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女相_汇金-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房遗玉强压心神,按顺序将铜箱打开,很显然,其中装的不是银饼便是金砖。
  房遗玉仔细一数,共有金砖三十二箱,银饼七十四箱,每箱金银的重量,概在四百斤上下。
  按大唐的计量单位换算,一斤等若十六两,这般算来,三十二箱金砖,等若二十万四千八百两黄金,而七十四箱银饼,则等若四十七万三千六百两白银。
  相加起来是何等骇人的价值?
  别说衣食无忧了,便是配备一支强军,也是简单的很!
  房遗玉这般想来,身子却是猛地一颤。
  她本是胡乱想的,可此事却给了她一个提醒,那神秘势力这般严密,又在谋求这般巨额的宝藏,未必没存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心思。
  房遗玉的心跳愈发加速,目光也愈发锐利。
  在大唐的这一年多时光,房遗玉已然融入了当下社会,在她的眼中,大唐就是她的祖国,谁也别想伤害它,毁掉它。
  正在这时,房遗玉察觉火折上的火苗愈发弱小,神情大变,低呼:“糟了,此处密不透风,氧气要没了。”
  房遗玉当下也没时间管别的,当即运起功法,闪动起来,经过密道,钻入水中,再通过水下密道游出水池。
  房遗玉身怀葵花劲,能以周身毛孔呼吸,故而对氧气的需求远低常人。密室中所含的氧气微乎其微,若是换做旁人必死无疑,但房遗玉刚好是个怪物。
  重回岸边,房遗玉的神情严肃,之前那骇人的想法占据了她的心神。
  房遗玉越想越觉可疑,觉得此事应如她想象的那般严重。
  这般巨资,聚于一堂本就有异,况且如今还有人存心盗取?
  房遗玉完全可以想出,什么人为了什么事,将宝藏储藏起来,待日后时机成熟再来取之。
  而如今时机成熟,正是取走之时。
  除去配备军队,房遗玉实在想不出还有何事,需要动用这般巨额的宝藏。
  房遗玉稍作沉吟,也没犹豫太久,换了身干净衣物,直奔太极宫而去。
  事到如今,已然不是她一人之事,此事关乎大唐安危,关乎社会和谐,若以房遗玉一人之力,根本无法将那神秘势力歼灭,想要成事,只得依靠唐太宗。
  房遗玉来至太极宫,于禁卫的带领下来至内廷。
  此番唐太宗竟没在甘露殿中打理国事,而是于御花园中,坐在石凳上,乐滋滋的逗弄着黄鸟。
  唐太宗见房遗玉前来,也未讲什么规矩,只叫人搬来凳子,让房遗玉随便坐。
  唐太宗见房遗玉一脸严肃,不禁撇嘴道:“你这丫头不会也学那些言官,罗里吧嗦的吧!”
  房遗玉苦笑摇头,她对此倒也挺替唐太宗惋惜。
  唐太宗的勤政爱民是日月可鉴,许是因身为皇帝的悲哀,身为天下共主,只要他做出些有违礼法的举措,必会被那些言官上前进谏。
  那些有违礼法的举动甚至包括休息时的行为,包括玩鸟、逗蟋蟀。
  史上就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唐太宗遛鸟之际遇上了魏征,吓得将那名贵珍鸟藏于袖中,活活将其憋死。
  这般惧怕臣子的君主,史上怕也再寻不出几人。
  虽说言官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在房遗玉看来,着实有些矫枉过正了。
  生而为人,当如松紧带一般,可松可驰,故而房遗玉并不反对唐太宗玩乐,只要他将国事处理好,做到不玩物丧志便可。
  房遗玉笑道:“适当娱乐并无不可,侄女相信叔父是位明君,若非已然将国事处理完毕,定不会有这般闲心。”
  唐太宗闻言脸色愉快,笑着说道:“还是你这丫头懂朕啊!近来确实没什么要紧事。”
  房遗玉的神情逐渐严肃:“陛下,可臣今日所为,却是天大之事!”
