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少帝成长计划-第2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闻晁错尚在世时,景帝朝的廷议内容,大半都是晁错与公卿大臣之间的soo。

    如武人出身的魏其侯窦婴、中郎出身的袁盎,乃至于功侯出身的刘舍,都是晁错的手下败将。

    而作为丞相的申屠嘉,非但在理论上成为了百官之首,就连实际上,申屠嘉也成为了唯一一个打败晁错的朝臣牌面。

    在晁错对窦婴抱以老拳时,景帝刘启是派人给窦婴包扎伤口;在袁盎被晁错暴揍时,刘启时让殿外侍郎来拉架。

    而当晁错被申屠嘉揍得找不着北的时候,景帝刘启却是面色一沉,颇有些无力的斥责申屠嘉:丞相身为百官之首,在廷议之上大打出手,成何体统

    申屠嘉反对晁错,以及反对晁错所提出的削藩策时,说辞也是十分硬核:错资历不丰,妖言蛊惑陛下,离间宗亲,削藩策,诚小儿言!

    意思就是说:陛下呀,这晁错就是个臭弟弟,他这个削藩策,根本就是把国家大事,当做儿戏啊

    结合此间种种就可以知道:相较于私心更大一些的曹参、陈平等前辈,申屠嘉对削藩策的反对态度,更多还是出于大局的考量。

    相应的,申屠嘉的个人性格,较之萧何、张苍这些前辈也更有特点:死犟!

    无论是晁错摩拳擦掌来硬的,还是景帝刘启温言细语来软的,申屠嘉都全然听不进去。

    就一句话:无论如何,削藩策这等祸国殃民的政策,都绝对不能施行!

    窥一斑而知全豹虽然此时的申屠嘉,还没有达到历史上的景帝时期,位列相宰、成为开国功侯最后牌面的高度,但倔强的性格,很可能在已经年过五十的申屠嘉身上扎下了根。

    刘弘对于汉室接下来几任丞相的规划,也充分将几个人选的性格、能力考虑了进去。

    今明两年,刘弘很可能要在少府,兴建一些奇淫巧技,为了尽量不受相权的掣肘,刘弘需要审食其这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橡皮擦。

    等用完了,再把淮南王那个肌肉男舅舅召入长安,按照历史原本的轨迹,一锤砸死审食其就完事儿了。

    而两年之后,刘弘对汉室的复兴已经打下底子,而汉匈之间的河南战役也将吹响号角。

    到了那时,刘弘就需要张苍这样合格的丞相,来统筹中央了。

    再过个十来年,汉室经济、战略局势大变,刘弘对汉室的改造初显成效,这种时候,就需要申屠嘉这样的倔牛,死死抗住各方压力,将刘弘地政策强行推行下去。

    说白了,在刘弘的预想中,审食其是个逆来顺受的橡皮擦,张苍是锐意进取的利刃,而申屠嘉,是坚守刘弘改革成果的老顽固。

    而这样一个历史上著名的老顽固,刘弘即便是有将来拜为丞相的打算,也要对申屠嘉的脾性,进行一定程度的人为干预。

    毕竟再怎么说,刘弘也是一个封建帝王。

    没有任何一个封建帝王,希望自己的丞相动不动就拿鼻孔对着自己,油盐不进,誓死不从。

    刘弘也不想老了老了,还要指使贾谊把太上皇的庙给挖开,去赌申屠嘉会不会被气死。

    所以,名为申屠嘉脾性改造计划的项目,就出现在了刘弘的脑海当中。

    对于刘弘而言,申屠嘉存在的意义,就是未来汉室的一剂镇定剂。

    但刘弘也希望申屠嘉,能在保证压住身处改革的汉室朝堂的同时,尽量不要成为自己的抑制剂。

    说白了:倔强可以,别倔到朕这里来!

