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闲话闲说-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到吃,世间上等的烹调,哪国的都有,而且还要变化得更好,中国的几大菜系

就更不用说了。

粤人不吃剩菜,令我这个北方长成的人大惊失色,北方谁舍得扔剩菜?从前

北京有一种苦力常吃的饭食叫“折箩”,就是将所有的剩菜剩饭汇在一起煮食。

我老家的川菜,麻辣的一大功能就是遮坏,而且讲究回锅菜,剩菜回一次锅,味

道就深入一层。

中国对吃的讲究,古代时是为祭祀,天和在天上的祖宗要闻到飘上来的味儿,

才知道俗世搞了些什么名堂,是否有诚意,所以供品要做出香味,味要分得出级

别与种类,所谓“味道”。远古的“燎祭”,其中就包括送味道上天。《诗经》、

《礼记》里这类郑重描写不在少数。

前些年文化热时,用的一句“魂兮归来”,在屈原的《楚辞·招魂》里,是

引出无数佳肴名称与做法的开场白,屈子历数人间烹调美味,诱亡魂归来,高雅

得不得了的经典,放松来读,是食谱。

咱们现在到无论多么现代化管理的餐厅,照例要送上菜单,这是古法,只不

过我们这种“神”或“祖宗”要付钞票。

商王汤时候有个厨师伊尹,因为烹调技术高,汤就让他做了宰相,烹而优则

仕。那里煮饭的锅,也就是鼎,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闽南话现在仍称锅为鼎。

极端的例子是烹调技术可以用于做人肉,《左传》、《史记》都有记录,

《礼记》则说孔子的学生子路“醢矣”,“醢”读如“海”,就是人肉酱。

转回来说这供馔最后要由人来吃,世俗之人嘴越吃越刁,终于造就一门艺术。

香港的饭馆里大红大绿大金大银,语声喧哗,北人皆以为俗气,其实你读唐

诗,正是这种世俗的热闹,铺张而有元气。

香港人好鲜衣美食,不避中西,亦不贪言中华文化,正是唐代式的健朗。

31

内地人总讲香港是文化沙漠,我看不是,什么都有,端看你要什么。比如你

可以订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书,很快就来了,端看你订不订,这怎么是沙漠?

香港又有大量四九年居留下来的内地人,保持着自己带去的生活方式,于是

在内地已经消失的世俗精致文化,香港都有,而且是活的。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沙漠都在心里。

你们若是喜欢看香港电影,不知道了不了解香港是没有电影学院的。依我看

香港的电影实在令人惊奇。以香港的人口计算,香港好演员的比例惊人。你们看

张曼玉,五花八门都演过,我看她演阮玲玉,里弄人言前一个转身,之绝望之鄙

夷之苍凉,柏林电影奖好像只有她这个最佳女演员是给对了。

香港演员的好,都是从世俗带过来的。这就像以前中国电影演员的好,比如

阮玲玉、石挥、赵丹、上官云珠、李纬的好,也是从世俗带过来的。现在呢,

《阿飞正传》这种电影,也只有香港才拍得出来。

32

中国读书人对世俗的迷恋把玩,是有传统的,而且不断地将所谓“雅”带向

俗世,将所谓“俗”弄成“雅”,俗到极时便是雅,雅至极处亦为俗,颇有点

“前‘后现代’”的意思。不过现在有不少雅士的玩儿俗,一派“雅”腔,倒是

所谓的媚俗了。

你们若有兴趣,不妨读明末清初的张岱,此公是个典型的迷恋世俗的读书人,

荤素不避,他的《陶庵梦忆》有一篇“方物”,以各地吃食名目成为一篇散文,

也只有好性情的人才写得来。

当代的文学家汪曾祺常常将俗物写得很精彩,比如咸菜、萝卜、马铃薯。古

家具专家王世襄亦是将鹰,狗,鸽子,蛐蛐儿写得好。肯定这些,写好这些,靠

的是好性情。

中国前十年文化热里有个民俗热,从其中一派惊叹声中,我们倒可以知道雅

士们与世俗隔绝太久了。

有意思的是,不少雅士去关怀俗世匠人,说你这是艺术呀,弄得匠人们手艺

大乱。

野麦子没人管,长得风风火火,养成家麦子,问题来了,锄草,施肥,灭虫,

防灾,还常常颗粒无收。对野麦子说你是伟大的家麦子,又无能力当家麦子来养

它,却只在客厅里摆一束野麦子示雅,个人玩儿玩儿还不打紧,“兼济天下”,

恐怕也有“时日何丧”的问题。

我希望的态度是只观察或欣赏,不影响。

33

若以世俗中的卑陋丑恶来质问,我也真是无话可说。

说起来自己这几十年,恶的经验比善的经验要多多了,自己亦是爬滚混摸,

靠闪避得逞至今。所谓“俗不可耐”,觉到了看到了也是无可奈何得满胸满腹,

再想想却又常常笑起来。

揭露声讨世俗人情中的坏,从《诗经》就开始,直到今天,继续下去是无疑

的。

中国世俗中的所谓卑鄙丑恶,除了生命本能在道德意义上的盲目以外,我想

还与几百年来“礼下庶人”造成的结果有关,不妨略说一说。

本来《礼记》中记载古代规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讲的是礼的适

用范围不包括俗世,因此俗世得以有宽松变通的余地,常保生机。

孔子懂得这个意思,所以他以仁讲礼是针对权力阶层的。

战国时代是养士,士要自己推荐自己,尚无礼下庶人的迹象。

西汉开始荐举,荐举是由官员据世俗舆论,也就是“清议”来推荐新的官员,

这当中还有许多重要因素,但世俗舆论中的道德评判标准,无疑是荐举的标准之

一。汉代实现“名教”,“清议”说明“名教”扩散到俗世间,开始礼下庶人。

汉承秦制,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是否促进了礼下庶人呢?

