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东汉末年-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斌道:“说起来,还要多谢本初兄于京中为小弟奔走,事情方能进行地如此顺利。”

    袁绍摆摆手,道:“自家兄弟,无需客套。”

    郭斌道:“当时小弟还纳闷,为何突然有这么多太平道高手进入阳翟?按说阳翟并非富县,要乞讨亦应到颍川郡治去才是正理。况且据探子来报,这些太平道人,俱身怀武艺,绝非一般流民可比。”

    “当时,小弟想不管太平道来阳翟何事,多做准备总不会错,便秘密从伏龙山庄调了五百人埋伏在城外庄子上。以备不测。”

    “今日午时,小弟得到消息,潜伏于城外庄子上的近三百太平道人分批往阳翟城北去了。当时,我还舒了一口气,以为终于将麻烦送走了一大半。可是怎知,过不片刻,便收到了本初兄车驾已到阳翟城北的消息。”

    “当初,郭大回来时,小弟便怀疑这些太平道人进入阳翟,或者与本初兄此来有关,只是并不知晓大皇子亦与本初兄同行,便排除了这个可能性。”

    袁绍听到这里,猛地起身,道:“潜阳是说,有人将大皇子亦在此行的消息传给了太平道?”

    郭斌道:“不错,当初我还不敢确定,现在却是越来越可以感觉到,这些太平道高手非但提前知道大皇子要来阳翟,而且他们受人所托,要除掉大皇子!”

    袁绍怒道:“到底是谁,竟如此大胆!如此行径,几与谋反等同。”

    郭斌道:“本初兄可还记得,当初在徐奉府邸之人?”

    袁绍道:“王越?他虽知道此行目的便是护卫大皇子,可若是大皇子遇刺身亡,他又岂能脱得了干系?便是交州士家,亦会被连根拔起!而且此次亦多亏王越拼死冲杀,方能得保周全,若是他泄露的消息,又怎会如此卖力?”

    郭斌道:“小弟所言,并非王越。本初兄可记得,徐奉邀请的另一个客人?”

    袁绍问道:“哦?为兄倒是记得,是个武艺出众的好汉子,难道他竟与此事有关?”

    郭斌道:“此人名叫马元义,乃是太平道的大方头领,小弟在进京时,于偃师与其相识。当时王越也在,还与他发生了冲突。”

    此次张梁阳翟一事,必有马元义通报消息。兹事体大,郭斌亦需与己方情报共享,方能共渡难关。所谓朋友之义,在利益面前竟如此脆弱了。

    袁绍道:“那王越为何亦是徐奉座上嘉宾?”

    “此事小弟却不知晓了。”郭斌答道,“只是徐奉为张让爪牙,小弟推测,徐奉与太平道勾结之事,必有张让首肯。”他哪里是推测的?这是他听后世史学家说的。

    袁绍点头道:“潜阳所言有理,想徐奉虽为常侍,却哪里有什么根基?又哪里有胆子与太平道勾结?”

    郭斌赞同道:“本初兄所言甚是,至于大皇子来阳翟之事,既是张让建议,又如何能逃出太平道的耳目?”

    袁绍惊道:“什么?潜阳是说,太平道此次伏击大皇子一事,是张让吩咐他们干的?”

    郭斌道:“张让不过是个宦官,如何能使唤得动太平道出动这么多人高手,这么大的阵势来对付大皇子?况且,即便大皇子被杀了,他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袁绍道:“若是能结好二皇子,天子百年之后,便能。。。”

    说到这里,连袁绍自己都不信了。即便是未来大皇子登基,也是需要宦官的啊。既然张让能辅佐天子刘宏,如何便不能继续辅佐刘辨?张让不仅对何皇后有恩,而且他张让的儿媳妇就是何家的女儿啊!凭借如此亲密的关系,未来刘辨登基,不宠信他张让宠信谁?他又何必非要冒着族诛的风险,勾结太平道,谋害大皇子呢?

