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舰队-第8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北方逃难的灾民当中,青壮年男子和半大孩子有两百多万人,妇孺老弱我们已经用运河船只送往南方了,那些男人徒步行走。既然要治理黄河,那应该把这些人都留在山东,让黄河夺淮入海的事情永远不会再发生!”王羽说道。
留住灾民,让他们变成治理黄河的民工这件事,王羽派遣信使以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城,把这件事向黄锡衮告知。
“留下青壮年,让他们在山东境内治理黄河?”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愣了下。
黄锡衮道:“不仅要治理下游的山东黄河,还要治理河南和北直隶之间的黄河。我们南王有粮食有银子,可以养活这些灾民。与其让他们到南方再寻求出路,还不如就地改编,把他们变成治理黄河的工程队。”
吴三桂转过头去,同他的几名幕僚小声的耳语。
“大帅,千万不能答应南王!”方光琛压低了声音,在吴三桂耳边轻声道,“一旦答应了南王,他的军队就有借口留在河南和山东了!”
汪士荣心中犹豫不决,治理黄河对整个山东和北直隶都有好处,而且解决了灾民的生活问题,银子和粮食还不用自己出,有人愿意出这笔钱,这样朝廷也省心了。可是灾民若是留在河南和山东治理黄河,琼州军就有借口留下来不走啊,他们以给灾民运输粮食为借口,就能留下来了,这一留下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
刘玄初却说道:“大帅,这是关系到我们大明子民数百年的生存大计,而且不需要大帅出银子,若是大帅阻止,恐怕我们便无理了!”
第二百八十九章 黄河治理计划
经过一番斟酌,吴三桂最终还是答应,让灾民当中的青壮年留下来治理黄河。
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滋润了中原大地,养活了中原百姓。可是随着人类活动,黄河中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尤其是黄土高原气候变得干燥,森林被破坏,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涌入黄河,导致下游河床上升,逐渐变成地上悬河。
对于黄河下游的老百姓来讲,他们对黄河是又爱又恨,黄河给他们提供了灌溉农田和饮用是水源,滋润了大地,可是一千多年来,黄河多次决堤,甚至夺淮入海。每当黄河决堤,都给下游百姓带来深厚的灾难。
王羽已经制定好了治理黄河的方案,利用灾民当中的青壮年治理黄河,若是吴三桂横加阻拦的话,那么吴三桂就会彻底失去人心。
当黄锡衮把王羽同宋士意等人制定好的黄河治理方案和图表递给吴三桂过目的时候,吴三桂和刘玄初等人看了之后,目瞪口呆。过了半晌,吴三桂才感叹道:“若是这个计划可以实施下去,黄河从此不再是灾河!”
方光琛和汪士荣接过图一看,只见这黄河治理计划是,首先加高加宽河堤,这倒没什么,谁都可以想得到这一点。可是问题在于,大禹治水的时候都懂得,治理河流不是堵,而是要疏。要如何疏通黄河的水呢?宋士意等人想出的办法就是,加高加宽河堤之后,在河堤外面再修建一条河堤,两条河堤之间距离一里多到两里多地。
双河堤计划,不仅仅是为了把黄河水束缚住,而是起到一定的疏导作用。
在内外河堤之间一些地方垫高了,种上防护林。因为挖土垫高,所以在两条河堤之间有些地方就被挖深了,变成蓄水池。内河堤上挖掘一些导流涵道,把河水引入蓄水池,多重蓄水池成阶梯分布,泥沙逐渐沉淀下来,最后变成清水储存在最外层的蓄水池中。那些蓄水池同水渠连接,以水渠把水送到需要的地方灌溉农田。
第一道蓄水池内的泥沙会逐渐沉淀下来,每隔一段时间,对泥沙进行清理,挖掘出来的泥沙对两道河堤之间的空地进行填高,填高的地方可以种植果树。
为了防止洪水的破坏,在一些河段的河堤上还修建了泄洪口,平日里关闭闸门。洪水到来的时候,打开闸门,把河水引入专门挖掘的人工河内,再把洪水引入梁山泊和黄河两岸的系列湖泊内。
“巧夺天工啊!”汪士荣感叹一声,“如此治河,洪水来了有地方排放,平时还能利用河水灌溉农田。黄河中游时常暴雨,河水泛滥,下游干旱。如此一来,泛滥的洪水都被引入蓄水池,化害为利,造福下游百姓!”
