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水浒有天庭-第2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面一个胖子骑着马出来了,没搭理袁绍,反倒厉声反问了一句:“天子何在?!”

    “这是肥胖子董卓出场了?”李陵心神依附着刘辩暗道。

    以李陵所见,应当《三国演义》中:

    车驾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枝人马到来。百官失色,帝亦大惊。

    袁绍骤马出问:“何人?”

    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

    帝战栗不能言。

    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

    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

    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

    卓应曰:“特来保驾。”

    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

    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

    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

    是日还宫,见何太后,俱各痛哭。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这短短一段话里里面,可是隐藏了诸多大事件,比如这三件大事:

    首先是说了“帝战栗不能言。”李陵暗想这时候皇帝被吓得不敢吱声,他也不想出岔子,直接照着“演”就好!

    其实这时候刘辩本身还真是战战兢兢,你想啊先是被劫掠出宫,险死还生,这时候正要回宫了突然又杀出一大队人马,然后一个满脸横肉的胖子出场了,不把他都吓瘫才怪。

    这时候陈留王出来表现了,那就是——“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

    这叱的便是董卓!然后两人“唇枪舌战”一番,“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让董卓想废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刘协,正是“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

    二是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

    这传国玉玺怎么丢了?当然是十常侍裹挟皇帝而出的时候,掌印太监顺便带着的,到时候好发号施令啊。可惜,到处都是乱兵,这太监不行被杀了,然后传国玉玺就稀里糊涂埋没在角落了。

    那传国玉玺到底哪去了呢?

    历史上何进、袁绍等人武装诛杀十常侍的时候,太监们裹挟着汉少帝仓皇出逃,机缘巧合之下没带走玉玺。等血腥镇压评定后,宫中查点宝物,发现玉玺不见了,直到十余年后才被再次发现。(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五五章 借董卓的手

    (全本小说网,。)

    在救火的时候,于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宫女颈下赫然悬挂着传国玉玺。

    《三国演义》第六回《匿玉玺孙坚背约》写道:

    诸侯联军打败董卓,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时焚烧宫室民宅,发掘陵墓坟冢。联军先锋孙坚率先冲入洛阳,扑灭宫中大火,设军帐于建章殿上。

    其军士在殿南一井中捞起一具女尸,项挂一锦囊,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启匣一看,里面是一玉玺。这皇帝的印章,四寸见方,上镌五龙交纽,有篆文八字,刻了一句吉谶: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程普见之告诉孙坚,此乃传国玉玺,得之者必有“登九五之分”。

    九五之分,就是说有做皇帝的鸿运!

    《三国演义》的描述是根据《吴书》、《山阳公载记》等书的记载,尽管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认为孙坚于联军中最以忠烈著称,断不会私匿汉之神器,否定了孙坚匿玺背盟之说,然而他却并没有否定有传国玉玺这么件要紧东西。

    这些暂且不提,只说这甄宫井是普通的井吗?这个宫女又是何人?为何她的脖子上挂着传国玉玺?

    这“甄宫井”要说它普通,那是普通之极,要说她不普通,它又确实特殊,“传国玉玺”埋入其中长达十余年之久。

    而这宫女是谁缺乏考证,而她脖子上挂着传国玉玺,众多的看法是“机缘巧合”,宫女在乱兵中被杀,掉入这口井中,然后带着玉玺的掌印太监混乱中跑到甄宫井附近,眼见情势危急,又不想把玉玺还回去,于是把玉玺丢入井中去了。

    也或者是他抱着玉玺正想逃,突然被赶上来的士兵杀死,然后玉玺跌落井中,当然当时混乱,除了死去的太监,无人知道掉进去的是玉玺。

    接着再次的机缘巧合之下,玉玺和这位宫女的脖子,在某个时间段里相遇了,缠挂在一起,直到被发掘!

    李陵当然没有早早想起这个事件,要不然他不说提前收起玉玺,用个假的代替,至少也会早早在玉玺上留下气运标记,以备随时找到。

    三是“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事件,有人认为董卓初到洛阳时,董卓部属的兵力不超过3千人,为了一开始就给洛阳造成一种强烈的军事威慑影响,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

    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洛阳人们,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

    言归正传,回到眼前,面对早有不臣之心的董卓,李陵遥控着少帝刘辩“装聋作哑”。

    这时候陈留王刘协果断出来表现了,先是大胆地催马上前,然后又问了一遍袁绍刚才问过的问题——叱曰:“来者何人?!”

    然后胖子一脸傲慢,说道:“我是西凉刺史董卓。”

    陈留王又问:“你是要造反么?”

    董卓虽然心里有这么个想法,但是他现在连京城还没进去呢,哪敢当众答应,连忙说道:“微臣不敢。”

    陈留王道:“那么,你是个忠臣了?不是来劫驾?而是来保驾的?”

    董卓连忙答应:“当然,当然,臣就是来保驾的。”

    陈留王一听董卓这么说,语气里加上了三分威严,三分肃穆道:“既然是来保驾的,皇帝就在这里,你为何至今连马都不下?”

