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贞观女相_汇金-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房遗玉身为弘文馆学子,确实拥有出入太极宫的权力,至少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说房遗玉是闯宫,也合理,说她没闯宫,也符合逻辑。这就要看拥有决定权的人会如何处理了。
而这时右相杜如晦站了出来:“陛下明鉴,房遗玉所言不无道理,当然玄成的话也没有错。只是他们二人一位年幼,一位职权不在于此,二者意见皆不可取。微臣看来,理当询问兵部与大理寺,查明房遗玉此举有无构成闯宫之罪,再调查一番房遗玉是否有跟禁卫动手,查明伤亡。”
“好好!”唐太宗双眼一亮,抚着胡须笑道:“杜相所言是极!大理寺卿,朕且问你,房遗玉此举可否构成了闯宫之罪啊!”
第35章 叔父约谈
唐太宗盯着大理寺卿,眼皮微眯,一双雷目射出丝丝电光,其中夹带的威胁含义,令人看了不寒而栗。
大理寺卿见状倒吸口凉气,后背微微发寒,并非人人皆如魏征一般,唐太宗的虎须也并非谁都可以触碰。
“陛下明鉴,房遗玉身为弘文馆学子,自当能够随意出入太极宫,故今日之举难以构成闯宫之罪!”
唐太宗对大理寺卿的这个回答极为满意,眉宇含笑点了点头,旋即又转头看向一位器宇轩昂的高官:“侯尚书,说说你的想法?”
时任兵部尚书的侯君集恭敬回道:“此事陛下还是询问李大人为好,毕竟他今日当值太极宫。”
魏征曾多次举荐侯君集为相,平日里二人素来交好。按理侯君集应为魏征站台,然而唐太宗今日明显是铁了心保房遗玉。
所以侯君集既不想得罪唐太宗,又不愿意开罪于魏征,只得退而求其次,随便找了个借口搪塞,不肯参与其中。
唐太宗智若天狐,哪会看不出侯君集这点小心思,可心中虽不快,也只能再扭头看向英国公李勣。
李勣自也知晓侯君集心思,却不以为意,呵呵笑道:“闯宫之罪状在于强闯宫门,太极宫宫门围守四方,出入往来间若不经盘查,便可视为闯宫。今日房遗玉一路而来,所经宫门无非嘉德、顺天二门。顺天门乃是微臣亲自下令打开,放她通行。至于嘉德门,微臣也问过守门禁军,房遗玉当时已然表明身份,只是韩王当时危在旦夕,房遗玉心急之下,才导致出了些误会。故此,微臣以为房遗玉虽有过该责,但还不至于与杀头大罪挂钩。”
李勣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既卖了唐太宗和房玄龄的好,又不会落魏征话柄,毕竟关于禁军之事,他人无权询问,也查无可查。
唐太宗闻言畅快大笑,对上道的李勣很是欣赏:“英国公所言极是啊!魏玄成,你还有意见否?”
魏征闻言一愣,唇瓣微张似想说些什么,但最后还是什么都没说,只是应了句:“微臣心服口服!”
唐太宗见状心情无限大好,平日他可没少受这犟驴的气,如今见他也有哑口无言的一日,自是快意的紧。
“既然元嘉无碍,诸位爱卿且散了吧!正如先前朝会所言,诸位各司其责,另外那松赞干布的请求替朕给回绝了,朕又没有待嫁的女儿,总不能给他变一个出来。”
“遵旨!臣等告退!”满屋重臣躬身后撤,而房遗玉自也在跟着向外退去。
“房遗玉你且留下,朕有话问你!”如多日不见的老友一般,唐太宗将房遗玉叫住。
各类目光包含的情绪各有不同,纷纷停留在了房遗玉的身上。
房遗玉闻声心中叫苦,她可不想同皇家的关系搅和太近,但又没法拒绝,只得应承下来。
待诸位重臣散去,唐太宗表情揶揄的看向房遗玉,嘲弄道:“有日子不见,就将朕忘了?”
房遗玉伸手揉了揉耳垂,讪笑道:“哪能呢!陛下雄才大略,九五之尊,文治武功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房遗玉对您的钦佩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犹如——”
房遗玉嘴皮子吧啦吧啦,对唐太宗的赞美毫不吝惜词汇,如竹筒倒豆子一般。
“你你你,你给朕停下……”唐太宗闻言虚汗直冒,连声叫停:“这番话若是从别人口中道出,或许朕会如饮甘蜜,可从你这疯丫头口中道出,朕着实难受的紧。你也别跟朕扯用不着的,朕是真受不了。既然朕同你父亲兄弟相称,你日后就唤朕叔父吧!”
言罢,唐太宗指了指旁侧的椅子,示意房遗玉坐下说话。
房遗玉来自后世,自然不习惯陛下陛下的叫着,于唐太宗身旁落座后,她乖巧的道了声谢。
此刻旁侧无人,唐太宗不摆皇帝架子,随意道:“朕现在都对你另眼相待了,你这丫头倒是跟朕客气上了。你可知晓,为了追你二人,太极宫内的两万禁卫足足出动了半数,程老魔为此还动用了骑兵,却仍旧被你甩在脑后,连个人影也没看着。”
“若非李勣料事如神,断言你必是为了出宫,才率众赶往顺天门设了伏,否则还真有可能被你闯了出去。也多亏他行事果断,听得你缘由便下令放行。若是换做他人,只怕是没胆量做那决定。”
房遗玉闻言也有些发懵,她是真想不到此事影响竟如此之大。
然而至今她也不为今日的选择后悔,沉声道:“我只是不想眼见韩王死在面前,况且在我有能力的情况下,若是不为他做些什么,想必会抱憾终身。”
“至于闯祸杀头,我当时还真没时间去想,再说就算想了又能如何?我还能因此选择作壁上观?行事当问心无愧,如此才不枉为人矣。”
“说得好!”唐太宗双掌猛地一击,大声笑道:“朕对你是愈发看好,胸怀大义,且遇事从容处之,丝毫不输汝父!若非你年岁尚浅,朕今日定力排众议封你个女官,为我大唐效力。”
房遗玉撇了撇嘴,心道你这还不是没有力排众议的决心嘛!
