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少帝成长计划-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陛下。”

    在王忠拉来一块筵席之后,陈平一板一眼跪坐下来,目光中略带些询问:“北平侯安好。”

    “丞相安好。”

    在张苍回礼安坐之后,刘弘也是从卧榻上坐了起来,笑着摆手道:“这几日忙于匈奴时节之事,朕展转无眠;又时值冬春之际,遂偶感风寒”

    “徒使丞相担忧了。”

    说着,刘弘不着痕迹对一旁的王忠交代道:“去,转告虫公、令郎中,解除宫禁。”

    看着刘弘目光中的淡然,陈平审视片刻,终是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但即便是远远这一看,陈平也是看出了刘弘面色中暗含得病气。

    沉吟片刻,陈平心中的天人交战,最终化为一句官方的关心:“陛下尚年幼,还当多保重”

    陈平自己都不知道,这句话是怎么从嘴里冒出去的。

    但说出口之后,陈平诧异的发现:自己好像顿时轻松了许多?

    要说真的希望小皇帝身强力壮,那就是说笑了陈平巴不得小皇帝早早夭折绝嗣,让一切回到十一月的模样。

    但在匈奴人面前,陈平又本能的不希望被看出汉室内部的矛盾,甚至于在内心深处,陈平都不希望刘弘被匈奴人看清!

    这种复杂的清晰,让陈平心中可谓五味陈杂,说不清,道不明

    “丞相之言,朕谨记于心。”

    淡笑着应下陈平的关心,刘弘自然地将话头一转:“不知丞相此番入宫,可有要事?”

    在陈平带着疑惑入宫时,刘弘下意识做出了粉饰太平的决定:当着陈平的面,下令解除未央宫的宫禁,以此传达自己没事的消息。

    但转念一想,刘弘又觉得没必要这么紧张又不是真的有事,何必那么着急证明自己没事呢?

    反正没有大碍,倒不如将此事模糊化处理,让陈平拿捏不准自己究竟有没有事,从而做出一些激进的判断。

    满打满算,坐上皇位也有小半年了,对于帝王心术,刘弘也算是有了初步的认知:无论真实状况如何,永远都不要让臣子猜到!

    如果是以前,刘弘肯定会认为:做皇帝,就是在是的时候,让臣子以为不是;在不是的时候,偶尔让臣子以为是。

    但现在,刘弘的选择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不管自己怎么想,都不能让臣子猜到;保持神秘,才是合格的皇帝所要做到的第一件事。

    就像现在,刘弘先是成竹在胸的解除了宫禁,然后似有些心虚的转移话题,甚至隐隐透露出丞相没事就退下吧的潜台词,陈平本淡下来的面色顿时就又复杂了起来。

    只见陈平下意识撇了一眼张苍,旋即躬身一拜:“陛下既无大碍,臣便告辞。”

    刘弘亦是适时的摆出一副隐隐不安的表情,强装镇定道:“如此,朕也不留丞相用膳了。”

    看着陈平迈着平稳的步伐,缓缓走去温室殿的背影,刘弘暗自嗤笑一声,陷入思虑之中。

    “欲盖弥彰,似是如非,这才是帝王心术吗”

    而在刘弘看不到的角度,背对刘弘走向宫门的陈平,那深邃的黑眸中满是郑重。

    “绛侯啊”

    “吾二人之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ps:关于本章中所言:孝惠皇帝死后,吕后并未改称太皇太后,而是仍为太后,且不尊张嫣为太后,而是以孝惠皇后称之,这件事,几乎是所有关于汉朝的史书中,统一的记载。

    或许大家会觉得匪夷所思,别意外,佐吏一开始也同样觉得难以置信:这种夸张的操作,吕后真能做出来吗?

    这会不会是史书上,为了掩盖刘恒旁支夺嫡,出于政治正确而上的春秋笔法,刻意去黑吕后?