    郭斌见袁绍的表情,知道他亦想到了其中的不妥,便开口道:“若张让是被胁迫呢?”

    袁绍忙道:“哦?潜阳是指,被谁胁迫?太平道么?”

    郭斌学着电视里谋士们的样子,骚包地摇头晃脑道:“非也,非也。”见袁绍没有理他,也不尴尬,继续道:“本初兄可还记得当日在徐奉府邸,马元义对徐奉说的话?”

    袁绍道:“可是他们要造反的话?为兄亦多次与国舅爷提过此事,只是国舅爷似乎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郭斌道:“正是此事。太平道举事在即,又何必多次一举刺杀大皇子呢?此事不论成败,必会引来朝廷追查,到时太平道举事一事提前泄露,他们绝对是得不偿失!再说,大皇子年方十岁,又非独子,又尚未封爵。即便刺杀成功,亦难以引起太大的风波。”

    袁绍不自觉的点点头,道:“那么,依潜阳之意,张让是受了谁的胁迫呢?”

    郭斌道:“本初兄想想,若是大皇子不幸身亡,那么谁会是储君人选?”

    袁绍道:“自然是二皇子协。二皇子生而丧母,天子对他亦颇多愧疚。兼且他天资聪颖,又自小在永乐宫长大,由董太后悉心抚养,年纪虽小,却举止端庄,据说深有人君之相。只是二皇子年岁尚小,今年亦不过三岁,又怎会。。。”

    实际上,刘协此时不过两周岁,只是古人常以虚岁来计算年龄,因此袁绍才说,是三岁。

    说到这里,袁绍又一次震惊坐起,张口结舌道:“难道,难道,依潜阳的意思,胁迫张让的不是太平道,而是,而是。。。”

    郭斌也站起身,道:“不错,小弟指的,就是董太后。”

    袁绍心中震惊,却也不得不赞同,就目前的情报来看,郭斌这个推测是最接近事实的。因为董家要维持外戚的地位,要继续形成对朝局的巨大影响力,天生的便与新的外戚处于敌对状态。刘辨若是个没有外家扶持的皇子,董太后自然愿意摆出慈祥的样子,抚养刘辨,然后顺理成章地继续他们一手遮天的日子。

    可是刘辨的母亲何皇后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她不仅通过贿赂十常侍登上皇后宝座,还毒杀了刘协之母王美人,更是哄得天子刘宏将何进封为河南尹。这个河南尹就像是清代的直隶总督,乃是天下督抚之首,比现代的北京市长权位要大得多了。

    因此,有强有力外家支持的刘辨,便被董太后排除在外了。甚至劝说天子,将其养在道观,以免沾染了其母何皇后的戾气。其实,这何尝不是让天子疏远大皇子刘辨而施的手段呢?

    而董太后借着天子刘宏对刘协生而丧母的怜惜与歉疚,将他养在永乐宫中,以期有朝一日,他得登大宝。那么刘协一直以来倚为外家的董家,便又成了最得势的外戚。端得是好算计!

    日前,郭斌进京时,对天子刘宏所说重嫡庶之别的一番话,固然是得到了士人阶层的支持,却也毫无疑问地得罪了盼着刘协登基的董太后一派。

    而天子刘宏事后让刘辨进东宫就读,基本确立了刘辨的储君地位,就成了事情的导火线。

    于是,董太后要除掉刘辨,以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也便解释得通了。盖因若刘辨死了,得利最大的便是董家了。

    至于陷害郭斌,只是捎带手的罢了,一个小小的亭侯,还看不在他们眼中。

    想必董太后手中有张让的把柄,方能指挥得动他提议让刘辨到阳翟“观察世情”,并让江湖人士刺杀刘辨。如此,若是大事成功,便是大吉大利,天天吃鸡;若是失败了,也无论如何牵扯不到董家的头上。

    这狗血的剧情,在后世看惯了宫斗电视剧的郭斌看来,自然是闻一知十,毫无新意;于不过二十岁出头的袁绍来说,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了。

    不错,历朝历代,涉及到皇位传承的问题,都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大事,却也称得上是“惊天动地”了。

 第六十五章 准备

    与袁绍的密谈进行到深夜,郭斌方才离去。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一番话将袁绍听得心惊胆战的同时,亦升起无边的斗志。年轻的袁绍一直是一个自信心满满,坚信自己能够开创一番伟业的人。如此心怀大志,阳光热情之人,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光华,在无形中吸引着他人。似乎,这就是所谓的“气场”吧?