但她嘴上自不能这般说来,反而做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道:“生于大唐,纵为女流,也心愿为国家效死力,日后若是叔父有命,我房遗玉绝不推辞。”
唐太宗闻声心中畅快,沉吟片刻却问道:“那朕先给你出个难题,试试你有几分能耐。你可知府兵制?”
房遗玉轻笑,这对她来说自是不难:“府兵乃是我大唐兵源根基所在,以兵农合一是为府兵制。府兵平日为农,耕种土地,空闲时由专人训练,战时则召。”
“大唐军府共计五百三十三府,遍布天下。加之大唐百姓骁勇尚武,皆以从军为荣。故而兵源不断,军威震慑八荒。然其中也有不足之处,正因兵农合一,故其中骑兵必是寥寥无几,难以为我大唐征战外夷。”
第36章 另辟蹊径
房遗玉的话音刚落,唐太宗腾的一声,猛然站起,雷目紧盯房遗玉,其中露出惊骇之色。
兵部尚书侯君集今日刚为他送来奏章,禀年内新募府兵高达二十万,然其中善骑者却不足五千,与房遗玉所言一般无二。
房遗玉见唐太宗这般模样,自知先前所料不差。
然而唐太宗毕竟是凭自己能力坐上皇位的大人物,仅过两三息便恢复了平日模样,也无意瞒房遗玉,应声道:“正如你所言,大唐骑兵匮乏。朕近日也常为此事困扰,只是不知你从何得知?”
房遗玉淡然一笑,自是胸有成竹:“叔父只是陷入一个误区,中原大地自古以来,百姓便赖以农耕为生,连马匹都不常见,更别提什么骑射了。”
“叔父您且想想,中原百姓自出生以来,士族攻读学业,良籍务农行耕,其后成家立业征为府兵,农忙而耕,闲时则练。又有多少时间能够练习骑射呢?
“除非是天生爱好骑射的猛士,否则哪会有人会用宝贵的时间来练习骑射?所以遗玉能猜出大唐骑兵匮乏,也并非难事。”
唐太宗闻言很是信服,毕竟房遗玉的解释直击本质。
“然而异邦就与我中原不同,他们生而游牧,连小孩子都是在马背上长大,骑射之技对其来讲不过喝水吃饭一般简单。只要不是患有脑疾,尽皆可为骑兵,此乃我农耕民族对比游牧民族的不足之处。”
对此唐太宗自是心中明镜,也正是因他知晓骑兵的重要性,才会心中烦忧。
唐太宗生而知之,将帅之才,早在他弱冠之年,就已参与了天下之争,亲率李唐军队东征西讨,戎马倥偬。
唐太宗行军之特点,多是谋定后动,稳中取胜。每每与敌交战,多以防守为主,先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再另寻机会反攻。
然而在进攻之时,唐太宗还有一特点,他多命大部队中军对垒,而自己则率领小队人马,直冲敌人阵营,擒贼擒王。
他率领的那支军旅正是名震隋唐的玄甲军。
《资治通鉴》中对玄甲军有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
记载文字虽短,但玄甲军的战斗力与作用却可见一斑。唐太宗每战必身先士卒,亲披玄甲于身,率众骑兵如同黑云压城般向敌阵突破,声势之大,骇人无比,再加之玄甲军本身精锐,每战必势如破竹,无往不利。
提及大唐对异族最辉煌的战役,莫过于军神李靖的击灭突厥之役。
贞观三年十一月,突厥将军雅尔金和阿史那杜尔率军进扰河西。
代州都督张公瑾提议出击突厥,唐太宗允之。命时任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官,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同时又命任城郡王李道宗、并州都督英国公李勣、华州刺史霍国公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大军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道出击突厥。
贞观四年正月,彤云密布,朔风凛冽,李靖率三千众精锐铁骑,顶着严寒风雪,自马邑发兵,进攻恶阳岭。
对于唐军的突然袭击,颉利可汗是万万没有防备。由上至下,皆是惊慌失措。军中谋者认为,若非唐军倾国而至,李靖决计不可能孤军深入,慌忙后撤。
而李靖探知这一消息,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其后颉利可汗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之孙杨政道及隋炀帝皇后萧氏至定襄降唐。
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久留,继续向阴山后撤,其后又遭柴绍、李勣多次截击,败退铁山。
此役直接决定了唐灭突厥的前提,颉利可汗其后虽多番抵抗周旋,却难逃被俘一途。
此战虽归功军神李靖那神鬼莫测的军事才能,但三千骁骑之功也不可小觑。
三千骁骑便可定两军胜负,那若是有两万、三万,甚是二十万、三十万,岂不是周遭四夷难寻敌手?
也正是因此,唐太宗向来注重骑兵的培养,而大唐又是中原历代唯一不缺马匹的王朝。
史书记载,仅是陇西一地,唐国便豢养军马七十万余,唐军出征,即便身为步卒,每每皆可分与战马,用以骑乘赶路,奢侈之至。
所以大唐帝国所缺并非良驹,缺的是能够驰骋疆场的猛士,缺的是能够为大唐帝国征战四夷的擅骑之士。
“既然侄女心中有数,不知可否有良策应对?”唐太宗这话也就随口一问,心中并未抱什么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