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十七年秋-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千料的大船有三艘。”
“料”是无法直接转换成现在的公吨计算的,不同的船型,千料的大小不一,以福船为例,如果是民料一千料的船,根据考古结果和专业论文的数据,其轻排水量在250吨左右。
如果是官料一千料的船,大概就是500吨左右。
王彦一直念念不忘施琅告诉他的荷兰战船,他这次来到金门,主要也就是想从郑成功手里,拿到郑氏仿造荷兰船的图纸、工匠,现在听郑成功说有三艘两千料的大船,立即挑眉道:“本官记得《闽海贈言》,卷之二记,西夷舟长二十余丈、高数丈许,板厚二尺有咫,內施锡片。舟旁各列大铳三十余,铳中铁弹四五具,重三四十斤,舟遇之立粉。成功所说二千料之大船,就是此船呼?”
郑成功微微一愣,点点头道:“正是仿制此船,不过大小,船身虽然形似,但西夷之船,船旁各列三十多门炮,整船六十多门火炮,而其主炮一半是十八磅重炮,而我们的火炮比之却差了许多。”
对于火炮,王彦到不担心,宋氏兄弟已经将铸炮坊办了起来,十八磅炮,大明可以自己铸造,不过郑成功占时肯定铸不了炮了。
“成功,本官这次过来,主要是想要与你一起对付荷兰人,朝廷想要仿制荷兰战船,你将那两千料的大船,借给本官一艘,本官拿粮食和火炮,与你交换,成功以为如何?”
(感谢悦冻窝芯的月票和打赏。)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435章 邀郑攻台
造船是个技术活儿,光有图纸,虽说也能勉强造出来,可是摸索之中肯定会耗费许多时间,所以王彦才提出要借郑成功一条两千料的战船。
有了样品参考,就可以拆开来看个究竟,龙骨什么样儿,船舱什么样儿,立刻一目了然,等得到各种资料之后,工匠们就可以依葫芦画瓢,快速摸清船只的构造,用最短的时间把战船造出来。
郑成功闻语,没有拒绝,但是却一脸惊讶的道:“朝廷要和荷兰人开战?”
郑氏之前主要跑朝鲜和日本这条线的商贸,日本幕府因为天主教徒起义,之后加强禁教,逐渐演化为日本版的闭关锁国,对中国和荷兰的商船人数都进行了一定限制。
郑氏手里有充足的物资,但幕府给的指标就那么多,除了走私之外,就只能与有指标没货物的荷兰人合作。
荷兰人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也就是拉着物资四处倒卖而来。
在料罗湾击败荷兰人之后,郑氏与荷兰在日本、南洋上的贸易,都多有合作,关系还算融洽。
闽中之变之后,荷兰人自然截留税款,也不再买郑氏的令旗,对此郑成功也没有办法,他的心思大多放在抗清之上,而且金夏之地不足以养兵,他主要的钱财来源,就是走私贸易,许多物资都需要卖给荷兰人,然后换来银钱,所以他并没想过要与荷兰开战。
王彦知道,福建虽然被清兵占领了,但是郑氏经营数十年的关系还在,闽人之间利益盘根错节,换了皇帝,闽人做了那么多年的海贸,还得继续,郑成功从八闽走私出来的物资,必须要有销路,所以荷兰人对于郑成功显然还有些用处。
“荷兰人在南海之上,甚是无礼,天子已经震怒,而且海贸一事,事关朝廷生死,荷兰人欲在贸易上指手画脚,已经越过了朝廷的地线。”王彦边走边解释道。
郑成功微微沉默,片刻后说道:“眼下抗清之事尤急,朝廷在与荷兰开战,是否过于冒险?”
