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欧阳辩当时一听就怀疑这个刘敞脑子有坑。

    这个是理由?

    茶叶官榷,园户领的本钱,但所挣的钱很少,一旦歉收,他们得倾家荡产去补差额。

    而废除官榷改为通商,园户,只要缴纳一些茶租,多卖的钱都是自己的,而且也不用去补什么差额,不会有倾家荡产的危险。

    关键是,朝廷在这期间,减少了支出,收到的茶租都是纯利润。

    这么一来园户和朝廷都受益了,但在刘敞看来,就是不方便。

    欧阳辩:……

    然而,欧阳辩怎么也没有想到父亲欧阳修也是脑残之一。

    欧阳修也反对废除茶法改通商,他的理由是官茶不讲究质量,但价格低廉,而通商之后的茶叶质量好,但却变贵了,所以最好不好改。

    欧阳辩:……

    官茶不讲究质量,价格低廉竟然成了优点?

    怪不得和刘敞是那么好的朋友呢。

    欧阳辩想了许久,想要理解他们的脑回路。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和数学训练。

    而欧阳辩这一天见到的韩琦、富弼都有类似的缺点,有时候的想法在他看来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正统的士大夫比如苏轼、司马光等人都有这样的缺陷。

    他们真不懂这些。

 第八章 赵曙亲政

    欧阳辩虽然鄙夷赵曙所谓施政其实不过是在做最简单的工作,但不得不承认,赵曙看起来的确已经康复了。

    赵曙在相国寺、天清寺、醴泉观祈雨的正式露面,让整个京城为之沸腾,人们奔走相告,欢呼庆祝。

    而当天退朝后,韩琦等宰执聚集在一起商议,认为赵曙亲政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二府宰辅同至太后帘前,将赵曙处理的事情禀奏太后,太后无不点头称是。

    “……后来我同其他人退出之后,韩相公独自留下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就不太清楚了。

    但第二天太后就正式降诏还政了,至于韩相公是怎么劝解太后的,老夫就不太清楚了。”

    欧阳修和欧阳辩回忆道。

    欧阳辩点点头,据说是韩琦以退为进,先自己求退,太后明白了韩琦的意思,也假意说什么老身也想退之类的话。

    其实这话原本就是一句客气话,但韩琦立即抓住,问太后什么时候退,太后一听恼了,立即起身就走。

    韩琦马上让仪鸾司撤帘,太后慌张退下,甚至可以看到身影。

    欧阳辩对韩琦不太感冒,但却对他这次的操作颇为钦佩,这老家伙是个狠人啊。

    随后,欧阳修受命撰写《皇太后还政合行典礼诏》,颁发全国。

    五月十三日,朝廷举行隆重庆典,赵曙亲政。

    从这天起,太后不再参与处理军国大事。

    而这时,距离他即位已经过去了一年零两个月。

    开封的老百姓最是消息灵通,任店的羊羔美酒一时销量大增;

    南城的清风楼宾客盈门,青杏和酒都供不应求了;

    鞭炮声一宿都没有停歇,吵得人无法人睡;

    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胡饼铺的伙计们早起干活的时候,一个个都是哈欠连天,而又满脸兴奋。

    太后还政三天之后,五月十六日,欧阳辩在起居注上认真地写下。

    【帝问宰相大臣:“积弊甚众,何以裁救?”】

    这是英宗皇帝的第一问。

    这一问中蕴含的政治信息是丰富的。

    它让很多人立刻想到了庆历新政未完成的改革事业,以及嘉佑时期富弼、韩琦等人的积极努力。

    看起来,长期压抑、谨言慎行的备胎皇子终于获得自信,就要大干一场,清除积弊,革新政治了!

    天下宋人翘首以待。

    只是,宰执之间的裂缝却在扩大。

    首相韩琦与枢密使富弼的关系恶化了。

    富弼和欧阳辩抱怨道:“……我也是皇帝的辅佐之臣,中书和枢密院各有分工,其他的事情我不敢打听,但这样的大事,韩公都不能和我商量一下吗?”

    欧阳辩听出富弼的言外之意,就托人将话带给了韩琦。

    韩琦和带话的人说道:“撤帘是太后临时起意,怎么可能对众人明说呢?”

    这话传了回来,欧阳辩犹豫了一下,才告诉富弼,果然富弼的愤怒简直是无可复加,当时整个人的都红通通的就像是一只煮熟的大虾一般。

    欧阳辩理解富弼的愤怒,对韩琦做事的不厚道也颇为鄙视。

    富弼和韩琦,那是多年的朋友,即便不论交情,以资历来说,两人一个是枢密使,一个是宰相,那也是级别相当的大臣,怎么就沦落为众人了呢?

    以前仁宗的时候,富弼那时候是首相,韩琦是枢密使,富弼那可是对韩琦相当尊重的,只要有大事,一定会和枢密院一起沟通商量,怎么现在韩琦就大事小事都独断专行了呢?

