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九州造化-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家之主被说到痛处,心中一凛,注意力倍增。

    到了此时,肖逸已开始向百家之主讲道。

    百家之主哪一个不是得道有成,年过半百之人,如今却听一个毛头小子讲道,此事说将出去,只怕绝对无人会信。

    但是肖逸所论之事,全是百家之主关心且疑惑不解之事,是以不知不觉之间也入了其道。

    只听肖逸道:“诸子百家,谁都想弘扬自家之道,又皆以为别人也是一般想法,于是不甘示弱,无所不用其极。不争之道,要与人争锋;不言之道,要登台说道。此等怪事,比比皆是。到头来,许多妙法绝道都流于形式,歪曲了本意。其道失真,再想弘道,难上加难。但事已至此,诸家愈发不敢退让,不知不觉陷入了恶性竞争之中。”

    诸家之主心有所感,无不暗自叹息,倍感无奈。

    肖逸道:“诸位都是有道之士,当懂得舍得之道。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其实,诸道存在,自有其自然规律。一味求得,并不一定能得,或许还将失去很多。进,不得,退,又不舍。当前,诸子百家已陷入两难之境。”

    舍得之道,源自《易经》,研究其道者,所在多有。诸家之主听罢,想起当前窘境,又自叹了一声。

    肖逸微微一笑,又道:“以肖逸推断,诸家之所以不舍,乃是以己度人,唯恐自家退了,他家却未退,到头来得不偿失。”

    但见诸家之主面色稍变,但无人反驳,显然所料不错。

    “可是看看今日九州之现状。诸道不古,妙法沉沦,世人心浮气躁,难以沉静悟道,九州表面看似太平,其实已危如累卵,病入膏肓。”说到此处,肖逸脑海中如浮光掠影飞闪,先后想起自己还是乞儿时遇到的道衙衙司、店小二,以及后来认识的铭浩、静灵、铭冉、公孙辩、尸仓等人来,“肖逸是否言过其实,危言耸听,诸位当心中明白。九州已到了此等地步,我等诸子百家为了天下苍生,为了九州安危,为了自己之道,为何不能舍弃一次呢?”

    诸家之主神情不一,但是有数家之主脸上已先出松动之色。

    肖逸进一步道:“其实,肖逸所说的基本德教,对诸家毫无影响。而且,百姓受了基本德教之后,自有判断对错之能力。人心所向,天必从之。届时,诸子百家可依百姓之言行,来窥探天地之动向,对诸道之研究,有百利而无一害。”

    最后,刻意望了一眼九州门派之主,道:“我等创道,是为天下苍生计。只要百姓安康,天下太平,又何必计较信民之多少,地域之大小呢?换角度思之,天下百姓受我德教,芸芸众生便都是我之信民。弘道至此,还待何求?”

    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不够热烈,但意义非凡。只因鼓掌者不是普通人,乃是诸子百家之主。

    肖逸循声而望,只见鼓掌者多是那些名不经传的小家小派,其中相识之人唯有那法家韩离。

    那韩离卯足了劲头鼓掌,情绪甚是激动。肖逸见状,不禁摇头苦笑。

    九州之地,主要由九大门派掌控,除此之外,堪称有势力者屈指可数。

    如今的法家,还有那些小家小派,原本就没有什么信民和地域,肖逸提议对他们而言,不仅没有影响,反而有无限益处,也难怪他们要大力支持。

    在前面之人的带动下,鼓掌者越来越多,掌声也愈来愈大,渐渐合成一声,成了气候。

    九大门派之人见状,包括那长阳真人在内,无不脸色阴沉。

    这些小家小派虽说话分量不够,但是胜在数量众多,比九大门派多了十数倍。当这些家派联合起来向九大门派施压时,九大门派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胡闹!”但闻身后的长阳真人轻叱了一声,肖逸微微一笑,身形未动,全当未闻。

    他看着全场鼓掌者愈来愈多,暗忖道:“虽然这些人中多数是为了自家利益才赞同我,但是当天下实施真的德教之后,他们会发现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根本不需要勾心斗角,你争我夺。到那时,他们会真的认同我。”

 第465章 治世之道

    当农家神农氏族长姜魁也拍手鼓掌时,九大门派终于坐不住了。(全本小说网,https://。)

    这时,那玉临风霍然而起,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等继往圣绝学,正是为万世开太平。若是你那德教之法可用,能开创太平之世,眼前这些名利,不要也罢。但在此之前,你且说说,面对当前纷乱之局,当如何破之。”

    “对,你说之法可行,便是舍了这些名利,又有何妨?”那杂家之主尸义也附和道。

    虽然二家虽愿舍弃名利,但是从语气中便可听出,那尸义只是为了出头而假意附和。

    之后,那墨九重郑重道:“肖逸,兹事体大,非义气可决。如何破解当前之局,你且说来听听。”

    此时天色已暗,肖逸论道也早过了一刻钟之限。但众生专心聆道,谁也没有在意。而且,道家是最后一家,其后无人,佛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不作声。

    肖逸点了点头,但没有立即开论,而是停顿片刻,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以平复心境,整理思路。

    一路论将下来,各种道论步步为营,丝丝入扣,不露任何破绽。在外人看来,肖逸轻松潇洒,毫不费力,好似早有准备,撰有腹稿。其实却不知,直到论道前一瞬间,肖逸闻听诸道后,方心有所悟,有了思路。