“同清兵作战,主要靠陆师,而打荷兰人则靠水师。”王彦解释道:“来金夏之前,我先去了一趟澳门,从荷兰人的宿敌,葡萄牙人口中探知了一下,荷兰人在台湾的总兵力,得知不过千余人,南洋巴达维亚能派出的援兵也不会超过两千,朝廷以水师,然后配合一万精锐,破之易也。”
郑成功点点头,王彦接着说道:“金门寸土,不足养兵,夏门丸城,亦不足以拒敌。只要击败了荷兰人,不仅朝廷海贸得以发展,还能控制台湾。此岛方圆千里,可开垦良田万顷,每年得饷数十万,亦可使粮食自足,成功如果经营此处,移金夏之民上岛,安置将官家眷,再于岛上造船制器,然后出兵东争西讨,则成功能随时攻清,而清兵只能望岛兴叹也。”
郑成功眼下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王彦的话语让他大为动心,如果得了台湾,真的开垦出万顷粮田,那他就不用为粮食发愁了,而且清兵不善水战,近海登岛还有可能,但要攻打台湾,说不定连台湾在哪儿都不知道。
如果他占了台湾,就真的像王彦所说,他将立于不败之地矣。
“阁部之言,金夏不便久持,成功当先固根本,壮枝叶,使自身万全,才能完成抗清之大业。”郑成功遂即拱手向王彦行礼,“既然朝廷和阁部都已经决定,那成功必定配合,两千料的战船,阁部大可借去,工匠图纸也可以赠予阁部,不过台湾打下之后,要归于福建治下。”
王彦点点头,“这是自然,台湾就用于成功屯兵,到时经营几年,成功领水师大船,直驱长江,本官督楚赣之众,顺流而下,会猎江陵,岂不快哉!”
郑成功闻之,与王彦相视而笑,意气风发。
这次王彦的目的,就是为了大船,以及邀郑成功一起对付荷兰人,郑成功答应之后,他便轻松起来,跟着郑成功巡视厦门,看看他掌握的实力。
两人边走就边顺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商谈,毕竟对付荷兰人,要怎么对付,都必须有个方案。
郑成功想了想,问道:“阁部,不知道朝廷打算什么时候向荷兰人动手呢?”
“眼下看来,等朝廷造出战船,铸炮坊铸好大炮,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成功可以继续与荷兰人进行贸易,不要让他们察觉朝廷的意图,以免荷兰人又惹出什么事端出来。”
郑成功点点头,他退居金夏不久,原来的人马损失大半,现在的兵力,还没完成整合,所以也不愿意太早开战,“从金夏前往台湾的航道比较险恶,暗礁众多,而荷兰人在要害之处,修建炮台,火炮犀利,如果不摸清地形和水路情况,贸然行动,损失必然巨大。朝廷既然不急,那这段时间内,成功正好派人将航道的情况,以及荷兰人的堡垒,全部探查清楚。”
王彦十分满意,郑成功远远比他更加熟悉水战,也更了解台湾的情况,他肯出力,王彦心里自然欢喜。
“成功想的周到。”王彦赞许的微笑道:“不过除此之外,为了不使清兵有可乘之机,在对付荷兰之前,本官想与成功配合,先拔掉漳州这颗钉子。成功以为如何?”
