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召唤猛将-第1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天待我果真不薄,韩将军不仅姓名和大汉的淮阴候相同,就是本事也不遑多让,莫非你是兵仙转世,上天让你来助我向刘汉复仇的?”李世民拍着韩信的肩膀,如获至宝。

    韩信一副士为知己者死的模样,作揖拜谢:“承蒙陛下抬爱,虽然我没有淮阴侯的本事,但却愿为大唐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李世民兴奋过后,又迎来了幸福的烦恼,李世民发现自己不能像历史上的刘邦那样拜韩信为大将,让他掌管李唐的大军。

    刘邦之所以任命韩信为大将,不见得他一开始有多么器重韩信,多么信任韩信的才能;而是刘邦当时势力弱小,手底下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并不多,所以才在萧何的力劝之下起用韩信为大将。

    现在的李世民与刘邦不同,李唐的实力虽然不及东汉,但在统一了整个朝鲜半岛,又相继吞并了辽东、东北以及幽州大部,冀州东部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帝国。

    论人口,朝鲜半岛本土超过了三百万,辽东一百二十万,整个东北地区三十万人;幽州一百三十万,冀州东部六十万,整个大唐帝国的人口超过了六百万。

    论兵力,李唐的正规军与预备役超过了五十万,武将拥有金弹子、渊盖苏文、史敬思、李嗣源、李嗣业、王伯当、李光弼、毛文龙、袁崇焕等一批勇冠三军的悍将,尤其还拥有逆天的战神李元霸,军事实力比起鼎盛时期的曹魏也并不逊色多少。

    而在统帅方面,李世民拥有李绩和李牧这对表现出色的帅才,而且又是李氏宗族;即便对抗大汉的旗帜人物李靖,“李氏双雄”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比起曹操的宗族将领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就像夏侯惇,在沛县中了徐达的埋伏,把性命丢在了徐州。还有那夏侯渊,带着五万人去许昌接收城池,丢了性命不说还导致全军覆没,把夏鲁奇、单雄信、韩擒虎等大将全部折了进去。

    夏侯惇、夏侯渊的对手还只是徐达、薛仁贵、诸葛亮这些东汉第二档的帅才,如果遇上了李靖、岳飞、吴启这三位东汉最顶级的帅才,怕是将会被爆的渣都不剩。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纵向比较,就能看出“李氏双雄”取得的战绩多么难能可贵。

    面对刘汉首屈一指的统帅,李牧和李绩对抗了将近三年,虽然没有取得重大胜利,但也没犯下错误,把战线步步逼近,终于从幽州推进到了青州。

    这就是李氏双雄的可贵之处,如果把李绩和李牧与夏侯兄弟互换一下位置,也许曹操现在的处境也就不会这么艰难,也许中原大战也就不会输得这么惨烈。

    既然李绩与李牧如此优秀,又在李唐拥有足够的声望,李世民没有任何理由直接把韩信擢升到和二人并肩的高度。

    而且除了二李之外,李世民手下还有两个优秀的帅才,一个是掌管水师的李舜臣,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所以才让兵力处在劣势的唐国水师面对汉军水师不落下风。

    另外一个就是由李牧挖掘并举荐的鲜卑人冒顿,名字音译成汉字之后叫做“魔都”。因为他展现出了超人一筹的统率骑兵才能,李世民干脆直接赐名“冒顿”,认为他的能力可以与匈奴历史上最杰出的首领一争长短。

    手下拥有这四位出色的统帅,注定了李世民不能一下子把韩信拔的太高,否则不仅这四人不服,只怕整个李唐的文武不服,李唐的五十万将士也会不服!

    他韩信凭什么一来就登坛拜将?就凭他的名字叫韩信么?

