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皇戚-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能一睹名人的风采,也是一件不错的趣事。

    见此,伏泉也是感到无奈,他也知道原因为何,却是不好阻止,虽然自己这“名将”的称呼有些水分,比不得凉州三明之流,但自己的战功也是实打实的大,所以只能任由自己被当成后世的明星一般任人观赏。

    见到许多人看着热闹还带有羡慕的目光,伏泉不由苦笑,这一幕让他想到后世的追星族、脑残粉丝一类的事情,他可十分怕突然会出来几个听了自己事迹就搞出一些奇葩事情的百姓,那样他可招架不住。毕竟,在后世娱乐活动那么多的时代,还有无数精神空虚的粉丝为自己喜爱的明星干出一些奇葩事情,更何况古代这个娱乐活动十分匮乏的时代,谁知道会出现什么变故呢?

    不过,可能是伏泉多想,一路到了官舍,都没有他担心的事情发生,大概是古人太过守礼的缘故。

    入得官舍,在确认麾下兵卒都已安置在兵营,城内各式医匠都被征集前去治理后,伏泉便招来那庐江郡南部督邮,说明他接下来的打算。其实也没什么,无非就是“征募兵卒,救援舒县”而已,毕竟这枞阳附近,也是大汉朝出了名的出精兵的地方,而在此地被募集的兵卒,都有一个闻名的外号“丹阳精兵”。

    伏泉深知,自己麾下兵卒如果不好好补充的话,即使现在全员健康,也根本很难打的叛军,因为两军人数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阳

    丹阳兵,顾名思义,便是指在大汉丹阳郡附近征募的兵卒,历史上袁术曾言“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对丹阳兵有着极高的评价,即使现在,伏泉也听过一些“天下精兵出丹阳”的传言,足可见丹阳兵之骁勇精锐。

    大概是由于丹阳当地多山,地形险恶,群山陡峭等等地理的原因,导致当地百姓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穷山恶水之下,自然锻炼了这些百姓的生存和战斗能力。他们尚武之风盛行,时常去山中打猎为生,极大的锻炼了他们的体魄和精神意志,这一点倒是和伏泉麾下的板楯蛮兵十分相似。

    加之由于南方境内山越异族时常出没,寻衅是非,更时有谋反之举,这也就间接造成了当地百姓为了自保习武磨砺自己的传统,自然而然就让当地的青壮百姓训练成一支只需要稍加训练,便可以成为一支意志坚定,战力凶悍的精锐部队。

    前汉飞将军李广之长孙李陵,进袭匈奴时,率领五千人抗击匈奴八万精骑,在援兵不至的情况下竭力死战,最后在手中无箭矢后,边战便退,只剩四百人撤回关内,主帅李陵被迫投降,副帅韩延年战死。以当时匈奴骁骑之勇,五千丹阳兵竟然能令单于丧胆,几乎要撤退,最后探知李陵无援才敢进攻,丹阳兵之精锐善战可见一斑。

    即使是后来汉末崛起的军阀里,就有不少人是依托丹阳兵起家的,比如陶谦、孙策,至于其他著名战役里,丹阳兵出没的身影也不计其数。甚至于后来的东吴,担任丹阳太守者,在孙氏臣子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像诸葛恪掌权时期,他能肆无忌惮的很大原因就是诸葛恪时为丹阳太守,手握东吴精锐重兵。

    伏泉自从焚粮撤退以后,便一直想要扩充部队,毕竟黄穰所部粮草在自己夜袭之后,存粮绝对不多,他不趁着这时候去攻黄穰,那就绝对是脑子抽了。

    趁他病,要他命,这是战场的一贯准则,所以在撤往枞阳的路上,他就决定征募兵卒了,终归后世鼎鼎大名的“丹阳精兵”,后来三国鼎立的刘、曹、孙,哪一家不都有一支这种部队,他现在近水楼台,不招募一些,也对不起自己不是?

    当然,虽然说是说丹阳兵,其实也不一定都是丹阳人,因为造成丹阳兵强悍的是因为他恶劣的地形原因,而南方多山,山脉蔓延不绝,所以像是丹阳郡附近的庐江郡、九江郡、豫章郡、广陵郡等地,靠近山地的兵卒也都适合做一直精锐步兵的。

    现在伏泉身处庐江郡靠近丹阳郡枞阳,境内又是连绵不绝的大别山余脉,达到伏泉要求,适合条件可以招募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又因为这些百姓生活多数穷困,参军后可以得到不少赏赐,加之境内叛贼肆掠,所以也都乐意征兵,在伏泉发出招兵信息后,短短一日,便有数千人愿参军,可见“丹阳兵”能在汉末那么出彩,可不是没有缘由的。

    对此,伏泉在仔细筛选,用了两日功夫,依旧用当初挑选板楯蛮兵的标准,以“披重甲,持大盾刀矛,携劲弩,带十日口粮,半日行百里”来挑选了千余兵卒,合自己原本麾下兵马里,其中还能再战者共三千人。

    兵贵精,而不在多,这是伏泉的一贯准则,其实若非是时间不够,等到其他远处闻讯前来应募的百姓前来,估计能符合条件的人还有更多。至于募兵所需的钱财,枞阳这小城自然凑不出来那么多,伏泉只是从其府库取来一部队暂与成功应募百姓,剩下钱财都是打了白条,盖了自己官印,承诺平乱之后,让庐江郡署府库,补回亏欠。