    董卓一听赶忙下马,跪在道边。陈留王这才满意,说道:“董卓,你今天既然是来保驾的,那么就赶快把我们护送回京,你放心,你的功劳,皇帝一定会记住的。”

    就这样这董卓借着这个机会进了京,一发不可收拾,然后还有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传国玉玺不见了!

    李陵放任董卓施为,正合他的本意,大汉朝已经腐朽不堪了,就犹如重病垂危的人,重病还需重药治,李陵就是要借董卓的手,大力整顿朝堂。

    至于会不会hold不住董卓?他一点儿也不担心失控,手握一大把封神牌的男人,怎么可能会怕区区一个老流氓,别看董卓以后会嚣张至极,但到时候还不是任他拿捏。

    “就跟割韭菜一样轻松惬意!”李陵如是觉得。

    然而当他听到“传国玉玺不见了!”时,也是震惊了!这时候他才想起来,《三国演义》中的确有这段,而且后来玉玺被诸侯之一的孙坚率先找到,被其视之为吉祥之兆,有心将玉玺占为己有。

    然后是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了盟主袁绍。袁绍也想要这传国玉玺,就又演出了好多幕大戏来。

    有人说袁绍立即扣押孙坚的妻子逼孙坚交出了玉玺;三国演义则说孙坚带着玉玺返回长沙,在路上被和袁绍一伙的刘表截击而死,后来玉玺落入袁术手中。

    不管怎么说,袁绍也好,袁术也好,最后都被打着汉朝旗号的曹操给打败了,传国玉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里。

    历史上的玉玺是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

    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圆四寸,螭虎纽,一说龙鱼凤鸟纽。玉玺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从此,历代帝王无不把传国玉玺当作权力的重要象征,当作一统天下的象征。传国玉玺不仅成为了野心家觊觎和割据君王争夺的目标,也是中央王朝后宫的珍宝,国之重器。

    得到玉玺的人将玉玺解释成自己“受命于天”的表现;而一旦失去玉玺则悲视作王朝“气数已尽”的表现。

    如果有哪个皇帝登基的时候没有传国玉玺捧在手里,就被讥为“白版皇帝”。意思是说你这个皇帝是自己封的,根本没有办法证明。他们发出去的没有玉玺印章的诏书自然也不那么令人信服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五六章 传国玉玺坎坷路

    (全本小说网,。)

    “这可如何是好!?”李陵得知玉玺丢失后,也是傻眼啊。

    本来他只是打算借董卓的手,来设局惩处对大汉朝二心的人。现在好了,玉玺丢了,事情将更麻烦。

    “先再造一个?”李陵突发奇想道。

    只是这材料就是一个大问题!传国玉玺据说是用著名的“和氏璧”制作的。这“和氏璧”可是古今罕有的绝世宝玉。

    据说春秋时的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认定是稀世珍宝,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难以判断,就叫玉工来辨识一下。

    恰好这宝玉属于深藏不露的那种类型,楚国的玉工看不到它的宝贝之处,就说是一块普通石头。这下可害惨了卞和。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脚,落下了终身残疾。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献上宝玉。楚武王和玉工们又一次冤枉了卞和,卞和再次被判处欺君罪,连右脚也被砍去了。

    楚文王即位后,年老的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号啕大哭。楚文王知道后很奇怪,派人去问。卞和说:“我并不是悲叹自己的命运,还是为手中的宝玉被世人看作是普通石头感到悲哀。总有一天会有人证明我没有撒谎的。”

    楚文王就叫人将卞和的石头剖开,细心考察,果然雕琢出了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奇怪的是,和氏璧诞生后,围绕在它身上的传奇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楚威王时,昭阳灭亡越国,为楚国建立了大功,得到了和氏璧的赏赐,和氏璧进入了“流通渠道”。

    后来昭阳出游赤山,赤山下有很深的水潭。昭阳是个很喜欢炫耀的人,在水潭畔高楼里宴请宾客,拿出和氏璧来让大家鉴赏。

    根据在场人事后回忆,当时水潭中突然跃起一条大鱼,足足有一丈多大。这条大鱼还带出了一群各式各样的小鱼来,大家都觉得很稀奇,都跑到水边去看鱼了。

    等大家赞不绝口地回到房间后,发现和氏璧不见了!昭阳镇惊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怀疑是门人张仪偷的,对可怜的张仪是严刑拷打,死命要审出宝贝的下落来。

    可事实不是张仪偷得,再怎么打也打不出宝玉来啊?结果是张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休养后背楚入魏,最后入秦帮着秦国人出谋划策,专门和楚国人作对,和氏璧没有找回来,楚国反而是多了一个死敌。

    和氏璧其实是被其他人偷盗的。昭阳在楚国的势力很大,在失窃后出千金悬赏,追查和氏璧下落。风声实在太紧了,偷盗者在很长时间里都不能将和氏璧“脱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