    所以,纵然李世民对韩信欣赏有加,却也只能循序渐进,为韩信创造机会,让他多捞一些功绩,慢慢的积累向上爬的资本。

    由李世民亲自统率,屯驻在整个北海郡境内的唐军达到了十五万,李世民思前想后,分给了韩信五万兵马,命司羿与李嗣源在他麾下听令。

    这样的任命已经是破格提拔,恩宠无两,暗地里引起了不少流言蜚语,惹得许多大将眼红嫉妒。李世民能够给韩信的待遇,这已经是极限!

    不过,这已经让韩信感激涕零,稽首顿拜:“信誓死为大唐效忠,此番必将重创汉军于青州,为陛下打开崭新的局面!”

    意气风发的韩信登坛阅兵,振臂高呼:“将士们,请相信陛下,相信我韩信,只要你们三军用命,惟命是从,我定然让你们建立震惊寰宇的不世之功!”

    除了驻扎在北海郡境内的十五万唐军之外,在济南国正北方还有李绩统率的十三万兵马,麾下有大将李嗣业、王伯当、毛文龙、袁崇焕等人。在济南的正西方还有李牧统率的十二万人马,麾下武将有冒顿、李光弼等人。

    三路唐军总数达到四十万,以三角形盘踞在青州境内,遥相呼应,准备与李靖、卫青统率的近四十万汉军一决雌雄,甚至来一场决定未来走势的大决战。

    除了正面的唐军之外,在徐州与青州交界的地方,还有乐毅、郭子仪、陈子云等人率领的十一万魏军作为援军,麾下武将拥有贾复、王彦章、董平、荆布、曹刿、李通等人。

    而在汉军方面,由于卫青与秦琼的援军先后抵达,再加上老将廉颇统率的郡兵,以及郑成功的青州水师,青州境内的汉军也达到了二十五万。麾下武将拥有尉迟恭、杨延昭、武松、秦用、羊侃、徐盛、魏无忌、鱼俱罗、龙且、郭淮、刘仁轨等人。

    及至李靖攻克洛阳之后,又率领了李存孝、马超、太史慈、罗艺、花木兰、关胜、秦良玉等人提兵十万冒着凛冽的北风进入了青州,屯兵泰山郡、济南国等地,与唐军相互对峙。

    就在半月之前,关羽率部南下许昌参战,又分给了孙武、养由基三万人马,命二人提前进入青州辅佐李靖。

    就这样,参战双方的兵力架构已经组成,大战一触即发。

    到底是唐魏奋起反击,扭转不利的局面,还是汉军一战定乾坤,将唐军逐出青州,成败皆系于青州大战的最终结果。

    (ps:今天和昨天一样,还是只能一更,伯父于昨日因病辞世,享年75岁,这两天比较忙。反正解释不解释都会有人骂,还是向兄弟们说一声吧。

    其次,由于这本书的出场人物太多,几个战场同时展开,在切换地图的时候最难写。因为相隔一两个月,前面那个战场的剧情已经忘的差不多了。不只是读者,作者也一样。

    所以,把人物罗列一遍不是为了水,而是为了重温一下这个战场的大概,叙述一下局势和人物,起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不可能汉魏在中原杀的血肉横飞,青州战场都在作壁上观,蒙头大睡。

    随着字数越来越多,前面的剧情千丝万缕,后面的剧情越来越难写;譬如部分酱油的武将,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这些都需要梳理回忆,所以大大影响了码字速度。

    尤其是这本出场人物以千计的小说,收尾难度实在出乎作者的想象,速度怕是再也无法提起来了,剑客能保证的就是一定会善始善终的完结。)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一千三百八十一 迁都之争

    金陵,乾阳宫,太极殿。

    听闻天子又要御驾亲征,满朝文武无不肃然起敬,心中的钦佩之情更添几分,一个个将身板站的笔直。

    自刘辩定都金陵,重整山河以来,几乎每年都要御驾亲征,从淮南到青州,从中原到巴蜀,从荆襄到河北,从渤海到南疆,普天之下,四海之滨,几乎到处都留下了刘辩的脚步。

    拥有这样一个兢兢业业,身先士卒,不辞辛苦的皇帝,作为臣子,又有什么理由怠慢,又有什么理由抱怨?

