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有天庭-第3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后李陵若有所思,看了看眼前美人,暗暗为她叹息:可惜生不逢时,如果生在现代,毫无疑问,她一定是一个女强人。
只不过,她生在了古代,男尊女卑的时代,终有手段也没有施展的舞台,即便后来靠着给刘表做续妻,加之背靠蔡家这棵大树,权势一时无两,但是又不幸地遇到了刘备和曹操,两个比她都更精于权谋的政治人物!
“对了,她还是诸葛亮之妻黄月英的姨母呢!”李陵突然想道。
不过,现在八字还没一撇呢,诸葛亮还不知道在哪个旮旯角落里呢。
“贵人安好?”在李陵浮想联翩之际,蔡妍温柔关心道。
“好,好,我好,你也好!”李陵滑溜嘴说道,实在是某某的广告对他影响太深。
不过李陵一想到这位弄权的女人,“以侄女妻表次子刘琮,因爱之,常毁刘琦而誉刘琮于表”,说的是她将侄女嫁给了刘表的二儿子刘琮ng,因为这个原因,对刘琮更加喜爱,以至于在继承荆州的争夺中,她常常毁誉刘表的大儿子刘琦,而常常夸赞二儿子刘琮。
当然,后来嘛大家就熟悉了,刘表一死,二儿子刘琮果然继位,蔡妍成了皇太后一般垂帘听政,只是好景不长,立刻被逼得投降了曹操,偌大荆州拱手让人,让刘表情何以堪啊!
当然,刘表也不知道同情,这位实在是坐拥宝地而碌碌无为啊!
曹操青梅煮酒之时与刘备纵论天下英雄,说道:“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可见要想在乱世中建立霸业,称雄一方的人不仅需要胸怀韬略,更要有吞吐天地的志向,其中志向尤为重要。
当时跨蹈江汉的荆州牧刘表年轻的时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求学时是太学生中的活跃分子,《汉末名士录》中把他与汝南的陈翔、范滂、鲁国的孔昱、勃海的苑康、山阳的檀敷、张俭以及南阳的岑晊称为“八顾”。凭着广受赞誉的名望,党锢之祸一经解除就被大将军何进征召。
正是早些年累积的声望和政治资源,在此后的动乱中刘表才能一次次抓住时机,先是单骑入荆,在荆州本地豪强蒯越、蔡瑁等人的支持下平定荆襄,理兵襄阳。
之后凭借武力驱逐盘踞在南阳的袁术,接纳张绣抵御强邻曹操,一度雄踞荆襄九郡,坐拥数千里疆域,带甲十余万,跨蹈江汉之地。
可惜的是自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始,这位年轻时奋发有为的牧守开始耽于自守一方,对即将倾覆的袁绍的求援按兵不动,始终抱着坐观成败的态度来应对乱世纷争。
尤其是自公元201年收纳投奔荆州的刘备后,既想获取贤德容人的好名声,又没有魄力去重用刘备的手下去扩充势力,以至于被曹操称为“自守之贼”,他的后妻蔡夫人也成为了“妖妇”“祸水”的代名词。
那么刘表势力的覆灭与《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妖妇”蔡夫人到底有多大关联呢,真实的蔡夫人又是什么样呢?
上文已经提及其中一件,便是刘表晚年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蔡夫人狂吹枕边风,支持了刘表的次子刘琮,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荆州势力内部的分裂,也违背了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的礼法制度。
至于蔡夫人支持刘琮的原因并非是刘琮是她的亲生儿子,而是刘琮娶了蔡氏的女子,《后汉书》中明确记载说:“(刘表)为琮娶其后妻蔡氏之侄,蔡氏遂爱琮而恶琦,毁誉之言日闻于表。”
但这客观而言更多的是政治立场所决定的,更何况长幼之争历来就从未停止过,汉代的几位“明君”,诸如汉武帝、汉昭帝当时也都不是长子。
另一件事是刘琮从刘琦手里抢去荆州大权后,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刘琮在蔡夫人和一众文臣的撺掇下选择了不抵抗,对于尊刘抑曹的人而言,这自然成了大罪过。
但如果分析当时双方的实力,恐怕我们又会有不同的思考了。公元208年七月曹军如狼似虎般扑向荆州,到八月刘表才咽下最后一口气,这时候刘琮也才接手荆州的权利。(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手机阅读,m。taiuu。com
第五八五章 曹操不敢要的女人敢要吗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面对气势汹汹的曹军与用兵如神的曹操,客观而言就算刘表在世,恐怕也未必抵挡得住;退一步说,或许把荆州交给刘备可以抵挡曹军,但就像谋士傅巽所言“若刘备不能抵抗曹操,那么荆州就不能自存。若刘备能抵抗曹操,那么刘备就不再是将军(刘琮)的臣下了。”
这种投降的“猥琐消极”做法虽然不高明,但也是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保全自身利益的最好策略了,和慈禧太后的“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尽管相似,可毕竟曹军不是异族,只有亡国,并没有亡天下一说。
而蔡氏的“妖妇”之名更多的是承担了刘表晚年举棋不定,举止失当所造成的后果以及《三国演义》中老罗出于作品立场所进行的形象黑化。
“贵人怎能这么调戏于我?”蔡妍面似嗔怒口气却异常挑逗地问道。
说真的,她有那么一刹那,也是被李陵一句烂大街的广告词“你好我也好”给深深电了一下,这简直是赤皇皇的“表白”啊!