    带着这样的疑惑,佐吏日常性沉浸到了资料文献之中;但最终得出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在如今现有的有关汉朝的研究工作中,并没有全面否认这段历史记载真实性的文章和文献,只有寥寥几篇历史本科毕业论文,提出了和我相同的猜测。

    那几篇文章也没有拿出坚实有力的依据,来证明这段历史是假的;虽然得出了此乃史书为尊者讳,掩盖汉文旁支夺嫡的结论,但论文最终的成绩也不是很高。

    佐吏本人的水平也十分有限,不敢将妄自猜测用于书中;又没有找到权威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这种猜测给出依据,所以在书中,就以史记吕太后本纪所记载为准了,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关于这件事究竟真相如何,以佐吏目前涉及到的知识面,所能得出的结论是史书记载的就是真相;如果有书友对此持疑惑,并且可以拿出可信可考的史料依据,佐吏完全接受友好的学术讨论,但希望大家不要以逻辑为依据,对书中这段描写提出太大的反对或质疑。

    毕竟,历史有些时候真的不太符合逻辑,比这还要操蛋的事,在历史上发生过太多次了。

 第0166章 声东击西

    春二月葵亥,匈奴使团正式进入长安当天,郦寄终于在家人的劝说下,同意行针,强行唤醒郦商,以透支生命力为代价,见父亲最后一面。

    在郦寄痛苦的目光注视下,宫中派出的太医从木箱中取出几枚银针,点在了郦商头部的几个穴位。

    “呃”

    一声虚弱至极的呢喃声后,郦商费力的睁开重若千钧的眼皮,缓息片刻,才将头撇向卧榻旁。

    “寄儿回来了啊”

    听着父亲的呢喃,郦寄却丝毫没有高兴,依旧是那副涕泗横流的模样,哀痛的跪在卧榻前啜泣。

    “孩儿,孩儿不孝”

    飘忽的目光瞥见长子上气不接下气的哀嚎,郦商无力的吐出口气,嘴唇颤抖着道:“阿福”

    音落,屋内正暗自啜泣的奴仆当中走出一位老者,稍抹了把泪,上前跪在郦商身侧:“君侯可是有言欲交代少君?”

    正是那个随奉常迎使团前往云中,召郦寄回家的忠奴。

    只见郦商费力的将头转向里侧:“将枕下绢书,交于寄儿之手”

    早已被泪水浸满了面庞的老管家,闻言赶忙从地上爬起,自卧榻内侧的枕头底下取出块一尺见方的白绢,双手奉到郦寄面前。

    郦商却只是将头稍稍转回,仰卧在榻,看着由陈木雕刻的房梁,沙哑道:“老夫交代之事、寄儿困惑之事,俱书于此绢之上”

    闻言,郦寄总万般不愿,也是在管家的劝解下,将那张绢布摊开,擒泪默读着父亲最后的交代。

    吾儿当知,今朝堂之势,犹执火行于粮库,稍有不慎,便是玉石俱焚;吾汉家,亦当动乱不止,终万劫不复

    若往后复有此等变故,当谨记:伏唯陛下为天下王!

    前时之事,为父自有衷苦,及至今后,亦已有章程;吾儿只须知:凡义安侯所上之奏,吾儿俱附议,即可保吾家三世太平!

    今父将归天,家中老幼,日后俱由寄儿照看;吾儿务必严整家风,立吾曲周侯一脉之根本,崇武尚军,以为天家臂膀!

    若事有不测,吾儿切记不可贪恋兵权,稍有不利,速速请辞赋闲,万不可使天家猜疑。

    吾曲周侯一系,起于军伍、显于军伍;吾家之根本,亦唯于军伍!

    且夫汉家,尤以武功为最;故留此训,以明后世之行:习武从军,以武守本,效忠天子,报效家国!

