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贞观女相_汇金-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番搜查确实如此,可刘正则心细如发,随手挑出几本翻阅验证,马上察觉出端倪。
  那些书籍并非百家学术的大众书籍,而是些岐黄之术,工农技艺。
  想着时常于那人家出现的倭人,刘正则登时知晓其中缘由,便喝令衙役捕快将这伙人擒拿。
  那些人自是反抗,可人数不敌,终是被擒。
  刘正则于奏折中自称为臣,故而房遗玉在先前还不知是为何人上奏,如今看到了奏折下方的落款署名,不禁看了眼颇具气概的刘正则,暗自称赞。
  从起初的怀疑,再到暗中调查,再到最后的搜查缉捕,刘正则的作为令房遗玉想起一句后世的话。
  房遗玉对着刘正则直直拜道:“刘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保大唐机密不被歹人掠夺,此乃无上功劳。”
  房遗玉此拜却是真心实意,对她而言,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该被倭国人学去。
  因倭国人擅于取长补短,发展壮大,若被倭国学去大唐技术,定会让使得倭国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虽不至于成为大唐劲敌,可终究是个祸害。
  刘正则忙称不敢。
  唐太宗和房玄龄闻言却是露出动容之色。
  “好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言可称之为醒世格言。”唐太宗言语间大为赞赏:“若我朝官员可以此为准则,大唐必将愈发强盛。房相,你回去亲笔题字,将这二联写下,朕要将这二联挂于太极殿正中,命朝中百官以此为格言。”
  房玄龄父女二人皆是汗颜,却也只得应下。
  唐太宗见话题扯远,回归正题道:“房爱卿认为此事或与侄女被刺有关?”
  房玄龄颔首道:“概是这般,陛下您想,我朝于半载前便已决定严防技艺外泄,禁止异邦盗习。可那些倭人于半载之前便已于吴山县入驻,其用意十分明显,必然是看重吴山县位于偏僻之地,却离京都不远,适才准备在那处蛰伏,伺机夺我大唐技艺。”
  “可倭人这半载以来却是毫无作为,当然,也足见我朝于防护之处落实的无懈可击,令倭人无从下手,可他们于昨夜却突然得到如此众多的机密技艺,原因何在?”
  “在老臣看来,定是内鬼作祟,定有内鬼求于倭人,以此技艺为酬金,雇佣倭人行事,恰恰玉儿今日于天下会武受到倭人刺杀,将此二事关联起来,不难看出问题所在。”
  “房爱卿所言有理!”唐太宗沉吟半晌,疑惑问道:“只是不知侄女近日得罪了什么人,竟要将你置于死地?”
  “那个——”房遗玉欲言又止,终是没说出口:“微臣几不与旁人结怨,这倭人为何会行刺于我,实在无从得知。”
  房遗玉故意做出一副为难的模样,实际是在暗示唐太宗。
  唐太宗心智非凡,看人心思的本领更是超绝,见房遗玉这般神情自知她言语不实,心头暗动,想着前不久房遗玉告发李高明的事,神情忽地大变:“难道是高明?”
  身为一国之君,他有责任这般怀疑,可身为李高明的生父,他却不敢这么想。
  犹豫片刻,唐太宗怒喝道:“朕稍后便命三法司着手调查,若不将幕后之人查出,誓不善罢甘休。”
  “陛下,臣有要事禀报!”房遗玉此时又跳出搅动风云。
  “降!”
  “倭人心思阴险,为我朝技艺,便不惜动用这般狠辣手段。可见倭国虽小,但其之雄心,却是不小!微臣恳请陛下为大唐之基业着想,杀一儆百,下令将国境之内的倭国人尽数驱逐,命倭国人万世不得踏入我大唐一步!”