    因此,袁绍才能年纪轻轻便能安下心来隐居洛阳“养势”,而且交游士人,出入权贵府邸而能不卑不亢,这都是自信心使然。否则他为什么能凭着白身便能在身边聚集起一批能人异士?若只凭着家族的余荫,便会如袁术一般,身边聚集起一批酒肉朋友,又如何能在历史上留下偌大的名声?如何能够在青、幽、并、冀四州之地广受爱戴?

    第二日一早,当刘辨起床之时,看到了五个手持长~枪,穿着毛毡所制的奇异军服的郭大五人,以及一旁的郭斌和袁绍侍立门口。

    经过仔细深入的交谈,郭斌与袁绍决定不向刘辨透露实情。毕竟他年龄尚小,恐怕受到惊吓。而且他此来阳翟,若是没有什么收获就回京了,也太对不起何进的一番嘱托以及天子的殷殷期望。若是刘辨知道了真实情况,于阳翟城中便畏畏缩缩什么也不敢做的话,在天子心目中就不是加分了,恐怕何进以及一众支持刘辨的文官的谋划亦要落空。

    于是二人决定在保证刘辨安全的前提下,让他在阳翟多多活动,在许多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表现才成。

    郭斌命郭大五人贴身护卫刘辨,这五个人都受过华佗的训练,习得华佗分别根据熊、虎、猿、鹤、鹿五禽捕食或行走的动作所演化出来的外家枪术,揉和了现代拼刺术在其中,而且利用精妙的步法,灵巧走位,互相掩护,分进合击,端得是妙用无穷。

    若由郭大五人同时使用,防守之时,前后左右互相呼应,面面俱到,便仿若刺猬一般,周身都是利刺一般的长‘枪;攻击之时,滚滚枪影层层叠叠而来,虽无高深浑厚的内力,却是连绵不绝,而使人疲于应对,端得是厉害非常。

    初从京师回来时,众人曾经对练过,若说单打独斗,五人并非特别厉害,只比一般的士兵强出一头,可若是五人结成阵势,即便以关、张、赵云,又或者是郭斌之能,亦难以在百招之内取胜。因此,用他们五个人来护卫刘辨,只要不是张梁以及当初与赵云对战的那人亲自前来刺杀,便万无一失。

    见刘辨出来,众人连忙施礼。

    刘辨并非首次见郭二,却是第一次见他穿新式军服,当下好奇非常地在五人身边转了好几圈,啧啧称奇。

    遂向郭斌问道:“伏龙亭侯,这衣服是哪里的式样?我怎么从未见过?”

    郭斌忙躬身道:“不敢,大皇子便直呼微臣表字即可。”见刘辨点头,郭斌继续道:“至于这身衣服,是我伏龙山庄的部曲所用的制式军服,也是部曲的礼服。因毛毡防风耐磨,保温性好,便以之做秋冬军服,上衣下裳分开,使得运动愈加灵活。故此,不必穿得太厚,亦能上阵拼杀,又不虞冻伤。平时穿起来有肩有领,更是英武非常。”

    只听得刘辨双目愈发明亮,待郭斌说完,便急切地道:“可否也与我做一件?”

    听到这里,跟刘辨同来,负责伺候他起居的老太监忙道:“大皇子,万万使不得,朝廷自有法度,大皇子穿衣岂可与戍卒部曲等同?”

    刘辨听了,道:“张老,你看这身衣服如此英武,哪里便能看出是戍卒部曲了?况且伏龙亭侯不也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