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女装大佬在明朝-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都不值钱,小道之前听说您跟老大人十分怀念之前在陕西任职时吃的火晶柿子,可惜京中没有。我干脆托人运过来一批,担心不容易储存还自己做了点柿饼,这不都给您们送来了。”李乘风笑着说,接着又补充:“不过柿子这东西不好克化,您二老可要悠着点吃。”
  胡氏不禁动容,如今交通不便,那火晶柿子远在临潼,产量又少,就是当年在陕西也不是容易吃到的,运这么多不知耗费了多少财力物力。更难得可贵的,是孩子有这份心。
  夜里杨一清抱着柿子啃,耳边听着老妻的唠叨,最后还是敌不过,去向皇上透露出可以任职首辅的意思。心中哀叹,想自己为官多年,什么大场面没见过,竟然栽倒在一车柿子上。
  嘉靖大喜,连忙封杨一清为内阁首辅,加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连着胡氏都得到封赏。
  杨一清也不愧朝中圣明,各种政务手到擒来,有了他的帮助,朱厚熜身上的担子顿时轻了不少。
  他也知道这阵子李乘风在中间出了大力,心中感激,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大笔一挥,给其加了个二十二字的大封号。要知道古代封号字越多越显得尊崇,但历史上明成祖授龙虎山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的封号也只有八个字,现在李乘风这个封号可以说是震撼道教众人全家。
  更过分的是,旨意送到内阁,首辅竟然还同意了!?道士们一脸冷漠,呵呵,你们君臣开心就好。
  作者有话要说:文中那个二十字的封号,是历史上是嘉靖皇帝封给自己的,给大家看一下他的命名风格
  三次道号。
  第一次自封为“凌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元真君”;
  第二次为“九天宏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
  第三次为“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管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话说这么多字神仙们真的记得住吗ORZ


第32章 制镜
  当李乘风顶着满头的封号走到宫内的御用道观元恩宫之时; 迎接他的不是手下们热烈的欢迎,而是敌意和嘲讽。不得不说; 此时的道士还是蛮有骨气的; 对于李乘风这种名不正言不顺之流,都怕污了自己在宗教界的名声,不愿与之为伍。
  李乘风也是无奈了; 难道他很想做道士吗; 吃不好睡不好,成天穿裙子,洗个澡都要背着人。但是不管怎样; 他的出现的确是打破了规则; 别人心中不服气也是难免的。所以对于受到的排挤; 他也不在意; 只专心做自己的事。
  至于是什么,自然为他的镜子大计。
  其实早在嘉靖刚登基之时,他就已经有此打算; 不过那时朱厚熜与内阁斗的不可开交,说要大规模投入制镜委实有点不切实际。
  如今促使他做此决定是前几晚跟朱厚熜的一番对话。
  那日小皇帝一脸纠结的来找自己; 绕了半天圈子; 他还以为是有什么大事,忙竖起耳朵倾听。
  结果对方吭哧吭哧半天; 正当李乘风都要失去耐心时,才红着脸道:“之前……真跟你承诺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所道观,可能要晚一些再修建了。”
  李乘风:“……”这傻孩子竟然当真了。
  见他不说话; 朱厚熜连忙解释道:“不光是你,母后的演武场、纯莹的书阁和纯茵的鸟房,全部都延期了。”说罢他仿佛也觉得不好意思,毕竟吹过的牛比没一个实现的。
  “……贫道自然不会怀疑陛下的公正。”李乘风无语,不过还是要问:“所以到底是怎么了。”
  朱厚熜万分沮丧:“今日户部上报财政支出,朝廷已经连续几年亏空了。”
  其实也难理解,之前就说过,正德一朝朝廷养了许多闲人,冗官现象严重、再加上每年给宗室的钱、土地兼并导致税收不上来、前几个月有爆发了青州起义、南方暴雨要去赈灾……细数下来,简直四处都要钱。
  钱钱钱!说来好笑,在王府的时候他还能一掷千金,现在当了皇帝,恨不得一文掰成两半花。他先是以身作则,将自己的吃穿用度削减到最低,又积极推广良种,想让百姓收成好一点,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杯水车薪。
  本来想继续向户部施压,让他们出个主意。可又一次见到户部尚书那光亮的脑门和官帽中稀疏而倔强的头发,终究是心生怜悯,话到嘴边怎么也说不出口,最后只能一声叹息,现在搞得他自己也一把一把的掉头发。
  听闻此事李乘风心中大惊,连忙拉过嘉靖查看发际线,这孩子才十五岁,连亲都没成,现在秃了可如何是好!
  朱厚熜无奈:“重点不是这个,如果国库充盈,朕就算头发掉光又能怎么样!”
  李乘风:呵呵,那是你还小,等你过了三十岁还能这么说道爷我敬你是条汉子!作为一个理工男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头发的可贵了。摸了摸小孩的头顶,果然发量比以前少了一些,不由大为心疼。赶忙叫来黄锦对他说最近让御膳房多做些补脑生发的东西。
  朱厚熜在一旁气鼓鼓,他都已经十五岁了,这女冠却还一直把他当成小孩子。
  李乘风回头就见小皇帝一脸不善,好气又好笑道:“行了行了,不就是钱吗,贫道帮您弄过来还不成吗。”
  “你能做什么啊?炼丹买药吗?”朱厚熜明显不信。
  “嘿,我点石成金的本事多了去了,之前不就给你展示过,那个镜子是不是还在你那里啊?”
