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东汉末年-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这样,在一众太学学子的努力下,当初天子首次召见郭斌的过程便被人还原了。宫中城高墙厚,却是四处透风,只要有心,连天子每日里宠幸哪位皇妃亦可能成为洛阳城中所有出租车司机(如果真的有出租车的话)茶余饭后的谈资,更不用说这一场并未避人的召见了。

    众人自然不敢对天子有任何不敬,只能惊叹于郭斌反应之机敏,痛恨中常侍张让心思之深沉,同时对天子与郭斌对坐而谈,勾肩搭背的细节极为关注。这被众人描绘成君臣相得的典范,最是广为流传,也得到了无数人的惊叹。

    但凡是儒门子弟,哪个不憧憬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奇?所谓学而优则仕,读书不就是为了做官吗?

    因此,郭斌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颍川小子得到天子青睐,一夜之间得封伏龙亭侯,并以弱冠之年任阳翟令的故事便更加具有故事性,也满足了人们所有的憧憬和意淫。

    就这样,郭斌在京城火了,全洛阳城的出租车司机仿佛一夜之间都知道了这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而这个运气好到爆炸的山野小子自然成为了京中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然而,不久之后,郭斌的再一次上书,可真是将太学搅翻天了。他一封奏折,使得天子终于废弛了党锢之祸,士人的春天终于要来了!一时间,太学生们奔走相告,欢呼沸腾,郭斌俨然成为年纪相仿的太学生们的偶像。从没有进太学学习的郭斌,俨然成为一众太学生心中的启蒙者,若郭斌真的振臂一呼,太学中恐怕真的会应者无数。非要强行类比的话,此时的郭斌在太学生心中的地位,大概与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相类。

    因此,当众人看到正在率军剿灭太平道的郭斌竟然出现在京中卫仲道的葬礼上时,群情汹涌。人们呼朋引伴,许多已经回到学舍的学生亦在同学的通知下兴奋地往卫府奔来。

    郭斌自然不知道,他已然成为全场的焦点,只是来到灵棚,看到上面写着“卫仲道之灵位”的木牌时,心中是那样的迷惘与伤感:这里曾是卫仲道招待自己的地方啊!见过卫府的长辈,他来到卫仲道灵前,带着一众手下行了大礼。

    想到从此真的便要与卫仲道阴阳两隔,一时间他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心情下,郭斌再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众人只看到那紧紧攥着的铁拳上暴起的青筋,双肩耸动,虎目含泪。

    一直以来,郭斌的形象在京中人们的印象中都是极为刚毅而强势,无论是怒怼宦官还是以七百人冲击二十万黄巾大营,都是京中众人最喜欢的桥段。甚至于,这许多桥段竟给人编成了曲子,在乡间坊里被人传唱。而无一例外的,郭斌都是勇猛无畴的英雄形象。先不说这里面有没有戏志才的推动,起码郭斌铁血英雄的人设,已经在京城百姓的心中形成了。

    此时,众人见到郭斌这样的猛汉竟也真情流露,心中也极为震动。铁汉柔情,最是触动人心。

    这时,只听郭斌喝到:“笔墨拿来!”

    早有几个卫家的小厮将笔墨纸砚并书写用的桌案摆在了郭斌面前,卫仲道在京中交往多为太学生,大家为卫仲道题写挽联亦是寻常,是以灵堂一侧便备有笔墨。

    郭斌拿起笔来,饱蘸浓墨,洋洋洒洒二百余言的祭文跃然纸上。

    其文曰: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

    城南草萋萋,涔泪浸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伞秆允猿そ!

    山东有黄巾,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里,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这首五言诗,原作者是毛 泽东,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 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是他为悼念好友易永畦所作的。郭斌将其稍作修改,以适应此时的具体情况。诗中既有对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和深刻的缅怀,又写出了少年人的壮志未酬和对民族危难的沉重忧虑。

    此作一出,满座皆惊。

    在座多为少年人,哪一个不是承载着家族满满的期望?哪一个不是满腹的经纶?又有哪一个不是踌躇满志,立意报国?因此,对这首诗作,同样失去同窗好友的太学生们满是认同感。此时,便是平日里与卫仲道不甚相熟之人,亦不由得为郭斌与卫仲道二人的友情而流下热泪。

    这首悼亡诗,在随后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京师,并迅速轰动了整个士林。并不是说这首诗真的是好到惊天地泣鬼神,前看五百年,后看五百年,无出其右者。它所以能出名,更多的是因为故事的传奇性。

    卫仲道是河东卫家的公子,虽然河东卫家家大业大,实力非凡,他本人却只是太学中的一个普通学子罢了。而郭斌本是来自颍川郡阳翟县的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自幼丧父,是在近一年来方迅速发迹,非但闯下了偌大的家业,更是得到天子的青睐,因功封为伏龙亭侯,阳翟县令、骑都尉,步步高升。最近更是以七百骑兵大破二十万黄巾军,却为了保全近二十万黄巾俘虏的性命而兵围右中郎将朱儁的帅帐。

