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少帝成长计划-第3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内部诸侯割据势力庞大,使得中央不敢将太多精力用在对外战争。

    二:匈奴骑兵集群,对汉室重步兵集群的兵种克制,使汉室的战斗方式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局限性。

    第三,就是匈奴人‘打到哪,抢到那’,几乎没有后勤压力;而汉室却要在战时,承担‘战斗部队每人每月二石的粮食’,以及其他格式武器、军械的后勤压力。

    简单来说,就是一旦打仗,匈奴人唯一可能出现的损失,就只是死人。

    哪怕是战士牺牲,匈奴也没有‘抚恤孤寡、赏赐有功将士’的压力。

    ——牺牲将士,有的是人争先恐后抢回其尸首,继承其所有财产;有功将士,也有的是机会烧杀抢掠。

    战后单于庭非但不用下发抚恤、赏赐,反而还能得到部队上交部分掠夺物资!

    说白了:只要仗打起来,那无论输赢,单于庭永远不亏!

    ——反正打输了,也能骑马跑回草原嘛!

    反观汉室,却是无论输赢,都要在承担战斗人员阵亡的损失之外,还要承担战时后勤、战后重建,以及阵亡、负伤将士抚恤,有功将士赏赐等支出。

    而如此庞大的支出,就是汉室无法具备战略进攻权最主要的原因。

    ——不是不敢打,也不是不能打,而是无法承担打起来之后,所带来的负担。

    而现在,内部诸侯割据势力,已经逐渐失去对中央的威胁能力。

    匈奴骑兵集群对汉室步兵集群的兵种克制,也能通过‘短期内研发新战术、长期养马,建立骑兵部队’来解决。

    仅剩的一个,也是最为关键,最难结局的‘后勤压力’问题,也将在冬小麦为汉室带来‘粮产翻倍’的效果之后,而得到解决。

    光这一点考虑,就足够张苍撇开所有的顾虑,全面支持冬小麦的推广了!

    在刘弘推行冬小麦之初,张苍之所以没有跳出来表示支持,并非是看不到这些可能性,而是冬小麦的推广,还有最后一个难点。

    ——难吃!

    当‘只求温饱’的底层百姓,都不愿意将冬小麦当做口粮的时候,很难要求消耗更大,对营养、口感要求更高的军卒,把冬小麦当做军粮了。

    所以在年初,刘弘提倡关中全面补种冬小麦时,张苍只是把刘弘此举,理解为了‘为解决粮食贫乏,而做出的补救手段’。

    至于将冬小麦纳入粮食保护价政策,张苍则只当刘弘太年轻,从粟米上吃到了甜头,就想当然的将冬小麦,放到了和粟米同样的重要地位。

    可现在,张苍不这么想了。

    在研磨成粉,变成‘面食’之后,冬小麦对汉室而言,已经足以成为和粟米一样的‘通行口粮’。

    既然是通行口粮,那冬小麦和粟米一样,也同样具备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及‘国家战略储备’的影响。

    所以在张苍看来,全面推广冬小麦的意义,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致力于在短时间内,让汉室的粮食产量翻倍!

    更重要的是,这么做非但不会让国家受到损失,反而还可以通过粮食保护价政策,大幅改善中央的财政状况!

    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张苍最后,以麦面的价格提出询问,则是张苍的最后一点忧虑:刘弘究竟是和自己一样,把冬小麦当成了‘强大汉室国力’的利器,还是只当成了敛财的工具?

    不能怪张苍想象力丰富,实在是过去的历史上,稍有些成就,就开始沉迷享受的掌权者,太多太多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励精图治,得以灭越;但越灭亡之后的不过几年时间,夫差就已经堕落到了‘不问朝政’的地步!

    最终结果,自然是大快人心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就拿距离汉室最近的说:始皇帝嬴政。

    ——嬴政是怎么从励精图治的明君,沦落为沉迷享受、整日追求长生不老的‘暴君’,张苍可是在咸阳宫亲眼目睹过的!

    只不过相比起其他‘前辈’,始皇帝享受归享受,没太丢下正事儿罢了。

    即便如此,秦也终是躲不过二世而亡,天下奋起而反秦的下场。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再加上刘弘不过十六岁的年纪,张苍有这样的疑虑,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但很显然,这一次,刘弘也同样没有让张苍失望!

    ——麦面一斤一钱,即‘一石宿麦加工后的售价为百钱’。

    这样的利润率,和七十五钱收购、九十钱出售的粟米一样,都属于‘以稳定粮价、照顾百姓’为主要目的,并让国家适当获得利润的程度。

    与中央只需要储存的粟米相比,需要再加工的冬小麦,价格比粟米贵上十石,也完全在合理范围内。

    起码从这个定价之上,张苍还没有从刘弘身上,看出哪怕丝毫‘牟取暴利’的意图。

    最大的担忧消失,张苍的顾虑,也就只剩下对实际层面,即金融角度的顾虑了。

    “陛下,臣尚有一言,或需陛下思虑?”

    得到刘弘默许之后,张苍稍作沉吟,便将自己最后的顾虑,摆在了刘弘面前。

    “陛下既以粮价保护之策,安天下百姓之心,或亦知:有价无市、有市无价者,所指者何?”

    见张苍要继续解释,刘弘淡笑着摆了摆手,示意张苍不必再说。

    张苍话里的意思,刘弘自然是懂得:供需关系嘛!

