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桀宋-第4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闻言,子干哭丧着脸道:“王上!三思啊!欲破郢都,谈何容易?当年的孙子千里破楚,五战五胜,方可入郢,而今王上异想天开,欲毕其功于一役,一战破郢都!便是孙武在世都无可能呀!”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全本小说网,https://。)
吴国是春秋晚期勃兴于南方地区的一个国家,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南方地区的强国楚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至长期付诸武力,兵戎相见。
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来之战”起,两国之间在短短的60余年时间里,曾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
总的趋势是,吴国逐渐由弱变强,开始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它终于导致了吴楚两国决定战争胜负的“柏举之战”。
吴王阖闾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良吏治,整军经武:“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大胆起用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外来杰出军政人才,积极从事争霸大业。
这时,西方的强楚,就成了吴国胜利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在过去积小胜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打垮或削弱楚国,阖闾才能实现自己成为中原霸主的梦想。吴楚战略决战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吉人自有天助”,楚国当时的现状,为阖闾梦想得以实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
进入春秋以来,楚同晋国长期征战,争霸中原,搞得民疲财竭,国力中衰。同时楚国内部政治黑暗,军事无能,民众怨愤,君臣离心,也给敌国创造了可乘之机。
所以说,当时的楚国虽然貌似庞然大物,余威尚存,可其实早已是外强中干,是经不得风雨飘摇的,吴楚柏举之战前夕,楚国实际上已经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了。
当然,从整体实力上来说,楚对吴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当公元前512年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睿智的孙武即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劝阻。
不过吴国君臣并未消极地守株待兔,他们的厉害,就在于他们从不消极等待敌方出现破绽,而是积极运用谋略,主动创造条件,完成敌我优劣对比的转换。
为此,它首先伐灭楚国的羽翼——徐和钟吾这两个小国,为进而伐楚扫清道路。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高明战略方针。具体做法是,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麻痹敌手。
这一措施实行了六年有余,吴军先后袭击楚国的夷{今安徽涡阳附近}、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害得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
同时,吴军这种稍尝辄止、不作决战的做法,也给楚军造成错觉,误以为吴军的行动仅仅是“骚扰”而已,而忽视了吴军这些“佯动”背后所包藏的“祸心”,放松了应有的警惕,到头来栽了大跟斗。
公元前506年,给楚国致命一击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这年秋天,楚国大军围攻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国求救。另外,唐国国君也因愤恨于楚国的不断侵凌勒索,而主动与吴国通好,要求助吴抗楚。
唐、蔡两国虽是蕞尔小国,但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吴国通过和它们结盟,遂可以实施其避开楚国正面,进行战略迂回、大举突袭,直捣腹心的作战计划。
同年冬天,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谋臣武将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楚军连年作战极度疲惫,东北部防御空虚薄弱之隙,进行战略奇袭,吴军溯淮水浩荡西进。
进抵淮汭{今安徽凤台附近,一说今河南潢州西北}后舍舟登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在蔡、唐军配合导引下,兵不血刃,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在今河南信阳南},挺进到汉水东岸。
取得“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战略效果。这堪称实践孙武“以迂为直”原则的杰出典范。
楚军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仓猝应战。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军赶至汉水西岸进行防御。两军隔着汉水互相对峙。
楚军中左司马沈尹戍是一位头脑冷静的优秀军事指挥家。他针对吴军作战的特点,向统帅囊瓦提出如下建议:由囊瓦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阻击吴军的进攻,正面牵制吴军。
而由他本人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征集那里的楚军,迂回到吴军的侧后,毁坏吴军舟楫,阻塞三关,切断吴军的归路。尔后与囊瓦所率的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