魏晋南北朝的臧否人物和那时的名士行为,正是对汉代延续下来的名教的反

动。

从记载上看,隋唐好一些。

礼下庶人,大概是宋开始严重起来的吧,朱熹讲到有个老太太说我虽不识字,

却可以堂堂正正做人。这豪气正说明“堂堂正正”管住老太太了,其实庶人不必

有礼的“堂堂正正”

,俗世间本来是有自己的风光的。

明代是礼下庶人最厉害的时候,因此贞节牌坊大量出现,苦贞、苦节,荼害

世俗。晚明读书人的颓风,或李贽式的特立独行,亦是对礼下庶人的反动。

清在礼下庶人这一点上是照抄明。王利器先生辑录过一部《元明清三代禁毁

小说戏曲史料》,分为“中央法令”、“地方法令”、“社会舆论”三部分,仅

这样的分法,就见得出礼下庶人的理路。略读之下,已经头皮发紧了。

民国初年的反“吃人的礼教”,是宋以后礼下庶人的反弹,只不过当时的读

书人一竿子打到孔子。孔子是“从周”的,周是“礼不下庶人”的。我说过了,

被误会的总是孔子。

34

“刑不上大夫”是维护权力阶层的道德尊严,这一层的道德由不下庶人的礼

来规定执行。孔子入太庙每事问,非常谨慎,看来他对礼并非全盘掌握,可见礼

的专业化程度,就像现在一个画家进到录音棚,虽然也是搞艺术的,仍要“每事

问”。孔子大概懂刑,所以后来做过鲁国的司寇,但看他的运用刑,却是防患于

未然,有兵家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

先秦以前世俗间本来是只靠刑来治理,所谓犯了什么刑条,依例该怎么罚。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反对当时晋的赵简子将刑条铸在鼎上公之于众,

看来刑的制定和彝器,规定是不让“民”看到而知之。

大而言之,我体会“礼不下庶人”的意思是道德有区隔。刑条之外,庶人不

受权力阶层的礼的限制,于是有不小的自为空间。礼下庶人的结果,就是道德区

隔消失,权力的道德规范延入俗世,再加上刑一直下庶人,日子难过了。

解决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刑既上大夫也下庶人,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礼呢,

则依权力层次递减,也就是越到下层越宽松,生机越多。

你们看我在这里也开起药方来,真是惭愧。

35

中国的读书人总免不了要开药方,各不相同。

一九六六年的夏天,北京正处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最有戏剧性场面的那段

时期,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抄家,揪斗走资派,著名的街道改换名称。一天中午,

我经过西单十字路口,在长安大戏院的旁边有一群人围着,中国永远是有人围着,

我也是喜欢围上去搞个明白的俗人,于是围了上去。

原来是张大字报,写的是革命倡议,倡议革命男女群众夏天在游泳池游泳的

时候,要穿长衣长裤,是不是要穿袜子记不清了,我记得是不需要戴帽子。

围着的人都不说话,好像在看一张讣告。我自己大致想象了一下,这不是要

大家当落汤鸡吗?

游泳穿长衣的革命倡议,还没有出几百年来礼下庶人的恶劣意识,倒是围着

的人的不说话,有意思。

像我当时那样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你不提穿长衣游泳,我倒还没有想到原来

是露着的,这样一提,真是有鲁迅说的“短袖子”的激发力。我猜当时围着的成

年人的不说话,大概都在发挥想象力,顾不上说什么了。我想现在还有许多北京

人记得西单的那张大字报吧?

丹麦的安徒生写过一篇《皇帝的新衣》,我们不妨来篇《礼下庶人的湿衣》。

我在美国,看选举中竞选者若有桃色新闻,立刻败掉,一般公民则无所谓,

也就是“礼不下庶人”的意思。因此美国有元气的另一个特点是学英雄而少学圣

贤。我体会西方所谓的知识分子,有英雄的意思,但要求英雄还要有理性,实在

太难了,所以虽然教育普及读书人多,可称知识分子的还是少。

36

“五四”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叫“改造国民性”。

也许有办法改造国民性,比如改变教科书内容曾改变了清末民初的读书人,

所以民初有人提倡“教育救国”,是个稳妥可行的办法,只是中国至今文盲仍然

很多。

但通过读书改造了自己的“国民性”的大部分读书人,又书生气太重,胸怀

新“礼”性,眼里揉不进砂子,少耐性,好革命,好指导革命。

我在云南的时候,每天扛着个砍刀看热带雨林,明白眼前的这高高低低是亿

万年自然形成的,香花毒草,哪一样也不能少,迁一草木而动全林,更不要说革

命性的砍伐了。我在内蒙亦看草原,原始森林和草原被破坏后不能恢复,道理都

就在这里。

我后来躺在草房里也想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厢情愿,而且它们

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都不是,皮、毛到底还是可以分开的。

糟粕、精华是一体,世俗社会亦是如此,“取”和“去”是我们由语言而转

化的分别智。

鲁迅要改变国民性,也就是要改变中国世俗性格的一部分。他最后的绝望和

孤独,就在于以为靠读书人的思想,可以改造得了,其实,非常非常难做到,悲

剧也在这里。

所谓悲剧,就是毁掉英雄的宿命,鲁迅懂得的。但终其一生,鲁迅有喜剧,

就在于他批判揭露“礼下庶人”的残酷与虚伪,几百年来的统治权力对这种批判

总是扑杀的。我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