  出招暗害房遗玉的人,概是李高明无疑,可房遗玉没有确凿证据,也不好直接说,不过这倭国行刺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刚好给了房遗玉反击的机会。
  挑唆大唐出兵攻打倭国不切实际,唐太宗也不可能会同意,可将倭国人驱逐,使其禁入大唐,不给他们学习文化技艺的机会,却是可行。
  反正大唐从倭国身上也得不到丝毫益处。
  房遗玉对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并不持反对意见。
  毕竟有前车之鉴,某朝闭关锁国,使得自身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无从得知,无法适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导致后来与世界逐渐脱轨,而后受尽欺辱,造成一系列无法洗刷的耻辱。
  大唐之所以能成为封建王朝的屋脊,主要在于其君主那有容乃大的胸襟。
  通过国家之间的交流,使得大唐文化在传扬四海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吸取异邦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短处。这般做法可使百姓思想自由,行为自由,眼界更为广阔,从而促使各方面齐头并进,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才铸就了一个绚烂多彩的大唐帝国。
  可倭国不同,今时之倭国尚处于奴隶社会,过于落后,无论于思想于技艺,尽皆无一可取之处。
  大唐与倭国断绝往来,压根不会受到丝毫影响,反之倭国失去了于大唐学习的资格,将无法进行改革,将会长时间处于奴隶社会,几十年内难有大的跨步。
  这般损人利己的好事可不多见!
  当然,若有可能,房遗玉自然也想亲率大唐雄师,跨越海洋,将倭国尽皆征服,可这般却是有些小题大做,太给倭国面子了。
  要知道如今的倭国,丝毫不值大唐进军。
  唐太宗本就因倭国觊觎大唐技艺与房遗玉被刺之事,对其是心怀怨憎,如今听房遗玉这般建议,只稍作思索,便点头应了下来。


第175章 反击
  “侄女所言有理,这倭国夷人属实可恶,朕决不轻饶,房相,你即刻传朕口谕,将倭国使节缉拿入狱,遣人刑讯其中何人为主使,余下对此不知情的倭国人一并驱逐出境,从今往后我大唐与倭国再无瓜葛!”唐太宗冷哼道。
  房玄龄对倭国亦是反感,再加之倭人行刺房遗玉,险些害他这掌上明珠丢了性命,此时更是火急火燎的应承下来。
  唐太宗转头看向刘正则,出言赞赏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刘爱卿职位虽低,可却竭尽忠诚以奉事国家,朕十分欣赏,且命你为谷州令,以观后效!”
  刘正则闻言喜不胜收,高声道:“谢陛下隆恩!”
  房遗玉颇为在意的瞧了他几眼,因倭国一事,刘正则已然走进唐太宗视野,眼见这抗倭名将的命运已被更改。
  外头关于房遗玉遇刺之事,传得是沸沸扬扬,消息层出不穷,已然成为长安百姓茶余饭后的必谈之事。
  百姓们也不知事情缘由,纷纷认为是和野岛元输不起,继而狠下毒手,对倭人之行径,百姓们自是愤慨不已。
  同时也赞房遗玉武功超绝,面对险境,临危不乱,英勇的将对方伏诛。
  当房玄龄将唐太宗处置倭国的口谕传开,百姓们对于唐太宗的圣裁,纷纷发自内心表示其赞同,倭国那般品行低劣的小国,哪配与泱泱大唐往来?