  唐太宗闻言一怔,将黄鸟递交身侧的宫女,正襟危坐。
  房遗玉继续道:“这事儿,臣只得与陛下单独汇报。”
  房遗玉还是首次以这种姿态面对唐太宗,唐太宗惊愕之余,也清楚了事情的严重性,挥手叫退侍奉之人,方圆百丈之处,只剩二人存在。
  “何事这般严重?现在能讲了吧!”
  房遗玉便从卢氏买房讲起,先说鬼祟一事,又讲遇上可疑的诸葛超,对其拔剑试探,而后府中有人搞鬼,再到抓鬼,又寻上乔家人,再到将目标锁定水池,将池底洞穴挖开,寻到数十万金砖白银的事,尽皆道出。
  唐太宗先前听着感觉房遗玉在跟他逗闷子,可随着房遗玉的深入分析,唐太宗的神情也转为怀疑之色,而当房遗玉说到发现财宝之后,他整个人更是动容起身。
  “此事当真?”唐太宗脸色变幻莫测,甚至有些可怕。
  房遗玉苦着脸道:“事关国运的大事,臣哪能作假!”
  唐太宗双拳攥起,于房遗玉的面前,来回踱步,看神情是想到了什么,脸色黑的骇人。
  房遗玉还是头回见到唐太宗露出这般神情。
  又过许久,唐太宗长叹一声道:“侄女,你可知早年间的玄武门之变?”
  房遗玉对唐太宗此问,淡定的点了点头。
  玄武门一事,这种影响后世数百年国运的事,房遗玉身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又怎能不知?
  这是唐太宗与他那两位兄弟的对决之中,最为惨烈的一战,也是决定大唐归属的一战,可称之为大唐的幸事,却也是兄弟之间的悲凉事。


第233章 祸起萧墙
  当年那位太子并非如同演义中所说的那般不堪,相反极有才干,他若登上皇位,或许无法取得唐太宗那般伟业,可也定是位贤明之君,他的失败并非因其无能,而是他的敌人太强了,那可是唐太宗。
  太子史上曾与唐太宗,一人主内,一人主外。
  若无唐太宗,大唐定无法一统南北,可若无太子,唐太宗也难取得那般辉煌成就。
  房遗玉前世之时,每每看见他兄弟二人相争的记载,便会替其惋惜。
  若二人间有一人,愿意退让,那兄弟二人间,必会成就一番美谈。
  只可惜太子有成为明君的能力,也有登上皇位的野心,同样的,唐太宗有成为千古明君的本事,也有继位登基的愿景。
  他二人便如两虎相争,谁也容不下对方,只有一方消亡,才能结束二人间的争斗。
  唐太宗最后虽然胜了,赢得了江山,可也为他在后世留下了残杀手足的恶名。
  关于玄武门一事,向来是大唐禁忌,谁也不敢在唐太宗面前提及,然而此时他却亲自说起,着实令房遗玉意外的很。
  而同时,房遗玉的心中也隐隐生出一个念头:“莫非此事与隐太子有关?”
  唐太宗的神色平静,让房遗玉看不出他在想些什么:“大兄当年于后方安置国事,朕于前线南北征战。我二人一人主外,一人主内,一人得李家内臣支持,一人得军中将校拥戴!”
  “天下一统后,朕被封为天策上将,盖压诸王。大兄恐朕于军中的势力,朕也恐他于朝中的影响。针对各自的弱点,彼此开始拉拢对方的下属。他那时财力强横,朕远不能及,他甚至以成车的奇珍异宝来拉拢程知节那老魔头!”