宋士意等人提出的治理黄河方案,这个治理计划一旦完工之后,黄河就变成了后世六七十年代以后的黄河,黄河从此不再决堤,被牢牢的束缚在原来的河道中,双层河堤之间的土地也变成果树林和良田,河水灌溉下游农田。
走过京沪铁路黄河大桥,京九铁路黄河大桥的人们都知道,火车在距离黄河还很远的时候就已经爬上大堤,驶过大堤之后,是外堤和内堤之间的一块空旷地,火车在桥梁上驶过,下面是成片的农田和果树林,通过两道河堤之间的空旷地之后,才正式进入黄河河面,火车轰鸣着驶过大铁桥,横跨黄河南北。
如果有兴趣的读者在乘坐火车经过京沪铁路和京九铁路大桥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建国以后黄河被治理成这个样子,根本就不可能再发生黄河决堤现象,哪怕是百年一遇的洪水都不会让黄河再决堤。不过后来的黄河是水量越来越小,甚至出现断流现象。
吴三桂思索了半天,同几个幕僚交头接耳。
“如此计划,造福我中原和北直隶百姓,我们自然不能再阻拦了。”就连中间摇摆不定的汪士荣都同意治理黄河的计划。
方光琛点了点头道:“确实我们没有理由阻拦,灾民可以留下来治理黄河,给灾民的银子和粮食,也由南方提供。但是南方的军队不能留下来!他们必须按原计划撤军!这一点我们必须同琼州军做好交接,他们的军队只能驻扎在徐州,开封,洛阳以南。通过运河运输过来的粮食,在两军的交界处转交给我们,由我们发放给治理黄河的灾民。”
方光琛的提议提出来之后,吴三桂连连点头。
“黄大人,我们可以共同治理黄河,但是贵军必须按照原计划撤军。我们两军以洛阳,开封和徐州为界限,互不侵犯。既然粮食是你们提供,那么你们把粮食运上来,交给我们发放给灾民。至于治理黄河,监督民工,这些事都由我们来做好了。”吴三桂道。
“王爷肯答应留下灾民共同治理黄河,下官在这里替天下百姓谢过王爷了!”黄锡衮站了起来,向吴三桂长挹及地。
吴三桂又问道:“京师粮食依靠运河供给,你们从南方收上来的粮食提供给了灾民,能否还有足够的粮食提供给京师军民百姓,朝廷天子,文武官员?”
黄锡衮回道:“按照以前的惯例,当年湖广是如何向北方提供粮食的,现在还是一样,我们不能减少向北方提供的粮食。只是运往京城的粮食将会由漕运变成海运!我们会用运输量更大的海船,把粮食运到天津,再由天津运往京城。只有一小部分粮食还是走漕运。提供给灾民的粮食也是走漕运。”
“为何要走海运?”吴三桂心中有几分不悦。因为吴三桂已经打算让一批最听话,而且已经上交了不少进贡的人来担任漕运官员,漕运可是一个肥缺,在漕运的职务上做上一任,几辈子花不完的银子都赚到手了。另外,吴三桂还让一批在战争中受伤的老兵来从一线部队退下来,放在漕运衙门担任漕运兵。别小看漕运兵,那也是有油水的,立过功的老兵在漕运衙门做到老,一辈子不愁吃喝不说了,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财富。
可是如今,王羽却要打压漕运,改成海运,那么担任漕运官员,在运河两岸服役的官兵,不就减少许多油水?
