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苏联教父-第3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金钱的诱惑之下,谢廖沙终于完成了他的保证,在苏联第一场降雪到来之前,列宁格勒所有的工人们都住进了板建房,工人们心里清楚他们没有在暴风雪中住在帐篷里瑟瑟发抖是因为谁,尽管板建房里依旧寒冷,但是他们起码有了一些希望。现在谢廖沙每次来视察建设情况都有大批的群众自发的前来迎接,谢廖沙打心眼里享受这种感觉,哪怕他在日本赚回来了几万亿美元,都没有在工地上工人们的子女把红领巾系在他的脖子让他开心。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二百四十一章 昂纳克辞职
自从匈牙利和奥地利同意开放边界之后,活跃在东德的一些偷渡组织就找到了一条绝对安全的偷渡通道,就是接到匈牙利,奥地利等国逃亡到西德。从那以后,东德人民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逃亡行动。很多家庭甚至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柏林,大批的住房空置了下来,变成了无主之物。很多青年男女也因此堂而皇之的住了进去,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爱巢。
这个世界变化的实在是太快了,快到德国统一社会党都来不及适应,长期担任德国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的埃里希·昂纳克从英明领袖到人民公敌仅仅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因为昂纳克同志在发生了人口大规模逃亡的事件之后,采取了限制出国和新闻管制的政策,这两项政策却让本就处于爆发边缘的民众们彻底的不干了,他们纷纷上街,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东德人民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富裕程度是首屈一指的,他们反抗政府并非因为物质上的不满,归根结底在于两德之间割舍不断的亲情。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住在柏林墙对面的亲人,而本来要面临着生命危险才能偷渡到对岸的行为现在一下子被匈牙利给打开了,在想要封住这个口子就要面临百倍的压力。
反对的声浪并不仅仅来自于民间,在德国统一社会党内部,对于昂纳克长期占据第一书记位置不满的干部们大有人在。尤其是昂纳克下令取消与邻国捷克斯洛伐克互免签证,以及禁止西德人进入东德的政策。这两项政策是爆发大规模民众抗议的导火索。作为执政党的德国统一社会党必须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平息人民的怒火。在这个问题上,昂纳克同志绝对不能够置身事外。
在危急情况之下,昂纳克同志紧急召开政治局会议商讨对策。可惜昂纳克现在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即使在政治局内部,公开指责昂纳克的委员们也不在少数,特别是来自军方的埃里希·米尔克大将。他当着所有政治局委员的面痛陈昂纳克的重重罪状,声称如果昂纳克不辞职就要让他名誉扫地。
正是因为失去了军队的支持,昂纳克只能称病宣布辞职。他的继任者埃贡·克伦茨只是埃里希·米尔克为首的反对派扶植起来的一个傀儡而已。幸苦了一辈子的昂纳克同志就这样在一片反对声中告别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回到家中颐养天年。
不过埃贡·克伦茨还是顺应民意做出了一些改变,他首先宣布赦免了逃往西德的东德公民,以及那些参加游行示威的人。并且尝试着接受民众的要求和西德政府正式进行接触。看到东德抛过来的橄榄枝,西德政府感到非常的兴奋。他们已经从东欧各国一系列的变化当中看到了苏联对东欧各国控制力的减弱。如果苏联不再过多的过问东德的内政,那么西德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和东德改善关系呢?这个想法实在是非常的诱人。
事情发生的实在是太快了,刚刚才解决了波兰和匈牙利二十万撤军安置问题的谢廖沙现在不得不提前准备应对一波更大的撤军潮。而戈尔巴乔夫总书记现在则正在忙着年底和美国总统布什在马耳他的会晤。戈尔巴乔夫迫切的希望和美国改善关系,期望提高对美贸易能够让苏联的经济摆脱困境。波兰和匈牙利现在的都贸易待遇简直让戈尔巴乔夫垂涎三尺。谢廖沙相信,戈尔巴乔夫已经被美国人的糖衣炮弹迷晕了双眼。
谢廖沙现在对瓦文萨过河拆桥的举动非常的不满,他决定要给瓦文萨一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知道到底谁才是老大。所以在和安然公司签署了十年期的天然气供应合同之后,谢廖沙通知波兰外经贸部,从下个月起输送到波兰的天然气和石油的价格将会提高到和西德一样的水平。因为波兰现在已经不算是苏联的盟友了,自然不能够在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优待。
谢廖沙的命令下达之后,波兰方面提出了抗议,并且怒斥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二战时期对波兰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谢廖沙懒得理他们,他直接切断了通往波兰的输气管道,和石油管道。甚至扣留了一切通往波兰的列车。在谢廖沙的要求下,高尔基兄弟会也停止了和波兰的粮食贸易,谢廖沙要让瓦文萨好好尝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现在谢廖沙在波兰的天然气码头已经开始供货,关闭对波兰的天然气供应并不影响对其他西欧国家的贸易。因为天然气既可以通过海运,也可以通过途径乌克兰的输气管道运往欧洲,是小小的波兰还没有可以威胁苏联的地方。