说来也是好笑,对于小人物而言,这是言语轻浮,然而换做地位崇高的大人物比如李陵这样,则一下子成了风趣多情!
“调戏与你?这样吗?”李陵说着,胆大包天竟然轻抚了一下近在咫尺的蔡妍美艳的脸蛋……
你说调戏那么我就真的要动手了,这李陵的所作所为也是没谁了!不过想想也听带劲,挺刺激啊,眼前少女虽然美艳,可也是带刺啊,就连后来把荆州收入囊中的曹操这位爱人【妻】的家伙,见之心动,却不敢扑倒床上呢!
要知道曹操爱人【妻】爱到为了享用张绣的婶婶,竟然害得张绣降而复叛,并且大儿子与大将典韦双双身死呢。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这位美丽的玫瑰身上带刺——本身先为原荆州之前主母、后为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地位非凡,而且背后势力也十分强大。
要说蔡夫人背后是有很多政治力量的,荆襄之地的蔡家、黄家、诸葛家等都与她有关系。按很多人的想法,曹操纳了蔡夫人,可以安抚这些世家大族,不是很好吗?
但恰恰相反,正因为她背景强大,曹操才不纳她为妾。试想一下,如果蔡夫人入了后宫,又恰巧生了儿子,那么投降的荆州文武群臣,他们会自然凝聚在蔡夫人周围。
那么在曹魏内部就产生了一个强大的荆州集团,与原本的派系争夺主位,这是未来的内患啊,要知道蔡妍当时还比较年轻啊,确实有生育能力——177年生的蔡妍,到公元208年,蔡夫人投降曹操之时,也不过31岁。
反之如果不纳蔡夫人,荆州文武就不会有那么多凝聚力,虽然或多或少还是形成了势力,但力量就会小许多,方便被控制。
你看一下,无论曹操的邹夫人、杜夫人还是尹夫人,其实她们背后的力量几乎没有。这样的美人,才能让曹操安心地收下。
第二大原因便是蔡夫人喜欢弄权了,这是她本身的刺!
蔡夫人自从嫁给刘表后,为了蔡家和认的儿子刘琮的利益,她没少干预荆州的政务,包括最后荆州投降,蔡夫人要负很大的责任。
对于这等有心机,处处为家族着想的女人,恰恰是曹操最反感的。纵观曹操后宫团,从没有姬妾插手政务,可以知道曹操还是喜欢那些安守本分的女人,对于蔡夫人这种女人,曹操是敬而远之的。
“连曹操都不敢收的女人,自己收入房中,成就感一定棒棒的啊!”李陵如此想道。
喜欢弄权、背后势力强大、倾国倾城的蔡妍又能怎样?这些对李陵来说完全不是事啊,他李陵又不是皇帝,蔡妍没有施展的舞台啊!
“呜呀”蔡妍一下子措手不及,慌乱极了,真是又羞又惊又喜,羞的是被李陵如此众目睽睽之下轻薄,她好歹也是名门闺秀啊,怎能如此?
惊的是太突然了,她完全没想到,只是口头上的挑逗,就引得李陵如此大胆,说动手就动手,说好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呢?”
喜的是她的目的达到了,尽管结果有点显得“粗暴”了些,显然李陵反过来挑逗她,说明自己的姿色还是入得对方法眼的。
对于又是自家爹爹又是蔡氏族长的老爷子,她可是幽怨不满的很,竟然要她刚刚及笄不久的小姑娘,嫁给一个四十多岁的糟老头子,让她情何以堪?
少女再喜欢权势,也不是这样的啊,原本她咬牙也许就认了!但是见到李陵之后,她毫不犹豫的下定决心,要让眼前权势无两的贵人拜倒在自己石榴裙下。
当然,现在还没有石榴裙,石榴裙,是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解的都知道,这跟杨贵妃有关。
石榴裙是唐朝女子非常青睐的一种裙子样式,这种裙子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石榴籽那样的红,穿着它让女子显得更加美丽动人,甚至要美过石榴的本色。
唐朝万楚在《五日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可见石榴裙的威力。
为什么男人爱上某个女人,并为她付出许多心思,会说成“拜倒在石榴裙下”呢?这里面故事是这样的:
话说杨贵妃非常的喜欢石榴花,也爱吃石榴,还爱穿石榴裙。唐玄宗为了投其所好,就在皇宫、华清池等地种上石榴,以供杨贵妃游玩欣赏。
由于唐玄宗有了杨贵妃后不理朝政,大臣们就怪罪杨贵妃,见了杨贵妃都不施礼。这天唐玄宗宴请大臣,让杨贵妃跳舞助兴,杨贵妃就跟唐玄宗撒娇说大臣们见了我都不施礼,我不愿意为他们跳舞。
唐玄宗知道委屈了杨贵妃,于是下令大臣们见了杨贵妃必须施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大臣们没有办法,看到杨贵妃穿着石榴裙走过来,纷纷施礼,从此拜倒在石榴裙下便口口相传,成为崇拜女性的俗语。(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手机阅读,m。taiuu。com
第五八六章 不可言说的美梦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拜倒在石榴裙下”,从此也成为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的代名词。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写了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色艺惊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这“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石榴裙流传的时间很久远,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诗中写道:“梅花香满石榴裙”。
虽写的是唐朝之事,即可看出当时现实生活中,此种款式的裙子仍为年轻女子所珍爱。那么石榴裙到底是什么样的款式呢?
最初唐朝以石榴喻红裙,自然是与石榴有关。
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时传入我国。“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
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