清朝在漳州驻军三万,除了防备广东明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监视金夏的郑成功。
几万清兵就在海峡对岸,这使得郑成功不敢离开厦门,害怕主力一走,清兵就乘机夺了他的基地,王彦要打漳州,郑成功自然举双手赞成。
“李成栋此人,极为难缠,若是我率军去攻打台湾,此人必定乘着金夏空虚,偷袭二岛。阁部要先打漳州,成功愿效犬马之劳。”
大明如果打下漳州,那隆武朝廷就和郑成功连接了起来,有利于朝廷对郑成功的掌控,更能进一步光复整个福建。
王彦的五万新兵,很快就要补入各军中,五忠军各部,也休整了几个月,是该拉出来练练手了。
“很好,成功可先带本官,看看你麾下的兵马。”
(感谢shyion的月票)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436章 郑氏练兵
郑芝龙降清之前,郑成功南入安平,最后一次相劝,结果被郑芝龙软禁在安平城内,其母将其偷偷放出之时,清军以经据了福州,他原来的人马或死或降,只有一小部分南逃,被他收拢。
之后,清兵垂涎安平城里的郑氏财富,虽然郑芝龙已经降清,但清兵还是攻破了安平,郑成功母亲田川氏,被清兵侮辱后,羞愤自杀,坚定了郑成功抗清之心,而清兵背信弃义攻打安平,抢夺郑氏财物,也使得原本跟随郑芝龙降清的郑氏族人,心存疑虑,转投郑成功,增强了他的实力。
金夏之地,汇集了四十余万军民,但大都是普通的士绅百姓,真正的郑军只有不到两万人,而且大部分都新卒,还没有形成战力。
王彦作为朝廷阁部,提出要视察郑成功的人马,对郑成功而言,他是求之不得,历史上郑成功实力要到1648年同安之役时,才发展成为一支对清朝颇具威胁的力量。
此时为隆武三年,公元1647年,郑成功刚刚搭起班子,急需要朝廷的支持,让掌兵的王阁部看看,既能提升他在朝廷的重要性,也能像朝廷讨要物资。
郑成功遂即引着王彦等人坐船前往鼓浪屿,此地临近清兵控制的陆地,又扼守住九龙江与西溪的出海口,位置十分重要。
岛屿上,筑有炮台,十八磅的红夷大炮,足有三门,还有其他小炮,使得清船不敢随便靠近。
郑成功之所以选择在鼓浪屿练兵,一是为了军民分开,防止骚扰百姓,侮辱妇女的事情发生,使士卒专心训练,二是鼓浪屿风急浪高,更利于他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师。
鼓浪屿驻兵一万人,都是新兵,大部分都是逃入金夏的青壮,也有一部分是原本为郑氏效命的水手。
一众人上了岛屿,远远的就听见训练场上,军官的厉吼声,“大海之上,风急浪高,两军交战,在海上厮杀个几天几夜,那是常有之事,船上不比陆地,你们这群软骨头,在地上一个时辰就站不住了,还怎么上船?到了海上你们站都站不稳,怎么破敌,最后就只能被敌人丢下大海喂鱼!现在都给本将站直了,太阳不下山,谁也不许动。”王彦站在高台上,望着海滩上站得笔直的士卒,见一员将领在士卒之前巡查,稍有不满就直接一脚踹过去,严厉至极,遂即谓郑成功道:“此将是谁?”
郑成功微微一笑,对一名亲兵吩咐了几句,那亲兵立刻抱拳,向海滩跑去,而他则越带得意的回答道:“此人乃成功麾下部将甘辉,阁部以为如何?”
王彦笑道:“良将也。”
此时甘辉听了郑成功亲卫的耳语,回头看了看王彦一行,高声对站立的士卒道:“国姓爷在后面看着了,你们都给本将老实点。”
说完他便唤上几名水师将校,一起匆匆的走来,等来到跟前,遂即躬身施礼,“末将等人参见国姓爷。”
“甘将军免礼!”郑成功又示意道:“此当朝阁部,楚国公,你们速速见礼。”
甘辉等人微微一愣,反应过来后顿时大惊,眼中俱是一团火热,齐齐恭敬的行礼道:“末将等人拜见阁部。”
郑氏之军退到金夏,如海上孤儿,军民聚集与此,面对已经占据福建控制大半个天下的清廷,他们以孤岛抗清,心中难免有无力回天之感,肯定会有些不安,而王彦的到来,其实鼓舞了郑军的士气。
首先,他是抗清名将,威望甚高,名声布于华夏,北面的清廷对他恨之入骨,视为心腹大患,西面大西皇帝张献忠,也得称其为王经略,他本身就能给抗清将士巨大的鼓舞,其次他是朝廷重臣,他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