第二百九十章 破绽
黄锡衮回答道:“海运的运输量远大于河运,我们最大的飞剪快船,已经达到一千多吨级了,一艘船的运输量就等于几十艘运河船只。而且飞剪船航速极快,从长江口的上海装船出发,即使是慢速航行,也只需要五天五夜即可抵达。而漕运船只从扬州到北京,最快也要走十多日,慢点的一个多月。这样算一下,走海运可以节省多少人力物力,每年可以节省下多少银子?”
“如此一来,运河两岸城镇将会荒废啊!”吴三桂感叹一声。
“城镇不会荒废,即使荒废,荒废的也是徐州以南的城镇。徐州以北,津浦铁路将会同运河并行,王爷的漕运总督衙门,可以改成铁路衙门了。”黄锡衮道。
天气逐渐转冷,但是南京城西面的下关,却是热闹非凡,这里是铁路轮渡建设工地。
淮河和黄河隔断了津浦铁路南北交通,长江则隔断了京沪铁路,也就是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的连接。一旦把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连接起来,就成为新的京沪铁路。
铁路轮渡的可行性计划,首先在南京和浦口之间进行试验,一旦完成了火车渡轮的建造,试航和横渡试验之后,才会建造新的火车渡轮,放在淮河两岸,让火车可以渡过淮河,连接南北交通。
……
万里之外,冬季的南疆沙漠,这里的昼夜温差极大,在夏季的时候,沙漠里白天气温可以高达三十八度,夜间只有十几度;冬季的时候,白天气温可达十多度甚至到二十多度,夜间能够降到零下二十度以下。不过沿着塔里木河的绿洲地区,昼夜温差还没那么大,白天的气温在三度左右,夜间也就零下七度左右。
进入冬季之后,绿洲的草地枯黄了,胡杨树也全部变成黄褐色。绿洲的颜色,变成和周围的沙丘一样,除了蓝色的河流从中间流过之外,已经看不出有什么分别。
至于降雪?沙漠地区极少降雪,如果到了冬季,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那也不会形成沙漠了,而是大片的草原森林。
浩瀚的沙漠上,传来一阵喊杀声,忠贞营和准噶尔联军的先头部队同叶尔羌汗国的突厥骑兵已经交手。沙漠上枪声轰鸣,出来侦察的突厥斥候骑兵接连被蒙古斥候骑兵打落下马,只剩下少数突厥人回去报信。
“战场主动权已经全部掌握在我们手里了,刺探军情,和情报传送,都被我们牢牢掌握。如今突厥的斥候骑兵来多少死多少!”噶尔丹得意的对李来亨说道。
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完全屏蔽了对手的情报,这不仅得益于蒙古骑兵精湛的骑术,也得益于李光地送给噶尔丹的一批后装线膛枪,有了这种武器,蒙古骑兵如虎添翼,把突厥骑兵压制得根本就不敢靠近蒙古人。
“前面五十里外,便是叶尔羌城了!”骑着一匹阿拉伯高头大马的阿帕克和卓得意洋洋的对协助他们的噶尔丹和李来亨说道。
“好!”噶尔丹点了下头,“传令三军,加快行军速度,务必在今日天黑之前,抵达叶尔羌城下十里之外扎营!这样明日一早即可兵临敌国城下。”
数万骆驼和战马混合的编队沿着沙漠边缘的绿洲疾驰,到了天色黑下来之前,忠贞营和蒙古联军抵达距离叶尔羌城还有十里之外的一片枯黄的绿洲中。随着噶尔丹一声令下,蒙古人纷纷跳下战马和骆驼。
跟随联军共同行进的辅兵也纷纷跳下骆驼,安营扎寨是他们的任务。这些头戴小白帽,身穿黑色或蓝灰色衣服的辅兵,在蒙古人的监督下,从骆驼背上卸下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