    要想让申屠嘉保留本有的倔强,又将刘弘排除出可以倔强以待的范畴,那很显然,要从现在开始,就培养申屠嘉忠君奉上的本能。

    而申屠嘉现在的职务,也为刘弘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很高的方案。

    暗自打定主意,刘弘明面上却做出一副非常满意的神态。

    “故安侯不愧为开国功臣,诚乃朝堂百官之典范!”

    毫不吝啬地夸赞一句,见申屠嘉不悲不喜的回复一句陛下谬赞过后,刘弘眼角下意识一咪。

    稍一失笑,刘弘便好似按捺不住激动般,自语道:“如此一来,内史三分之事,便可提上章程了!”

    似是窃喜般自语着,刘弘地目光,却在不经意间,死死锁定在申屠嘉的面容之上。

    见申屠嘉没有太大的神情变化之后,刘弘才不着痕迹的将目光收回,端起茶碗,若有所思的抿了一口。

    “陛下。”

    意料中的一声轻唤传入耳中,刘弘适时放下手中茶碗,淡笑着抬起头,略有些困惑的望向申屠嘉。

    那生动的表情,就好似在说:内史但言无妨,朕洗耳恭听。

    见刘弘这般模样,申屠嘉心中稍一震,颇有些拿捏不准起来。

    莫非,这内史三分之事,由来已久?

    不能怪申屠嘉想象力太过丰富,实在是刘弘的演技,将这种可能性提到了最高。

    若非早有定数,陛下怎会如此欣喜?

    有那么一瞬间,申屠嘉脑海中,还出现了这样一种猜测:莫非陛下召吾入长安,便为此事而任吾为内史?

    越往深处想,申屠嘉就越觉得是这样。

    要知道汉内史,那是九卿之首,随时可以接替御史大夫,成为九卿的存在!

    就连九卿其他位置的高官想要染指御史大夫之位,都起码要在内史这块试金石上探探成色!

    虽说理论上,汉室每一个壮年的彻侯,都有资格出任丞相,但彻侯之爵,只是对丞相候选者最基本的身份要求。

    至于能力要求,其实主要就看几点:

    累功颇巨否?

    治政严明否?

    曾为内史否?

    也就是说,要想成为汉相,那彻侯的身份,还只是成为备选人的入场券,要想在这场角逐中取得竞争力,那就要尽量满足这几方面的要求。

    有没有毋庸置疑,无人能出其右的武勋;有没有足够的执政能力,如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这样的坊间美名,以及是否曾担任内史。

    这三方面,起码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才有机会在丞相大位的角逐中胜出,而不是和剩下百来个功侯陪跑。

    有没有武勋这一点自不用说此时的汉室依旧以武一切,除了纯孝这种道德成分外,最能为前途添砖加瓦的,便是武勋。

    治政能力,这一点其实在后世很容易达成反正没有通讯工具,养几年望就能形成某某有大才的舆论。

    但在汉室,养望这种高科技还没有被官僚阶级所点亮,像吴公那样突然扬名天下的能吏,基本都是一看能力,二看运气,三,还要看皇帝给不给面子。

    毕竟坊间传闻传的再凶,某人的名望再怎么高,在汉室都抵不过天子一句此人私德有亏啊的评价,从宫中偷偷流出。

    而最后一个条件,便是最考虑的一条了:有没有做过内史?做得怎么样?

    治粟内史,名义上的职权虽然是治关中农粟、劝耕之事,但实际上,少府的职权几乎涵盖了关中军、政、民、关等所有方面。

    不严谨的说,此时的内史,可以理解为三国时期的州牧,而内史,便是关中牧!

    如此一来,汉相是否曾为内史的选拔要求之由来,也就很好理解了:做了丞相,可就要管全天下了,那你总得证明,自己能治理好吧?

