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国江山-第4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臣不知,是不是北方局势有变?”李承鼎心中一振,连忙问道。

    “不错,的确是北方的局势发生改变,赵王王被他的义子王德明杀了,如今赵国已经落入了王德明手中。”杨渥神情肃然说道。

    “王德明?就是那个原本名为张文礼的将领?”李承鼎有些惊讶道。

    “不错,正是此人。”

    张文礼,原本是刘仁恭的部将,后来投靠王后,因为他善于逢迎,受到王的喜爱,将其收为义子,并且改名为王德明。

    后来赵军每次随晋军一同出征时,王都会让王德明领军;长期以往,赵军逐渐就被王德明掌控了。

    而王此人最近掌权日久,最近迷上了僧道之事,整日吃斋念佛,荒于政务,并将大权逐渐移交给自己的儿子王昭诈。

    王德明此人素来就有野心,他见此情形,便暗中挑拨,鼓动王的亲军作乱,一夜之间将王一家全部杀死。

    只有王昭诈的妻子普宁公主,也就是朱温的女儿活了下来,被王德明用来向梁国请降。

    这件事看上去和吴国的关系不大,但实际上,不管是杨渥还是朝中其他大臣,很快都意识到这次事件对北方局势的巨大影响。

    当年吴国统一南方后不久,梁国的邺王杨师厚就病死了。

    朱友贞得知消息后,在张汉杰、赵岩等人的劝说下,决定将魏博节度使一分为二,以削弱其实力。

    然而朱友贞的举动有些操之过急,尤其是触及到了杨师厚部将们的利益,结果,以杨师厚建立的银枪效节都为首,魏博军队迅速发生叛乱,直接投降了晋国。

    这对晋国来说乃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李存勖迅速领兵南下,试图夺取整个河北之地。

    而朱友贞则迅速命大将刘率领六万大军渡河抵挡晋军的进攻,同时尝试收复魏博,消灭叛军。

    然而这次大战就如同历史上发生的那样,最终梁军在魏州城下大败,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只有刘等少数人得以逃命。

    河北的诸多州郡也在接下来不久全部落入晋国手中。

    夺取了河北之后,晋军接下来又尝试渡黄河继续南下,不过梁军虽然在魏州一战中大伤元气,但毕竟底子厚,还不至于就这样被打垮。

    他们重新集结大军,由大将贺瑰为统帅,谢彦章等将领为副帅,在杨刘与晋军隔河对峙;两军相持日久,谁也奈何不了谁。

    虽然晋国已经得到了整个河北之地,但其总体国力依旧比不上梁国,毕竟河北虽然富庶,但征战日久,资源早就枯竭,哪里能与占据中原的梁国相比,尤其是这种长期对峙消耗战,更是难以与梁军比拼下去。

    所以对峙的时间长了之后,李存勖感到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冒险孤军深入,绕过梁军重兵把守的地区,准备直攻梁国的后方。

    然而他这一次冒险的举动最终还是失败了,梁军迅速后撤追击,最后双方在胡柳坡展开大战。

    这一战一开始梁军取得大胜,将晋军打得大败,把李存勖团团包围在一处山坡上,局势对李存勖来说极为危急,连大将周德威都在这一天战死了。

    关键时候,李存勖在李嗣源等部将的建议下,集中全部骑兵发起猛烈冲锋,最终大败梁军,这就是发生在三年前的胡柳坡之战。

第五百九十九章筹谋

    胡柳坡之战虽然李存勖凭借最后关头的骑兵冲锋取得了胜利,但这场胜利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首先一点自然是大将周德威的战死,这位晋国的功勋老将,晋国的创立不知道立下了多少功劳,在一次次重大战事中都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却在这次大战中战死沙场,这种损失实在是惨重。

    除了折损周德威这位老将外,晋军的普通将士的损失同样极为惊人,竟然达到了三分之二。

    要知道这次突袭梁国后方的军事行动,李存勖选择的都是最为精锐的将士,其中大部分都是征战多年的老兵。

    这些百战老兵的损失,甚至不比周德威战死带来的损失要小。

    除此之外,晋军损失的粮草辎重,军械铠甲等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这些物资,或许对梁国或者吴国来说都还算不上什么,不过对于晋国来说却是极为惨重的损失。

    可以说这一战晋国虽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同样是元气大伤。

    当初杨渥在得知消息后,心中都有着惴惴,毕竟他与梁军也是多番征战,还好没有遭遇过这么惨烈的战事。

    而朝中那些原本对梁国还有些轻视的将领,在得知这一战的结果后也是心中凛然。

    同时,他们对杨渥做出的“坐观晋梁争霸,让他们两败俱伤”的决定也是心生钦佩。

    若是吴国在统一南方之后就立即北伐中原,或许在与晋国南北夹击的情况下,梁国会很快灭亡。

    不过一来梁国的临死反击也有可能伤到吴国,二来晋国就会得到大便宜,这自然比不上如今的局势对吴国有利。

    胡柳坡之战后,李存勖损失惨重,无力继续进攻,只好回到北方,恢复元气。

    那时候杨渥曾经一度想要趁机起兵北伐,一举消灭梁国,不过后来出于各种考虑,最后还是没有动手了。

    这之后的三年里,晋军依旧只能与梁军隔着黄河对峙,相互拼消耗,这是对晋军最为不利的一种战斗方式,然而李存勖不敢再次冒险,所以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所以如今北方的局势就是,梁国统治着中原地区,也就是河南、山东、关中等地区;而晋国和其盟友王、王处直共同统治河北、山西等广阔地区。

