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召唤无双-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再犹豫,李光等人拨马就走,稍稍绕开夹道,往来路逃窜。

    “呵呵。”

    夜幕中、火光后,一位苍白着脸的儒将独自立在寒风中,早先那群执掌火车的兵卒不见了踪影,唯余他一人在此淡笑。

    呢喃道:“看来敌军中果真有高人,不过嘛,要是你真往东面走还有一线生机,往来路逃窜,那便是自寻死路,对了,李王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仔细想了想才合掌道:“对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论直白,倒是比作茧自缚更有感染力啊。”

    没错,此人便是白袍鬼将陈庆之,所谓的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虽然只是童瑶,但也不是单纯说着玩的。

    而他之前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论计谋也不是曹操麾下大批文士的对手,他唯一称道的统率却没有发挥的余地,哪怕是曹操这个伯乐,也有走眼的一天。

    所以他蛰伏了起来,从去年开始就在研究陶袁联军,虽然没有看透他们驻军芒砀山的意图,但想来不会贸然离开,这才耗费了近一年想出了这个计谋。

    当然,他也有所借鉴,这次火攻之计,便是从贾诩火烧邺城中脱胎而来,虽然不知道李王有煤炭的存在,但也就此想到用桐油代替,但白天怎会不被发现,所以着重要求曹操必须卯时才撤军,也好借着月光的映射,让敌军忽略了脚下,这才成功坑杀了万余敌军。(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三百一十章 难以置信

    (全本小说网,。)

    但此时尚有近两万人的敌军存活,若是他们往东而去,便能在灌木林中穿插,三千虎贲营骑兵也难以追杀,所以陈庆之才会说敌军聪明反被聪明误。

    往来路逃散,便是一马平川,三千骑兵一鼓作气,只消奔腾而走,溃散的敌军必然恐惧,那就等于是一面倒的屠杀,哪里还能反抗,可以说陈庆之能封神,对敌人的心里把握的极好,无论前世还是今生都是一样,至于什么功绩被夸大了,以我来看,真让你在乱世中领军冲杀,还能如此淡然的分析吗?

    翻身上马,战马悠悠而走,不远处喊杀声已经响起,显然是虎贲营追上了敌军,厮杀已经开始。

    ……

    第二天一早,天都才将蒙蒙亮,就连曹操都还没来得及起床穿衣,便有一匹快马奔腾而来,直接来到帅帐才翻身下马。

    就在帐外拜倒,朗声道:“报…前线捷报!”

    曹操悚然一惊,翻身而起,还有些迷糊,呢喃道:“捷报?哪来的捷报。”

    但旋即反应过来,肯定是陈庆之那里有了结果,顾不上穿衣,就赤着脚跑到帐外,一把接过线报看了起来,良久后眼神复杂,道:“速去将所有将领集中过来。”

    那人赶忙下去通传。

    小;说;࿱三;国;召;唤;无;双;-;第;三;百;一;十;章; ;难;以;置;信; ;完;整;章;节;请;到;下;面;地;址;免;费;阅;读;!;

    h;t;t;p;/;/;w;w;w;.;m;i;a;o;b;i;g;e;.;c;o;m;/;r;e;a;d;/;1;2;1;6;0;/;5;9;6;2;5;3;9;.;h;t;m;l;

    若出现章节显示不全,请等待几秒或者刷新! 

    手机uc用户,设置……更多……极速/省流,把云端加速,即可恢复正常!其他手机也可以类似设置(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三百一十一章 凌霄阁

    (全本小说网,。)

    李王的车驾来到邺城时,已经是九月中旬,距离约定的九月十八日之期仅有七日,百姓们闻讯而来,夹道十里路相迎,以表达对李王的尊敬。

    李王自然不能将姿态放的太高,远在二十里路时便下了车驾,徒步回到邺城与路过的百姓寒暄一番,这才在将士们的拱卫下进入邺城。

    只是李王没有想到,这一次自己召开金兰会的消息传出后,张居正也率领上党大批文武前来,也不知有何意图。

    其实不只是张居正,就连周瑜作为一军统率竟然也写信给李王,恳请暂时将兵马大权交给副将,自己则回来观礼。

    李王索性大手一挥,对于这类要求,全部允了,至于这金兰会看似是召集天下士族共商大事,实则是李王下的一盘棋罢了。

    众人陆陆续续来到凌霄阁,别看如今邺城还在修葺,但大部分的工事都是在扩大建设,就是为了达到系统下达的要求,按照这个进度来看,想要在三年之期内将邺城建设成之前的两倍繁华,应当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是李王钻了系统的空子,否则投入人力再多,也不可能在三年内建设并扩大。

    这凌霄阁李王很少过问,如今已然建成,才明白是多么的震撼,不说夸大了,就在最上面一层眺望,整个邺城没有比它高的建筑物,而且就目前为止,除了铜雀台之外,再无比它还宏大的建筑。