    刘辩也感受到了朝堂上热血澎湃的气氛,当下将身板站的笔直,朗声道:“唐魏狼狈为奸,在青州云集了将近五十万大军,侵我土地,掠我河山。朕身为天子,当御敌于国门之外,朕决定明日清晨乘坐大船顺江而下,由海上重返青州,坐镇指挥,争取重创唐寇,一举收复冀、幽二州。”

    满朝文武都知道刘辩的性格,向来都是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唯有在立后的时候迁就了臣子们一次,其他时候从来都是言出如山,金科玉律。

    而在御驾亲征这件事上,刘辩已经习惯性的一年一次,根本容不得臣子劝阻,所以满朝文武也就不再劝谏,齐刷刷的作揖施礼:“臣等恭祝陛下旗开得胜,所向披靡!”

    群臣施礼完毕,忽有一人大步出列,怀抱笏板启奏:“陛下御驾亲征青州定能让将士们备受鼓舞,三军用命。但俗话说凡事再一再二不再三,陛下已经由海上往返青州多次,臣唯恐唐军注意到陛下这个习惯,做出针对性安排,在路途之中设伏,陷陛下于险境之中。因此臣认为陛下应该改变思路,由陆路前往青州。”

    刘辩举目望去,说话之人正是兵部侍郎张良,便淡然一笑:“朕亦知道子方向来谨慎,这样考虑也是为了朕着想。但大海茫茫,唐军即便能够猜到朕要由海路前往青州,又怎知朕何时动身,从哪里登陆?”

    “陛下乃是万金之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冒险。”张良长揖到地,苦苦劝谏。

    刘辩颔首道:“朕心中自有计较,子方不必多言,你只需回家收拾行囊,做好随行准备便是。”

    见刘辩未置可否,张良只好应诺一声,躬身退下。

    刘辩目光扫向王猛、刘基等人,沉声道:“朕不在金陵之时,依旧由七位顾命大臣辅佐太子监国,小事自行决断,由太子加盖监国印章。大事飞鸽传书于朕,朕自会做出裁决。”

    王猛与刘基带着众臣一起作揖领命:“臣等遵旨!”

    刘辩目光如炬,朗声道:“朕不在金陵之日,决定任命左丞相王猛、右丞相刘基,吏部尚书鲁肃、礼部尚书张居正、户部尚书糜竺、刑部尚书狄仁杰、京畿中郎将孟珙等七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裁决朝堂上相关事宜。”

    在满朝文武的羡慕之中,七位顾命大臣一起出列作揖:“承蒙陛下信任,臣等誓要庶竭驽钝,竭尽所能的辅佐太子。”

    经历了“薛刚风波”的刘齐看起来成熟了许多,跟着七位顾命大臣一块向前施礼:“父皇请放心,孩儿一定会听从七位大人的建议,将国事打理的井井有条,让父皇免去后顾之忧。”

    刘辩点点头,对太子以及七位顾命大臣勉励一番,又用威严的目光扫视了满堂文武一眼:“诸位爱卿可还有本启奏,若是没有了,咱们就此退朝吧?”

    刚刚退下的右丞相刘基再次站了出来,手捧笏板施礼:“启奏陛下,臣还有本启奏。”

    “哦……刘卿还有什么本要奏?请平身道来。”刘辩笑容和蔼的看向刘伯温,对于自己这个曾经的老师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刘伯温稍微直了直身子,朗声道:“臣所奏非为别事,乃是长安、洛阳皆已平定,作为大汉国都,两地皆是风水宝地,都曾经做了两百年的国都。长安有秦岭天险,八关之固;洛阳表里山河,两地都是龙脉之地,风水宝地,所以臣提议迁都长安或者洛阳可好?”

    刘伯温话音刚落,整个太极殿一片哗然。有人支持刘伯温的提议,更多的人持反对意见,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个派系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