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盛唐剑圣-第6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数年的努力,河西的风气大变,四处都可以听到幼儿读书之声。

    兼之有张旭、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王维等等这一系列的诗人坐镇,各种精美的诗篇层出不穷。

    天下经典,七出河陇,半点不虚。

    原本的文学荒漠,硬生生的变成了天下士林向往的地方。

    凉州变化之大,不言而喻。

    李光弼并不擅长这些,但见这些景象,心底也很有感触。

    他是一个契丹人,因为家世的原因也没有受到什么排斥,但是同样依附唐王朝的族人,却没有他这个福分。

    并非唐王朝对他们不好,而是强大的文化差异。

    契丹作为游牧民族之一,源于东胡鲜卑,昔年太宗皇帝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以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故而以李为姓。

    他的那些族人因为接受唐王朝的管制,却因为习性的原因,未能融入其中,故而有些不上不下,令人挂心。

    要是自己的族人也如凉州这边,就不会有这问题了吧?

    李光弼心底沉吟着,顺着人流,来到了武威郡王府。

    随着裴旻晋升王爵,原本的节度使府改名为武威郡王府。

    看着气度恢弘的郡王府,李光弼没由的有些忐忑。

    桀骜不驯是对人的,李光弼确实在朔方的时候有些不服管制,主要原因是看不顺眼。

    王君毚、安思顺都是很不错的将领,但是李光弼的战略远见以及战略思想远远的凌驾他们。

    王君毚、安思顺的一些行为在李光弼的眼中显得有些幼稚,而李光弼的一些思想又过于先进,双方就有了一定的分歧。

    故而李光弼就显得特立独行,桀骜不驯。

    但是在这个恢宏王府的主人面前,李光弼却没有那种感觉。

    他在朔方的时候,时常了解大唐王朝的各处战局。

    对于东北的情况,李光弼是完全的不屑一顾,但西北的战局他如获至宝,不论是裴旻的大局观,还是王忠嗣的战术运用,又或者河西、陇右军强大的战斗力,以及带着几分先进的练兵方式都让他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通晓兵事的将军,李光弼除了看兵书以外,最大的兴趣就是研究战例,史上的各种各样的经典战例。

    但是史上的那些经典战例多为史上名将研究透彻了,李光弼也研究不出什么新鲜花样。

    故而新鲜的战例是李光弼最为渴求的,裴旻的每一个战例他都研究过。

    越是研究,李光弼对于裴旻的敬意越深。

    也因如此,李光弼心底还是有些紧张的。

    送上了拜帖,李光弼在门口焦急的等着,自己身份在朔方一地,还有些看头,但在凉州姑臧却只是一个萌新。

    听着急促的脚步声,李光弼眺望着,心底期待中,更忍不住跳了跳。

    裴旻看到李光弼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好年轻,二十出头的年岁,一张标准的国字脸,加上一对粗厚的眉宇,还有一对高挑的丹凤眼,加上黝黑的肌肤,不同于华夏人的帅气,英俊,看着很是威武,有一种关东大汉的味道。

    他这心念一动,又觉得好笑,李光弼是契丹人,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本就是关东汉子。

    “你就是李光弼?”裴旻现在见多了名将,也没有多少激动的感觉,只是高兴,不过王君毚信中多次说李光弼桀骜不驯,得好好压压傲气,也将喜悦之心藏着,带着几分好奇的看着面前这位力挽狂澜的大将。

    郡王府外左右两边的护卫见是裴旻,纷纷作揖问好敬呼:“裴帅。”

    整个唐王朝,也只有裴旻能当裴帅二字。

    一瞬间李光弼已经知道面前此人是谁,带着几分激动的道:“李光弼见过裴郡王!”

    要多恭敬,有多恭敬,什么桀骜不驯,都不存在的。

 第四十二章 有些跳了

    裴旻本想着李光弼真的如王君毚说的那样桀骜不驯,自己还真要杀杀他的傲气。

    甭管李光弼在历史上的表现如何,这要当自己的部下,首先一点,就得听自己的。

    不然别说是李光弼,就算是韩信、孙武都该干嘛干嘛去。

    但见李光弼这般恭敬的问好,裴旻也笑道:“我已经收到了王节度的来信,他在信中多番夸赞,说你是少见的将才。某最欣赏有才之士,不管你在朔方发生了什么,到了这里就是你的家。来,入内叙话。”

    裴旻已经当了多年大佬,除了超前的认识,在识人方面也有自己的一杆秤。

    见李光弼对自己并无半点桀骜,裴旻也不会乱摆架子,免得真的将这样的大才拒之门外。

    李光弼见裴旻亲自迎接自己,心底感动之余,也很是感慨心道:“都说裴郡王,爱才惜才,礼贤下士,今日一见,果然不虚也!”

    邀请李光弼入内,坐定上酒。

    李光弼的样貌,一看就知道是个大老粗,裴旻可不舍得糟蹋了自己上好的茶叶。

    两杯酒下肚,裴旻问起了李光弼军事上的东西。

    李光弼心知裴旻这是考验他的所学,也认真的应答。

    裴旻同样认真听着,眉宇也忍不住露出一丝惊叹:无怪历史上王忠嗣对李光弼直言“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那个时候,王忠嗣麾下有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大将。

    唯独李光弼得此赞誉,裴旻今日方知并非没有原因的。

    李光弼与王忠嗣很像……

    这天下名将多有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格,或是严谨或是多变,或是擅奇,或是擅正。