  “当时朕便好生奇怪,他何来那般庞大财力?这才命人着手查探,而后察觉他为与朕争斗,早在多年以前便已开始利用职权,敛聚黄白之物,以便其供养私兵,只是他的手段着实干净,朕也拿不出实据,也不便多言。”
  “而后——”唐太宗说到此处停顿片刻,继续道:“朕与他之间的关系愈演愈烈,他利用朝臣影响,将朕的最大助力逼走,也便是你父亲及你杜叔父,又将朕手上的军队调离长安。”
  “那时的形势已然万分险峻,朕只得以身侧剩下的百余禁卫,放手一搏。便是后来,朕登基之后,也未查到他敛聚的财物去向,便是朕也觉许是自己多疑了,这才将此事抛之脑后。”
  房遗玉自知唐太宗口中的大兄是谁,唐太宗如今还未追谥他为隐太子。房遗玉也知那事经过,只是没想到,唐太宗还说了些史料上并未记载的事。
  “叔父这是怀疑那些财宝是——他的积蓄?”房遗玉神情一变,若是这般,那事情可就非同小可了。
  房遗玉先前便怀疑有人意欲谋反,可毕竟无甚依据,可那些财宝若是那位当年积攒,那么那个神秘势力,很显然就是那位的手下,他们取财物的目的,自然是用来配置军队,与唐太宗一战。
  “极有可能!”唐太宗凝神沉思:“朕还记得,你们所住的永兴坊,原多为大兄心腹,尤以其中冯立更是非凡,官至大兄亲卫长,武功超绝,统兵有术,朕怜其才华,便未杀之!”
  “后来突厥南下兵临长安城时,朕将其招领,镇守京都西门。大战之际,冯立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最终以身殉国。朕记得今日之乔府,似乎就是冯立当年的府邸。此处朕难以肯定,但在印象中,二者的位置是极为接近的。”
  房遗玉心知唐太宗这话等于为这件事情定了性,不然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巧合,只是房遗玉自始至终,还有一事想不通。
  若要跟唐太宗这大唐皇帝对抗,必须师出有名,那些人虽有可能是隐太子的部下,可凭其身份还不足以对抗唐太宗,除非他们拥有隐太子的直系后代,以其名义与唐太宗相抗。
  “应该不可能啊!”
  史料上记的清楚,唐太宗为避免日后再出混乱,便将隐太子的五个儿子全都杀了,应是再无后人才对。
  “那叔父认为此事该如何处置?”房遗玉收起心中不解,想听听唐太宗是什么想法。
  唐太宗沉声道:“朕不知那些乱臣贼子的倚仗是谁,可朕绝不能容忍他们威胁国运。”
  此事唐太宗的心中也是充满困惑,房遗玉能想到的,他自然也想的到。
  隐太子的下属既然有心将其颠覆,想来是有了倚仗,故而唐太宗的话中满是杀机,因为此事也是他所担心的事情。
  唐太宗身为局中之人,没人比他了解当时情况,那时隐太子已然出招,他让高祖强迫唐太宗将天策府智囊解散,又命巢王取代唐太宗领走天策大军出征北方。一旦兵马离身,唐太宗便失去了所有依仗,隐太子不可能容的下他,正如他不可能容下隐太子一般。
  对于那般你死我活的情况,唐太宗当即选择先下手为强。
  此举虽然是被逼无奈,可无论怎么讲,都是一无法改变的事实,就是他唐太宗抢在隐太子的前面发动政变,残杀手足,不义在先。
  若是有人以此为由,将隐太子的血脉抬出,讨缴唐太宗罪行,此举必会造成巨大动荡,令黎民百姓人心惶惶,令大唐陷入混乱。
  就算唐太宗不惧那些蛇鼠之辈,可被那些人这么一闹,他再想征伐北方,称雄丝路,或是收复辽东的计划,都将因此事事件而遭到搁浅。
  旁侧的房遗玉自是知晓唐太宗此时的感受,玄武门之变,他是既得利益者,于舆论上完全处于下风。
  要知大唐并非异族,异邦夷人崇尚实力,故而无需顾忌旁的。
  可中原大地自古以来便对忠孝义极其看重,最注重一个义字。事关大义,说法万千,可百姓却是最容易被蛊惑的人群。
  于大唐目前的国力而言,一番动荡还不足以为其带来毁灭,可却能够为其带来沉重打击。


第234章 国之重器
  唐太宗不愿看到的事,房遗玉自然也是不愿看到的。
  唐太宗思索良久,终是抬头,眼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