  至于天下会武一事,暂停一日后继续进行,并不会受到牵扯,所有与倭人对阵的选手,尽数做为对手弃权,判定晋级。
  此事可将卢氏吓得不轻,经过房遗玉再三劝说,才打消其担忧。
  李月婉也是如此,亲自寻上房家。
  房遗玉拽着她在闺房里窃窃私语,一番插科打诨柔情蜜意之下,李月婉也笑逐颜开,尽兴归去。
  房遗玉独在院中坐落,却是在想如何报复此仇。
  她几已能确定此次事件的幕后主使为李高明,因房遗玉仇敌无几,勉强算来,也只李高明一人,至于长孙娉婷、拔灼、松赞干钦等人也仅是交恶,远不至于要人性命的地步。
  况且在大唐,除去李高明,长孙娉婷、拔灼、松赞干钦几人还无那力量,让和野岛元不惜一切代价的行刺于她。
  唯一目标也只有李高明。
  其实房遗玉与李高明之间的仇恨也没到无法化解的地步,更不至于刀兵相向,可房遗玉深知李高明为人。
  因史上发生过那么一件事,李高明有位师长叫做于仲谧,于仲谧可是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身为是唐初十八学士,才学过人,且精于国事。
  唐太宗命其做太子詹事,显然是让李高明跟于仲谧学习治国本领之余,另有为他配置班底的意图。
  可李高明私生活混乱,屡教不改,于仲谧一怒之下便向唐太宗进谏去了。
  李高明知后大怒,当即遣人去刺杀于仲谧。
  于仲谧仅是将李高明告了一状,就险遭杀害,更何况房遗玉害李高明挨了顿毒打,还牵连他大部分死忠被唐太宗杖毙,加之其心肝宝贝合意还被房遗玉给狠狠揍了一顿!
  李高明为点小事,都能去遣人弑师,如今更是可能会雇人来杀房遗玉了。
  故而无论房遗玉怎么推测,这幕后主使都必是李高明。
  房遗玉身为女子,自问心胸并不宽广,且狭窄的很,更不是让被人骑在头上拉屎也笑脸相向的废物。
  既然李高明敢出手害她,那她也应当做些反击才对。
  沉吟片刻,房遗玉命人唤来西门追。
  西门追是排山小队的队长,也是房遗玉培养的心腹之一,极具武学天赋,且为人机敏果敢,值得托付重任。
  “小姐!”西门追来至房遗玉身侧。
  “行路无音,气息平稳,西门,你这武功倒是又有长进了!”房遗玉侧过脸来,笑着赞叹道。
  西门追恭敬道:“是小姐教导的好!”
  “你去帮我办件事,挑个担子去曲江池叫卖,若有人问起我之事宜,你便告知其,房遗玉曾于曲江池中教训了一个欺行霸市的混蛋,其他的无需多言,便说你也是道听途说罢了!”房遗玉悄声吩咐道。
  西门追也不多问,扭身领命去了。
  房遗玉微微一笑,摇头道:“你是一国储君,我虽不能直接弄死你,可阴你两下却是不难!”
  甘露殿。
  唐太宗略感疲乏的揉着额角,心神不宁,将奏折丢于桌上,长叹一声,脑中尽是李高明之事,因此烦心,惆怅自语
  “高明啊,高明,你当真要逼朕废黜你这储君之位吗?”
  唐太宗对李高明,打小便给予重望。
  多次将国家大事交由其处理,并让于仲谧、孔颖达那些执文道牛耳的大儒、治国有术的大能当其老师,为得便是想让李高明未来可以继承皇位,打下牢固班底。
  李高明早年里积极上进,甚识大体,极得唐太宗喜爱,然其后却是性情大变,恶态横生,慢慢地,染上了许多恶习。
  唐太宗得此消息,命太子詹事于仲谧等人,对李高明严加劝谏及管教,再三叮嘱他们定要悉心,不可使李高明走上邪路。
  可唐太宗的苦心却是备受辜负,李高明之后的行为愈发放肆,最后更因外出偷牛而将左腿摔折。
  即便如此,唐太宗对李高明仍是满怀期许厚望,加之长孙皇后整日在吹枕边风,他也觉李高明或因贪玩摔断腿后,也应会知错就改。
  为了使李高明产生危机感,唐太宗做了件令满朝文武哗然的举措,按惯例受封皇子都应去往封地驻扎,不得常驻京师,可李惠褒十二及冠后,唐太宗却特许李惠褒不之官,表示要将李惠褒留至身侧,并特令其于府邸之中设置文学馆,由他自行引召学士编著文书。
  唐太宗的目的一目了然,他只想让李高明感受到储君之位受到动摇,使得他因此能够安分守己,改过自新。
  此计策或起了些效用,李高明确是感到威胁,比往日里收敛了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