思就是“诸位同行行个方便,小弟要来贵宝地演出了”。

    在当地的同行也不一定非得是本地人,只要是来的比跑江湖的那位兄弟早就行,就可以接受拜相,这叫行客拜坐客。

    这是跑江湖的艺人的规矩。

    当地的艺人也同样有规矩,一般正常情况下,他们是不会拒绝人家来演出的,不止不会拒绝,他们还得告诉跑江湖的艺人当地的风土人情,人们的生活习惯,好让跑江湖的艺人能多赚点钱。

    如果实在不方便,或者不想让跑江湖的艺人过来卖艺,当地艺人还得凑出盘缠钱来,把人家给送走。

    这就是规矩。

    当然也有那种不讲规矩的,跑江湖的艺人直接大大咧咧就来了,找一地儿就卖艺了。

    当地艺人脾气好一点的,不跟他一般见识的也就算了;真有那脾气不好的,就会直接上去捣乱了。

    这都是老年间的江湖的规矩了,到现在就差不多没有了,毕竟现在已经没有纯粹的江湖了。

    当然了,这种规矩也不是说就绝对没有了,在现代社会其实也发生了一些变种。

    比如何向东要做商演,主办方是北京的环天传媒,但是他们每到一地演出,都会找当地的商演方进行协作,毕竟当地商演方更熟悉当地情况,包场地,包酒店,跑审批都会方便很多。

    这也就类似于江湖规矩的行客拜坐客了。

    老年间的江湖规矩还有很多,比如演出义务戏。艺人们都是有门有户的,都有传承,这种师承关系就跟普通人家里的亲戚关系是一样的。

    比如有艺人跑到一地儿去演出,钱包被人偷了,兜里一分钱都没有,在外面露宿一宿,结果还被淋雨感冒了,生了大病。

    在这种陌生地方举目无亲的,他能找谁帮忙去啊?这时候同门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他可以找到当地的同行了,报上自己的师承门户,如果正好有同一师门的人存在,这就好办了,这就是见着亲人了啊。

    师门的人就会帮助你,管你吃,管你住,给你治病,还会义务演出几场,把挣来的钱给你,好让你能有盘缠离开,这叫义务戏。

    所以别老认为传统师承关系就是老封建,就是落后文化,这里面学问大着呢,这里面的人情味浓着呢。

    何向东走南闯北也多年了,早年间跟着师父就跑遍全国了。在那些年里,他们不只是演出,更多的是和其他艺人的交流,还有就是搜集和整理传统相声。

    何向东相声技艺最快增长的时候,就是在这些年里面。在这些年里,何向东和方文岐也的确拜访了无数老艺人了,有开心的经历,也有不开心的,不过反正都过去了。

    现在何向东出来跑商演,如果知道当地有关系还不错的艺人,他是一定会去拜访的。

    如果没有就算了,他也不想再去搞拜相那一套了,现在江湖规矩都没有了,他再去拜相,人家给他二百块钱,让他走人,那他走是不走啊?

    所以就算了。

    当年在天津的商演的时候,他还搞过拜相,天津毕竟是曲艺之乡,相声窝子,不搞拜相说不过去。可惜啊,也还是有太多人不给面子,不过也有所得,现在向文社里的蔡生意和苏生德两兄弟不就是那个时候弄来的么。

    在南京站,何向东真正有交情的也就是两位艺人,一个是相声前辈张永爷,还有就是他的好朋友,傅盛。

    何向东和张永爷的交情得追溯到97年了,那是在天津录制传统相声段子集锦的时候了,那时候的何向东还是一文不值,向文社也还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但是张永爷很赏识何向东,还给他提了很多宝贵意见,还传了他一段失传的单口相声《张双喜捉妖》。

    两人的交情是从这儿起的。

    后来在牡丹奖比赛上,何向东还跟张永爷的徒弟们比了一场,人家真不愧是名家子弟啊,就连何向东这种高手都得是临场改了段子才险胜了人家。

    至于何向东和傅盛是在西安茶馆里认识的,那是王弥苇老爷子选传人,让何向东跟傅盛比一场。

    傅盛说的是《九头案》,何向东说的是《张双喜捉妖》。

    何向东卯足了力气才堪堪和他打成平手,也是在这次比试后,何向东认识了王弥苇,也接受了净街王的传承。

    后来也是在牡丹奖的评选上,何向东和傅盛再度对上了,这时候的何向东的功夫已经不是傅盛能比的了,何向东可谓是大胜一场。

    说起来慢慢的都是回忆啊。

    第二日清早,何向东先拿着东西去拜访张永爷,陪同一起的还有薛果,还有他的几个徒弟。

    张永爷早就退休在家了,现在没事就是溜溜鸟,打打太极,写写毛笔字,跟普通退休老人没什么大区别。

    再有那闲工夫也会去指导指导后生晚辈,江南旗的相声艺术可不是盖的,北侯南张,这是和老侯爷相提并论的艺人啊。

    电话是早就通过的,张永爷也知道何向东来拜访他,也就在家等他。好多年没瞧见这小子了,张永爷再见他的时候,也是唏嘘感慨。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毛头小子竟然能有现在的成就啊,或许说,他早有预料,但他也没想到何向东会有如此成就。

