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魔临-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言重了,言重了。”
宁尚书马上跪伏下去。
“罢了罢了,起来吧,宁老,朕的意思是,等明年,朕准备开科举,到时候还请宁老负责操持,这请老致士的折子,宁老就先收回去吧。
朕的脾气,宁老也是清楚的,三请三辞的戏码,朕实在是懒得去折腾。”
“臣,为大燕读书人,谢主隆恩!”
宁尚书伸手接过了自己之前请辞的折子。
宁家,其实也算是门阀,只不过不是顶尖的门阀,且在镇北军马踏门阀时,主动上交了大部分的土地财产,所以得到了宽恕。
但宁尚书自觉不能再恋栈了,所以上书请辞。
只是,眼下既然皇帝陛下要开科举,大燕数百年来,第一遭科举,宁尚书没有理由不继续在这个位置上干下去,这件事的意义,实在是太过重大了。
以前,燕国皇帝不是没人知道科举制的好处,但奈何门阀势力强盛,科举,等于是和门阀抢夺政治资源,这是掘门阀的根,门阀自然不会同意。
但现在,问题被解决了。
姬润豪伸手指了指赵九郎,笑道:
“你也是出自怀涯书院的,怎么着没去乾国考场上走一遭?”
赵九郎笑了笑,道:
“费那功夫作甚,臣想做点事儿,可不想做那纸糊尚书。”
宁尚书的脸当即一红。
礼部尚书,是六部之中清貴第一,但也是实权最少的一个。
尤其是“礼仪”文化,在燕国,并不被很看重。
去乾国考了科举,回国后做官是可以的,但想真的做什么实权衙门,也近乎不可能了,毕竟,背景和立场,难免会有些含糊。
赵九郎这话,无疑是在打宁尚书的脸,但因为赵九郎在朝中势力和威望都很大,且在主持清算门阀的过程中更是彰显出了极大的存在感,所以宁尚书也不敢对赵九郎的话发出什么不满。
“你啊你,就不会好好说话?”
“陛下,事儿太多,臣没精力去拐弯抹角。”
“朕知道你辛苦。”
姬润豪站起身,
他站起来后,赵九郎和宁尚书也都站起身。
“掀开。”
外面的太监马上将亭外的被帛给掀开。
外面,依旧在下着雪,只是这天色,似乎阴沉得多了。
亭子外,有一张輦。
燕皇走在輦上,坐了下去。
“宁老先坐一会儿,御膳房那儿很快会送姜汤过来,先驱驱寒气,再出宫吧。”
宁尚书在见到赵九郎陪着皇帝走到亭外后,知晓自己此时不能说不,马上谢恩道:
“吾皇仁慈。”
姬润豪又看向赵九郎,道:
“輦太小,朕就不做样子邀你同坐了。”
赵九郎笑道:
“臣刚刚在里头打了个盹儿,正好走走解解乏。”
姬润豪点点头,
道:
“启明殿。”
“摆驾启明殿!”
队伍,开始行进,队伍的人数,并不多,负责抬輦的前后共四个身强力壮的太监,还有一个太监陪侍,另外,就只有赵九郎了。
“九郎啊,朕有一事很好奇。”
燕皇侧身坐在輦上,看着赵九郎。
“陛下,您说。”
“南边的战事,拖延到现在,你身为宰辅,在朝堂上不提一句,就是私下里的奏章,也不发一封,为何?”
“陛下您说笑了,臣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打仗的事儿,臣不懂,不懂的事儿,臣自然不会多问。”
“身为宰辅,还是要懂一点儿的。”
“陛下,世间任何事儿,要么精通,要么一窍不通,最怕的就是懂一半不懂一半,这最容易坏事儿。”
“回去看看兵书吧。”
“臣遵旨,臣争取看了兵书后,能陪陛下唠唠。”
“你啊你。”
启明殿,到了。
这座殿,坐落于皇宫的西北角,先皇在位时,修建了不少新宫殿,姬润豪继位后,基本都改成了朝廷衙门办公之所,但这座启明殿,却依旧保留了下来。
因为这座殿里住着那个人。
启明殿的台阶上,有两个小太监正在扫雪。
在看见皇帝的輦架后,马上放下扫帚跪伏了下来。
輦停下,
姬润豪下了輦。
这时,启明殿的门口,出现了一道一身黑袍的身影。
姬润豪身边的这五个太监全都跪伏下来,
呼道:
“见过太爷。”
在这座燕国皇宫,只有一个人能被称呼为“太爷”,且是内宫所有太监的老祖宗。
就是连魏忠河,都不能有这个待遇,就是魏忠河亲自来到这里,也得恭恭敬敬地跪下磕头。
赵九郎没有跪拜,而是一拜下去。
台阶上的那个黑袍老者,虽是残缺之身,但却对整个大燕有功。
没有他,就没有如今的大燕陛下,也就没有大燕现如今的大好局面!
这一拜,赵九郎这个宰辅,拜得心甘情愿。
姬润豪拾级而上,赵九郎直起身子后,落后两层台阶跟了上去。
等到姬润豪走到上面,站在黑袍老者身前时,黑袍老者跪伏下来,
行大礼:
“薛义,参见陛下!”
姬润豪没有伸手去扶,反而笑道:
“薛叔,父皇当初曾下过旨,在大燕,你不需向任何人行礼。”
薛义抬起头,道:
“这是应当的。”
还有一句话,薛义没说,但燕皇心里能懂,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行礼了。
“薛叔,米糕可做好了?”