    而如今,作为李存勖最坚定盟友的王被张文礼所杀,虽然张文礼接着就向李存勖上表请求册封,但在暗地里张文礼同样在与梁国以及契丹人相勾结,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这样一来,晋国必然会出手攻打赵国。

    与此同时,赵国既然已经乱了,那么与赵国一向同气连枝的北平王王处直只怕也不会好过,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只怕王处直也会设法保存赵国,这就不可避免的与晋国发生冲突。

    换言之,在短时间内晋国的势力都将被拖在河北,无力南下;这就给吴国提供了北伐的上好时机。

    若是在晋国重新平定河北的期间,吴国发动北伐,一举消灭梁国,到时候吴国就能够单独控制整个中原,从而将晋国势力挡在河北。

    当然,若是晋国不甘心被吴国单独取得中原,他们也想南下分一杯羹的话,那么他们势必就不能集中力量消灭张文礼以及很有可能出现动乱的北平国。

    到时候等吴国攻占中原后,反而能出兵支援张文礼等,这对晋国来说是更坏的情形。

    相信只要李存勖不傻,那他就不会不顾河北的动乱而南下,这样一来,吴国就能单独对付梁国。

    至于说吴国有没有实力单独战胜梁国,杨渥觉得这一点是不需要怀疑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准备,如今吴国的兵力众多,光是禁军的兵力就有三十万,此外还有十多万厢军,两万多人的效义军,以及九千羽林军,上万人的水军。

    此外,吴军的骑兵同样有了极大的发展,凭借着耽罗岛上的马场供应的战马,以及从其他各种途径获得的战马,这么多年下来,吴国的骑兵已经达到了顶峰,数量多达一万。

    这些骑兵将士都经过最为严格的训练,或许他们在马背上的实力还无法与那些游牧民相比,但他们的纪律性和韧性、士气等方面却绝对要强过那些游牧骑兵,即便是与晋国骑兵相比,只怕也不会差多少。

    有这么强大的骑兵部队,再加上吴国的步兵一向都很强大,可以说现在的吴国已经是当世最强的国度,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远在梁国之上。

    而梁国一方,经过这么多年的与晋国之间的大战,不仅晋国的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梁国的实力同样被消耗到了极点。

    就算梁国当初是天下最强的国家,就算中原地区再怎么繁盛,但也经不住这些年来连连战败的消耗。

    当初吴国统一南方之前的那些战事且不说,就说这几年的战事。

    杨师厚死后,魏博军投降晋国,这一下子就将梁国当初驻守在河北的十多万大军直接给废了,虽然其中真正投降梁国的只是一部分,但剩下来的梁军坚守在河北各州,最后也随着河北的沦陷而被晋军逐一消灭。

    此外,魏州之战,刘兵败,六万梁军全军覆没,只有刘等少数人活了下来。

    胡柳坡一战,梁军先胜后败,晋军一方固然折损三分之二的将士,但十多万梁军同样折损了三分之二。

    光是这三场惨烈的大战,梁军就折损了就超过二十万。

    此外还有河中讨伐冀王朱友谦的战事同样不顺利,折损了不少将士,再加上平时长年与晋军对峙时,那些大大小小的战斗损失的将士,即便梁国的根底再怎么扎实,也扛不住这种惨烈的消耗。

    而事实上,当初吴国刚刚统一南方的时候,虽然与梁国之间已经缔结了和约,但梁国依旧在南方各州布置重兵防守,显然那时候的梁国对吴国戒心尚重,而且还有足够的实力来防备吴国。

    但这几年,随着北方战事吃紧,而且和吴国相对平稳无事,梁国在南方的驻军也在逐渐减少,从一开始的重兵防守,到现在除了宋州、亳州等地有四五万大军外,其他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兵力。

    这些情形就足以说明,梁国如今已经精疲力竭了,剩下的唯一一点力量也要用在北方,依靠黄河天险来勉强挡住晋国。

    若是在这种情况下吴国还不能单独消灭梁国,那所谓北伐,所谓统一天下就成了一个笑话;杨渥也没必要继续殚精竭虑了,干脆一头撞死得了,或者干脆传位给太子,自己安心享乐就是。

    总之,在杨渥看来,如今的局势对吴国极为有利,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不过,当杨渥将自己的想法和李承鼎说了之后,李承鼎皱眉沉吟许久,却问道:“大王,虽然说赵国之乱的确有可能给晋国造成一些麻烦,不过这又能拖住晋国多长时间呢?”

    不是他不相信杨渥的判断,而是他实在不看好赵国。

    区区一个赵国,其实力最多也就和当初的马殷相比,甚至比马殷还要弱小一些;在晋军的全力进攻之下,他又能坚持多久呢?

    若是吴国北伐到一半,已经付出代价将梁军主力消灭了,但还没来得及夺取梁国的领地,而这时候晋国却已经消灭了赵国,然后迅速南下,这岂不是让晋国捡便宜了?

    李承鼎将自己的疑惑问了出来,杨渥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看来你和郭枢密使以及严尚书他们一样,也是小瞧了赵国的实力啊。”

    在去年的时候,原来的枢密使李承嗣病逝,杨渥命朱瑾接任枢密使,命郭崇韬接任枢密副使,剩下的一个枢密副使则由原来的都督王绾担任;至于严可求,如今却是担任兵部尚书之位。

    除了李承嗣病逝外,这几年病逝的重臣还有不少,比如史俨,侯瓒,王茂章,高勖等,这些老臣的病逝,让杨渥为之悲叹。

    好在如今的吴国已经完成了新旧交替的准备,现在担当重任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只有少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