    而能否治理好关中,就成为能否治理好天下尤其重要的一个参考依据。

    因为实际上:即便是丞相,其职权范围也不比关中大到哪里去

    北墙附近的状况,使得北方军、政无法分割,但凡边墙出一点小事,那基本都是朝堂天子的组合商讨决定。

    而关东又遍地诸侯,归属中央直辖的地方少之又少。

    所以本质上,此时汉相的职权范围,只比内史多出一丢丢:关东那撩撩数十个不属于诸侯的郡县。

 第0309章 三分内史(中)

    从这个角度而言,曾经担任内史,且没有出岔子的人,也确实能满足丞相的能力要求——毕竟做了丞相,要管的地方,也没比做内史时大多少嘛!

    能在内史任上管理好关中,那就必然能在丞相任上,管好关中,以及关东多出的那几十个县。

    所以在汉室,除了功勋卓著,子孙受惠的开国元勋,以及周亚夫、卫霍这样于天下有大功的武人之外,寻常官僚要想一展胸中报复,染指丞相大位,就普遍需要尊崇汉室官场特有的秩序。

    第一步:要么被举贤良方正成为侍郎,要么恩萌为郎中;要么凭借武力成为中郎,亦或是通过赀官,成为赀郎。

    说白了:先以郎官之身,在宫里历练一番就对了。

    之后,就是大部分官员晋升生涯所不可避免的经历——外放!

    如果是侍郎,那一般是酌情外放为郡守、县令这样郡县主官,辅以郎中为副官;中郎外放为郡尉、县尉、都尉这样的武将。

    至于赀郎,则因为商人出身的政治污点,很少能得到外放的机会,只能如历史上的文帝廷尉张释之那样,等候袁盎之类的‘恩主’举荐。

    外放,算是官僚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表现好了,那重回中枢,立刻就是有丰富治政经验的人才!

    可万一表现的不好,甚至只是表现得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就很容易淡出朝堂的视野,乃至于被天子忘记,在地方干到告老还乡。

    在地方得到出色的政绩,并借此回到中枢之后,官僚普遍会被任命为九卿副职,或在长安两军任校尉之类的职务,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

    再之后,就是熬。

    要么在九卿副职的位置上熬死上司,并保证自己是九卿候选中最有竞争力的一人,要么在南北两军熬到战争机会,并在战斗中立下功勋,为自己的官僚生涯打下坚实的‘成份’基础。

    而九卿当中,除了内史本人之外,剩下八个人当中但凡有点雄心壮志的,追求都只有一个:成为内史!

    因为只有通过内史证明自己的能力,才有机会向三公,即御史大夫之位展开冲击。

    也只有御史大夫之位,能稳稳的预定一张丞相大位的门票。

    虽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同为三公,但太尉本就属于军政系统,只能通过武勋获得;而丞相和御史大夫,更像是‘正副职’的关系。

    想想也知道:从县令直接身为郡守的概率,无疑比郡丞副官转正成为郡守的概率小得多。

    在汉室朝堂也一样:相较于从九卿直接成为丞相,更多的情况,还是从御史大夫这个‘亚相’的位置副官转正,顺理成章的成为丞相。

    既然在汉室,御史大夫=准丞相,那成为御史大夫的条件,自然也是苛刻无比了——与‘非侯为相’一样,通常情况下,御史大夫也很少出现没有彻侯之爵的显现。

    想想也正常:一个武勋都还没达到封侯要求的官僚,在汉室很难有什么作为。

    自然而然,作为‘准御史大夫’的内史,自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彻侯之爵’的身份要求。

    在汉室初,类似的政治潜规则并不明显——毕竟汉室前几位丞相,其政治轨迹都是‘平民…功臣…丞相’这样的逆袭式上位。

    早已在战争中证明过自己能力的开国元勋,不需要再走郎官…外放…任九卿…为内史…晋御史大夫…拜相这样的轨迹。

    如萧何这样的猛人,当初就几乎是从一个负责后勤粮草的‘后将军’,直接成为汉相的逆袭典范。

    平阳侯曹参,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