“陛下早上就差人说过了,刚蒸出来,正是粘牙的时候。”
燕皇搓了搓手,道:
“那朕可就真的是等不及了。”
启明殿的陈设,极为简单,说是宫殿,但里面有床,有台,也有厨房。
平日里,薛义不会随意地离开启明殿范围。
灶台上的蒸屉还在冒着热气,燕皇找了个蒲团坐了下来,示意赵九郎也坐。
很快,薛义捧着两块米糕过来,用手撕下来两块,一块,给了皇帝,另一块则递给了赵九郎。
“宰相大人,您也尝尝。”
赵九郎赶忙道谢接过,在这个老人面前,他可不敢有丝毫拿大。
燕皇撕下一块来,放入嘴里咀嚼着,糕很香甜,其实,里面什么都没有加,但就是好吃。
赵九郎跟着也吃着,越咀嚼越有味道,确实是好吃。
“薛叔的糕,朕这一辈子都忘不了,时不时地就想吃两口,早上拿来做早膳最佳,蒸好了后配上粥,吃得那叫一个舒坦。”
薛义道:
“这蒸糕的法子,臣已经教给下面一个伶俐的小子了。”
以后,就由他做给陛下吃了。
赵九郎看了看薛义,又看了看陛下,他察觉到了什么,却什么都没问题,只是专注着吃着糕。
“喝糖水。”
薛义又冲了两杯红糖茶过来。
糖块不是很纯澈,带着不少的杂质,但一口糕下去,再压下去一口糖茶,这滋味,确实不错。
燕皇一个人吃了大半块糕,一边舔着手指一边道:
“还记得小时候,朕和凉亭最喜欢做的就是缠着薛叔给我们做糕吃。”
薛义闻言,脸上也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道:
“镇北侯小时候可难得吃到什么好东西,这才缠着臣做糕给他吃哩。”
“待会儿我可得带两条糕出去,叫人送去他尝尝。”
现在是冬天,糕可以保存很久,哪怕冻得的,做饭时放灶坛上蒸一下也就可以吃了。
燕国百姓冬天时最喜欢蒸糕,也是年节时送人的好礼物。
“有,有,这次臣蒸得多,够的,够的,也给几位殿下尝尝。”
几位殿下,指的当然是燕皇的几位皇子。
燕皇摇头,笑道:
“这几个崽子,可瞧不上这一口吃的,唉,没过过苦日子啊。”
“陛下,前人之所以吃苦,不就是为了后人可以享福么?”
燕皇点点头,“薛叔这话说得很对,前人吃苦,就是为了后人享福。”
“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
外面,传来了一阵阵的响动。
赵九郎看了看殿外,对皇帝道:
“陛下,这天上下雹子了。”
燕皇站起身,走到殿门口。
皇宫上方,黑压压一片,细细小小的雹子,一大片一大片地落下。
薛义走到燕皇身边,躬身道:
“陛下。”
燕皇脸上古井无波,
缓缓道: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吼!”
一声低吼声,自启明殿下方传来。
相传,燕国皇宫内,住着一位所有太监的太爷;
同样也是相传,燕国皇宫内,有一头血统最高的貔貅。
“陛下,臣受燕鼎滋养数十年,已经做好准备了,臣一直担心,担心自己会等不到这一天就老死了过去。
列祖列宗保佑,陛下,您没能让臣继续等下去。”
忽然间,
启明殿的前方小广场上,出现了十多名身着红色宦官服的大太监。
这些个大太监,都是宫内一方衙门的话事人,无论是在宫内还是宫外,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此时,十多个红袍太监一起跪下:
“奴才参见陛下,奴才给太爷请安。”
宫墙之上,一队队禁军开始布防。
姬润豪摆摆手,
道:
“这么大的阵仗,倒真是给他们脸了。”
薛义则开口道:
“陛下,这点脸面,给他们又何妨?”
说着,
薛义迈开步子,走出了殿门,在其身上,有一层黑气开始环绕,那漫天的雹子在快要触及到他身体时,就直接化作了水雾散开。
燕皇负手而立,
开口道:
“薛义,听旨!”
…………
“阿嚏!阿嚏!阿嚏!”
老爷子一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然后,
两根手指夹着自己的鼻端,
“哼…………”
手,甩了甩,
然后用衣袖擦了擦。
落魄剑客笑道:
“你说说,国内的那些徒子徒孙们要是知道他们的老祖跑到燕国来,差点得风寒死掉,会是什么样的神情?”
老爷子没好气地瞪了落魄剑客一眼,
道:
“老夫修的是大道,你懂什么,老夫这叫舍小身而求大道!”
“得得得,您说什么都对,什么都对啊。”
这是一座京郊的茅草屋,老爷子盘膝坐下,随即,双手摊开。
一时间,黑黢黢的屋内,升腾起了十八朵白莲。
屋内,当即莲花芬芳。
“十八白莲,开了十七朵,还有一朵怎么蔫吧着?”
老爷子回答道:
“世间之事,最怕过犹不及,凡事留一线,方为正道。”
“别瞎扯,明明就是最后一朵将养不起来了。”
“闭嘴!”
“我说,你怎么不向赵家天子借点儿气运,好歹给你把这最后一朵莲花给开了?”
“呵,你当我能像前头皇宫里那位一般,可以受国运加持修炼?”
“啧,这燕皇也是个大方人,连这玩意儿都能说借就借了,咱家的皇帝,就显得有些小气了。
听说,燕皇宫内的那位当初曾救过燕皇一家的命,你为何不早点找我,我去找个机会,刺杀一下咱们家的那位皇帝,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