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待沈尹戍奔赴方城后,却又听从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拨怂恿,出于贪立战功的心理,而一改原先商定的作战计划,采取冒进速战的方针,不待沈尹戍军完成迂回包抄行动,即擅自单独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
吴军见楚军主动出击,大喜过望,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果然中计,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连续与吴军交战,但结果总是失利,由此而造成士气低落、军队疲惫。
吴军见楚军已陷入完全被动的困境,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
十一月十九日,吴军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县北,一说湖北麻城}列阵迎战楚军。阖闾弟夫概认为囊瓦素来不得人心,楚军无死战之志。因此主张吴军立即主动发起攻击。指出,只要吴军一进攻,楚军就必然溃逃,届时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能大获全胜。
但阖闾出于谨慎而否决了夫概的意见。夫概不愿放弃这一胜敌的良机,便率领自己的五千部属奋勇进攻囊瓦的军队。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成功,乃乘机以主力投入交战,扩张战果,大胜楚军。
囊瓦失魂落魄,弃军逃奔郑国,史皇战死沙场。
楚军主力在柏举决战遭重创后狼狈向西溃逃。吴军及时实施战略追击,尾随不舍。终于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追及楚军。
吴军“因敌制胜”,用“半济击”的战法,再度给渡河逃命中的楚军以沉重的打击。吴军继续追击,至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追及正在埋锅造饭的楚囊瓦军残部,大破之。并与由息{今河南息县西南}回救的楚军沈尹戍部遭遇。经过反复激烈的拼杀,楚军又被战败,主将沈尹戍伤重身亡。
至此,楚军全线崩溃,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吴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五战五胜,于十一月二十九,一举攻陷郢都。楚昭王凄凄惨惨,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往随国{今湖北随州}。
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结。至于吴军入郢后上下忘乎所以,纵暴郢都,内讧迭起,在秦楚联军的反击下,军事、政治均陷于被动,最后被迫退回吴国,那已是后事了。用孙武自己的话来说,这便是“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
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从而有力地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军的取胜,首先是修明政治、发展生产、充实军备的结果。其次也是善于“伐交”,争取晋国的支援和唐、蔡两国的协助的产物。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于其作战指导上的高明。
一是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使楚军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备;
二是正确选择有利的进攻方向,“以迂为直”,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袭击,使楚军在十分被动情况下仓猝应战;
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一举击败楚军的主力;四是适时进行战略追击,不给楚军以重整旗鼓、进行反击的任何机会,最终顺利地夺取战争的胜利。
楚军的失败,其政治、外交上的原因,在于其政治腐效、内部dongluàn、将帅不和、四面树敌、自陷孤立。
从军事上看,则在于其疏于戒备,遭致奇袭;在于其主将贪鄙无能,临战乏术;在于其轻率决战,一败即溃。
宋王偃诘问道:“既然孙武为将,千里破楚,五战五捷,何以我宋国无人可行?我宋国无人乎?无勇者乎?”
第0605章 白起请战
就在这时,白起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昂着头道:“大王!臣愿领兵,奇袭郢都!”
“好好!”宋王偃亦是蓦地站起身,喜形于色地道,“白起,寡人果真没看错人!汝一身是胆!虽千万人,汝往矣!”
白起又道:“大王,奇袭郢都事关重大,九死一生。/全本小说网/https://。/故而臣以为应当制定周密的计划,选兵择将,以便行动。”
“汝要多久?”
“一日即可!”
闻言,群臣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宋王偃疯了,白起非但不加劝阻,反而跟着疯了,丧心病狂!
下了大朝会后,宋王偃随即将苏秦、白起二人传至御书房,共商大计。
白起、苏秦二人与宋王偃对席而坐。
白起现在不过是一名区区的镇南将军,为宋国军功爵制十二级的左更。
按理说,这样身份的将领,是没有资格与一国之君和相国对席而坐的,但是宋王偃并不拘泥于这些虚的,对于白起,他十分的礼遇,二人又为义父义子,对于白起,宋王偃更是视同己出。
白起经历这么多年的磨砺,从一个小卒当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上,可以说已经完全成长起来了。
名将不仅需要天赋,不仅需要能力,还需要运气和长时间的打磨!现在,白起显然已经具备了这几点。
“白起,你跟寡人老实说,汝领兵奇袭郢都,有多大的把握?”
闻言,白起摇摇头道:“王上,请恕臣之前犯了欺君之罪。以数万锐士沿着淮水而下,至楚国郢都临岸之江水{江水},成功捣破郢都,绝无可能!”
“为何?”宋王偃表现得很平淡,一点都没有动怒。
“原因有三。其一,我宋军如此兴师动众,楚人必知晓,而后布重兵以应对我宋国之师。楚将中不乏有识之士,诸如景翠、景阳、庄喬等人都是一时之名将。”
“其二,楚国虽然经过历次大战的削弱,精锐尽丧,无有余力,然则楚人仍有血性,遭逢国难,当上下一心,抗我宋师。而一旦战事陷入胶着,我伐楚之宋军可能还没抵达江水,就已被楚军围困。”
“其三,列国不容我宋国破郢都。今秦、赵、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