    富弼感觉很不舒服也正常。

    而且有另一件事情,韩琦的首相位置,是富弼丁忧时候腾出来的。

    一般来说,宰相丁忧,如果国事有需要,皇帝是可以下旨夺情起复的。

    仁宗也的确再三下旨夺情,但富弼却没有接受,坚决丁忧了。

    原因不是因为富弼当真那么孝顺,而是韩琦早早就对外宣称说夺情非朝廷盛典也,适用于战时,但不适用于承平。

    这道理没错,但彼时已经身为次相韩琦公然说出这样的话,这不就是在逼迫富弼回老家服丧嘛。

    韩琦的做法令富弼感觉到心寒。

    富弼心里在想什么欧阳辩很清楚,但也只能稍微的安慰安慰,无论怎么说,他与韩琦的心结算是缔造下了。

    赵曙亲政,韩琦在赵曙继位上和亲政中,都有非常大的功劳,所以赵曙非常信任他,韩琦得以独揽政权。

    赵曙为了表示自己对仁宗的孝顺,决定将仁宗的陵墓比照着真宗的定陵来造。

    定陵的豪华规模是宋代三帝皇之中最为豪华的一个,因为真宗朝的时候国力很盛,国库充盈,财力有余,所以定陵修得很豪华。

    很多官员对这个决定表示疑虑。

    已经去了礼院做编修的苏洵,对此意见颇大。

    他认为,韩琦如果要坚持厚葬仁宗,就想死春秋战国时候的华元厚葬国君,在君子眼中看来是不臣的表现。

    欧阳辩听到这事后偷偷笑了许久,他估计韩琦脸都气白了,不过厚葬仁宗的事情被坚持了下来。

    为了修筑仁宗的陵墓,一共动用了46,780名军人,调动钱、粮50万贯、石。

    虽然赵曙下诏说:“山陵所用钱物,并从官给,毋以扰民。”

    可实际情况却是,“诏虽下,然调役未尝捐也”。

    三司使张方平亲自充当定陵工程的财物主管,按照他的预算,整个工程需要耗费钱、粮50万。

    欧阳辩只是淡定地看着这一切,五十万贯而已。

    若是以前,对于大宋朝的国库,那可是一笔不小的钱,但如今来说,五十万贯,也不过是富裕路半个季度的税赋而已。

    然而司马光却跳了出来。

    司马光上了一个奏折,他上书请求朝廷允许臣工自愿捐款,以助山陵之费。

    如此一来,先帝得展其遗爱,近臣得效其忠心。

    这个事情欧阳辩知道后,不免哑然失笑。

    司马光的天真可爱在这个奏折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来司马光对于朝廷的经济不了解,二来这种提倡本身就是可笑的。

    对于这种建议,赵曙和韩琦等人自然不会接受。

    然后司马光竟然带着一帮言官跑去有关部门去捐款去了。

    欧阳辩:“……”

 第九章 《论法的精神》

    欧阳辩面对种种乱象,并不发一言,他一言不发做好起居注官该做的事情,老老实实地将这些事情记录了下来,整理成册,或是存入档案馆,或是差人送去史馆。

    他虽然总是在皇帝的身边的出现,却好似消失在朝堂之中。

    人们逐渐忘记了朝廷中曾经有一个筹办起一个拥有亿贯财产银行的经济奇才,也忘记了一个每月都能够让一个京官下台的监察御史。

    直到治平二年的四月份,赵曙有旨,诏礼官及待制以上官员,详议崇奉濮王典礼,欧阳辩发言了!

    议论故去郡王典礼规格是一个惯例。

    每次新皇帝亲政之初,都会普天同庆,朝廷百官依例加官进爵,欧阳辩就是那个时候官升一级的。

    而且恩泽遍及存亡,宗室已故诸王也都各加封赠。

    按照惯例,濮王就按照宗室已故郡王规格加封赠就可以了。

    不过毕竟濮安懿王是英宗赵曙的亲生父亲,中书省认为其封赠规格应该有别于诸王。

    那么,应该追封什么尊号?

    封赠的制书上又该如何称呼?

    这在以孝道治国的儒学政体中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为了慎重起见,韩琦等中书省宰臣奏请,将此事下达负责礼仪的有关部门进行讨论,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

    赵曙批示等仁宗去世两周年大祥之礼过后再行讨论。

    而如今,大祥之礼已经如此举行了,那么,这个问题是该议一议了。

    从传统礼法而言,也就是从国家的治理依据来说,赵曙既已承嗣仁宗,那么他与濮王之间就不再是父子,而只是君臣。

    那么只需要直接冠以皇伯之名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再多讨论什么。

    现如今赵曙既然颁发详细议论的诏令,那么赵曙显然是不情愿遵从这一礼法的,否则他就不会颁发详议的诏令。

    因此,诏令下达后,群臣观望,莫敢先发。

    唯有知谏院司马光奋笔倡言明确反对这个诏令。

    司马光主张尊濮王以高官大国,他的三位妃子:谯国夫人王氏濮王正妻、襄国夫人韩氏濮王继妻、仙游县君任氏英宗生母并封为太夫人。

    这一主张得到了翰林学士王珪等的响应。

    他们以司马光的奏稿为依据,结合众人的意见,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皇帝应称濮王为皇伯,封赠册书上则不直呼其名。

    对于司马光的这个主张,欧阳辩深为认可。

    在欧阳辩看来,赵祯对赵曙虽然不是掏心掏肺,但也不差,但这不是感情不感情的问题。

    宋朝依法治国,这个法即是法律的法,也是礼法的法,礼法中,继子就是法律、礼法上的儿子,这不是血脉亲生决定的,这是礼法决定的。

    大宋朝既然以这个法来治国,那么你赵曙身为君主,就该遵循,否则你带头破坏礼法,就起了个很不好的头了。

    现在你赵曙当上了皇帝,掌控了权力,就想过河拆桥,想将自己的亲身父亲追封为皇考,那么将赵祯至于何地?

    在欧阳辩看来最不可饶恕的其实就是赵曙这么做,就是在撕毁当初签下的契约。

    没错,就是没有契约精神。

    这才是令欧阳辩愤怒的原因。

    但里面有没有因为赵祯一直对欧阳辩的爱护,而导致他对此有一种深刻地想要维护这个契约的动力,就不为人所知了。

    至少欧阳辩自己并不知道,但欧阳辩发言了。

    人家发言就是上疏,而欧阳辩发言也是上书。

    区别是,人家上的是奏疏,而欧阳辩发言直接上了一本书。

    书名论法的精神。

    这本书和后世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不是没有关系,至少在某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