    吾汉家之首患,乃豺狼觊觎北墙之外;若吾儿有生之年,幸亲睹王师北定慕南,宗祠家祭,勿忘该乃翁

    “郦寄吾儿”

    “吾儿”

    郦寄痛哭流涕着将脸埋于绢布,叩首痛哭不止间,卧榻上的郦商轻轻两声呢喃,遂将肺腑中最后一口气吐出,缓缓闭上了眼睛。

    片刻之后,曲周侯府发出整天哭嚎,浅显直白的告诉尚冠里的彻侯勋贵:曲周侯郦商,撒手人寰

    郦商亡故的消息,没过多久便传入宫中,正聚集朝臣百官,等候匈奴使团觐见的刘弘耳中。

    对于郦商,刘弘的感官算不得太好,但也说不上差按照历史上得评价,郦商在汉开国功勋当中,更像是那种勤勤恳恳打仗,本本分分做人的那类。

    虽然刘弘感觉到的,跟历史记载的稍有出入,但也并没有差太多;对于郦商在最开始站队陈平这件事,刘弘也能理解实际上,刘邦始封的开国十八侯,在诛吕之事中都面临着与郦商一样的局面。

    如舞阳侯那样第一代已亡故,第二代投效吕后的,自然是逃不过被清扫;夏侯婴那样的刘氏铁杆,更是不惜以亲手逼杀原主,来证明自己对诛吕之事的认可。

    而郦商、虫达乃至于陈濞等人,则是面临着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做刘氏之臣,还是做诛吕功臣?

    大势所趋,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随波逐流如今已经隐隐加入皇党一系的太仆陈濞,便是陈平扶上九卿位置的故诛吕功臣集团成员;如今的铁杆皇党卫尉虫达,更是被儿子逼得早早加入周勃阵营的人!

    而郦商却并不能算作是诛弘集团的成员甚至连诛吕之事,郦商实际上也没有参与。

    从吕后身死到刘弘回到皇位,郦商在整个诛吕事件中唯一一次出场,就是被周勃捉拿,并以此威胁郦寄骗得吕禄手上的调兵虎符。

    所以在本质上,郦商算是朝堂中绝对少数的完全没有参加诛灭诸吕的人。

    这样的人,原本应该是刘弘最容易争取的反诸吕的,未必都是忠臣,但不反诸吕的,则必然都是忠臣!

    因为不反诸吕,就是不反吕后!

    就刘弘如今的立场而言,不反吕后的,就必然是忠臣了!

    可惜的是,郦商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在最开始选择站在了陈平那边,高庙事件后又隐隐回归中立,而后淡出朝野

    从这件事当中,刘弘隐隐闻到了一丝熟悉的味道,从而得出了一个令他细思极恐的可能性!

    如果历史上的郦商,也同样做出了站队陈周,反对文帝的阵营,那之后郦寄两次错失丞相大位,甚至传出卖友求荣的留言,会不会是文帝刘恒秋后算账,刻意为之

    仔细想了想,刘弘觉得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文帝刘恒,虽然在百姓眼里是圣人在世,宽和仁义,但作为封建君王,尤其是一个优秀的封建帝王,刘恒的胸襟在宽阔,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如是想着,刘弘便带上了一副感怀的语气:“曲周侯,国之长者也,朕素敬之。”

    “其令奉常,赐曲周侯冥灯五,御剑一,以为陪葬;卿曹共议曲周侯之生平,论其功过,以谥之。”

    说着,刘弘取出那卷由郦商呈上,并已得到许可的奏疏取出,将其交到刘不疑之手,对殿内众人道:“前时曲周侯上疏,言欲以朕之意,择其子中贤善者。”

    “朕与朝中诸公议,曲周侯子寄,仁善贤明,允文允武,可袭曲周侯爵。”

    说到这里,刘弘可以一停顿,意味深长的扫视一圈,才道:“诸公以为如何?”

    按道理来说,彻侯亡故,其子袭爵,这根本不是指的朝堂共议的大事;更何况曲周侯郦商只一子,袭爵之人早有定论。

    这样一个脱裤子放屁的问题扔到朝臣手上,众人本该是纳头就拜,认可郦寄承袭曲周侯爵而已。

    但刘弘话落许久,殿内都仍旧鸦雀无声,众人连左顾右盼交头接耳都顾不上,只深低着头,全当没听见刘弘的话。

    表面上看,刘弘问的是郦寄承袭曲周侯爵这件事,诸位怎么看,但实际上,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