    如兵圣孙武的风格就是多变,伐楚之战,吴军神出鬼没,数倍于吴的楚国兵士疲于奔命,一战而定。

    而兵神吴起的风格就是正兵,吴起用兵向来堂堂正正,他不管对手是谁,都是正大光明的与之一决胜负。哪怕是强大的秦国,举国兵力五十万之众,吴起一样以五万兵马正面碾压,将不可一世的秦军打懵逼了。

    王忠嗣算是一个另类,他进攻的时候有虎贲之勇,便如吕布张飞一般,侵略如火,能够凭借自己的暴力,鼓动三军之气,令人难以抵挡。但防守的时候,却又能稳若泰山,就如司马懿一样,不管对手如此挑衅辱骂,说不出战就不出战。

    两个极端的性格,聚在了一个人身上。

    这一点让裴旻很是讶异。

    今日他又遇到一个。

    王忠嗣是勇烈与稳重并存,而李光弼却是正奇结合。

    李光弼在军事上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的同时,对于治军极有方略,军事水平,委实令人惊叹。

    即便与郭子仪的相会,郭子仪给裴旻的感觉都不及李光弼。

    这绝顶人才有两种,一种是天资出众,年少英杰;另外一种是大器晚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王忠嗣、李光弼毫无疑问是前者,而郭子仪、哥舒翰,则却属于后者。

    不过裴旻也发现了李光弼身上的毛病,他很多地方都有些想当然。

    这也是正常之事,李光弼并不缺才智,缺的是实战经验。现在他的“经验”想法,大多来源于想象,也就是纸上谈兵,需要通过实战佐证改正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观念。

    “怕不怕吃苦?”

    裴旻看着李光弼,突然说道。

    李光弼道:“末将是军人,无惧风雨。”

    裴旻闻言莞尔一笑,军人的尊严、骄傲是他一直给河西、陇右军洗脑的关键所在,他无日不强调军人责任义务,将河西、陇右军打造成了一支有信仰意志的军队。

    李光弼也将军人挂在口上,显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光弼的才华,我今日是深有体会了。我是很想将你留在身旁,替我处理军中训练事物,但为了你的前途,只能忍痛。你在这里休息几日,回头我写一封书信,你去西域找封常清节度使,他会安排你的。阿拉伯虽退,但是我们彼此的仇怨已经累计,是不可能和好的。现在边境摩擦不断,时常有小规模的战事。双方都在练兵呢,你去见见真正的战场。只有经历过战场考验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军人。”

    李光弼听了一脸的激动,霍然而起道:“末将,末将绝对不辜负裴帅的信任!”

    战场,是他做梦都向往的地方。

    裴旻又与李光弼聊了许久,亲自送他出府。

    回到办公厅,裴旻问向王维道:“如何?”

    王维心服口服的道:“裴帅识人之神,属下……”

    才气贯天的他都不知道怎么感慨了,破天荒的用了一个“神”字。

    “哈哈!”裴旻颇为自得的大笑几声道:“来,摩诘,研磨!”

    王维以为是要给封常清修书,快步去案几前取水磨墨。

    裴旻脸上却露着一丝严峻。

    这封信自然不是写给封常清的,而是回纥的可汗承宗的。

    在与李光弼聊天的时候,裴旻听李光弼说道西方草原发生的一件事情。

    主角是李忠献。

    李光弼的话语再次于裴旻脑海中响起:

    “因裴帅之故,朔方一片太平,唯有一些马贼为祸……”

    “要说值得一说的事情,只有回纥可汗承宗与李忠献的矛盾了。”

    “李忠献又叫阿布思,原为九姓铁勒同罗部落首领,臣属于东突厥汗国,人口众多,力量强大,东突厥乌苏米施可汗统治时,任命他为西部的叶护,地位仅次于可汗。早年乌苏米施可汗被拔悉蜜、回纥和葛逻禄的联兵攻杀后,他率部投奔我大唐,陛下册封他为奉信王,赐姓名李献忠,将其部落安置在朔方节度使所属的河南之地。”

    “李忠献昔年与回纥多次交战,让回纥吃了不少苦头。现今回纥已经统一北方草原,在击溃突厥残部的时候,有很多突厥人逃到了李忠献的部落。承宗要求李忠献将人交出来,李忠献决然不同意,双方险些动了刀兵……”

    “是安节度从中调和,才令得回纥可汗退兵的,但自那以后,承宗与李献忠的各种摩擦就没断过……”

    裴旻当时没有跟李光弼细谈这个问题,心底却有一个想法:“这回纥一统了北方,有些跳了。”

 第四十三章 会猎于乌德山

    不管承宗跟李忠献有多少矛盾,李忠献已经归顺了唐王朝。

    承宗在这种情况下跟李忠献叫嚣,显然没有顾忌在背后的唐王朝,或者是想试探试探唐王朝的底线。

    目前来说,唐王朝还是需要承宗这个盟友的。

    毕竟回纥这个盟友的存在,与唐王朝百利而少害。

    唐王朝有今日之盛,回纥也出力不少。

    当然不是指力量上的支持,而是各种牛马等物。

    回纥能够一统北方草原,离不开唐王朝的扶持,回纥也算是投桃报李,常以马、牛、羊、驼、貂皮等进贡,数量之大,动辄千、万,甚至数万。

    尤其是战马,现在唐王朝四分之一的军马皆由回纥提供的,还有四分之二是自己马场生产,余下的四分之一是葛逻禄、突厥、契丹等各族的进贡与马市买卖。

    要知道现今唐王朝的军马拥有数额高达七十万匹,而回纥的四分之一就意味着十数万匹战马是这位盟友提供的。

    还不能怎么计算,要不是回纥最初进贡给唐王朝诸多优良的种马,唐王朝也做不到自产三十数万军马。

    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