    这招效果很好,毕竟伏泉可是用官印来打了白条,自然是在有政府公信力以外,还有自己的个人清名。终归如果平乱之后,伏泉和庐江郡官署不兑现承诺的话,庐江郡官署或许关系不大,但伏泉自己的名声可就会臭了,所以那些成功应募的百姓倒也不怕伏泉耍赖。

    至于庐江郡郡署那边平乱后,会不会答应自己这看似有些无理的要求,伏泉却是不太担心。毕竟,论公的话,自己有着刘宏的命令,大军所需钱粮由沿途州郡补给,现在自己休整要钱要粮,庐江郡署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自己凑齐;论私的话,自己和现任庐江郡太守陆康渊源颇深,而且自己舍了荆州叛军,远奔庐江支援,也是受了他邀请。再加上自己是助陆康平乱的,在公在私,这庐江郡署都得给自己把这欠下的钱粮还了。

    枞阳城西,有一座巍峨大山,名为达观山,山巅之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名为射蛟台,这石台名气颇大,相传为前汉汉武帝在此用箭射蛟龙而得名。

    相传前汉元封五年,冬日,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当时汉武帝非常兴奋,即兴《盛唐枞阳之歌》记载此事,后人因此事便为这石台取名为“射蛟台”。

    此时台上有一年轻将领正带其他几名将帅看着台下的滚滚江水,议论军事,现在距离汉军在枞阳休整,已过三日。

    现在在这射蛟台上议论军事的几人不是别人,正是伏泉和他麾下的几名心腹将领,看他们此时的脸色,却是极其不好,想来前方战事十分不妙。

    “君侯,斥候来报,黄穰贼军三日以来,麾下各部轮番围攻攻舒县,昼夜不息,攻势甚急,据闻贼军已有数次攻上城头,皆被陆庐江带兵击退,如今情势危如累卵。”

    “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摘选自《史记·孝武本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唐润泽。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第三百六十八章 终是屠城显本心

    阵阵江风卷起千堆巨浪,射蛟台下,波涛汹涌,令人不由神往数百年前,汉武帝巡狩登台至此,望这滚滚江水,神情激动之下射箭入江的情景。

    当然,即使这江水再令人有鉴赏兴致,伏泉几人也不可能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射蛟台下,讨论这无边风景。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讨论舒县的局势问题,毕竟黄穰的叛军并没有按照伏泉的计划在走,在粮食被烧之后,反而还继续攻城,着实出乎伏泉的意料之外。

    “黄穰此獠军中无粮,此刻应士气尽丧,何以不退?”心中疑惑繁多,伏泉不由得问道,如今叛军无粮,按理应该就此退兵,搜集粮秣,再作它图,可是现在黄穰反其道行之,不仅没有退兵,反而连续数番勒令大军拼死攻舒县,这就很奇怪了。

    话语说完,身边其他几名将领都是面面相觑,纷纷摇头,沉默不语,一看就明白他们也不知黄穰为何如此,当然就算是他们想破脑袋,估计也想不到是黄穰用了以土为粮的假象暂时安抚住了麾下叛军。

    若是知道的话,那么此刻黄穰如此死命强攻舒县的原因也可以猜到了,无非是想拿下舒县,夺了里面的粮食和兵器,从而壮大自己,同时也可以掩盖叛军粮食紧缺的真相,毕竟舒县说到底也是一群之郡治,粮食是绝对有不少剩余的,完全可以弥补他粮食被汉军烧毁后的恶劣影响。

    “哈!”

    “杀!”

    “哈!”

    ……

    射蛟台后方,一阵富有节奏的响亮的喊杀声由远及近传来,声音很有气势,打断了伏泉的思绪。不过这样也好,既然想不通,那索性不想,大不了自己按照原定计划的日子提前支援舒县便可。

    想到此处,伏泉便招呼众人下了山,往射蛟台另一侧的山脚,循着那喊杀声的方向而去。很快,几人走了不少路后,便看到山脚下的一块空旷的土地上,此刻正有数千人在挥舞的手掌的兵器。

    这些人不是别人,正是伏泉麾下新近补充整编的三千兵卒,伏泉并未让他们在枞阳城内训练,因为听闻枞阳城射蛟台之名,伏泉有意来此地看看,顺便也麾下兵马带到此地拉练。

    枞阳城内的兵营虽好,但毕竟枞阳除了县名后,一直未加修葺,只有偶尔城里的两百郡兵会在那里训练而已。在那里训练人数好还无所谓,但对于伏泉的麾下的三千兵卒而言,无疑不是太好。因此,为了省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节省训练时间,伏泉便顺路将他们带到此地训练。

    此刻,这些兵卒因为枞阳府库兵甲不足,导致有大部分新募的兵卒只穿着简单皮甲,或者根本没有甲胄,就穿着布衣而已,虽然如此,但是却丝毫不影响他们训练的精神面貌,他们手中所用的各式兵器被他们舞的虎虎生威,显然这三日以来的训练已初有成效。

    汉军兵卒还在叫喊训练,那边为首的一个青年将领见到伏泉几人连忙跑到他们身前,行礼道:“见过君侯。”

    “嗯。”伏泉颔首,随后对着青年将领道:“公明,兵士训练如何?可行军乎?”

    这青年将领正是徐晃,论及自己这次出征所带将领,在练兵这一点上,无疑徐晃最有心得,所以伏泉便安排他来主持那新募集来的千余兵卒的训练和补充入各部兵马的事宜。

    徐晃听后回道:“回禀君侯,各部行军当无碍矣,唯战阵尚未磨合,恐与敌军交战,难以列阵……”

    “甚好!”伏泉打断了徐晃的回话,在确认自己部队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