    供不应求,会导致物价暴涨;供大于求,就会让物价暴跌。

    而从国家层面,供大于求,就会导致物资剩余,无处消耗。

    对此,刘弘自然也是早就有安排了。

    “北平侯之虑,同朕想到了一处啊~”

    毫不吝啬的赞赏一番,刘弘便将自己应对‘粮食产量过剩’的方法,大致告诉了张苍。

    “今天下民二千二百万余,以人年粮二十四石,需粮五万万三千余万石。”

    “往日,关中产量近四万万石,关东不足万万;天下米粮堪足民食。”

    “今岁,关中得粟米三万万石、宿麦四万万石,便足天下百姓民之用;若加以关东所产之粮,余粮或至三万万石之巨!”

    将自己大致推算的数据摆出,以证明自己确实‘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刘弘便继续道:“然实况,却并非如此。”

    “北平侯当知,今吾汉家战卒几何?年须军粮几许?”

    没等张苍开口,刘弘便将已经得到的准确数据,摆在了张苍面前。

    “光北墙长城一线,汉卒便逾二十万!”

    “若加以长安、关中诸军,及地方郡县兵,吾汉家兵卒,几逾五十万之巨!”

    “年须军粮,足千二百万石!”

    说到这里,刘弘目光一狠,语气中,也带上了一丝意味深长。

    “朕以为,若欲击匈奴于河南地,少府当存粮米万万石,以备战!”

    这个数字,也不是刘弘随意推测。

    ——一万万石粮食,恰恰是足够四十至五十万士卒,食用十年的军粮!

    只有具备了这个级别的战略储存,汉室才能在战争来临时,不被物资短缺而掣肘。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因素,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且往日,民一岁一种,田亩尚有失肥之虞;今一岁两种,田亩尚有粟米四石、宿麦三石之产?”

    稍反问一句,刘弘摇了摇头,便淡笑着望向张苍。

    “朕以为,今岁春耕,关中粟米,恐亩产不过三石。”

    “待明岁,关中田亩失肥大半,恐宿麦、粟米加之,亦不过亩产五石···”

    言罢,刘弘便缓缓起身,来到同样站起的张苍身边,满是感叹着拍了拍张苍的肩膀。

    “待明岁,关中大兴水利之时,怕是吾汉家君臣,终不得一日安眠啊~”

    稍提一嘴‘明年在关中大兴水利’的计划,刘弘便疲惫的揉了揉酸涩的脖颈。

    听闻此言,张苍终于是放下了‘谷贱害农’的忧虑,满是敬佩的一拜。

    “陛下慧眼如炬,明见万里;得圣君在位,臣等,大幸!”

    刘弘却是顾不上沾沾自喜,随意的摆了摆手,最后补充了一句:“另,朕意加汉官俸禄,厚养其廉。”

    “拟今之秩禄不变,然禄之粟,换为麦面。”

    “然此事尚不急迫,待出宫,北平侯可与丞相及九卿诸公商议,于明日常朝,奏明此策之利弊。”

 第0331章 五德终始

    给官僚涨工资,也算是刘弘很早就想做的事了。

    没办法——作为封建时期的特权阶级,汉官的俸禄,实在是低的吓人。

    就拿中二千石级别的九卿来说,放到后世,怎么也算是国家重要部门的一把手了。

    但中二千石,年俸禄不过粟米二千一百六十石;折钱不过十五万!

    ——要知道历史上的文帝时期,刘恒想在修个宫里修个凉亭,都需要百金!

    九卿一年的俸禄,却不到一座凉亭造价的十分之一?

    这何止是底薪,简直就是白干!

    同样是在历史上的文帝一朝,赀官出身的廷尉张释之,甚至发出过‘久宦减仲产’的感叹。

    什么意思?

    ——张释之当官当的久了,他哥的财产都减少了大半!

    也就是说,在长安当官期间,张释之非但没赚到钱,反而花出去好大一笔钱!

    这笔钱,甚至大到了让富甲一方的亲哥哥‘产业缩水’的地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推行‘廉政建设’,几乎和在西元前造出火炮一样扯淡。

    ——张释之是家底雄厚,‘亏得起’;那出身贫寒,‘亏不起’的官员该怎么办?

    除了贪,恐怕也只剩下辞官而去的选项了。

    作为一个有志向的帝王,刘弘自然不可能对这种情况坐视不管。

    而‘以麦面替粟米’发放俸禄,就是刘弘想到的办法中,最好得官员福利。

    就拿九卿来说,俸禄是二千一百六十石,现在重量不变,但粟米却被换成了麦面。

    这样一来,九卿的俸禄,就从价值十五万钱的粟米,变成了价值四十万钱以上的麦面!

    工资直接翻倍,再怎么说,也算是超高福利了。

    要是这样,以后还有官员手脚不干净,刘弘也不用在留情面了。

    ——朕都给你发双倍工资了,你还想干嘛?

    除此之外,以更优良的粮食作为官员俸禄,也能很好地体现‘中央体虚官僚’的心意。

    毕竟比起粟米粥,面食显然更具营养,口感也更好。

    最重要的是:这么做并不会让朝堂的支出增加,反倒能吃下好大一部分粮食过剩!

    给官员加了薪,还能让刘弘收获不菲的名望,同时又能收买官僚阶级。

    总的来说,这么做的结果,几乎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刘弘也有把握笃定:张苍和朝中公卿大臣的商议,必然会在欢天喜地中,得出‘叩首谢恩’的结果。

    结束和张苍的谈论,刘弘地注意力,就不由自主的转向了张苍身旁,一直眉头微皱着的吴公。

    对于吴公这个廷尉卿,刘弘不能说十分满意,也只能说是完全放心。

    在成为汉室‘最高法院院长’之后,吴公几乎是完美的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

    ‘治刑名学’‘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的经历,显然将吴公的专业技能达到了优秀线以上。

    而在河南为郡守的地方履政经历,又让吴公具备了水准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