    整整一公顷的占地面积,放在后世便是一万平米,放成四方来讲,纵横一百米,足够巨大了。

    而在其上,共架设了三层楼阁,越往上越小,最顶层仅有两亩地的范围,也就是一千平米出头。

    当然,凌霄阁应李王的要求,并未四方建设,而是以圆形落成,这可是苦了那些工匠,这么大的圆,别说是他们了,哪怕是让贾诩等人来策划,也是无比头疼的事情。

    但李王来自后世,怎能难倒他,不过略施小计,便将画圆的问题给解决了,这些工匠一时间将其奉为神明,就差没有将他与鲁班相提并论了。

    李王此时不得不感叹,华夏人民的创造力果真是无穷无尽,要知道这类叠层建筑的出现,已经要延伸到千年之后,甚至更远,没想到此时竟被李王给逼出来了,想必后世在评论李王功绩的同时,肯定会有些喷子拿这凌霄阁来说事。

    跨入凌霄阁,入目处宛如迷宫,一排排石碑大小不一,但正是参差不齐,才别有一番厚重的韵味在里面。

    “肖健,男,并州上党人,祖籍平阳,生于汉熹平五年(176年),卒于中兴元年讨伐黑山贼一役,享年15,无儿无女。”

    “王波,男,并州太原人,祖籍中都,生于汉熹平二年,卒于中兴二年讨伐叛贼袁绍一役,享年19,无儿无女。”

    “李宏,男……”

    越看越触目惊心,李王一颗心非常沉重,这些牺牲在不同战役的将士,大半都没有子女,甚至有的人家中仅有他为独子,但他们都牺牲了,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大义,为了开得太平,义不容辞的参军征战,无论是为了功绩还是李王拨下的俸禄,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

    将发髻取下,李王对这一块石碑深深鞠了一躬,这不仅仅是李王对他们的尊重和敬仰,也是代天下人,感谢他们付出的一切,包括生命!

    一块石碑高越两丈,正反两面足够五千人的名姓和简要刻在上面,就目测来看,此时的凌霄阁一层,竟有不下五百块石碑横陈,这样算来,大概能刻下二百五十万人的姓名,但李王可不希望未来有一天,这里的石碑满布烈士的姓名,如果真有那一天,便是神州的悲哀……

    转身上楼,这一层便是刻画忠正将领名姓和一些市井之人有功于一地的人名的地方,刚一上楼,李王就瞧见了令人伤感的东西。

    王玮,他竟然排在第一个,李王思绪翻飞,忆起那个执礼甚恭,数值达到86点的小将,忠君爱民,一路护卫李王不离不弃,但正是李王命他拱卫后防,却葬送了他的性命,被石宝三招砍杀,悲乎,哀乎。

    李进,转眼李王又看到了此人,他何等风采,一人一枪为李王断后,杀得敌军不敢追击,之后更是回返战场,为宇文成都取得了时间,等同救了他一命,但令人悲痛的是他也战死了,但却不是堂而皇之战死,乃是被袁术这个小人暗害致死,可叹,可痛。

    张郃同样是一员忠正的将领,先奉沮授,不离不弃,后随李王更是四方征战,为了给幽州争取时间,率领一万大军强行出关,阻挡了敌军的脚步整整十余日,最终战死,若非如此,完颜宗弼在幽州拿下的土地将会更加广阔,也是功绩卓绝。

    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出现在上面,一个个名字无比熟悉,伴随着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李王的脑海里,从来不曾忘却……

    在上一层,格局顿时变了,第一层是石碑铭刻,第二层是将人物生平和事迹藏于盒子里,悬挂在顶上,成年人也要垫脚才能够着,也算是李王对他们的交代,他们的功绩不菲,作为后人,自该仰望他们。

    至于这第三层就不同了,一块块牛皮干布悬挂在头顶,李王寻找了半天,才发现了一个人被刻在牛皮上方,抬手亲自将其取下,仔细观看了起来。

    “蔡邕。”

    这是蔡邕的画像,用牛皮刻印,再用桐油浸泡,祈求千年不朽,而下方自然也有一篇他的简介,对其音律、文学、书法都有介绍,这一层仅有他一人,乃是李王亲自点名要收录的,否则依照之前的观点,他是没有资格进入这一层的。

    毕竟这一层必须是要对百姓苍生有传道授业,有流传千古的轶事才能被收录的,而蔡邕确实有资格,但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

    之所以李王点名他,也是佩服他的气概,为了董卓的知遇之恩,冒天下之大不韪痛哭失声,被王允下了大狱,最终死在囚禁之中……(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三百一十二章 铜雀

    (全本小说网,。)

    一路来到第四层,李王没有再让其他人进入,选择孤身上楼。

    这是更加简洁的地方,方圆之地不过八百平米,但这里四面透风,仅有十余根柱子支撑,很难想象是怎样做到的。

    一张桌案摆放在面南之地,其上一本文书整齐摆放,笔墨纸砚一应俱全,看起来倒是简约无比,就跟一个普普通通的书房没有差别。

    李王施施然坐下,亲手打开那封文书,朗朗念道:“天下分崩离析,贼寇四起,各方诸侯拥兵自重,前有黄巾之乱,我生不逢时,未能一扫寰宇,后有董贼篡汉,我自临危受命,麾下将士仅五百人,各自将领三五位,但我不惧董贼,先是有赵云助我诛杀大将华雄,后有杨再兴单骑拼杀董卓,此役之后,十八路诸侯进入洛阳……”

    如果有人听到,肯定会震惊不已,这竟然是李王的自传,没有夸大,没有渲染,只求将自身的功绩和过失都让天下人知晓,但后面尚有很长一列是为空白,李王自然无法填写。

    念完之后李王沉重的心情似乎好受了不少,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