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华第一帝国-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按照计划,登基当天,将会举行第一批的授衔仪式,并且规定,将官以上的军官,必须由皇帝亲自授衔。

    但考虑到目前国际局势的紧张,他们也没办法把所有的将官统一的喊回来授勋,所以便决定了分批授勋。

    第一批授勋的主要是以第三集团军为主,第四集团军一部份,第二集团军一部份,第一集团军一部份。

    而第三条则是拆分军校,将陆军参谋学院按照专业进行拆分,分别成立中华帝国国防军陆军参谋学院,国防军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军炮兵指挥学院,国防军后勤指挥学院这四座院校。

    当然了,还有一座秘密的学院,这个学院也同时成立,但是暂时并不对外公布,甚至不挂牌。

    这个秘密的学院自然是被王思锐寄予厚望的国防军装甲兵指挥学院。

    第四条则是宣布了国防军的新体系,国防军将依旧采用先前的募兵制,所有兵员将自主决定是否服役,且服役最高期限为十年或三十五岁以下。

    这个指的是士兵,如果没有提干的话,那么一名士兵最多只能服役十年,如果不到十年,年龄到了三十五岁,那么也是需要退役的。

    尉官的服役期限没有限制,但是年龄却被卡在了四十五岁,同样的道理,四十五岁之前没有晋升为校官的话,那么也是需要退役的。

    校官的年龄限制是五十五岁,这个基本上已经不算是什么限制了,以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能活到六十岁的都算是不错的了。

    将官的退役年龄是六十岁,而元帅则没有期限,是终身制的,但六十五岁之后就成为了荣誉元帅,退役而不去衔。

    关于王思锐提出的这种征兵制度,下面的人虽然觉得有些冒险,但最终还是同意了,毕竟军队给的军饷可不低,加入军队,已经被众多百姓当作是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所以,短期内应该是不会缺少兵员的。

    而这份改编同意书,将会在登基之日宣布于众。

    至于新首都的选择,其实早在宣布成立帝国的时候就应该公布的,而众人的选择大多也是北平。

    毕竟这里已经担任了数百年的首都,各项设施也都是完善的,皇帝可以直接搬进紫禁城,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时间。

    不过对于这个提议王思锐却是直接拒绝了,理由很简单,明朝将首都选为北平,并不是因为这里适合当首都,换句话说,除了沿海城市以外,任何一个城市都要比北平更加适合当首都。

    明朝将首都选择在这里,那是因为当时的国际局势所造成的。

    明朝皇帝希望以天子守边这种姿态来告诉百姓,如果北敌入侵,那么皇帝必将成为第一个阻击者,这样可以让百姓安心生产。

    清朝因为满族本就是北边过来的,所以选择在这里也很正常。

    但现在的局势已经不需要天子守边了,而且北平附近到处都是山区,极不适合未来的发展。

    而新首都必须要享有浓重的历史文化,开阔的地带,足以支撑未来发展的地方。

    于是,王思锐将目光放在了中原,那个被他化为交通枢纽的新兴城市,郑县。

    没有选择历史更悠久的开封或者洛阳,这个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开封被排除的原因是因为后世建国之后,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徙到郑州的那个原因,因为黄河河道,加上开封的历史原因,导致了开封城每年都在下陷,且开封城下还埋着数座城池。

    洛阳是因为交通不便而被排除的。

    当然,既然是首都,那么在用郑县这个名字就有些掉粉了。于是,王思锐大笔一挥,直接将郑县改名为中京。

    东京开封,虽然东京被小日本无耻的剽窃了,但是……

    西京西安,那么选个中京多少还有些逼格。

    不过,首都就是首都,中京被王思锐定义为政治中心,至于经济中心,则被划分到其他的区域。

    他可不想搞成后世那样的北京,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混在一起,结果造成了中央机构办事效率低下。

    新首都选好了,那么剩下的便是宫殿,办公场地的建设。

    关于新首都的规划,王思锐也是早就想好了,嗯,皇帝嘛,享受是必须的。所以王思锐直接给自己划了一万亩地,作为新宫殿。

    当然,除了宫墙以外,整个皇宫里只有区区两座宫殿,分别是皇帝居住的宫殿,办公的宫殿,其余的都是普通的房子即可,剩下的就是绿化。

    皇宫外围,是中央机构的办公场地,在外围则是生活区。很简单朴素,整个布局简洁清明。

    随着三月十八日,也就是农历二月初二愈来愈近,京城这边也是愈来愈忙碌了起来,无数人都在筹备着登基大典,尽管王思锐想要节俭一些,可有些环节却是必不可少的。

    ps:登基大典即将来临,目前位置最大的一个**要来了,诸位等了这么久,期待吗?(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291:登基大典

    (全本小说网,。)

    太和殿,作为明清两代的各种典礼举行场所,今日被翻刷一新,犹如一座新建的宫殿一般。

    皇宫内一改往日之颓废,内外人声嚷嚷,大臣守卫来回不断的奔走。

    农历二月初二,中华帝国开国皇帝的登基大典,便是在今日举行。

    新的首都尚未完工,甚至还未开工,但是登基大典却不能耽误,按理说新国家成立之后一个月内就要举行登基大典的,但是为了选择一个吉日,所以便推迟到了今天。

    古代皇帝的登基大典流程按照朝代的不同,也有着一些不同的区别,但大体上还是分为七个步骤的。

    分别是颁布遗诏,择日即位礼。大赦天下。颁布诏书登基。传国玉玺。宫中乐手演奏,接受百官朝拜以及四方朝贺。祭告宗庙,社稷以及万民。

    一整套流程下来,往往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王思锐有意简化登基流程,但下面的那些官员却不建议这么做,毕竟一位皇帝只有一次登基大典,该有的流程还是必须要有的。