    而且,其所有道论都是临场发挥,边思边说,根本没有腹稿可言。

    若非要说肖逸有何准备,那就是他往日的积累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正是平时里悟道之深、经历之丰,方能将各种道论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此时,他略作停顿,并非是才智耗尽,难以应对,只因接下来的道论,凝聚了他心中之宏愿,将集平生所学于大成,为今后成圣之路指明航向。故而,他不得不慎重对待。

    如何破解当前之局?其实就是在问他治世之道。

    他曾与长靖真人谈论经世之道,与伯阳老祖畅谈处世之道,又与万家言交流太平之策。至今想来,自从经历铭冉之事件后,他便心生迷茫,一直在思索真正的治世之道。随着阅历的增长,思虑也越来越全面。

    道家无为治世,使人“愚”之,其根本是让百姓朴实而有德。但是道家之道太过理想,当今之世也非道家无为所能掌控。当他听了墨家腹朜刑子的故事之后,心有所感,于是蒙生了德法并重的想法。但那仅仅是一种想法,具体如何实施却难以详尽。

    再经历颇多之后,又感觉世俗之事繁杂无序,一句简单的德法并重根本无济于事,遂以修炼之法印证治世之道,认为德法之中又应加入“度势”之道来制衡。但那时,他心中仍然只是一个概念,不知是否可行,也不知实行后将出现什么局面。

    再后来,经历了“地问历世”考验,又接触了真正的法家之学,闻听了万家言的太平之策,思路渐渐清晰起来,遂定下了“我要成圣”之愿,明白了今后努力之方向。

    但是,直到今天,聆听了诸家之道,认清了天地之现实,抓住了人性之弱点之后,他脑海中的所有想法才集而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明白了当前该做什么、今后该做什么、万世之后天下该是什么样子。

    他即将所说之言,既是对世人所说,也是对自己所说。这是体系的第一次陈述,对他,乃至世人都极度重要,所以,他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慎之又慎。

    数息之后,肖逸如大梦苏醒一般,深深吸了一口气。而后,缓缓转头,环视全场。

    这时,众生已颇有些不耐,窃窃私语,噪声嗡嗡。可是,当众生接触到他的眼神时,全场瞬间寂然。

    那眼神与其刚才的温和形象已截然不同,其体内散发的气息也随之变化,不再圆润,充满了一种令人臣服的威慑之意。

    众生突然产生一种心惊肉跳之感,大气也不敢出,仿佛一旦被其察觉,就将面临严苛之刑罚似的。

    但凡熟识肖逸之人,倍感惊讶。他们无法想象,一个温和圆润之人怎能瞬间变成这等模样。

    面对众生的惊讶和疑惑,肖逸依旧神情冷然,不为所动。

    人们说他变了,唯有他自己明白,他只是现实了而已。今日闻诸家之道,其思想固然大幅提升,但令其收获最大的,却是进一步认清了现实,明白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治世之道,与刚才的辩论之道不同。辩论的对手再多,也仍然可数,而且对方都是才智高绝之辈,可以与之辩是非对错。但治世面对的是天下无计的百姓,不仅思维有限,而且蛮不讲理者也不在少数,形形色色,不一而同。所以,治世必须要有非常之手段。

    望着百姓噤若寒蝉的模样,他心有所动,才将那口气缓缓地吐了出来。与之一并吐出的,还有过去的幼稚和天真。

    此时,他能感觉自己的心不再有少年的虚浮,变得更加沉稳老练。

    往日所见,今日所闻,使他终于笃定,世界很美好,但不是全部通过善和爱来实现的。

    表面之冷酷,不代表内心不狂热。今日的所作所为,或对或错,但都是为了今后的对。

    当他望向九大门派之主时,眼神会稍稍有所收敛。不是为对方的气势所迫,而是理解对方的不易,略表尊重。

    普通百姓,永远不懂统御者的难处和苦衷。唯有从底层一步步走上统御之位时,方知其中之滋味。

    “也许到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时,百姓才会真正理解。”他暗自呢喃道。

    他已预感到,当表述到某些主张时,百姓定然会不解,进而不满,但是没有办法。

    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当今之世的问题已太多太多,其面临的阵痛也将更为剧烈。

    想要实现真正的太平之世,就必须经历艰难的转折。

    当他环视完毕,全场已达到了万籁俱寂、落针可闻的地步。这时,他的心神也凝练到无与伦比的境地。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浩然之气勃发,剑眉一挑,终于开始论述他的治世之道。

 第466章 息戈止争

    “道家之太平,在于小国寡民。全本小说网,HTTPS://。.COm;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儒家之太平在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二家之道虽有不同,但其旨一致。恕肖逸孤陋寡闻,不知其余诸家太平之愿景。但肖逸猜想,诸家之太平应与此相差无多,皆为民生也。”

    这一次,肖逸语速甚快,见诸家并无反驳之意,稍作停顿,又继续道:“既为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万世康泰,首先,当息戈止争,以天下为‘小’,成一统之国。这也是先前劝诸派舍弃地域和信民的另一层意义。其二,当施以德教,使百姓返璞归真,重塑淳朴向善之性。”

    肖逸口齿伶俐,瞬间将大体方向讲述清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