    再见何向东的时候,张永爷也很高兴,跟他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话。何向东跟高秉生对赌的事情,他也知道了。

    张永爷也半晌都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是说了一句话:“相声艺人的根是在观众身上,手艺人得凭能耐吃饭。”

    何向东郑重点头,表示受教。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八百三十二章 饭局

    在张永爷家拜访了一上午,也聊了不少东西,相声艺术之类的就已经没什么好聊的了,何向东的相声艺术已经大成了,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现在又是开宗立派的,已经是妥妥的一代名家的范儿了。

    他跟张永爷聊的更多的是两人的相声理念,还有就是对相声未来的看法。现在的相声界还是处在一个很迷茫的阶段,前路如何,谁也说不清楚。

    这种迷茫就跟当初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样的,也跟当初的国企改革是一样的,都说市场经济好,可是谁敢迈出那一步啊?谁敢说不要体制,完全走市场啊?

    相声是起源于民间的,也是兴盛于民间的,但是相声归于体制内太久了,虽说现在何向东在民间闯出了偌大的名气,但是还是没有几个人敢直接就去闯民间的。

    毕竟好几十年过去了,民间相声的未来谁也说不好,但是体制内的相声,他们是能看得见未来的。体制内胜在稳定,不管未来如何,总归是有相声一条活路的,也总归是会给说相声的一碗饭吃的,哪怕是苟延残喘。

    真的到了民间,万一遇上点什么事,要是完了,可就是真的完了,相声也就真的完了。

    所以相声界很多前辈都踟蹰不前,包括侯三爷,侯三爷非常看好何向东和向文社,他也帮了他们许多,但同时他也在努力搞他自己的文工团,看到有优秀的苗子他也是带到文工团里去培养,也没让人家立马就去向文社,他心里也同样没底。

    包括相声界现任当家人高本河,他在支持民间相声发展的时候,同样也在大力支持体制内相声的发展,还在支持相声多样化发展。

    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这才是大多数相声前辈的想法。

    至于高秉生,这是个狠人啊。现在的向文社已经有猛兽的雏形了,倘若向文社能蛇吞象,彻底吞下主流相声界,那么民间相声的路子就不会错了,相声的未来也肯定不会错了。

    同样的道理,主流相声界若是能吞下向文社这头猛兽,那就证明主流相声界已经重新焕发出活力了,相声也就重活了。

    所以不管谁胜谁负,赢的都是相声。

    何向东跟张永爷聊了很多,何向东是坚定的民间相声主义者,张永爷则是跟大多数相声前辈一样,认为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不管是民间还是体制,只要是好好说相声的,他就会支持。

    张永爷还跟何向东说,等他南京站商演开演的时候,他也一定会去到场捧场,何向东自然也是高兴之极。

    他们还在一起吃了午饭,张永爷今天兴头很高,还跟何向东的徒弟们聊了很多相声的东西,这都是宝贵的财富啊,何向东赶紧催促几个臭小子认真记下。

    拜访一直到了下午,何向东一行人才离去。

    晚上是跟傅盛一起吃饭,老朋友见面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也没有多么多礼数,何向东也没带别人,就他自己拎着点东西就去了。

    吃饭的地方在秦淮河边上的一家酒楼,这算是河景餐厅了,到了之后,何向东直接上了二楼的包间。

    房间里面除了傅盛之外还坐着一男一女还有一个七八岁大的小孩子。

    见到何向东过来,他们全都站了起来,傅盛更是哈哈大笑:“向东,这儿,你提前打个电话嘛,我好下去接你。”

    何向东也很随意,翻个白眼道:“得了吧,你事后诸葛亮啊,我上来了,你才跟我说这一套?”

    “哈哈哈……”傅盛大笑。

    何向东把手中的东西往前一送,对傅盛说道:“来,这都是给你带的。”

    傅盛赶紧接过来,嘴里还问了一句:“哟,这都什么呀?”

    何向东道:“南京特产,盐水鸭。”

    “哈?”傅盛一脸懵逼。

    房间内另外三个人全都笑出声来,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更是乐不可支,哈哈大笑。

    何向东也笑道:“好了,不逗你了,这是北京特产,来自北京全聚德的南京盐水鸭。”

    “哈?”傅盛又是一脸懵逼。

    房间内更是笑声一片。

    何向东也大笑,挥了挥手道:“行了,拿着吧,都是北京特产,没有南京盐水鸭什么事儿。”

    傅盛摸了摸鼻子,也笑了:“好嘛,您这是跑到我这儿抖包袱来了。”

    何向东笑道:“那你也没给我量活儿啊。”

    傅盛也道:“我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