    人们在感叹郭斌仁义的同时,亦不由得对郭斌的洒脱暗暗佩服。易地而处,恐怕极少有人肯为了不相干的人的性命而违逆上官。恐怕也只有郭斌这样勇猛绝伦,又才略过人的国士,方敢如此肆意。

    因此,卫仲道与郭斌的友情便因为这极为悬殊的人生经历而更加具有了话题性。两人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靠着自身的努力走向人生巅峰的“富一代”,一个是太学中的普通学子,一个是封侯拜将的忠勇之臣。二人的友情便因着这一篇诗文和郭斌的一句话,轰动了京师,并传遍天下。

    郭斌说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

 第一百四十四章 古拳

    在京中呆了只四五日,郭斌便听到消息,因董卓屡战屡败,官军士气大挫,着去其左中郎将之职,仍任河东太守。//全本小说网,HTTPS://。)//而皇甫嵩身为南路军主帅,大破二十万黄巾大军,功劳卓著,又与朱儁一起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平定了三郡之地。

    至此南路黄巾军主力尽丧,天子下诏,令皇甫嵩率领所部赴广宗统领剿灭张角主力的重任,而朱儁则继续扩大战果,剿灭盘踞在南阳与宛城的黄巾贼余孽。

    随即,郭斌接到了天子诏令:“着即率所部之广宗,听从左中郎将皇甫嵩之命,戮力剿灭该处盘踞之黄巾主力,不得有误。”

    拿到这诏令,郭斌急忙去城外越骑营,将所部集结起来,往广宗策马驰去。

    至于太学生校服的事情,郭斌已然与蔡邕达成一致,方案也获得了天子的认可。其形制,便与后世的中山装相若。

    其样式为: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三厘米的插笔口。这样的形制,与现代的中山装别无二致。

    非但如此,其造型设计也是颇具内涵。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而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另外这服装的色彩偏向深色,至于其面料,则选用与阳翟服饰中最为流行的制式军装相同的毛呢。这服饰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

    郭斌众人前往吊唁卫仲道之时,所穿的便是黑色的中山装。当郭斌带着郭嘉、戏志才、关羽、张飞四人出现在卫仲道葬礼时,众人看他们所穿的怪异服饰,竟仿佛是与阳翟的制式军装一脉同源,却又别辟蹊径,便很是吃了一惊。原本此时的服饰以宽袍大袖为美,这种服饰乃是儒家“佉笾苤帷钡闹喂枷胂卵荼涔吹模搅撕捍蛐纬赏瓯傅墓诜逑怠

    然而这种服饰虽然看起来富丽堂皇,富贵秀美,却是存在诸多不便的。正统的礼服,自然是雍容华贵,广袖宽袍,规规矩矩地按照规矩来,因为这是要去祭祀鬼神或者面对祖宗的,总要显得愈发庄中才好。而现实生活中,便是贵族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袖子逐渐缩窄,衣服的下摆也减到不会影响走路的程度。

    然而这依然是极为不方便的。

    宽大的衣服下摆不适宜进行运动,人穿上则会行动不便,广袖则更是容易弄脏。在吃饭或者写字的时候,宽大的袖子总是会不小心染上汤汁或者墨水。而鉴于此时的染色剂多是提取自植物或者矿物,染色技术不完善,色牢度不高,若是清洗,便会导致衣服掉色,而掉色的衣服,则不会再受到贵族们的喜爱了。

    因此,此时无论是以蜀锦还是临淄产的名贵绢帛所制的华丽服饰,都是一次性产品。不是说穿一次便扔掉,而是不可用水洗,若是沾染上油污,便不能再穿了。

    而这种窄袖的服装,则免去了在袖子上沾染污渍之虞,对于长年累月读书写字的太学生来说,无疑是极为方便的。而且在左上方的口袋中还有插笔口,可以将阳翟县中新研制出来的铅笔装入竹制的笔囊中插在里面。这既极具便利性和观赏性,方便时时处处书写,更是彰显自己读书人身份的标志。

    这种竹制的笔囊,乃是以粗细均匀的竹子制成,里面放上铅笔,上面则以一个木塞堵住,防止铅笔从里面掉出来。这样挂在左侧胸口,便既不会弄脏衣服,又不会轻易掉出来,亦极为美观。

    非但如此,因为阳翟县制式军装走的便是高端路线,这种校服也是只有太学生才会供应,所以这种饥饿营销的方式便更容易赢得人们的认同。移风易俗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的,公司里的白领会模仿网红或者明星的着装,各级领导干部则会模仿中央领导层的着装,而你绝不会见过有人会去模仿一个老农腌臜邋遢的服饰。当然,“上等人”所关注的巴黎时装周除外,设计师们的脑回路总是与我们这些普通人有区别的。

    因此当校服下发到太学生们的手中时,许多当日曾前去卫府,看到郭斌吊唁卫仲道的学生都极为兴奋和认同。

    很快,太学校服便以“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壮于观瞻”而风靡一时,许多地方家中穷困的读书人,也以拥有一套新式的“儒服”为荣。

    然而,这件事情既然定了下来,于郭斌来说便不会过分关注,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使他在骑马奔往广宗的路上时常走神的,除了源源不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