波兰方面对谢廖沙的贸易禁运措施感到非常的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现在由美国做靠山了。瓦文萨甚至当众声称和苏联切断贸易联系是向波兰苦难的历史做告别。谢廖沙倒是没做回应,他现在还在组织国内的企业加紧生产更多的板建房,用来安置那些即将归国的东欧撤军。
谢廖沙已经向国防部了解过了,如果驻扎在东欧各国的苏联红军全都撤回到国内的话,估计会一下子多出上百万的失业人口。这些人的住房和工作问题现在都压在谢廖沙的肩头,沉甸甸的叫人喘不过气来。如何能够一下子创造出来一百多万个就业岗位,现在列宁格勒经济特区已经到了容纳的极限了,根本就不可能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安置上百万的东欧撤军。
谢廖沙左思右想,觉得现在这种情况除了继续发展苏联擅长的重工业之外别无他路。谢廖沙知道苏联缺乏轻工业,需要大规模从国外进口农产品。可是苏联农业的低效率可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反倒是大力发展私营的规模工业是一个可以安置大量失业人口的好路子。想想未来的富士康,几乎一家工厂就可以容纳十几万的员工。不过富士康那种制造业可不适合苏联,苏联人更适合的是冶金,石油等资源类的工业。
调整了思路之后,谢廖沙决心效仿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建设,在国内资源丰厚的地区新建若干个工业基地。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二百四十二章 布局东欧
退休在家的昂纳克同志再也无法阻止民主德国这辆列车开向末日了。昂纳克始终坚信柏林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保障。一旦西方试图越过柏林墙,苏联绝不会坐以待毙,可是他却始终没有等到苏联出兵的消息,反而在电视上看到了戈尔巴乔夫即将和布什在马耳他举行高峰会的消息。
这一次的高峰会核心议题就是结束美苏之间的对抗,建立一个新型的美苏关系。不过对于参会的双方而言,苏联却有着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国内经济的困境,越来越多的民族和政治冲突,让苏联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可以安下心来埋头发展。尽管现在的情况远不如苏联刚立国时列宁面对的情况凶险,可是戈尔巴乔夫从骨子里的软弱让她注定采取了妥协的政策。
谢廖沙有幸得到了戈尔巴乔夫的赏识,将会陪同他一同参加这一次的马耳他高峰会议。不过谢廖沙其实去不去都没有意义,因为这一次的高峰会并不是探讨贸易问题的。其实他更想待在国内,因为他知道,民主德国那边怕是很快就会出问题了。
从波兰和匈牙利撤回到国内的并不仅仅是苏联在当地的驻军,还有一些政府机构和情报机构也会一同被裁撤。这些人员和那些大头兵比起来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是现在的苏联却没有这些人的位置。
谢廖沙可不想这些情报人员为了生计去投靠欧美,他早就想招揽一些这样的人才充实高尔基财团旗下的企业了。要知道培养一个可以长期潜伏在国外的苏联间谍要耗费多少资源,这些人在国外超凡的生存能力,刺探情报的能力都是常人所不具备的。
撤退回国的克格勃们很快就发现,他们似乎成了列宁格勒经济特区里那些跨国公司们争抢的人才。尤其是瑞士著名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公司的,急切的想要招募这些熟悉东欧地区业务的克格勃担任他们的交易员。紧接着安然能源和西方石油公司,两家实力雄厚的公司也盯上了东欧这片未经开发的市场,除此之外还有经营化工业和农业的孟山都公司,以及急于开展金融业务的哥伦比亚银行,和哥伦比亚保险公司。他们想要在东欧地区开拓自己的转基因业务。
这些万里挑一的克格勃们很快就被高尔基财团旗下的企业瓜分的一干二净。高尔基财团下属的这些企业给这些克格勃们开出的工资,是他们在克格勃时的三十倍。许多人前脚刚离开自己工作多年的国家,后脚就换个身份又回来了。人还是这些人,但是他们要做的事情却完全不同。
西方石油公司在列宁格勒的石化基地已经开始投产了,这里生产出来的汽柴油成品在东欧各国供不应求。除此之外高尔基大众生产的合资汽车也开始大量的出口到了东欧地区。因为苏联低廉的人工成本,再加上大众公司品质的保障。高尔基大众汽车厂生产的廉价汽车开始畅销东欧。在东德,谢廖沙刻意抹去了高尔基的标志,让人们误以为这是西德生产的产品。东德人民其实非常的富裕,只是他们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很多人家并非买不起汽车,而是因为没有抽到汽车券才无法购买汽车。高尔基大众廉价汽车产品的出现让人们不再为了汽车券而头疼,再加上哥伦比亚银行针对东欧地区的用户们开展的汽车贷款业务和高尔基大众达成了战略同盟,紧接着名不见经传的哥伦比亚保险公司还为高尔基大众提供优惠的汽车贷款,这两项措施让高尔基大众在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很快就超过了卫星和斯柯达成为了消费者的第一选择。
米哈伊尔所领导的哥伦比亚银行用汽车贷款悄无声息的敲开了东欧国家的大门,对于这些刚刚变了天的国家来说,以哥伦比亚银行为代表的这些企业是根正苗红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是来帮助他们改善经济的,他们对这些企业欢迎还来不及,怎么可能驱逐这些企业呢。
但是实际上,米哈伊尔等人是带着谢廖沙新的计划进入东欧市场的。现在的东欧各国虽然经济衰退,但是却并非一无是处,从奥匈帝国时期就十分著名的斯柯达工厂,再到德国光学仪器的骄傲卡尔·蔡司·耶拿(东德地区的卡尔蔡司工厂,是卡尔蔡司真正的诞生地)镜头。这些著名的企业简直就是待宰的羔羊,即将成为西方国家的盘中餐。
谢廖沙深知自己无法阻止东欧巨变的到来,不过他却可以接机收购那些东欧优质的工业企业,从经济上控制东欧地区。以现在哥伦比亚银行的实力,足以横扫东欧各国的央行,包括苏联的中央银行。谢廖沙要趁着这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