  听他提到镜子,朱厚熜不自然的别过头:“那种用水晶磨成的东西,造价太高,京中人玩一乐还行,买不了多少钱的。”
  “谁说是用水晶磨的了,造价几文钱的玩意,卖个半两银子总行吧。”李乘风笑了,他知道皇帝说的是什么,其实中国古代制玻璃的水平不怎么高,那些或晶莹或精美的类玻璃制品,大部分都是水晶,靠匠人纯手工一点点打磨,价格奇贵无比。
  听到这个成本,嘉靖惊呆了,旋即第一反应是推辞:“假如真是如你所言,此物利润巨大,那朕又怎么能贪图你的东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东西你自己留着,朕再想其他办法。”
  好笑的看着一本正经的小皇帝,李乘风也郑重道:“陛下严重了,贫道如今在宫中每月受着不菲的俸禄,还带着品级,也算是大明的官员,国家有难,为朝中出一份力有什么不对,更何况……”
  他话锋一转,接着道:“贫道手中并无人力,想要大规模生产镜子,非一般人能做到。陛下也知这东西利润大,实在不行,收益分几成给贫道就是。”
  朱厚熜被劝了良久,方才同意,最终召集朝中大臣,共同商议此事。
  没想到峰回路转,陛下宠幸的女道士竟然想出这么一个挣钱的法子,众朝臣也都喜笑颜开,大家都是识货之人,自然看得出这东西的价值。
  生产自然是很容易,工部那么多人手,随便划分块地建厂便是,不过对于定价却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此物精美珍贵,又是匮乏之物,即使定出百两高价,也有人购买,半两实在是太低了。
  此言一出,嘉靖、李乘风、杨一清等人连声道:“万万不可。”最后由杨一清解释道:“如今百姓收入一年不过十余两,半两定价大部分人还会去买,一百两怕是只能在少部分人中流通,最后导致大批物品卖不出,委实不是上策啊。”
  李乘风也补充道:“镜子这东西,如果仔细,能用个三四年,之后里面的物质会慢慢发黑,也就是说,也算是半个消耗品,假如定价太高,势必买的人少,不过吗……”
  “不过什么?”朱厚熜忙问,众大臣也耐心倾听。
  “不过虽然普通的镜子定价不高,我们可以在镜子模样上做文章,比如将镜架做得华丽一些,或者镶嵌上不同的东西,然后再卖出高价,不怕京中显贵们不掏钱。”
  朱厚熜拍案叫绝,众大臣却后背发寒,想起家中女眷,不由哀叹自己的钱包。
  “还有,国内挣的钱只是小钱,贫道听闻,如今世界上能制镜的只有泰西国的一个小城,城中的制镜人一生不许离开那里,也严谨其他人进入,那些镜子价格也很昂贵,但是各国贵族却趋之若鹜。我们不如通过市舶司,把镜子贩卖到他们那里,狠狠赚上一笔!”
  李乘风越说越激动,甚至幻想起天上掉钱的样子,结果现实却给了他惨重一击。
  只见嘉靖和朝臣,无不一脸平静,有的甚至隐隐带着愤怒,李乘风懵了,这时怎么了?
  费宏无奈解释道:“就在前几天,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发生了争执,很多沿海百姓遭到殃及,有的被杀,有的被俘虏。现在朝中隐隐有声音出现,认为倭患起于市舶,要求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了与其他地方的交易往来。”
  李乘风一听就卧槽了,这不就是初中课本上的海禁和闭关锁国吗。想要开口,但见周围不少朝臣都一脸赞同这个决定,于是暗道,自己直接说不行肯定要被骂的体无完肤。
  于是眼睛转了转,开口道:“这个暂且以后再说,贫道一个出家人,也不敢妄谈国事,全听皇上与众位大臣们做主。不过之前略微算了一下,镜子这个东西,就只有刚出现的时候最挣钱。若按照这个成本,那前两年贩镜子的海上收入估计能达到几百万两,要不然等两年后再海禁。”
  不得不说,此数字一出,在场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心动了……明朝因为不收商税,农税也收的少,在历朝历代中国库是最穷的一个。清廷每年收入在八千万两白银左右,巅峰时期逼近九千万两白银。明末一年不到四百万两,现在虽然比四百万多一些,但也多不到哪去。
  这些钱想到于一年的财政收入,户部尚书直接颤抖了,就连其他支持海禁的官员心中也不免犯嘀咕。又不是不关,早两年晚两年应该也没太大差别吧……
  李乘风本就是打算能拖一年是一年,等到大家尝到甜头,就算皇帝要关想必官员们也舍不得这块肥肉。
  海禁之事暂且搁置再议,现在重要的是镜子一物。工部听见李乘风描述的泰西小城的封闭若有所思,也吸收了他们的经验,精挑细选,在京外几十里的无人郊区修建了工厂。匠人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确保背景万无一失,顺便将其全家都接去住。
  李乘风亲自去厂里指导,这次制镜,朱厚熜给了他百分之二的纯利,听起来或许不多,但事实上这相当于他成天躺在家里什么都不做,每年就有几万甚至十几万两的收入。对比明朝官员们微薄的俸禄,他已经算是人生赢家了。
  对此一些官员还有微词,最后让朱厚熜直接撸了官职,一个两个都老实了不少。
  李乘风白银在手,笑看疯狗。每天出入工厂,看见匠人们每日极为辛苦,被监工打骂不说,有时候连吃饭都吃不饱。于是顺带跟工部的人要求提高一下匠人待遇,工部一边心骂他多事,一边照做。
  看玩笑,这位可是皇上和首辅身边的红人,听闻就连太后公主首辅夫人都对其赞赏有加,但凡得罪了的,不是贬官就是罚奉。早在这女道士来时自己顶头上司就再三叮嘱,万不能怠慢。
  工匠们待遇提升了,干活就更卖力了。最后制出的镜子,就连李乘风这个现代人看了都挑不出一点毛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