    而王思锐作为开国皇帝,第一步颁布遗诏这一条流程倒是可以省去,第二步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日子选在了今天,龙袍什么的也早已准备妥当,至于大赦天下,这一步骤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内容却被王思锐给改的面目全非,而且顺序也变为了第二步。

    总的来说,新的登基大典共分为颁布登基诏书,传国玉玺,大赦天下,接受百官以及四方朝贺,祭告宗庙,社稷以及万民,然后是封功授勋这六步。

    换句话说,登基大典的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许到了下一代皇帝,这些礼仪将会变回来,只因为这是开国皇帝登基,所以才会按照王思锐的意思去更改变化。

    今日,京城大大小小,只要是上了品级的官员,全部出现在了皇宫内,这也算是了中华帝国的第一次上朝。

    以前总是以为每次上朝都是大大小小的官员一大片,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上朝分为大朝和小朝,大朝每年举行一次,也就是京城内有品级的官员全部上朝。

    日常上的是小朝,也就是一些三品以上的官员去皇帝那里汇报工作,当然了,除了一些一品大臣以外,这些人也是每周需要上朝一次的,并不是天天上朝,如遇紧急事务,一品大臣可随时面见皇帝。

    王思锐身着龙袍,在一众宫女太监的服饰下被摆弄的像是个木偶一样,很是不舒服,可又有些无奈,他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礼仪。

    虽说他是皇帝,有着主宰天下的生杀大权,可是在礼仪这方面,即便是王思锐发怒,也不能改变那些大臣们的想法。

    更何况,在新的律法当中,王思锐更是将礼放在了首位,大臣们便是拿着这个礼来对抗王思锐的。

    至于那些宫女太监,其实是以前留在宫中伺候监督皇室的,清帝退位之后,大部分人都被遣散回乡,只留下了少部分人。

    而今天过后,这些留下来的宫女太监们也将会被遣返回乡,在中华帝国的法律中,不允许有宫女和太监的存在。

    “皇上,带上冕旒之后,您不能随意的左右转头,这会有失龙威的。”一名太监小心翼翼的提醒着王思锐,其实他也是被搞的没办法了,以前太子是会接受这方面的培训的,所以自然知道应该怎么做,可王思锐哪接受过这种培训?来回的动弹,他倒是舒服了,可那些管事的大臣要是觉得这样做不好,到头来肯定是要找他麻烦的。

    “现在不是还没开始吗?”王思锐有些不爽道,冕旒这东西其实很不合理,带在头上不仅让他无法乱动,甚至还影响视线,坐在那里来回乱晃,这才多大会儿的功夫?王思锐就已经觉得有些眼晕了,这要是在晃下去,估计待会走路都是问题。

    一想到这里,王思锐不由的想起了后世某部电视剧里的那一幕,有一个皇帝觉得很不爽,于是便用小棍子将那冕旒上垂直的珠子绑在了一起,这样珠子就不会乱动。

    不过王思锐可没打算也那么干,如果真要那么干了,估计会让人把大牙给笑掉的。

    “准备好了吗?”王士珍急匆匆的走到了后方,对着一名太监问道。

    “大人,都已经准备好了。”

    “恩,你去通知皇上过来,登基大典马上开始。”王士珍继续说道。

    在袁世凯那里待了将近三个月后,王士珍终于被王思锐给放了出来,当然,除了王士珍以外,袁世凯也同样是离开了那座深宅。

    随着新帝的登基,袁世凯也终于是接受了王思锐的邀请,因为这个时候,王思锐在天下间的威望已经达到了巅峰,内乱已经停止,朝廷的仁政也正在惠及着每一位百姓。

    除非袁世凯能够打败天下列强,给百姓更好的生活,否则的话,袁世凯这一辈子都无法威胁到王思锐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袁世凯才决定了要离开那座他已经待了三年的院落,接受了王思锐的邀请,成为了新朝廷当中的一员。

    袁世凯很聪明,他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重新出仕,也知道什么时候不应该出来。

    “袁大人,许久不见呐……”一些朝廷大臣在见到袁世凯之后,不由的有些惊愕,紧接着上前问候道。

    跟袁世凯打招呼的,是前朝遗老,只不过当时地位并不高,加上汉军占领京城之后,及早的就投靠了他们,所以才会有站在朝堂上的资格。

    像这类前朝遗留下来的大臣,还有许多的人数,中华帝国成立之前,这些人便投靠了汉军,而汉军在甄别过他们的资历之后,没有问题的,则继续留用,若是问题特别严重的,则是选择秘密的处理。

    尽管王思锐很重视官员的培养,可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又能培养出多少的合格官员?

    也就是说,王思锐只剩下了两个选择,要么使用这些前朝的官员,要么选择自己培养,两者各有优劣,就看怎么抉择了。

    王思锐选择了第一种方式,一是能够安抚人心,二是能够避免政府青黄不接,同时也避免了年轻人位高权重的现象发生。

    “裘大人最近可是风光不断呐,比起裘大人,袁某今日站在这里倒是极为勉强。”袁世凯笑着回应道。

    “袁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